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

谢谢邀请。在诸葛亮的一辈子里,他只对三个人下过黑手,关羽、魏延和刘封。在这三个人里,下手下得最狠的应该就是刘封了。在蜀汉冤死的人的传记,《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里,刘封赫然排在首位。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原来是罗侯寇氏的儿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到荆州的时候,还没有可以继嗣的儿子,于是就收其为养子,改姓刘。这个时候,刘备就有让刘封将来接替自己的事业的意思。

刘备的眼力是很准的。他看人用人在三国时期是非常有名的。他提拔任用的人员,一般都能够各尽其职。他以刘封为继承人,说明刘封其人身上有让他欣赏的地方,可以在他死后,带领蜀汉集团的文武完成他的匡扶汉室的愿望。

刘封也没有辜负刘备的希望。史书上记载,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当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刘封才只有二十多岁,在刘备的培养下,是年轻一代的将领。在随同诸葛亮、张飞率军入川增援刘备的战役里,刘封表现出众,攻无不克。益州平定后,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后来孟达取上庸,刘备怕孟达独自难以成功,专门派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帅孟达的军队,一起进攻上庸。取下上庸后,又升迁刘封为副军将军。这个时候,刘封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谁知道后来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要求刘封、孟达支援,刘封、孟达以上庸刚刚占领,怕出兵有失,拒绝了关羽的命令。后来关羽覆灭,刘备听说刘封、孟达不去支援关羽,十分气愤。孟达一怕刘备怪罪,二是与刘封发生冲突,干脆投降了曹魏。然后写信劝降刘封,遭到刘封拒绝后,孟达领着曹魏的援军赶走了刘封,夺取了上庸。

刘封逃回成都后,见到刘备。刘备责怪刘封和孟达不和,欺凌孟达,造成上庸之失,而且关羽危难的时候又不去救援关羽。这个时候,诸葛亮出场了。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现在看这段历史,刘封之死完全是诸葛亮制造的一起冤案。刘封死非其罪,而且他的死给蜀汉的未来带来了一丝阴影。

首先说刘封救关羽这件事。当时,刘封虽然占领上庸,但是,上庸的当地土著申耽、申仪都是势逼投降,心意难测。而且他们的实力并没有损失。如果轻易出兵,难免会出现问题。后来他们的反复背叛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刘封不去支援关羽是说得过去的。

而孟达叛变,并不是说是因为刘封的欺凌,更多的是怕刘备追究不去支援关羽的罪责。从这里看来,不去支援关羽的主谋是孟达。刘封是孟达的上司,他指挥孟达去救援关羽,孟达不去,刘封身为主将,自己又怎么离开上庸去支援关羽?刘封哪会不恼火呢?与孟达发生冲突在所难免。

因此,以这两个罪名杀刘封实在是说不过去。而诸葛亮的理由才更是奇葩。他顾虑刘封刚猛,刘备死后难以制御。这就考虑的太长远了。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诸葛亮已经在考虑刘备死后的问题了。

当时,蜀汉第一代的将领随着关羽的死亡,已经慢慢凋零。第二代的将领只有刘封、魏延。诸葛亮肯定是在将来的朝廷占一个文官首位的位置。但是,如果刘备一死,诸葛亮手无兵权,那对他是极端危险的。

其他人都好说,诸葛亮都可以制御,就只有刘封是一个难以制御的人。刘封作为刘备原定的接班人,才能过人,且武力出众。这样一来,诸葛亮就根本不可能象他后来托孤时那样大权独揽。所有的反对诸葛亮的人都有了主心骨,不利于诸葛亮施政。

为了将来蜀汉的团结统一,为了将来全体人员都听从诸葛亮的指挥,诸葛亮劝刘备杀了刘封。刘封一死,蜀汉再也没有能够制约诸葛亮的人物。刘备托孤之时,先用话逼住诸葛亮,让他灭了篡位之心。然后让李严分权管军事,但是,李严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轻易的被诸葛亮压倒。如果刘封在,他代替李严,蜀汉就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了。

可惜,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劝告,错杀了刘封。在刘封死后,他明白了一切,可这个时候他就算是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了。

刘封之死,不但使得蜀汉白白损失了一员杰出的、忠贞不二的将领,也使得新一代的将领失去了方向,更使得未来诸葛亮失去了制约,以他不足的将略去浪费北伐的机会。可以说,刘封之死,给蜀汉带来的有形无形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

表面上看,刘封是因为没有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被杀、荆州丢失,而被刘备处死的,但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

刘封,名义上是刘备的长子,但其实他并非亲生,而是刘备暂居荆州时,由于当时没有子嗣而收养的罗侯寇氏之子,也就是所谓的养子。

在古代,养子与义子是不同的,养子在法理上与亲生儿子一样具有继承权,只不过继承顺序一般是次于亲生儿子的,而义子则没有这些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儿子。

刘封成为刘备的养子之后,一度很受宠爱,被刘备当做继承人来重点培养,如果刘备一直没有亲生儿子,那么他将会成为刘备的继承人。

但是,在建安十二年的时候,刘备的甘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刘禅,刘封的地位因此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

之所以这么说,倒不完全因为刘禅是亲生儿子,而刘封不是,还在于因为一些原因,刘禅与刘备的支持者们,也就是诸葛亮、赵云、关羽和张飞等人组成的荆州集团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进而演变成政治同盟。

刘禅出生的第二年,刘备兵败长坂坡,他抛妻弃子而走,赵云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回去将甘夫人和刘禅给救了回来;

刘禅五岁的时候,刘备带着刘封等人进入益州,孙夫人趁机裹挟刘禅返回东吴,诸葛亮及时侦查到这一情况,派遣赵云和张飞对孙夫人进行拦截,最终救下了刘禅。

要不是荆州集团屡次三番保护刘禅,他恐怕早就性命不保了。

由于荆州集团对刘禅有救命之恩,彼此之间建立非同寻常的关系,诸葛亮等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出于正统上的考虑,当然更倾向于拥立刘禅作为刘备的继承人了。

尤其是在刘禅稍稍长大之后,诸葛亮更是担任了他的老师, 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也是极力拥护他的,帮他解除了来自益州集团的威胁,等他顺利登上皇位,依然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对于刘禅与荆州集团的关系,刘备本人当然很明白,所以他在去世前选择让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刘禅更是在继承皇位之后吗,选择与张飞的两个女儿进行联姻,从而加强与荆州集团的联盟关系,益州集团则一直是个陪衬,李严的遭遇就是很好的证明。

至于说刘封,他虽然是刘备的养子,但他显然与荆州集团交往不多,更多时候是待在刘备身边,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不曾被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任何一人领到过,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单独作战,跟孟达合作也只是偶然,因为刘备排他到上庸去,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为了监视孟达。

因此,从关系亲密度上来说,刘禅与荆州集团的关系显然要比刘封更好,因此荆州集团支持刘禅而不支持刘封,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此作为前提,我们再来说说刘封之死。

刘封虽然不是刘备亲生的,但刘备对他其实还不错,没有因为有了亲儿子就把他一家踹开,而是将其留在军中效力,并将其培养成一员猛将。

建安十六年,刘备入益州,当时刘封二十多岁,被刘备委以重任,在夺取益州的战役中表现优异,战后被刘备封为中郎将。

在汉中之战中,刘封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最终帮助刘备夺取汉中,并在战后同孟达一起夺取了上庸三郡,因功被封刘备为副军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为了拉拢益州集团,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娶了益州官员吴懿的妹妹为妻,并封为王后。

而在册封汉中王太子这个问题上,刘备完全没有考虑刘封,直接选择了亲儿子刘禅。

当然了,刘备之所以选择刘禅,而不是刘封或者其他儿子,主要还是考虑到荆州集团的感受,因为他如果选择其他儿子为继承人,将得不到荆州集团的支持,未来也是无法坐稳王位的。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不是亲生儿子,与荆州集团的感情也不如刘禅深厚,所以刘封早就失去了作为刘备继承人的可能,这一点他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不争不抢,而是老老实实当一个将军。

但是,刘封没有夺嫡之心,不代表荆州集团就对他放心,毕竟他在刘备儿子之中年纪最大(唯一一个在刘备去世时成年的),综合才能也是最高的,性格又桀骜不驯,一般人难以驾驭,因此是刘禅的最大威胁。

诸葛亮将这件事看得很明白,但他起初并没有想过要铲除刘封,因为刘封没有罪过,刘备对刘封也有感情,诸葛亮没必要这么做。

事情转折点出现在建安二十四年年末,东吴趁着关羽攻打襄樊之机,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将荆州给偷袭了,还联合曹军对关羽进行夹击,关羽数次向距离最近的刘封和孟达求援,但被刘封以上庸刚被占领,人心不附,不能轻易离开为由拒绝。

由于缺乏救援,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被吕蒙俘虏后杀死,荆州也因此彻底丢失。

在得知关羽被杀的消息后,刘备痛不欲生,因此对刘封十分痛恨,但也并没有想过杀死刘封,而是让他继续镇守上庸。

对于刘封而言,他刚刚惹恼了刘备,本应该夹着尾巴做人才是,但他性格嚣张跋扈,竟然看不起降将孟达,与他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就比如说,有一次孟达在听乐队演奏音乐,刘封得知后十分心动,竟派人将孟达的乐队给夺走了,孟达非常生气,但碍于刘封是刘备养子,只能忍心吞声。

后来,刘封又多次欺凌孟达,孟达无法忍受,再加上他害怕因为没有救援关羽之事而被刘备秋后算账,于是带领四千多部众投降了曹魏。

孟达在离开之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刘备,大致内容是控诉刘封对他搞霸凌,刘备看完后十分生气,但依然没有要杀掉刘封的想法。

刘备之所以不杀刘封,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刘封有才干,且向来忠心,虽然有过错,但刘封毕竟是养子,不能轻易杀掉;再者说了,上庸也需要人镇守,刘封是最熟悉那里情况的人,主将人选非他莫属,因此也不能杀掉他。

后来,曹丕派遣夏侯尚率领孟达和徐晃等人讨伐上庸三郡,孟达认为由于刘封没有救援关羽,所以迟早会被刘备处死,不如劝说他投降,夏侯尚表示同意。

孟达便给刘封写了一封信,说与其被刘备处死,不如投降曹魏,但被刘封严词拒绝。

既然刘封不投降,那就只有打了,但孟达猛攻了很久都没能击败刘封,可见刘封确实是一员猛将。

后来,孟达派人对刘封手下申耽、申仪兄弟进行策反,然后里应外合攻打刘封,刘封这才战败,但他成功逃了出来,还一路跑到了成都。

刘备见到刘封之后,只是责备他没有救援关羽,还因为欺凌孟达致使其叛逃,并配合曹魏夺取了上庸三郡,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

刘备向来以仁义示人,不杀刘封倒也不难理解,但诸葛亮在听说这事后,竟然跑去找刘备,劝说他将刘封给杀掉。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不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哪怕后来他当了丞相,对危害更大的李严、魏延和杨仪等人也非常宽容,那么他为何在刘备要放过刘封之时,反而要劝说他杀掉刘封呢?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所以劝刘备杀刘封,是因为他认为刘封性情刚烈勇猛,刘禅继位之后难以抑制他,不如趁此机会杀掉他以除后患。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诸葛亮的担忧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道理了,这是诸葛亮从刘封在关羽之死及孟达叛逃之事中的表现做出的判断,刘封公然违背军令,不是个可以轻易被驾驭之人;而且他没有大局观,还骄纵跋扈,留下来绝对是个祸害。

也就是说,刘封本身是具有危害性的,或许他在谋略上略低一点(明知道犯了错,还敢跑回成都,就是很好的说明),不会主动作乱,但他身份地位特殊,又是一员猛将,极有可能被小人利用,从而做出一些危害蜀汉江山社稷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可是不少,刘表的两个儿子和袁绍的三个儿子,都是很好的例子,兄弟阋墙的事情屡屡发生,教训是很惨痛的,诸葛亮作为蜀汉军师,不得不考虑这件事。

当然了,诸葛亮不认为因为这几件事事,刘封就一定该死,但如果考虑到蜀汉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刘封就只能被牺牲掉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封已经犯了众怒,尤其是荆州集团,对他意见很大,不杀他难以安抚荆州集团。

再者,与刘封相比,刘禅的性格相对暗弱,等他继位之后,他无法驾驭刘封,也未必会杀掉兄长,这样刘封就尾大不掉了,成为蜀汉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这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

不过,诸葛亮早不劝说刘备杀刘封,为何要在刘封到成都之后再说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时机比较合适。

刘封本是上庸主将,镇守一方,十分重要,如果那时候杀掉他,势必会对上庸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但是,刘封后来丢掉了上庸,他的作用也就没有了,而且他还跑到了成都,等于是亲自上门送死,这样的好机会能有几回,诸葛亮自然不能错过了。

再者,那时候刘备年近六十,身体有病,又刚刚遭受关羽之死的严重打击,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

因此,诸葛亮认为应该趁刘备还活着就将刘封杀掉,不然等年幼的刘禅继位,就很难杀掉刘封了。

第二,理由也是充分的。

刘封先是不听关羽的号令去救援,又欺凌孟达造成其叛逃,并因此丢失上庸三郡,这几件事都可以拿来给刘封定死罪的罪名,以此来掩饰处死刘封真正目的,即稳固刘禅的地位和蜀汉内部团结。

别的不说,就单说刘封不听关羽号令这件事,要知道那时候关羽可是上将军,是有权力节制刘封的,刘封在没有合理理由的前提下拒绝救援,也就是违背了军令,这在军中就是死罪。

因此,诸葛亮劝说刘备处死刘封,无论是明面上的理由,还是暗地里的阴谋,都是可以说服刘备的。

第三,诸葛亮和刘备各自的小心思。

刘封返回成都的时候,时间节点比较特殊,当时刘备已经决定讨伐东吴了,并且正在积极备战,但诸葛亮对此是反对的,他认为应该维持吴蜀联盟的大局,因此刘备将其排除在出征名单之列。

看似两人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但其实刘备心里清楚,他必须留下诸葛亮,让他帮助自己看住后方,一旦自己战败,国内不至于出现动荡;而诸葛亮对刘备是忠心的,也知道刘备对他的想法,所以心照不宣,只是尽量予以协助。

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并无大碍,不影响刘备继续重用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诸葛亮提出的一些其他建议,刘备自然是会重点考虑的。

只不过,让刘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竟然劝说他杀掉刘封,虽然理由让他无法拒绝,但刘封毕竟是他的养子,虎毒还不食子呢,更何况向来仁义的他呢?

但是,刘备还指望诸葛亮辅佐刘禅呢,也得给他些面子才行,加之杀掉刘封确实能带来一些正面影响,所以他这才痛下杀手。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虽然说杀掉刘封是出于维护国家稳定团结的考虑,但他何尝没有其他意图呢?

作为荆州集团的第一人,诸葛亮必须站出来维护荆州集团的利益,毕竟荆州集团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如果他连刘封都无法解决,那他以后如何统领荆州集团,从而让蜀汉走向强大呢?

所以说,刘备和诸葛亮与刘封都没有私仇,但各自又有自己的小心思,总体而言都是从大局出发的,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所以才达成默契,将刘封给杀掉了。

那么,刘封最后是如何死掉的呢?

刘备在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之后,下了一道命令,让刘封以死谢罪,刘封无可选择,只得自杀而死。

不过,在刘封临死之前,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早知道今日,当初就应该听从孟达的劝说,投降曹魏。

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这句话当然是事后诸葛亮了,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刘封可不是个善茬,他至少考虑过投降曹魏这件事,只不过他认为自己是刘备养子,不至于被杀,所以才没有投降,还在战败后跑回成都。

试想一下,如果刘封没被杀死,等刘禅继位之后,一旦他处境不妙,他会不会做出危害蜀汉利益的事情呢?

因此,刘封可能确实靠不住,至少他不如刘备想象的那么忠心,诸葛亮没有看错他,他也死得确实不冤枉。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30多岁时就被干爹刘备赐死。刘封被刘备处死,表面上是因为荆州战役时关羽被东吴军围困他和孟达拒不发兵搭救,致使荆州沦陷,关羽败死。然而,仔细翻看《三国志》,就会发现此事另有玄机。

刘封

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

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

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致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

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刘备赐死儿子刘封?诸葛亮的真实目的到底是啥?

公元207年,刘备中年得子,妻子甘夫人恰好生有一子,刘备此时已46岁。婴儿未及满月,曹兵北来,刘备在长坂坡数战不利,退往夏口,家眷又丢了。幸好赵云舍命救护,刘备的这点骨血得到保全。赤壁之战后,刘备据有荆州大半,数年经营,颇具规模,于是在211年带兵入蜀,刘封随行,刘封此时已有20岁余。

刘封原姓寇,刘备投靠刘表之时收其为义子。刘备和刘璋决裂后,刘封随诸葛亮平定益州,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被封为中郎将。刘备占领汉中后,派刘封,孟达夺取上庸。刘封迫降了上庸后,关羽在樊城之战时曾求助刘封,但刘封以上庸占领不久,民心未附,拒绝了关羽。

刘备生下儿子叫“刘禅”,与刘封合在一起就是“封禅”意思,足见刘备志向之远大。刘封是在刘禅出生以前收为义子。

诸葛亮要刘备赐死刘封,扶持阿斗的原因很简单:正统。

因为阿斗是刘备的骨肉血亲,是正统的汉室后裔。而刘封并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只是刘备收养来的,他出身低下,在注重出身和血统的三国时期,他们根本没有资格掌控大权。

诸葛亮之所以扶持刘备,看重的就是他正统汉室后裔的身份,凭借这个身份,刘备可以在其他诸侯那里得到高规格的礼遇,也可以招揽很多能人志士效力于自己。而阿斗的大名叫做刘禅,是刘备的亲生儿子,血统自然更正,能够获得诸葛亮以及其他人的忠心。

反观这个刘备的养子刘封,他20岁的时候就能跟随赵云和张飞攻打益州,后来还和孟达一起拿下了上庸,可谓是颇有才能。但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时候,刘封和孟达没有去救援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这个举动让刘备对刘封寒了心。

后来孟达叛逃,刘封又犯了错误,诸葛亮抓住了刘封的把柄,就向刘备进谏,说如果将来您不在了,刘禅肯定压制不住刘封,刘封可能会取代您的地位,为了防止后患,最好尽早的杀掉刘封,让刘禅继承大位。

刘备听到这番话,心里偏向的自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于是就下令赐死了刘封,稳固自己儿子刘禅的地位。诸葛亮在刘备离世之后,也是一直敬重刘禅的身份和血统,没有将刘禅取而代之,尽心尽力为蜀汉效劳。

总结:刘封有战功,是义子,背景又大,最后取刘禅而代之完全有可能。所以刘备生前借故杀之是最好的打算。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要逼刘备赐死儿子刘封,并非是因为刘封逼走了孟达,也不是因为刘备不救关羽,而是另有缘由!刘封临死前所说的8个字,其实已经道破玄机!

刘封之死

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刘备征战一生,老婆不少女儿不少,但就是比较缺儿子,而在古代,女儿的地位是比不上儿子的,儿子才是真正的继承人,所以刘备必须要有一个儿子!但是刘备又生不出儿子,这怎么办呢?于是刘备就从一户人家收了个养子,这个人便是刘封!

《三国志》: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还没有儿子,为了延续刘家香火,为了让手下安心,刘备收刘封为养子。注意,养子和义子是不同的,养子是有合法继承权的,要是刘备没有亲儿子出生,那么刘备去世后,他的所有财产包括爵位,都应该是由刘封来继承的,可以说,当时的刘封,就是刘备的继承人,这是大家公认的!不过搞笑的是,刘备收养刘封没几年,他竟然又生了一个亲儿子,这人便是刘禅!

很难想象,刘备都四五十岁了,前半辈子身强力壮都没生下个儿子,怎么到了荆州却生了个儿子?刘禅的出生,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因为他终于有亲儿子了,但是对于刘封来说,这却是非常倒霉的,因为养子毕竟不是亲的,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地位必定会下降!

不过刘备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虽然刘封的继承权没有了,但是刘备对刘封也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将刘封一脚踢开,而是让刘封继续在军中效力!刘封这人呢,行军作战也确实是一把好手,在攻打益州途中屡立战功,直接被刘备封为了副军中郎将!

《三国志》: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获得大胜,于是他让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郡,但是当时的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手下杀了,而这个蒯祺又是诸葛亮的姐夫,于是在孟达继续进攻上庸郡时,刘备又派刘封前去协助孟达一同进攻。史书上说,刘备是担心孟达打不下上庸,所以才派刘封去帮忙的,可事实上,以孟达的能力,是完全能够拿下上庸的,所以说刘备此时派刘封去协助孟达,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防备压制孟达!

事实上,孟达后续的遭遇,也印证了压制孟达的说法!拿下房陵、上庸之地,孟达出力极大,而且战功也非常高,若论功行赏,孟达必定是应该居首功,但是最终赏赐时,孟达的职位却低于刘封,这其实能够理解,谁叫刘封是刘备的儿子呢。但孟达的职位还低于原来的上庸太守申耽,这就可以看出刘备对孟达的不公了。好歹孟达在此战是居首功啊,结果他的赏赐比手下败将还多,这换谁也想不通啊!

更为重要的是,孟达原本是宜都太守,现在他打到上庸,上庸太守不是他,宜都太守的位置也丢了,这更加令孟达气愤,他打了一场胜仗,立下了最大的功劳,结果他还丢了原来的太守职位,这不就是黑幕吗?

事实上,孟达这个人是非常倒霉的,当年他和好朋友法正一同投靠刘备,结果法正受到重用,他被留在了荆州。现在法正已经是刘备手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了,但他孟达,却因为打了胜仗丢了官,简直是倒霉透了。更为重要的是,他头上还有个二世祖刘封,经常欺负他,甚至还抢夺了他的鼓乐队,令他非常不爽,于是孟达干脆就撂挑子不干了,反正打了胜仗还要丢官,那干脆躺平,于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命令他和刘封前去协助,他直接找理由搪塞了过去。

而刘封这边呢,之所以敢如此欺负孟达,估计私下里也是刘备的授意!孟达是益州最先投靠刘备之人,然而从刘备对孟达的处理来看,他并不是非常重视孟达,直到汉中之战才让孟达参与战事,结果孟达虽然攻下了房陵,却把诸葛亮的姐夫杀了,刘备顿时又对孟达不爽了,于是让刘封去压制孟达,免得孟达又干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既然刘备有这么个意思,那么刘封自然就要坚决执行了,于是刘封在上庸对孟达干了许多欺负人的事情,最终将孟达逼到了曹营。

这一下刘备郁闷了,他只是让刘封压制提防一下孟达,可没想刘封把孟达逼到敌方阵营啊!刘封啊刘封,这情商也太低了吧?不过即便刘封此事办得非常差,但是刘备也仅仅是责备他而已,并没有因此就要杀刘封,因为这并非是刘封全责,若论欺凌孟达,他刘备和诸葛亮应该也没少干,让刘封去压制孟达,本身这个决策就有问题,所以说不能因此杀刘封!那么不救关羽呢?这总可以杀刘封了吧?

事实上,不救关羽也不是诛杀刘封的理由!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确实下令让孟达和刘封去支援,但是关羽下令刘封就一定要去吗?虽然关羽假节钺,可刘封所在的上庸之地,原本是汉中的管辖地,也就是说刘封乃是听命于刘备的。你关羽要想调动刘封,很简单,你和刘备通个气,让刘备下令即可,现在你越过刘备直接下令,要是刘封听了,刘备会怎么看刘封?是不是下次关羽让你打成都,你也照听不误?

说白了,关羽调动刘封,乃是越权行为。打个比方,关羽是荆州分公司的总经理,刘封和孟达是四川分公司的人,而四川分公司的总经理是刘备,虽然刘封和关羽挨着近,但刘封毕竟是四川分公司的人,关羽想调用,是不是得给刘封的上司打个招呼,让他下个命令啊,否则刘封一旦去了荆州分公司,在四川分公司这边,算不上旷工啊?算不上擅自离岗啊?

所以说,这事本身就是关羽操作不当,刘封拒绝出兵是合情合理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关羽身死后,刘备并没有立即将刘封召回,诛杀刘封!

说实话,关羽当时发动襄樊之战的时间节点根本不对,曹魏不是不可以打,但你得等到益州方面恢复过来吧,人家汉中一战,累得都趴下了,你那边再一动手,谁来支援你?你说你打那么久,为啥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出兵增援,因为人家压根儿没有那个实力了啊,你一个局部小战争,硬生生的要打成北伐大战,这场大战的时机就错了啊,所以说,关羽之败,他自己其实要负很大的责任!

欺凌孟达,不救关羽,这都不是杀刘封的理由,那诸葛亮到底是为何要杀刘封呢?实际上,我们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丝猫腻!

《三国志》: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可以看到,刘备虽然责备刘封欺凌孟达,不救关羽,但并没有想杀刘封,是诸葛亮说刘封刚猛,刘备死后没人能够压制他,以此逼迫刘备,所以刘备最终才痛下杀手,赐死了刘封。诸葛亮杀刘封的最大理由是刘封刚猛难制!但是这话其实有点问题,刘备活得好好的,接下来肯定要考虑如何夺回荆州,很明显留下刘封更有用处,为啥诸葛亮却要担心刘备死后刘封不好控制呢?而且对于活人来说,提“死后之事”明显是大不敬,为哈诸葛亮要这么说呢?

本文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敢在刘备活着时就讨论刘备死后之事,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刘备正在生病,有猝死的可能,所以他不得不在刘备活着时解决掉刘封这个麻烦,毕竟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是有继承权的,不管他有没有心思夺权,万一被有心之人利用,日后起来反对刘禅,这让刘禅怎么办?背负杀兄的骂名?让外人看笑话?

诸葛亮的考虑也是正常的,而刘备这边呢,虽然和刘封有父子之情,不愿意杀刘封,但刘封刚猛难制的特点,确实存在,万一日后他被人利用,危害到刘禅的地位,危害到蜀汉的江山,到时候还真没几个人能搞定刘封。再说了,袁绍集团的下场,刘表集团的下场,那可是充分说明了,兄弟阋墙之事,会危害到集团根本!现在刘备身体抱恙,有早死的可能,没时间再去改变刘封的性格了,所以刘备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只能痛下杀手,让他来做这个坏人,对不起刘封了!

说白了,诸葛亮逼刘备杀刘封,主要就是因为刘封身份敏感,日后有可能威胁到刘禅。而关于诸葛亮的这个目的,刘封临死前的8个字也道破了玄机!

《三国志》: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刘封临死前感叹,“恨不用孟子度之言”,意思是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那么孟达说了什么呢?

事实上,孟达投降曹魏后,又带兵前来进攻刘封,在正式开打前,他曾劝过刘封,降了算了,而理由就是他的身份比较敏感,他是刘备的养子,是有继承权的,即便他没有争权夺利的想法,但是他的存在,对于刘禅来说,对于蜀汉来说,就是一个威胁,谁也不敢保证刘备百年之后,刘封会怎么操作,所以为了蜀汉不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刘封最后肯定会被处死!

孟达的这番话,刘封又何尝不知道呢?刘封又不傻,他是知道自己身份敏感的,但是他从十几岁就被刘备养着的,他认为他和刘备之间是有父子情的,而刘备又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肯定不会杀他,所以他才会主动回到刘备的身边。然而他没想到,最终等待他的结局和孟达预料的一样,仍然是被处死,所以他在临终才会感叹,“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在此之前,刘封是相信父子感情可以超越一切的,但是当他知道自己要被赐死的结局时,他终于明白了,为了刘禅的皇位稳固,为了蜀汉的江山安稳,刘备和诸葛亮是不允许他活下去的。说白了,刘封临死前所说的8个字就是在暗示,他并非死于欺凌孟达、不救关羽,而是死于自己的敏感身份,死于权力斗争!

结语

诸葛亮为何要逼刘备赐死儿子刘封?刘封临死前的8个字道破玄机!刘封所说的八个字乃是“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而我们去翻看孟达对刘封所写的书信,其实会发现一个中心点,那就是孟达认为刘封回蜀汉必死,因为刘封身份敏感,他是有继承权的,刘备诸葛亮为了蜀汉的稳定,肯定会除掉刘封。但是刘封不相信刘备是这种人,不相信刘备会不顾亲情,不过很显然,刘封算对了刘备,却没有算对诸葛亮,诸葛亮平时温和,但面对大事时,那可是杀伐果断的,是他,最终决定了刘封的去留!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

杀刘封有理有据,不杀刘封也合情合理,为何就把他杀了呢?

以前总以为刘备就是“天下志公”的仁德之君,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阅读了一些史料之后,不说是彻底颠覆了以前的理念,但对这君臣二人的认识和感觉,远非以前那么美好。

杀刘封绝对不是在追究责任,纯粹就是政治的牺牲品。

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

不清楚刘封的出生年月,既然是刘备的养子,一般推断应该比刘禅年龄要大。

刘备一生就收养了刘封一个养子,很明显,刘备就想把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

刘禅(207年--271年)出生时,刘备(161年--223年)已经四十七岁了,这个年龄有个儿子的确是可喜可贺。但在之前,也是令刘备郁闷的是,没个儿子还整天的东奔西讨的忙活些啥呢!

所以,刘备就收养了刘封,希望将来能够作为他的后嗣。刘封也是很争气,武艺超群,气力过人,是一条好汉,的确很给刘备长脸。

但令刘备难堪的是,生了刘禅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接连生了刘永、刘理。刘备的香火传承问题是解决了,但麻烦问题也就出来了。

根据演义的说法是,当初刘备以刘封为后嗣,关羽就不高兴。刘备继位汉中王,问诸葛亮立嗣的问题,诸葛亮以“此乃家事“为由,让刘备去问关羽、张飞。关羽明确回复刘备,刘封乃螟蛉之子,不可继承嗣位。

等到关羽襄樊战败,请求刘封、孟达派兵救援的时候,孟达就以此劝说刘封不要出兵。

关羽战败被杀,孟达惧怕刘备追究责任,就投降了曹丕。

刘封不出兵救援关羽是历史史实,但是否是孟达挑拨离间没有史料佐证。

但孟达投降曹魏以后,魏文帝曹丕派遣夏侯尚、徐晃帮助孟达袭取了上庸三郡。孟达写信给刘封劝其投降,但被刘封拒绝。

申耽、申仪二兄弟背叛刘封,刘封因此被孟达、徐晃击败,刘封逃回了成都。刘备责备刘封欺凌孟达,而且不援救关羽。

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恐怕难以制服驾驭,就建议刘备趁此机会杀掉刘封。

刘备当然不希望他死后,刘封再欺凌他的幼儿寡母。于是,赐刘封自尽。

刘封叹息说:“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

刘封自裁后,刘备非常伤心,为刘封哭泣不止。

由此看来,刘封是存在幻想,认为刘备不会痛下杀手;同时,也看出刘封并不是死心塌地忠诚于刘备。否则,刘封不会叹息,也不会后悔。为人子,为君臣,刘封的确是让人不放心哦。

有意思的是,刘备在刘封自裁后伤心不已,这又为得是些啥呢?

起码说明了一点,刘封可以不死。如果刘备不想杀刘封的话,刘封是死不了的。

刘备已经在安排身后之事啦,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但刘备还是希望诸葛亮好好地辅佐刘禅,不希望有人威胁着刘禅的位置,尽量给诸葛亮创造条件,让他减轻辅佐刘禅的压力。

在这一点上,刘备与诸葛亮是保持了高度一致,以此杀刘封既说得过去,也除掉了隐患。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援救关羽是可为可不为的事。从有关史料来看,是关羽在围困襄樊时请求刘封一起出兵,并非是关羽败退时请求援助,这是很严重的两个问题。

出兵围困襄樊是战役的计划安排,没有刘备的命令,刘封可以不出兵。但见死不救不仅是道义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史料并没有确切地记载,廖化冒险出城向刘封、孟达求援的事。

廖化曾经是关羽的主薄,关羽败亡后归入孙吴,后来用诈死之计逃回蜀汉。如果廖化去上庸向刘封求援,不管结果如何,再被东吴捉住的可能很小。求援一说,值得怀疑。

从刘备给刘封的罪责来看,也是欺凌孟达在先,不救援关羽在后,这一点也很微妙。不同意出兵协助关羽围困襄樊,也可以认作是不救援关羽。

这就是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了,既然不想留你,要杀你就好找机会。

刘封死的有点冤,但不死也不行哦。这就是政治的需要,刚直勇猛的刘封不明白这一点,最终是逃不出这一劫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刘封?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虽然深恨刘封不救关羽,有杀之之心,但却还是有点犹豫。因为诸葛亮两番怂恿,刘备便杀了刘封。事后,刘备还非常后悔。

刘备有不忍之心,假若稍微冷静一点,或者诸葛亮不出坏主意,恐怕刘封就不会死。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唆使刘备杀刘封呢?

诸葛亮一句话断送了刘封

关羽兵败,刘封在孟达的劝阻下,没有发兵去救,刘备对此十分恼怒。事后,孟达又鼓捣刘封投奔魏国,刘封没有答应,便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具说此事。

刘备看了刘封的奏表,大怒,便要诸葛亮发兵去擒拿刘封、孟达。诸葛亮说,不需出兵,派刘封去攻打孟达,以一箭双雕之计,灭掉两个贼子。

于是,刘备派人到绵竹传达命令,要刘封去擒孟达。刘封接到刘备诏令,立即领兵到襄阳五十里外下寨。继而,领兵五万,单搦孟达交战。

孟达投奔魏国,曹丕不敢相信,要他去襄阳取刘封首级做投名状。于是,两将在襄阳城外打了起来、

孟达不是刘封对手,只三个回合就大败而逃。刘封趁势掩杀二十余里,却被魏将徐晃、夏侯尚挡回。刘封不敢孤军深入,便领兵退往上庸,没想到襄阳守将申耽却也投魏了。刘封不能进城,徐晃等从背后杀来,刘封只得率领残部逃回成都。

刘封到了成都,刘备大骂他不救关羽。刘封申辩道,原本是要出兵的,因为孟达劝阻,才坐视关羽受难。刘备喝道,你非土木之人,为何要听孟达的话?此时,诸葛亮进来了,刘备问道:“辱子如此,何法治之?”

很显然,刘备其实并没有下决心要斩杀刘封。假如诸葛亮劝一句,或许刘备会就坡下驴,饶了养子。但是,诸葛亮却在刘备的耳边嘀咕道:“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

于是,刘备便命人将刘封拖出去斩首。可惜一员猛将,就这样死在了诸葛亮的刀下。为何刘封是死在了诸葛亮的刀下呢?因为,刘备马上后悔了。

却说刘封被左右押出,刘备便问刘封的随从,随从说,孟达曾经劝说刘封一并降魏,刘封大怒,扯碎了孟达的书信,斩了来使。刘备听说,大哭道:“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于是,刘备立即叫暂停行刑,然而,刽子手早已“斩讫”。

刘封之勇,刘备应当是知道的,刘封之忠,玄德恐怕也不会怀疑。所以,当刘封的首级献来时,刘备十分自责,哭道,我一时头脑发热,斩杀了股肱之将啊。

从细节中看,刘封行刑如此之快,恐怕也是诸葛亮从中捣鬼。行刑刽子手应当知道,所斩之人是汉中王的义子,不会如此迅速的杀掉。所以,刘封是死在了诸葛亮的刀下。

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置刘封于死地呢?

刘封是被逼上断头台的

刘备后悔杀了刘封,大哭不已。这回,刘备也是真哭,杀了这样一员大将,又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义子(《三国志》中是养子)。加上关羽新亡,荆襄九郡尽属他人,百感交集之际,刘备不会假哭。

诸葛亮知道刘备很后悔,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便劝说道: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

诸葛亮的意思是,刘封刚强,日后肯定要危及已经被立为继承人刘禅,为了长远之计,杀了刘封没有什么可惜的。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养子不同于义子,是有继承权的。所以,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确立继承时,蜀汉内部就产生了诸多议论。

《三国演义》中说,关公困守麦城时,派廖化前往上庸搬取救兵。刘封得知,便要立即发兵去救。孟达从中挑拨道,你把关羽当叔父,人家却未必把你当侄儿。汉中王进位时,问孔明立哪个儿子做王世子,诸葛亮一推六二五,让刘备去问关张。

刘备依诸葛亮的话,致书关羽,关羽却勃然道:“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问于我乎?封乃螟蛉之子,使住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

孟达这句话,果然刺痛了刘封,便不再发兵去救麦城,廖化大哭而回。

涉及到继承权的问题,事情就十分严重了。但是,刘封有没有抢夺继承权的打算呢?《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正史中也没有说这件事,恐怕刘封是没有这般心思的。

其实,孟达劝阻刘封不去救关羽是有道理的。上庸刚刚从魏国手里夺得,立足未稳。孟达说,吴兵有屯兵三四十万在荆襄九郡,曹操则有四五十万大军虎视眈眈,“量我等山城之兵,以敌两家之强兵,正如驱羊入虎窟耳。”

刘封的能力不在孟达之下,这样的形势是看得清楚的,只是碍于叔侄情面,才不得已要出兵。孟达后面的话,虽然有挑唆之嫌,但却是从大局出发,讲的是实情。刘封左右为难,也是借着孟达的话,以保上庸而放弃了对麦城的救援。

罗贯中笔下的刘封,位置十分尴尬,即便是他本人没有觊觎皇位之心,也很难消除诸葛亮等人的疑虑。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封之死与曹丕逼曹植是写在一回书中的。

然而,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的话,证明了孟达的话并非完全挑唆。假如孟达的话是错的,诸葛亮完全可以顺着刘备的责骂,以不救关羽而杀了刘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借刘备的刀杀了刘封,还借马岱的刀杀了魏延。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诸葛亮借刀杀人的目的并非完全为了蜀汉的利益,而是夹杂了更多的个人意志。

诸葛亮假公济私杀了刘封

刘备并不认同诸葛亮的观点,反诘道,纵然刘封日后杀了我的儿子,我也不忍今天杀了这个忠义之人。

在刘玄德的心里,刘封是忠义之人。既然是忠义之人,刘备又怎么会认定自己的养子会谋逆呢?所以,刘备不相信刘封日后会对刘禅不利。而且,刘备是十分喜欢刘封的,荆州不救关羽,只是出于私人感情,责怪刘封不顾叔侄之情。

同时,从《三国演义》中也不难看出,刘备也承认刘封有继承权,说纵然今后刘封杀了刘禅,也是可以接受的。

刘备可以接受刘封杀刘禅,但诸葛亮却不能容忍。好不容易熬走了一个关羽,却又来一个刘封,在诸葛亮眼里,这也是个不听军师将令的刚强之人。诸葛亮不得不想到刘备身后,自己如何驾驭这个身份极其特殊之人。所以,诸葛亮乘机除掉刘封,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诸葛亮借刘备之手除掉刘封,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按照《隆中对》的战略部署,荆州是诸葛亮布局的。关羽孤身两面迎敌,必定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诸葛亮所谓“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荆州防守策略基本上等于没说。孙权一日不取荆州,便一日不得安宁,岂是一个“和”字所能解决的?

所以,杀了刘封,便造成了关羽之死是刘封拒不救援,而不是战略布局错误的舆论。正因为此,《三国演义》中才说,诸葛亮“附耳”给刘备出主意杀刘封。这件事是见不得光的。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自己的主张不容任何人更改。《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借马岱之刀杀魏延,也是担心魏延谋反危害蜀汉利益。其实,诸葛亮更担心魏延改变自己北伐战略,或者,魏延一旦成功,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必然受到严峻挑战。

孔明杀刘封是顾忌刘备身后之事,杀魏延则是顾忌自己身后之事。

“羽扇纶巾”其实说的是周瑜,罗贯中却把这把羽扇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是不是说诸葛孔明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呢?

正史上刘封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以《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为历史依据,以七分真三分假写成。因而,说《三国演义》难免不参考历史。那么,正史中,刘封是怎么死的呢?与诸葛亮有没有关系呢?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说,刘封不救关羽,“先主恨之”。刘封在上庸被孟达、徐晃打败后,逃回成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刘封自裁后,刘备为之流涕。

看来,《三国演义》写的基本属实,刘封之死,就是因为诸葛亮担心日后不能节制于他。所不同的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把正史中的话改为诸葛亮担忧刘封危害刘备的子孙。

史书中说,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备入川后,刘封带兵与诸葛亮、张飞溯流西上,一路克敌,表现英勇。刘封时年二十岁,是刘备手下不可多得的少年才俊,也是蜀汉承上启下的一代将才。

遗憾的是,诸葛亮更多的虑及个人利益,斩杀了这员猛将。

当然,诸葛亮怂恿刘备杀刘封,其实也是蜀汉集团固有的利益造成的。刘关张个人情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蜀汉利益还要重,诸葛亮希望在刘备身后自己能够更好的发挥才干,而削弱固有的利益集团,刘封之死,与此大有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