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如果使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就能避免松锦会战的失败吗?

如果说洪承畴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也难以取得松锦会战的胜利,只是失败的不会那么彻底罢了。

崇祯十四年,明统治集团接到洪承畴锦州告急的报告后,认为若锦州不保、辽西走廊及山海关失守,则首都北京将难以保住。因而决定由西线调宜府、大同诸镇兵马增援辽西。

崇祯十四年三、四月间,明军已在宁远地区集结大军十万,号十三万。在作战指导上,洪承畴采用了且战且守,稳扎稳打的战役方针,即避免过早地与清军主力进行野战决战,而是在加强各要点防守力量的同时,以宁远为基地,以松、杏等城为依托,在不脱离依托的条件下,与锦州守军协同,不断向围城清军进行反击,以消耗、疲意敌人,尔后再相机寻求决战,解锦州之围。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从四月到七月,明军曾多次依托松山据点进击锦州外围的清军,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战场主动权,获得了一些小的战斗胜利。如五月初三,洪承畴亲率部分兵力进至松山北岗,济尔哈朗与明军作战失利,“两红旗、镶蓝旗三旗驻营之地,为敌(明军)所夺”。清军伤亡甚众。但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解锦州之围的战役目的。

如果继续和满清消耗下去,很可能会使得满清崩溃。因为从整体国力来说,明朝还是远远超过满清的。但是,实际上,明朝由于有农民起义军的内患,这个策略是无法长期实行下去的。

于是,崇祯指示洪承畴刻期进军。洪承畴根据双方力量对比,采取了集中兵力北上,俟集结于松山地域后,以部分兵力在两翼助攻牵制敌人,而以主力由正面实施中间突破的策略。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将辎重后勤分置于宁远、杏山及笔架山等处,自率吴三桂、王朴等八总兵所部步、骑十万,分两个梯队北进。

二十八日进至松山及其以北的乳峰山一带。多尔衮等仓促迎战,“直冲汉阵,不利而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双方交战数次,虽然未能解锦州之围,但此次“援锦大军用兵异于前,锦州城之兵势不能挡”。锦州城内明军,也乘机反击,收复了外城。战局逐渐向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发展。此时马绍愉曾建议乘皇太极援军未到之前,迅速“乘锐出奇击之”,但洪承畴没有采纳。

皇太极得知“锦之围兵,屡战败衄,势将退北”的情况和得到多尔衮等“急报请救”的报告后,立即于八月初七日派出第一批援军,同时“传集各路兵马,星集京师”,并“悉索沈中人丁(十五岁以上满、蒙壮丁全部从军),西赴锦州”。决定亲率全部兵力与明军进行决战。八月十九日到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皇太极亲自侦察敌情,他发现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认为“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于是集中主力于松山、杏山之间,对明军形成包围。并于二十日袭破笔架山,夺获明军粮草。

洪承畴和部下商议,最后决定突围。结果突围时各自逃命,全军崩溃。此战,满清获得全胜。

这一战,如果刚开始按照洪承畴的稳扎稳打的策略,采取消耗的战略,有可能将满清拖垮。但是,由于内部艰难,他的稳扎稳打的策略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到洪承畴出击之后,他依然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在当时,洪承畴在锦州前线的兵力大大超过满清,而且士气旺盛,初战告捷。在这个情况下,洪承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破当面之敌,速解锦州之围。

但是,洪承畴却拒绝了他人的正确建议,依然慢条斯理的稳扎稳打,结果给了皇太极半个月(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十九日)的时间,用来集中主力,快速赴援。

如果洪承畴能够在皇太极援军到来前迅速破敌,很可能会解锦州之围,取得松锦之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洪承畴的稳扎稳打战略一是国家没有条件支持,二是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只能走向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好朋友,希望和朋友们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洪承畴如果使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就能避免松锦会战的失败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一直以来始终以为洪承畴是因为被逼出战才被打败的,要是稳扎稳打就能胜利,看到这个问题研究后发现原来的认识有偏颇。

明军十三万兵力,大战之初清军兵力不足,明军优势明显,打了胜仗,洪承畴没有抓住战机一举解围锦州,结果清兵倾巢而出,增援前线,军力达到十万左右,这样明军就失去了优势。

清军清一色骑兵,机动性强,优势在野战,明军主要是步兵,机动性差,但明军有火器,优势在防御战。防御需要有依托,城堡做依托或者工事做依托都可以。

洪承畴以工事做依托,边攻边守稳扎稳打也是可以的。但是,十三万大军的粮食消耗很大,而且必须随军而行。从宁远到锦州185公里,时间越长消耗粮食越多,离宁远越远粮食运输越困难。这就是明军的薄弱环节。清军攻击明军这个薄弱环节,明军必败。

实际上,皇太极也正是抓住明军弱点打胜的。明军前方的粮食在笔架山。皇太极派阿济格劫明军粮草,阿济格趁笔架山落潮之时,带兵冲上山,见12堆成堆的粮食,因为难以运输,所以直接烧掉。

明军从宁远出发,每人只带三天粮食,知道粮食被烧,军心不稳。洪承畴召集主将开会,决定破釜沉舟和清军决一死战,主将们都要求撤回宁远,洪承畴无奈只好同意撤军。

其实,明军若能按照洪承畴的意见,依托阵地和清兵决战,明军取胜的概率很大。但是,洪承畴是主将,他的意志不能得到落实,既使再有能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洪承畴如果使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就能避免松锦会战的失败吗?

不能,洪承畴没有自己的洪家军,不是决定皇帝命运的权臣霍光,不具有霍去病徐达鲍超的才能,手下没有任何得力干将,后勤不给力啊,缺钱缺粮,火炮不足,缺少装备马匹锐卒,怎能不败

洪承畴如果使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就能避免松锦会战的失败吗?

难啊?就像军事家看待甲午战争,有一百个避免战争失败方法,但是政治,经济可以看作战略基石,明朝大势已去,首先内困外扰,民心收不回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