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国号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名字,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官方名称。在中国古代,只要一个国家政权建立,第一件事情就是定国号。它代表了除故建新,代表了一个新的朝代的开始。
中国的国号来源繁杂,就其起国号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是以政权的所在地和发源地为依据。比如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期间,燕国、蜀国等国号。再比如秦的国号来自于封地秦地,宋的国号来自于赵匡胤原来所任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二是来自于谶语。比如南齐的国号齐,来自金刀利刃齐刈之的谶语。元来自《易经》,明来自明教。
三是来自寓意。比如辽在契丹语为镔铁的意思,金国则是取义“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以金为国号。
四是来自传承。一些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在以前的政权寻找传承关系。比如匈奴人刘渊认为自己和刘邦子孙有血缘关系,故此取国号为汉。五、来自于封爵。比如刘邦的汉就是他过去被封为汉王,隋朝的隋。唐朝的唐等等。
至于说孙权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吴”?这应该属于第五种情况。孙权在称帝前,曾经向曹魏称臣。曹丕下诏赐孙权九锡,封为“吴王”。因此,政权称帝后,就以吴作为国号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
公元221年十一月,魏国皇帝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吴国正式立国,也就是说吴国立国之初是王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吴王国变成了吴帝国。因此从传承上看,东吴之所以立国号为吴,原因在于是曹魏政权的册封。吴国最开始是承认魏国的正统地位的,那时正好处在汉中之战与襄樊战役之后,孙权跟刘备正在争夺荆州,故魏国册封孙权为吴王,离间蜀、吴之间的联盟。
汉朝的正统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公元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给他,魏国接替汉朝成为正统。曹丕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他积极折冲疆场,曾两次兴师伐吴。不过孙权强盛,一时也无法击败吴国。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自称汉朝正统,并兴师伐吴,意图收复荆州失地。孙权为了避免魏蜀夹攻,上表向魏国称臣,并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取得大胜。刘备败退白帝城后,与孙权耦合,魏吴联盟出现松动。
公元222年,曹丕发现孙权与刘备联合,便命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三路伐吴。魏国三路伐吴大军,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退兵。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正式断绝关系。
由此可见孙权建立的国家称为吴国,主要原因是魏国册封,其次是东吴领土基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地区。孙权认为论实力自己不及魏国,论血亲自己不如刘备,因此选择一个比较偏居的国号符合自己的身份。以吴为国号,表明了孙权只想偏居一隅,不跟蜀汉和曹魏争正统地位,孙权只要实利,不在乎正统问题。如果孙权给国家取名为夏、商、周、秦四个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就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必然会受到魏国、蜀汉的主动进攻。
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
谢邀!70后大叔讲历史替你解答。
吴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
“吴”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现在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常被用作爵位、国号的名称。
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剿灭黄巾叛乱的军功升迁做到了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向江东拓展势力,借助地方豪族一统此区域。《三国志》: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策命权曰:“......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钦哉!
公元196年,东汉朝廷承认了孙策对“吴”区域的统治,并正式策封孙策为”吴侯”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大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孙权用“吴”作为国号,有两方面原因:
1、孙权势力所占领和统治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吴”地。
2、孙权兄弟二人的爵位都是“吴”,建国后继承了赐爵的名号。
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题主问的,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除了那些原本没有爵位的人建国,其他人建国都有个特点就是用之前使用的爵位作为国号。
秦朝之前有着五等爵位,男,子,伯,侯,公。自从最高的位置变为皇帝后,爵位又多了王,刘邦立国还说“非刘姓不能称王”。到了汉朝,爵位的划分更加细致,爵位的名称前缀一般都是封地,比如侯爵,就有亭侯,乡侯,县侯,郡侯。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建立。我们可以发现,魏国的国号来自于曹操的爵位,当时的朝廷将冀州魏郡作为曹操的封地先是将曹操封为魏公,之后转为魏王,到了曹丕即位后,继承了曹操的爵位,经过汉献帝禅让后,成为皇帝,改国号为“魏”。
而蜀汉政权,国号其实应该是“汉”,因为刘备的称帝是以延续汉祚为名。他在称帝前,先是自封为“汉中王”就是把汉中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只是蜀汉政权的地理位置就是在川蜀之地,我们一般称这个政权为“蜀”。
同理,江东政权最早来自于孙坚,孙坚死时是乌程侯是个县侯,到了孙策时期,孙策一举拿下江东,并同曹操等联合攻打袁术,被封为吴侯,以吴郡作为封地。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孙策的爵位和官位,《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吴侯这个爵位一直沿用到夷陵之战前夕,江东不能抵挡刘备的进攻,向魏称臣并请求援兵,这个时候曹丕就将孙权封为吴王。到了孙权称帝的时候,自然就是沿用“吴”作为国号。
这里还要说一下,吴郡是孙权的家乡,并且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称吴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即便朝廷不封孙权为吴侯,孙权自己也会在治下其中一郡作为自己的封地。
所以说,一个诸侯一旦建国,一般他的国号都是使用自己爵位的封号作为国号。
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
这就涉及到古代国号的由来了,大致有五六种,比如源于封地,源于封爵,或者是自己发迹地的古国名,以及以自己的姓氏等,孙权称帝后以吴为国号就借鉴了以上的两种。
三国魏蜀吴我们都耳熟能详,其实细细了解历史你会发现,吴国的建国史与魏国和蜀国有点不同。
魏国是魏文帝曹丕在曹操去世后直接逼迫汉献帝将东汉取而代之,蜀国是刘备听说曹丕称帝后,自己打着为汉献帝报仇,延续汉朝正统的旗号也顺势建国。
吴国不同,孙权能拥有三分天下,他的父亲,哥哥出力不少,尤其是他的哥哥孙策居功至伟。公元196年,当时还是东汉朝廷的时候,孙策因为有功被封为吴侯。孙策去世后,孙权掌权,天下进入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方割据时代。
后来我们都知道魏国和蜀国相继建立,孙权也想建国称帝,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孙权师出无名,魏国说它继承了东汉的道统,蜀国刘备宣称自己是皇族后裔,自己才是正统,孙权两个都不占,自己实力又不是最强大的,贸然宣布建立吴国不合时宜,所以孙权很聪明的向曹魏表示臣服,曹魏投桃报李封孙权为吴王。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孙权先后和魏国蜀国都打过打仗且不落下风,尤其是灭杀刘备的夷陵之战让孙权自信心爆棚,顺势在公元229年,孙权以吴为国号建立吴国。
他所建立的吴国借鉴了开头所提的两种,一种是封爵,一种是发迹地的古国名,孙权所建立的吴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古吴国地界。
孙权称帝后,为何以“吴”作为国号?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沿用历史上已经有了的地域名称。
孙权的国号"吴国"也是如此。
这要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的结果。周天子干革命成功后,分封了许多诸侯。形成了后来的各种以地域建藩的诸侯国。这是国名首次版本,也是"定版″以后各代取名均是"复制"。后来的兴国立姓,只要找往古的所居地,祖先生活之地,必然找到这个源头。例如:
燕召公,封于燕国,于姬姓中最后灭亡。之后,韩广自立燕王,项羽之后,臧荼,卢绾,刘建,吕通等等,后来就更是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莫不以周朝的燕地扎根生长……齐太公,姜尚于齐,齐是大国,大国慰功臣,沿用上千年;鲁周公,随,陈杞,晋等莫不如此;
晋,后来三分韩,赵,魏。曹操后来被封魏公,魏地则是他的发祥地,他的魏国也因此而来。刘备的蜀国,也是古蜀国的旧址和民众,秦司马错灭蜀国为蜀郡。蜀这名称依旧不变,蜀汉之后建又有许多蜀地政权,也均是大同小异。
吴地的由来是因为吴太伯的原因。想当年,周朝的先人板板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古公亶父的家教非常成功,一家人和睦共处,兄仁弟义,父慈子孝。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古公亶父看到孙子,觉得非常惊奇。认为咱家要昌盛发达,非孙子姬昌不能担当,太伯,虞仲在场听到后,回去就逃跑了。为什么要跑呢?因为姬周是按长子继承制的。季历的位列第三,上头有两个兄长,轮不到他。太伯虞仲不在了,这位子才轮得到他,姬昌才会当上大任,实现古公亶父的厚望。太伯虞仲"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跑得远,就跑到荆蛮吴越这些"东越西夷,南蛮北狄的荒野之地,整死不回去。还与古公亶父家断绝关系,当了这里的祖先,其实是在这蛮荒江湖之地搞殖民地。
周天子成功后,就封太伯于吴,号称吴太伯。春秋时的吴国,五霸之一,与越国是冤仇,与楚国打得国破家亡,剽悍异常,之后楚国吞并残破的吴越,秦灭六国,项羽封九江王,汉封淮南王,广陵王,吴王……均是这块地盘,到了三国,孙权历三代之末,纵横于此,不因此为王为国,又等什么呢?
吴,蜀,魏的国名,均是有来历的。均是后人得了先人的福祉。
孙权的吴王称号确定后,他的国家就该是吴国。号称孙吴,还有一点家国情怀,家国合一的思维在里面,诗不云乎:"蛇化成龙,不变其纹;家化为国,不变其姓"。诸如,秦嬴,苻秦,姚秦……刘汉,蜀汉,前汉,成汉,后汉……魏,曹魏,北魏,东魏,西魏,
即使司马家的晋国,也是因春秋时代的晋国之名而来。
曹操封孙权为吴王,是孙权受到蜀汉挤压,向曹操靠拢,曹操顺水推舟给孙权这名号,也是因地域而起的。他懂得多,不会疏漏,他自己的名号也是拣了"魏,大国之名,故梁徙也"的便宜而来的。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曹魏"。
没点来历则缺少说服力,谁肯承认后代取代前代的合法性?何况曹操早就想取代汉朝,多个吴王,反证汉朝丧失人心,而丧失人心的朝代是不会长久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