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应该如何缓解?

感谢邀请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风湿病,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痛风是一个长期的困扰着中老年患者的疾病,并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个疾病的产生与很多的因素有关,一旦患病之后患者要面对长期的治疗,给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及时的去了解这个疾病的常识是非常的重要的

痛风表现①高尿酸血症;②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③在关节滑膜的白细胞中可发现尿酸钠结晶;④痛风石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有时导致畸形和残疾;⑤痛风石可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引起高尿酸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睡前健康状态良好, 午夜痛醒。起病急,疼痛高峰约在48时左右,状如刀割和咬噬,甚至不能忍受被单覆盖和周围震动。起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见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边界清楚,恢复后表皮剥脱。任何关节均可受累,但肩、髋、脊柱、骶髂、胸锁和颞颌关节受累少见。不一定总是关节,亦可累及鹰咀滑囊和跟腱,引起痛风性滑囊炎、腱鞘炎和肌腱炎

痛风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内嘌呤生成多,所以要控制饮食;2、嘌呤排泄的出问题,排泄有障碍。针对以上这两个原因进行治疗。1,体内嘌呤生成多,血里尿酸值高,需要管住嘴,迈开腿、减体重、锻炼,然后才是药物的治疗

,2,对于嘌呤排泄的问题,这部分病人可能血里尿酸不高,但不一定所有的痛风都是高尿酸血症,这一类的病人就除了管住嘴迈开腿,还需要加促排的药物,要针对病因治疗。

痛风患者应当注意这些,1.要严格戒饮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2.要避免高嘌呤的饮食,像动物内脏肝肾脑还有海产品,特别是海鱼,贝壳类的软体动物,还有就是浓肉汤,这些药物避免饮用,可以多进食。蔬菜水果,牛奶,蛋类。3.对于肥胖的患者要注意低热量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另外,痛风患者要注意每日的饮水量要在2000ml以上,保持尿量。

痛风应该如何缓解?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发作时常常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以大足趾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可伴有关节发红、肿胀和发热。面对痛风急性发作,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应积极消炎止痛为主,以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待疼痛缓解后要及时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以长期稳定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痛风急性发作时应注意:①休息为主,避免大幅度体力活动;②适当抬高患肢,增加回流,减轻水肿;③冰敷患处,减少炎症渗出;④严格戒酒、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⑤多饮水,每日宜大于2000ml,以白水为宜,也可适当饮苏打水、淡茶水和咖啡;⑥正规使用消炎止痛药物,可选择非甾体消炎药或小剂量秋水仙碱,当不能耐受副作用时(如胃肠道不适、腹泻等),也可选择口服糖皮质激素。 痛风病情缓解后要及时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发作期不宜使用降尿酸药物,但已使用降尿酸药物的痛风缓解期患者再次出现痛风发作,可继续使用原剂量的降尿酸药物,不必减量或停药。降尿酸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控制血尿酸水平低于360umol/L或300umol/L(有痛风石或频繁急性发作者)为宜,但不宜低于180umol/L。 希望大家正确认识痛风,切勿偏听偏信、以免贻误病情。痛风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的,重在正规诊疗,治疗期间要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并定期复查,以了解疾病控制情况。感谢阅读,祝大家身体健康。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痛风应该如何缓解?

(一)中医治疗1,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川乌(生煎)甘草,煎后滤液再加入蜂蜜稍煎后服。一般病例均可用。2,人参败毒散:人参,柴胡,甘草,生姜,茯苓,羌活,独活,前胡,川芎,积壳,桔梗煎服。用于痛风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发热者。3,导痰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乌梅,积实,南星,煎服。治风湿痰饮流注的肥胖痛风患者。4,四物羌防汤:生地,当归,芍药,川芎,羌活,防风。适用于痛风血枯的瘦人。5,四物潜行散(加减方):地黄,半夏,芍药,川芎,挑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生姜,黄柏,肉挂(末两位药姜汁炒,研未,即潜行散)。此方适用于老年人瘀血入经络之痛风。(二)水化或水冲疗法:每日静脉滴注5%葡萄糖水10OO毫升(其内加入5%碳酸氢钠40毫升),根据实线观察,在输注前后血尿酸值对比,每输注1000毫升上述液体,可降低血尿酸17,85一29,75umOI/L。但因增大血容量加重心脏负荷,故高血压,冠心病及容量增高性浮肿病例以及肾功能不良者禁用或慎用。

痛风应该如何缓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尿酸的人群越来越多,而痛风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虽然高尿酸的朋友,不一定就会一定发作痛风,但痛风一旦发作,那真的是让人痛不欲生,痛风的关节不敢活动,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睡眠等各个方面。有时候还会反复发作,让人苦不堪言,如何缓解痛风呢?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痛风急性发作期如何缓解?

痛风急性发作期,一般以关节部位剧痛,红肿,灼热为主要症状,这时候,就要先解决主要矛盾,尿酸的事儿可以先放一放,主要以镇痛,缓解炎性反应为主。最常用的药物有三种:

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痛风急性发作小于36小时的首选药物,对于痛风有特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服药后12~24小时症状减轻,90%的患者可于24~48小时疼痛消失。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其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大小呈正相关,能口服尽量不要静脉注射。

非甾体抗炎药物:非甾抗炎药物作为解热镇痛类药物,对于痛风发作的缓解也是常用的药物之一。目前临床上普遍公认的是,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更适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疼痛缓解,如尼美舒利,依托考昔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要注意这类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性。

糖皮质激素:对于上述两种药物不耐受的患者,可以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对疼痛缓解和抗炎的作用与非甾体抗炎药物相当。泼尼松龙是常用药物,一般不宜长期应用。

除了应用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外,在日常生活中,忌口,注意少吃高嘌呤的食物,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多休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痛风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痛风急性发作经过一定的药物干预和治疗后,一般都是可以有效缓解的,当关节停止疼痛,进入痛风间歇期。在间歇期的控制目标是,避免急性痛风的再次发作,要做到这一点,给大家几点建议:

1. 控制好尿酸值,很多时候尿酸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痛风再次发作的几率。在痛风间歇期,建议通过生活方式调节和服用药物两个方面的控制好尿酸值,生活调节我们说的很多了,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多喝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药物主要有促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等,还有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非布司他,别嘌醇等,这些药物,在服用期间,都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2. 避免痛风发作的诱因:不要一次性大量饮酒,不要过度劳累,不要受凉等,这些都是诱发痛风的因素,另外如果吸烟,能戒也建议戒除,虽然吸烟本身与痛风发作没有必然联系,但研究发现,不吸烟的人群确实比吸烟人群痛风发作几率低。

3. 注意服用的药物:对于高尿酸痛风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有些药物,如降血压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抗血小板凝集的阿司匹林等,都有导致体内尿酸升高的副作用,对于痛风患者应当尽量避免服用。痛风患者可以选择的药物有,降血脂的阿托伐他汀,降血压的氨氯地平,氯沙坦,控制血糖的二甲双胍等,都有助于尿酸的排泄,可以选择服用。

痛风应该如何缓解?

我这里说的痛风,指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高尿酸的基础上,并在一定条件下,尿酸在关节形成结晶,刺激关节滑膜引起非细菌性炎症。

一、什么情况下容易痛风发作?

绝大多数痛风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的关节。严重者逐渐向上蔓延,足背、足跟、踝、膝、指、腕和肘等关节。关节着凉(冬天没保暖或夏天吹空调)、饮酒是诱发因素。典型的发作过程是,大量饮酒后,上床睡觉时还没问题,后半夜因脚痛痛醒,而且越来越重,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严重者还可出现头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有时还被误认为是感染。

高尿酸是痛风的根本原因,但不是每一个高尿酸都出现痛风。据统计,只有大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表现为痛风发作。而且痛风发作常常有诱因,比如暴饮暴食,饮酒,受寒,劳累,外伤,感染等。

酒是痛风的催化剂。酒可以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加速嘌呤分解成尿酸,以及饮酒时食入高嘌呤食物,这些作用联合起来共同导致血尿酸快速升高。

二、痛风急性发作的处理

痛风发作的处理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迅速止痛,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常用三类药物: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解热止痛药)和激素,其中,前两者是一线药物,应该首选。民间疗法如果有效,要么偷放这三类药其中一种,要么骗人。

1、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特效药,越早用药,疗效越好,超过36小时疗效明显降低。具体用法:开始口服2片(0.5mg/片),1个小时后用1片,12小时后再用1片;以后每次1片,每天2~3次。

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停药。长期使用可导致转氨酶升高,白细胞降低,肾功能损害等。

2、非甾体抗炎药: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解热镇痛药,这一类药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常用的有扶他林、布洛芬等,以及新型的止痛药(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后者的副作用小,建议选择。

非甾体类消炎药主张早期和足量使用,即在发作的前2天给最大量,等症状缓解后迅速减至常规剂量,疗程4~10天。

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比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此外,长期使用还导致肾损害。应严格按药物说明书用药,而且禁止两种这类药物同时使用。

3、糖皮质激素: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不首选使用,只有当上述两类药无效,或者肾功能不好不能使用上述药物时可选择使用。使用中效激素比如泼尼松(强的松)或者甲泼尼龙,泼尼松的用法:0.5 mg/kg/日,相当于泼尼松或者甲泼尼龙每天6~7片,清晨一次顿服,用药2~5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10天。

使用激素的同时一定要口服钙尔奇D补钙,每天一片即可。避免使用长效激素比如地塞米松(氟美松)。

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很多,比如向心性肥胖、感染、糖尿病、胃溃疡等,短期使用问题不大,主要预防胃肠道反应比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

对严重痛风、剧烈疼痛者,可联合用药:比如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或者秋水仙碱+非甾类消炎药。不提倡非甾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激素的联合,因为二者对胃肠粘膜的损害都很明显,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

对无法避免的胃肠道反应,可同时使用抑酸药比如拉唑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等。

三、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痛风发作时是冷敷还是热敷:为了减少炎症渗出,一般外伤急性期局部要冷敷,这已经成为常识;但是,关节着凉尿酸易形成结晶,诱发痛风发作。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到底该冷敷还是热敷呢?新专家共识明确规定,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采取局部冰敷的办法,以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红肿和疼痛。切记不可在此时进行按摩和热敷,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局部肿胀及疼痛。

此外,嘱咐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外用扶他林乳胶剂也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

2、痛风发作时要不要用抗菌素:人们通俗的将抗菌素称为消炎药,痛风性关节炎使用消炎药似乎顺理成章,但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痛风性关节炎不是细菌性炎症,用抗菌素不但没有道理,而且大量使用抗菌素有可能损伤肾小管反倒加重高尿酸。

3、痛风发作时要不要使用降尿酸药:尿酸突然升高和尿酸突然降低都会促使尿酸在关节形成结晶而诱发痛风发作,所以痛风发作期不要使用降尿酸药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过去认为,原来使用降尿酸药的也要停用,现在认为,痛风时对降尿酸药“不加不减”,原来一直维持使用降尿酸药的不要停,原来没使用的绝对不要用。等痛风完全消失后(一般1~2周)开始降尿酸治疗。

4、痛风发作时要不要用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片也就是小苏打片是碱性药物,一些人常用于痛风的治疗。小苏打片可以碱化尿液,减少尿酸性肾结石的产生。但小苏打片既没有止痛作用,也没有降尿酸作用,对急性痛风发作没有帮助。因其中和胃酸还会出现胃胀气、胃肠道不适等,长期应用因为钠摄入过多还会引起高血压。

5、尿酸并不高,是不是痛风发作:有些痛风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并不高,因此怀疑是不是痛风。事实上,某些患者发作期血尿酸之所以不高,是由于疼痛等应激反应,促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后者可增加尿酸的排泄。所以,不要以血尿酸水平正常而排除痛风。

6、年轻女性为什么不发生痛风:痛风垂青男性,男女发病比例达20:1,呈现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除了因为男性的生活方式不健康以外,还与人体的激素有关。雌激素不但能促进尿酸排泄,而且雌激素还抑制尿酸在关节形成结晶。所以,年轻女性极少发生痛风。但是,绝经后的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痛风的发作和男性就差不多了。

痛风应该如何缓解?

“痛,痛,痛”,痛风患者一旦有症状,那就是无止境的疼痛,尤其是痛风石所在的关节,痛到无法呼吸。那么痛风发作我们怎么去缓解呢?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消炎止痛治疗,比如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者激素类药物;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一时之痛,不能彻底杜绝痛风发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要明确尿酸和痛风的关系,明确尿酸高是痛风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痛风想要缓解最重要的就是降尿酸治疗,关于如何降尿酸,我的科普文章有详细介绍,这里老生常谈一下:

  1. 药物治疗:对于痛风患者或者尿酸超过500umol/L的患者,需要用到药物来降尿酸,常用药物有苯溴马隆、别嘌醇、非布司他等;

  2. 通过饮食来控制,多喝水(每日饮水量≥2500ml最好,但不要太多);还可以多喝脱脂牛奶,有助于降尿酸;另外不要喝酒!不要吃动物内脏!一定不要喝酒不要吃动物内脏;再强调一遍,不要喝酒不要吃动物内脏。

  3. 最后就是适当的运动,规律作息。

除了降尿酸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还需要服用秋水仙碱,ACR在2012出版的指南明确指出秋水仙碱在痛风急性发作的36h内仍为一线用药,除非禁忌,否则都应该使用,但要密切观察,以免对肾脏造成过重的负担。

最后,天天博士提醒您:降尿酸是一个慢性过程,追求快速降尿酸会引起一些列症状,得不偿失,因此痛风患者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去接受降尿酸过程中会出现的疼痛或其他不适,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勇敢,都能恢复健康。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