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单车1小时收4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哈罗单车创立于2016年9月,是由杨磊联合李开逐等人联合创立的,作为连续创业者的杨磊曾在创办哈罗单车前有过多次创业经历,最为耀眼的是创办过“爱代驾”、“车钥匙”。2018年12月,哈罗单车接受了阿里和春华资本几十亿的战略入股。

一直以来,共享单车给人的印象是收费低、烧钱快,似乎一直在撒钱烧补贴争夺市场客户。事实也是这样,目前就单量来计算,哈罗单车排名第一,青桔单车排名第二,摩拜单车排名第三。

共享单车的资本游戏

1.摩拜

摩拜单车创立于2016年4月,早于哈罗单车半年,后来在2019年初,摩拜单车正式宣布作价27亿美元被美团收购,成为美团下设的一个事业部,员工也曾之前的1万多人裁员到两三千人。其实在被收购前,摩拜的日子并不好过,2017年年底,没有年会的摩拜就已经出现了工资拖欠、年终奖低于预期的情况,很多员工纷纷离职,摩拜与美团联姻也是无奈之举,或者破产清算退出单车行业,或者并入美团继续“假嗨”。

背后有了美团这个“大财团”后,摩拜单车依然可以大量烧钱拼市场、争客户,但是实际上美团收购摩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摩拜挣脱“泥潭”,而是为了做高自己的估值,以此实现上市的目的。最终美团如愿以偿,在收购膜拜后顺利上市。而创立之初也奔着上市去的摩拜在上市路上越偏越远,2018年亏损55亿的摩拜在美团的存在感越来越差。

2.青桔

青桔单车隶属于滴滴,2018年最早在成都上线。其实在此之前,滴滴就曾以数千万美元入股过ofo,也曾派去3名高管“督战”,但是2017年滴滴与ofo的矛盾公开化,滴滴与ofo的合作走向死局。后来摩拜和ofo弃前嫌、合并,看不到希望的滴滴才转头接管小蓝车,再推出青桔品牌。

滴滴创办青桔的用意是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在衔接主业网约车的同时对美团单车(摩拜)和哈罗单车的进击进行战略防御,可以说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小结:共享单车行业已经没有“下半场”,三大巨头各自背靠阿里、滴滴、美团还能有钱可烧,但是这门曾备受资本青睐的单车租赁生意,已成为其背后所依赖的集团之间的竞争游戏。各方各有自己的考虑,比如青桔单车被滴滴用作是对美团、阿里的战略防御;美团收购摩拜是为了增加其估值,实现上市;哈罗单车被阿里入股后其触角开始伸向网约车业务,补充了阿里没有网约车业务的空白,后期的阿里可以在网约车领域分一杯羹。

话回正题,哈罗单车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背靠阿里的哈罗单车涨价并不是草率的,绝对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了的事情,肯定是有自己对于共享单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度解读的。

首先,背靠阿里这棵大树的哈罗单车大大降低了推广成本。凭借着阿里巨大的流量接入,通过信用分就可以免押金骑行,对比之前暴雷的多个“押金退还困难”的单车品牌来说,哈罗更能获得客户的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哈罗单车可以日接2400万单,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主要原因。

再者,哈罗单车意在对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点进行重新定位。之前混乱的单车行业凭借着资本的追逐大肆烧钱补贴用户,或者资本想通过单车获得流量,或者想推动单车上市以此获得巨额回报,但是目前的单车行业中能预见的上市企业几乎没有,资本对于单车的喜爱也降到冰点。既然上市之路走不通,那就需要找到其他的赢利点,毕竟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为了实现盈利,提高客单价是最直接的选择。

第三,哈罗单车涨价是为了实现良性发展。单车行业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有资本的支持就可以一直烧下去,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单车行业的运营成本并不低,比如追求“科技解决问题”的哈罗单车接入了北斗定位系统、购置全面的保险服务,再加上平时的运营费用、车辆损耗维修费用、推广费用、人工成本,这样算下来单车实际的运营成本是极大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面临倒闭的风险,比如上线一年的小鸣单车就因资本续不上而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所以哈罗单车吸取了这一教训,明白企业要想良性发展就必须有资金的资金池,在资本续不上的时候才能继续运营下去。

结语

一直靠资本续命找不到盈利点的单车行业是时候改变运营方式了,哈罗单车提高单价的改变正是为了对共享单车行业进行重新定位,改变靠资本烧钱维系企业发展的现状。

当然了,客单价提高无疑会损害客户的部分利益,但是目前整体的公共出行已经十分发达,大家可以在单车出行、地跌出行、公交车出行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和成本考量。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吧。

哈啰单车1小时收4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阿里巴巴支持的哈啰单车,这次的涨价行为,主要意图或许是以下几点:

1、向行业、向投资人释放一种理智的信号

三年来,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撒钱、拼补贴。

从爆红到饱受质疑,从平台狂撒钱到ofo的黯然收场,共享行业无不透射出太多的不理智。

对投资人来说,摩拜、ofo的上市屡屡受挫,盈利遥遥无期,投资人无比失望;

对于用户来说,质量差、坏车多、难骑等等,也令消费者苦不堪言。

相较于大肆补贴的ofo、摩拜,哈啰单车则一直低调和冷静很多。

在ofo与摩拜激战正酣的2016年,哈啰才刚起家,但他们没有选择拼一线城市,而是主打二三线城市。虽然一度发展较慢,但至少不会卷入烧钱与补贴的大战。

而从2018年开始,我在上海、北京的人流密集区,突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哈啰单车。

也是从那时起,摩拜开始烧不动钱了,“卖身”美团;ofo更是深陷财务危机。

哈啰单车瞅准了时机,找到了阿里作为靠山,而阿里也正希望摆脱ofo的泥潭,重新布局共享单车。

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在2018年,我们在支付宝上看到了哈啰单车的入口。

哈啰的理智也体现在押金方面。哈啰是共享单车中,真正意义上率先推出“信用免押金”的公司,这就倒逼行业其他公司断了“资金池”这种违规行为的路子。

哈啰创始人杨磊也曾多次表示:自己不做非理性的、脱离需求的规模化投放。

而这次的涨价,虽然有些出乎用户的意料,但也是哈啰理性运营的结果。

毕竟,虽然不像ofo那样梦,但哈啰也一直在做补贴,新人免费骑、时不时发抵扣券,这都需要成本补贴。

所以,这是哈啰再次向行业、向投资人释放的一种信号:我很理智,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经营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赚钱。

2、要生存下去,必须要赚钱

在ofo逐步退场的情况下, ofo曾经的市场份额,必定会被其他共享单车所蚕食。共享单车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引发剧变。

虽然暂时没找到数据,但我们仅从用户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也可以轻易得出,小蓝车和哈啰单车显然是ofo完蛋之后的最大受益者。

可以看到,按照专业机构的预测,今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还将有30%的增幅,明年还将有超过25%的增幅。

经过几年的风雨和沉淀,共享行业仍有发展空间,但用户都已经回归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共享企业想生存,必须有具备足够的收入。这个道理很简单。

哈啰一直提倡的是免押金,所以他想盈利,目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收取骑行费用,因此,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当下,顺势涨价就显得理所当然。

(当然,未来或许是广告和推广费用)

3、顺应行业趋势

实际上,在哈啰单车提出涨价之前,其主要竞争对手小蓝车就已经率先宣布涨价了。

自3月21日起,小蓝车已经将“30分钟1元”改为15分钟1元,每超15分钟加0.5元。

而行业暂时的老大摩拜也涨价了,采取的是和小蓝车一样的计价策略。

而哈啰的涨价宣布时间最晚,涨价幅度也最狠:从4月15日开始,北京地区每15分钟1元。

也就是说,涨价之后,骑一个小时,摩拜和小蓝车都是2.5元,哈啰是4元。

显然,哈啰是跟随了共享单车行业的涨价趋势,跟随提价,不逆势而行。

4、为继续造车和维护赚取费用

我问了身边很多骑共享单车的朋友,按照车子好骑的程度排名如下:

哈啰>小蓝车>摩拜>ofo

这样一个排序,或许有的朋友不认可,不过实事求是的讲,哈啰单车从设计上就注定了它确实是一款好骑的单车。

哈啰的整车重量,比其他几款主流单车要轻大约25%,这是它为什么蹬起来感觉轻松的最主要原因。

在开锁方面,哈啰用的是“北斗+GPS+蓝牙+基站”的定位,相应速度极快。我记得曾有个科技杂志的编辑,测试主流共享单车的开锁速度,测哈啰时甚至没来得及截图就开锁了。

另外,由于刚开始批量投放一线城市,哈啰的坏车率还不高,未来如何,要看维护的投入力度。

哈啰还要继续占有市场(尤其是北京),因此就需要继续投放,同时还要定期对单车进行维修保养。为避免落入ofo后期坏车满街的局面,就必须要准备足够的相关费用。

这也是为什么哈啰决定加价北京市场的原因之一。

这其中传递的意思是:我涨了价,自然也意味着,我有责任做好相应的服务。

为了用户能继续维持良好的体验,就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5、变向促销骑行卡

涨价虽然会增加用户支出,但相应的,月卡、周卡这种不限次数的骑行卡服务,其价值就会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前两小时免费”的服务。

因为如果不用骑行卡,同样骑两个小时,摩拜要花4.5元,而哈啰要花8元——也就是说,办哈啰的骑行卡,理论上更合适——如果你每天用车时间比较长的话。

另外,涨价的同时,哈啰也顺势推出了骑行卡优惠活动。

我看了一下,摩拜目前30天套餐是20元,90天50元;而哈啰在送优惠券,打折之后,30天9元,90天24元。

不过说真的,我觉得哈啰当务之急并不是涨价,而是适当增大投放,铺量。

至少从涨价地北京来看,街头最多的车仍然是摩拜和小蓝车。哈啰投放车辆不够,用户找车就会很困难,用车次数就会不稳定,那么买骑行卡的可能性就不高。这样一来,面对涨价,中距离骑行的用户很可能就会选择摩拜或小蓝,而不是哈啰。

哈啰单车1小时收4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2016年,摩拜1元骑1小时,OFO 1元骑1小时,酷骑3毛骑半小时。2017年,摩拜月卡21块钱,不退,哈罗1元扫码骑走。2018年,摩拜1小时以内1块钱,超过一小时按超过时间加价,OFO1小时2块钱,哈罗2块钱骑1小时。2019年,摩拜超过1小时加价,限美团APP扫码,哈罗4块钱1小时。基本可以看出,涨价是共享单车活下去的唯一出路,但是用户不一定买单!共享单车当前状态2016-2017 年迅速扩张的共享单车行业在 2018 年进入拐点,小型共享单车运营公司纷纷倒闭,现存的共享单车品牌已屈指可数。自 2016 年 4 月开始,国内自行车共享经济开始盛行,到2017年,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约有30 余家,按照部分共享单车运营商公布的投放计划,短期内共享单车将给自行车制造行业带来新一轮的繁荣。但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也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自行车的品种大幅下降、质量中低端化、品牌逐步边缘化等问题逐步出现,给自行车行业“多样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带来一定的挑战。“无序管理、免费使用”是共享单车发展空间的一把双刃剑,特别进入 2018 年来,共享单车告别了野蛮生长,共享单车公司连续倒闭或被收购,市场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另一方面政府由原先的鼓励变为观望、由观望变为主动作为,政府主动加大对共享单车的治理力度,共享单车的投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共享单车无序管理的自然损耗,有效数量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行业出现了优胜劣汰的演变过程,共享单车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上内容摘自A股几家直接参与共享单车经营的上市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中关于共享单车行业的描述。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几个典型的问题:无序管理、免费、政府态度转变、企业生产空间越来越小!所以,这也就解释了当前仍然还存活的几家共享单车品牌,其涨价背后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在这个从一开始就打着“免费”旗号的行业,随着规模的增加成本必然增加,而共享单车企业又没有其他变现方式,最后只能将运营成本转嫁给用户,让用户来买单。但,即使是涨价之后,也只是能够弥补企业的运营成本,要盈利很难!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拖累上游自行车供应企业业绩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10家企业与共享单车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永安行、上海凤凰、信隆健康、中路股份直接从事自行车生产、销售相关业务,受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影响最大。查看这几家上市公司,从2016年到2018年这短短几年的财务数据,不难发现,2016-2017年都出现了爆发式高增长,进入2018年业绩开始纷纷大幅下降。对于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基本都是这样的描述:作为共享单车主要生产供给方的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因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拖欠货款,应收账款过高,而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2018 年制造业收入及成本减少原因主要系共享单车生产和销售减少。对于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的原因,基本又是这样的描述:2017年,自行车产销量较同期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来自 OFO 的自行车订单影响所致用户付费共享单车业务业务中车辆折旧、维修保养、人工等比上年度增加 163969.10%,主要系本年度共享单车投放城市大幅增加所致。

在共享单车无序管理、野蛮竞争的这几年中,有两家品牌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摩拜,通过被美团收购装进上市公司,实现了上市;一个是永安行,在共享单车高速发展的2016-2017年实现了A股上市。

但事实上,早在2017年10月31日,永安行就对控股子公司永安行低碳丧失控制权,而不再从事共享单车业务。而永安行低碳科技公司则是永安行共享单车品牌的运营主体。通过剥离共享单车业务,2018年永安行母公司虽然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但并未出现亏损,基本就是回到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前的盈利水平。最后,如果您认同笔者的观点,请加关注并点赞。谢谢您们的支持!

哈啰单车1小时收4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经常骑共享单车,绿色出行,长期支持。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三家共享单车:美团(收购摩拜),哈罗单车,青桔单车(滴滴)。共享单车的发展历史,在此就不多说了。

以前一直骑的哈罗单车,主要是因为哈罗用支付宝App,不用另外下载软件,支付宝本来就很常用;另外,用支付宝打开哈罗,不用押金,采用包月支付骑车费用,一个月十多块钱,也很便宜。我用哈罗有两年。

最近换美团单车了。原因是几点:相对于哈罗来说,美团单车更新,开锁更快,骑车更省力,这不是给美团打广告。

最关键的是美图车更多,想要找车的时候,周围一般都有。而哈罗好几次让我失望,两公里外,走到家,都没发现一辆可用的单车。

还有,美团包月还便宜。

哈罗在这个节骨眼上涨价,我认为差不多是找死。不涨价都很多老顾客流失了,还涨价。

涨价的原因,个人认为可能经营遇到困境,赶紧回收资本或者赚钱是上册。有很多流动客户不是包月的,遇到什么单车就骑什么单车。

你觉得还会有什么梗呢?关注,留言交流吧。

哈啰单车1小时收4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假如共享单车1小时收费4元,我觉得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小时的骑车路程,其实已经挺远的了,坐公交也不过来回4元,省时省力又省心。有些支线公交来回才2元,加上乘车卡达到一定次数甚至还能打折,也就是来回不用4元。我为啥还要冒着强光烈日或者是寒风暴雨(雪)去骑车呢? 而且很多主干道是没用专用单车通道的,过马路还要把单车推上天桥,上上下下的,一小时的单车车程不知要过几个天桥呢。所以如果共享单车是1小时收4元,我觉得会遭遇强大的抵触!

哈啰单车1小时收4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吧,涨价也是合理的。又不收取押金,那只能提高收费了,不然怎么生存呢?

但是说实话15分钟1元(1小时4元)的价格略高,共享单车不是主要解决最后几公里的路程吗。如果只是1~2公里的话,其实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这样来看的话也就收取1元左右的费用,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超过3公里的话就不划算了,时间越长收费越高,这样还不如选择其他出现方式了。

其实我觉得骑行的时间越久每15分钟的收费应该有所下降才对,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