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

白孝文娶了一个老婆,会一手好的扎花手艺,能干,过日子应该不错,可白孝文还是喜欢被原上唾弃的田小娥,真心喜欢,为何呢?

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这是个涉及到时代背景和封建礼教相互作用的严肃问题。

首先,《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身份,既:原著中的田小娥和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的田小娥。

电影中的田小娥被改编得和原著相差甚远,曾被戏谑为《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所以和原者已经没多大关系。

电视剧中的田小娥和原著差别不大,但毕竟也经过了改编。由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使原著中有些情节和细节无法用形象来展现,势必对人物塑造产生偏差。

鉴于以上两点因素,如果要准确生动地解读田小娥,还是应该以原著为标准才更为妥贴。

至于白孝文为什么会喜欢田小娥,自然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起。

白孝文是个读书人,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穷人的孩子没有几个进学堂的。而白孝文不仅读书,而且是父亲白嘉轩把他作为白家的长子,按照族长的标准来进行培养。

他自幼接受四书五经和传统礼教的熏陶,既有“耕读传家久,经书济世长”等正统观念的影响,也有视野狭窄井底之娃只能见到巴掌大的天的局限。同样的年轻人,他的妹妹白灵和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则没有受此局限,而是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与白孝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此,白孝文在十六岁新婚之夜还不知道怎么生娃,而是十九岁的新媳妇手把手教给了他生娃的技术活儿。这种生动鲜活的细节,把白孝文塑造成了有血有肉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而且,白孝文的媳妇也是没读过书,没见过什么世面穷人家的孩子。因此两个人的结合,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和解决生理需要,别的就没什么内容了。

但是,田小娥则不同。

小娥先是给郭举人作小。

郭举人是个有钱人,又中过武举,自然比普通百姓要开放得多。他不仅深谙养生之道,而且对男女之事颇有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娥显然也受到了相当的熏陶。两相对照,小娥自然要比白孝文媳妇占了上风。

尤其是小娥不满郭举人在精神上的压榨欺凌,勇于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和黑娃一起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走上了一条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的道路。这种精神追求在今天的形势下或许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无疑石破天惊,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也说明小娥是个与同时期女子逆来顺受甘于低下有所区别的人物形象。

正是在小娥精神和行动的双重进攻下,在封闭环境成长起来的白孝文,分明从小娥身上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很快举手投降成为小娥的俘虏,死心塌地的喜欢上了小娥。

当然,小娥和白孝文在目的上是不同的。

黑娃闹农协被通辑,被迫远走他乡。为了帮助黑娃度过难关,小娥有求于鹿子霖,却被对方乘人之危占有了身子。又因为狗娃的搅合,致使小娥和狗娃双双受到族规的残酷刑罚。可见小娥之所以主动向白孝文发起进攻,完全是在鹿子霖的挑㖫下,出于报仇的目地去勾引白孝文。

因此,小娥与白孝文的结合,既有她个人目的,也有受人驱使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因素。

总之,白孝文之所以喜欢小娥,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各色人等不同的目的影响下导致的结果。

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

白孝文喜欢田小娥不能自拔,和《红楼梦》中的色鬼贾瑞喜欢上王熙凤不能自拔是一个道理。

那个贾瑞父母双亡,从小跟着祖父母长大。他的祖父贾代儒是一个迂腐的老先生,对他管教严格,一些正当需求也不能满足,更不要说随便接触女孩子了。

长期被压抑的欲望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当贾瑞遇到王熙凤,他就如痴如狂了。

王熙凤设圈套害他,而他毫不警觉,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钻进圈套,以至于一病不起,临死还抱着有王熙凤影像的魔镜照个不停。

当贾瑞被捉弄在外面冻了个半死时,回到家祖父贾代儒对他又加上一顿毒打。在贾瑞的病久治不愈时,一个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镜子,名曰“风月宝鉴”。跛足道人曾警告贾瑞:

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世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贾瑞照背面,看到的是一颗呲牙咧嘴的骷髅,他忍不住再看正面,看到她朝思暮想的凤姐在向他招手。

知道不能照正面,他却不顾警告要看凤姐,结果反反复复照来照去,把自己的小命照丢了,可悲可叹。

其实“风月宝鉴”背面骷髅代表的是现实,是真相,而正面照出的正是每个人心中的欲念。

贾瑞就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最后把自己的小命都葬送了,而他的死,祖父的对其欲望的过分压制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白孝文尽管和贾瑞生长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也是受到了父亲白嘉轩的严加管教。

别的不说,就是新婚燕尔孝文和妻子晚上享受夫妻之乐,也受到父亲和祖母的监视。

父亲让他保重身体,祖母亲自教训贪欢的新媳妇,夜晚到新房窗下偷听,让一对新人战战兢兢。

像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白孝文,不能有自己的自由和欲望,只能按照父亲的要求长成父亲所期待的样子。

当田小娥受鹿子霖的指使把白孝文强行带到她的窑洞时,白孝文是忐忑的。

因为白孝文是世人皆知的谦谦君子,是堂堂正正的白鹿村族长继承人,而田小娥是伤风败俗的婊子,是不守妇道的荡妇。

可是白孝文在破窑洞待了一夜,就对哪里念念不忘了。田小娥的漂亮性感,满身的女人味让他欲罢不能。

所以他一次次向破窑洞里跑,事情终于败露,死要面子的白嘉轩被气了个半死。

结果是白孝文的族长继承人地位被弟弟替代,他和小娥被打得皮开肉绽。

从此他无所顾忌了,为了田小娥,他不顾妻儿正在忍饥挨饿,不顾父亲把他扫地出门,卖掉了房子和土地,正大光明地和田小娥住在一起。

为什么他为一个女人敢于和全世界为敌?因为他在田小娥这里得到了善良本分的妻子给不了的东西,因为破窑洞里有高高在上的大家庭给不了的自由和快乐。

在《白鹿原》众多人物形象中,白孝文的性格变化是很大的,他从一个知书达理的好青年一步步走向堕落,有自身原因,他的父亲的过分管教也难逃其咎,和贾瑞走向死路一样,其祖父对他的压制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所以,被强行压制的正常欲望,就像暂时沉默的火山,一旦遇到时机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喷薄而出,那滚滚岩浆会烧毁一些美好的东西,甚至是生命。

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

田小娥只是稍微用了些手段,白孝文就急不可耐地去解裤子。可是他却像一只奄了气的皮球似的,连鼓起来的样子都没了。

田小娥问白孝文,你是不是有什么病?

白孝文倔强地说道,没有,我没病。

田小娥叹了口气,让白孝文回去,下回再找她。

白孝文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白孝文他到底有没有病?正如他自己说的,本来就没有这个事儿,他有的是心病。

这一段描写在书中看起来平淡无常,不过就是富人家的小公子花心了,被那不知名的小叼妇给诱惑了去。实际,它对塑造白孝文这个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段经历是白孝文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一、白孝文是如何走向堕落的

白孝文是白嘉轩的长子,是未来白鹿村族长的继承人,是被给予厚望的,因此,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非常严格。

书中有个细节,白家两兄弟小的时候,有一回,村里来了个卖零食的小贩,两兄弟迫不及待地叫奶奶白赵氏给他们买。这时,白嘉轩黑着脸说,妈,从今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

白赵氏辩解道,他们两还小,这回就算了,给他们买。白嘉轩死活不同意。白赵氏也没办法,只好骂白嘉轩狠心。

就连吃零食这样的小事,白嘉轩都是很注意的,说明他平时对这两兄弟肯定是格外上心的。

还有白孝文头一回结婚的时候,那会他青涩懵懂,完全不知道男女之间那点秘密。他的媳妇稍加诱导之后,白孝文便知晓了其中的滋味,往后,他竟然不管不顾起来,只想自个儿享受。

只是,家中长辈见其脸色日益变差,从中干涉,白孝文才不得不有些收敛。

白孝文在白家确实受到了较好的引导,但同时,他的性情欲望都是被压制着的,那会,他自我意识尚未萌芽,还没有深入地想过这些问题。

他无非是按着大人的要求往前走,他们要他做结婚他就结婚,他们要他以后做族长,他学着做就是了。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田小娥。

这个女人不同其他良家妇女的温顺娴熟,她骨子里就是透着一股野性的,她身上的味道引得白孝文无限沉沦。

因此,白孝文和田小娥的第一次结合,实则也是白孝文内心在做艰难的挣扎,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写他一会行了,一会不行的原因。

因为他的内心是很矛盾,很纠结的,直到他冲破自己底线的那一刻,他彻底把心底的欲望和贪婪释放了出来。至此,他对自己心底的那条防线再无惧怕,甚至,他对他所接受的这套教育,这套文化也再不放在眼里,他成了一个没有价值观,只有利益为上的墙头草。

二、白孝文的狠毒早就印刻在他的骨子里

书中早期关于白孝文的描写,其实已经依稀透露出他是一个冷漠无情,狡猾奸诈的人。

当白嘉轩渐渐把族长的权力转交到白孝文身上时,他便慢慢透露出自己内在的本性。

他开始代替白嘉轩到各家各户去处理那些鸡皮蒜毛的琐事,面对这些村民的纠纷,他不偏不倚,也不会多说话,往往一句两句就戳中了要害,使得他人无言而对。他慢慢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当他在村里走动的时候,那些喂着奶的妇女看他过来了,都不好意思地拉下衣襟,赶紧躲到屋里去。

他不摸牌不赌博,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为什么看戏,因为从戏里面他能够领悟到很多关于社会生存、人际交往的暗黑法则,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能够在军队中一路站稳脚跟的原因。

在他同田小娥交往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田小娥。终于,事情败露,白孝文受到了白嘉轩的惩罚,甚至被赶出了家门。

对于父亲的决定,白孝文内心应该也是难以接受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如此不顾情面,执意要分家,让自己独立谋生。

或许,白嘉轩的本意是希望儿子有所悔悟,回头是岸,但没想到,白孝文却从此更加堕落下去。他卖田卖地,卖家产,更是肆无忌惮地同田小娥厮混在一起,甚至当他的妻子儿女饿得连饭都吃不上一口的时候,他的心都没有痛一下。他的妻子最后绝望了,直愣愣把自己饿死在家中。

可见,白孝文是多么的狠心,对自己的妻儿亦是如此,不必说对别人了。

田小娥被人杀死的时候,白孝文确实偷偷去她的坟上祭拜了。或许,他对田小娥是有那么一丝情谊的,但是这份情谊里面大概也掺杂着他自己的一种反抗。

他不仅仅是在祭奠田小娥,更是在祭奠过去的自己。

从此以后,他原先所接受的这套教育,这套文化,他是不信的,他唯一相信的是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为此,他再也没有价值观,也没有善心的,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三、白孝文的结局

白孝文被白嘉轩赶出家门的时候,曾经过过一段苦日子,他如同乞丐一般,从别人的嘴巴底下去讨食物,这段经历使得他受尽苦楚,受尽白眼,也更使得他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抱负,自己必定要一雪前耻,要做就要做人上人。

同样是面对生活的折磨,白孝文在看尽世态炎凉之后,他内心的想法,不是老老实实做生意,或者种庄稼,而是不顾一切代价要让自己便得强大。

后来,他终于得到了一次机会,参军入伍,成为国民党的一员后,得到岳维山的赏识,风风光光地再次回到白鹿村里。

白嘉轩大概是不太清楚,离开家门以后,白孝文在外面所遭受的一切苦难,而且他也不知道白孝文到底是用了什么手段在军队中步步高升的,同时,他对于儿子的性情也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白孝文回到原上以后,他便在他人的撮合下,再次认回了这个儿子。

白孝文曾在一次和妹妹白灵的对话中,袒露过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一回,他和白灵在城里见面,白灵和他说起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事,白孝文告诫他的妹妹,不管哪个党,你都不要掺和这个事。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什么党都无所谓,只要自己能够得到权力和利益就够了。

相比黑娃,他才是一个真正深藏不露的人,黑娃虽然做过一些坏事,但他本性不坏,对人真诚,还十分讲义气,尽管年少时他犯过错,但后来的黑娃是真的想学好的。

白孝文虽然打扮得人模狗样,但他的内心里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兄弟感情的。

白孝文降服黑娃的土匪队伍,把他们都编进保安队后,有一次,共产党鹿兆鹏找到黑娃,他告诉黑娃这回他们有了大计划,应该是胜利在握了。

碰巧他们在谈话的时候,白孝文进来了,当即的那一刻,他脸色立即变黄,但没一会,他马上又变了回来。他明白了鹿兆鹏的意思,也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于是,他立即对鹿兆鹏说我早就想投靠你们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鹿兆鹏相信了他,就让他带着焦营长去说服张团长,谁料话还未说完,白孝文却突然开枪毙了张团长,一枪不够又补了一枪。

面对曾经提拔过自己,对自己有恩,又称兄道弟、拜过把子的上司,白孝文开枪的时候,连眼都不眨一下。他的狠毒令人心惊。

白孝文的这番做法令鹿兆鹏相信他是真的希望加入共产党的,于是鹿兆鹏便不再疑心了,放手让白孝文和黑娃去着手操作起义的事。

没多久,共产党打下了天下,白孝文和黑娃都立下了功劳。但是白孝文在报告上级的书信中,唯独提到了自己的名字,自己的丰功业绩,却偏偏没有提到黑娃和其他人的事迹。

黑娃心善没有追究,但同行的焦营长感到不对劲,他永远忘不了白孝文朝张团长开枪的那一瞬间,白孝文的眼神是多么绝情毒辣。没多久,焦营长告老还乡,不在府里做事了。

果然在那之后,白孝文就对黑娃下手了,当时新的政府成立以后,白孝文做了县长,黑娃做了副县长。黑娃的存在,始终是白孝文心中的一个忌惮,他通过手段谋害黑娃,令其堕入监狱,受到死刑。

黑娃从未想过要同白孝文争夺,他总想着,这个从小与他一块长大的兄弟,不至于会害他吧,可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黑娃死前的那一刻留下了忏悔的眼泪。

四、

书中的结局,白孝文似乎成了那一个最风光的人。

他周游在黑白两道之间,与权力交锋,与利益为伍,为了生存,再也不讲一丝情面,也不讲仁义道德。

看起来,他好像是个大赢家,但我认为他不是的,尽管书中落笔到此结束,可是试想白孝文的日子,就能从此顺顺利利一辈子吗?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在戕害别人的同时,总会留下把柄,总会留下破绽,也总会有人不满,他所在的位子高高在上,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这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可不比从前的愉悦和自由,总有一天,他也会落入他自己所编织的那张大网里。

天道轮回,很多事情,时间自然会给我们答案的。

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

《白鹿原》这一本书中,很多人不明白,为何族长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却备受争议,因为他从小温文儒雅,知书达理,还娶了个大家闺秀的好媳妇,然而遇上田小娥后无法自拔,更因为一个"放荡"的女人离家出走,连族长的位置也不当了。

白孝文喜欢田小娥,这是因为田小娥敢于打破常规,是与众不同。这对于循规蹈矩的白孝文来说,田小娥和接触的传统妇女完全不一样。

其实白孝文迷恋的不仅仅是田小娥的人,还有冲破封建传统的管制,也就这样才有了个人的思想觉醒。从刚开始的无知到欲望,麻木,冷淡到最后的满足和堕落,白孝文也恰恰反应了那时候的封建家庭的没落轨迹。

《白鹿原》是近代中国农村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书中随着角色的变化看到了中国五十多年的变迁。

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

田小娥漂亮呀,漂亮的女人,哪个男人不喜欢呢?

在旧社会,女人地位低下。她们通常都是三从四德教化出来的,逆来顺受,低眉顺眼,含蓄、委婉,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田小娥则是反传统的:大方、大胆,开朗,敢爱敢恨,甚至有点放荡……

也难怪白孝文喜欢。

白孝文为何喜欢田小娥?

这部电视剧电影和小说我都完整地看过,对于田小娥,我觉得电视剧和电影都美化了她,也美化了她的结局;

诚然,白小娥的出现是为了抨击封建婚姻,展现出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被封建理教害死了的女人,让观众同情,希望她能有人真心喜欢;

但不能忘了,她也是从封建牢笼里出来的,肯定也受到了迫害过她的人的熏陶,她确实有反抗精神,但一个没有接受过新思想,没有长远眼光的女人,她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反抗,她的反抗还是以依附于男人为前提,从开始的黑娃,到鹿子霖,再到白孝文,她将自由的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她最终的结局肯定是被抛弃的命运,人人视之如蔽履。

原著对田小娥结局的处理非常现实,也很真实——快要饿死的白孝文离开了破窑,田小娥怀着身孕躺在炕上等死,这时候有人敲门,田小娥开了门,看到是鹿三来了,她让鹿三进来,就在她转身上炕的时候,鹿三抽出藏在怀里的刀,一刀捅死了田小娥;而田小娥最终只能唤出一生“哒呀…”(哒,音译,父亲的意思。)

她死后黑娃视这段过往为自己人生的污点,白孝文在县城当了保安队长后也重新娶了媳妇;

文章接近结尾时白孝文带着大肚子的妻子回乡祭祖,多么讽刺…田小娥怀着他的孩子被杀害了,而他却带着新的怀着孕的妻子回来祭祖…

其实在书中,没有人是真心喜欢田小娥的,她就像一双蔽履,任人践踏;那些男人找她只是因为她的容貌,她的身段,包括白孝文。

白孝文被勾引书中写的很明确,因为他对自己的妻子已经没感觉了,觉得和妻子行房事就像左手碰右手;

而田小娥对他来说就像新鲜的血液,能够证明他还活着。

剧中对田小娥还是保留了一丝善意,让大家觉得田小娥是有人喜欢的;但在书中,就没人在乎她,真心喜欢她;

但毕竟影视剧需要给我们呈现出积极向上的东西,没人愿意看到一个曾经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女子最后惨死,后来在她惨死的地方还被建起一座塔,专门用来镇压她的魂魄。

但看完剧,觉得李沁演的真的很好,塑造出一个完全来自旧社会的女性,为她点赞~

另,喜欢这部剧的朋友联系看一看原著,会对当时的社会,书中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解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