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网上大量文章说驳壳枪并不好使不如撸子,价格还比撸子贵很多,为啥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买更便宜的撸子呢?

因为驳壳枪更好用。

驳壳枪,即德国毛瑟出品的C96式军用手枪,毛瑟对其定义为:适合军队战术使用的大威力手枪。

它的用途很明确,就是为战场而生,是上阵杀敌的装备。

从驳壳枪其它的名称上我们也能感受其威力,如盒子炮,快慢机(毛瑟M1932冲锋手枪,C96升级版)。

别的枪是“撸子”,它是“炮”,这可都是中国用户给出的名字,并非毛瑟厂往自己脸上贴金。

就连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契卡”都对其赞誉有加,专门将一种一战后去掉照门,缩短枪管的盒子炮称为“bolo毛瑟”,即“布尔什维克毛瑟枪”。

因为实在喜欢这种手枪,苏联人大量购进,乃至影响了苏联的手枪弹药体系,他们专门仿制了盒子炮的弹药,将毛瑟7.63x25mm弹整个照搬,生产出了差异微小的7.62x25mm枪弹。

这种子弹让托卡列夫手枪继承,也成为波波沙等苏联冲锋枪的弹药,影响相当巨大。

再后来,我国仿制苏式冲锋枪和手枪,也继承了这种弹药。著名的54手枪就使用了这种子弹。“大黑星”的威力还用吹么?

相比之下,“撸子”的威力可就小多了。

撸子并非某种枪的专用名称,我国过去管很多手枪都叫撸子,甚至撸子就是手枪的江湖黑话。

所以,有时候盒子炮也会被人称为撸子。

相较于当时中国流行的各种手枪,盒子炮无论是功能还是威力都属上乘。毕竟它的定义是“军用”,是实打实的战场杀敌武器,而别的“撸子”多是些防身用途的小手枪,顶多做做指挥官的佩枪,并不适合战阵杀敌。

盒子炮在当年一次世界大战中,可是赢得了“战壕扫把棍”之名的利器。在近距离的战斗中,能持续连发20响的毛瑟手枪堪称近战之王,直到霰弹枪和冲锋枪两个近距杀神取代了它的位置。

像不像个扫把?

也正因为战场表现太出色,协约国在战后要求限制毛瑟厂的生产,严格压制手枪的性能,使得bolo坂毛瑟出世,可即便如此它依然有口皆碑。

一支毛瑟C96的弹容量可达20发,远超当时其它手枪。这让盒子炮非常适合连续的火力压制,也让盒子炮在一战的堑壕里变成了“连揍一条沟”的狠物。

要知道,那时候的步枪都是拉大栓的,一旦让盒子炮这连发20响近身,拼刺刀都别想。

何况C96还有优秀的战术变换能力,只要把硬质的枪盒拆下来再接到枪把上,它立马变身为一把卡宾枪。毛瑟当年推销武器时,请了个神枪手表演,就是依靠这种能力300米枪枪上靶。

这意味着,盒子炮在战场上是具备实际作战能力的,那些小手枪连陪它玩儿的资格都没有。

何况毛瑟手枪还有更凶残的连发全自动版本,快慢机头一张,把枪一横,打起来犹如小型冲锋枪。

当年军阀混战之时,中国的大帅们便已经发现了盒子炮的好处,纷纷将其购为佩枪,或者给警卫亲兵大量装备,紧急关头又能镇邪又能顶事儿,比小撸子们实用太多。

后来盒子炮几乎成了中国军队警卫员的标配,越高级的指挥员越是如此。有的警卫员艺高人胆大,居然腰间能插两把盒子炮。

这可不是为了耍帅,盒子炮的大弹容和自动半自动能力,可以让警卫在最短时间内爆发出极为强大的火力,还能化身卡宾枪顶住阵地,相对长枪又小巧便携,当然会受到普遍的青睐。

抗日战争爆发后,盒子炮与捷克造甚至成了日军辨别中国军队指挥机关、指挥级别的参照物,听听这些枪声有多少,怎么响,便能大致猜出对方的水平。

没办法,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根本没有多少自动化的武器,那一点点盒子炮已经算是很奢侈的装备了,也是中国军队不可多得的火力。

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世界近代化以来,也正是军工快速发展时期,武器“德国造”一下子成为了信仰,比如中国就特别崇尚德国制造的武器。李鸿章曾代表清政府到西方去采购武器,尽管当时德国没有成立几年,但是李鸿章还是抛弃了英国和法国,选择与德国合作,当时的汉阳兵工厂就致力于仿制德国武器。

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后,也把目光投向了德国,蒋介石曾壮志雄心的要打造60个德械师,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

可以说,从晚清以来,当兵的都会对德国造产生信仰,但是德国制造的两款手枪,在中国的销售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款是1896年生产的驳壳手枪,一款是1908年成为德国陆军制式手枪的鲁格P08手枪。

这两款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产品,在西方,人们钟情于鲁格P08手枪,而驳壳枪却惨遭冷遇,遭到西方各国政府的嫌弃,没有一国政府将其列为制式手枪。

然而驳壳枪在欧洲水土不服,漂洋过海到了中国后,却受到各路军阀的吹捧。

很多人可能会说,鲁格手枪价格明明要比驳壳枪便宜,为什么中国军队不采购鲁格手枪,而采购相对较贵的驳壳枪呢?

应该说,西方国家购买枪械看重性能,中国购买枪械看重性价比,这就是中国军阀青睐驳壳枪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驳壳枪来说,鲁格P08手枪问世时间更晚,是20世纪生产的枪械,而驳壳枪是19世纪生产的枪械,两相比较,肯定是鲁格P08要比驳壳枪先进,但是并不能说鲁格P08手枪问世后取代了驳壳枪,因为即使鲁格手枪没问世,驳壳枪也没坚挺过。西方军工厂生产军火,直接对接各国政府,只有接到军方的订单,才有可能发扬光大,驳壳枪血统很强,是毛瑟厂研发生产的,半自动手枪,原名叫作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军火厂是各国政府采购武器的首选对象,而驳壳枪又叫毛瑟军火手枪,很明显是毛瑟步枪的配套产品,形成与毛瑟步枪的搭配,销售到各国。

然而从问世之初,各国就都没看上,认为这是个什么玩意,不伦不类,手枪不手枪,步枪不步枪的,简直就是一个“四不像”。

相比之下,鲁格P08在十年后问世,就受到市场的追捧,尽管制造工艺复杂,价格也不便宜,但并不影响1908年鲁格手枪问世就被德国作为制式手枪。

一直作为德国军官和士官的自卫配枪,是一战和二战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枪,在鲁格手枪的生产周期内,一共生产了200万把,至今还是枪械收藏界的宠儿,在各种电视剧中都有镜头,比如美剧《兄弟连》中一个叫胡伯勒的大兵就缴获了一把鲁格手枪,当时胡伯勒特别高兴。

走路都要横着走了,结果由于把枪揣在裤兜里,没有下保险,一不小心走火,打到了自己的大腿上,鲁格手枪7.76-9毫米的口径,不但威力大,而且创伤面也大,胡伯勒的腿被打穿,伤了大动脉,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从一战到二战,来自美国的大兵,到了欧洲战场上,如果不能缴获一把鲁格手枪,说明他白来了,如果缴了一把,可以吹一辈子的牛了。可以说,鲁格P08手枪已经不单单是一款手枪那么简单,它更像日本军刀一样,成为军官的身份象征。

跟其他枪械不一样的地方,鲁格手枪极具收藏价值的原因是,一方面,它一直是有一定地位的军人拿的,缴获了这样的佩枪,证明你曾经打败了他的主人;另一方面是,鲁格手枪小巧玲珑,辨识度搞,便于携带,容易邮寄,制造工艺复杂。

种种原因,都使得鲁格手枪,无论是在服役时期,还是在非服役时期,都成为军人们的挚爱。

相比之下,驳壳枪受到冷遇是多方面的,因为欧洲人给手枪的定义是步枪和补充产品,是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够佩戴的,所以,鲁格手枪早期产品制造更加精良,造价也更高。

对于收藏者来说,相比于精美的鲁格手枪,驳壳枪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傻,太丑了,不但造型难看,就连尺寸也太过于笨拙,这哪里还是什么手枪,太不便于携带了,你让军官佩戴这么丑的佩枪,传出去还有面子嘛?

当然,不能因为驳壳枪不像一款手枪就否定他的性能,其实驳壳枪可以说是一款划时代的作品,研发者在研发这款手枪时,一定想到了未来战争实际上是冲锋枪与冲锋枪之间的对决,而驳壳枪可以看作是最早,最简陋的冲锋枪了。

相比于鲁格手枪,驳壳枪能一下子打20发乃至30发子弹,作为全世界第一款半自动手枪,后来又发展为全自动手枪,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远距离射击浪费子弹,而且射击不够精准,但是近距离作战后,就会发现,这枪是真香,子弹比鲁格手枪多太多了,一把驳壳枪的弹容量顶几把鲁格手枪。

在威力和射速上也不虚,除了丑一点,实在是没什么值得挑剔的。

那么,中国军阀们为何会看上这款手枪呢?除了性能之外,最早看中的是他的品牌,不说别的,就毛瑟二字就值得买买买。在1935年之前,国民政府在打造德械师的时候,官方的订单就有5000把,1937年的时候续订的时候,要求订3万把,这还不算其他渠道而来的,可以说,在中国的任何一支军队都对驳壳枪极为喜爱。

驳壳枪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其作为制式手枪的情况下,在其生产周期内依然生产了一百万把各式各样的型号,也是一大奇观。

除了品牌崇拜之外,那就是因为这款枪太适合中国战场了。

欧洲战场打枪喜欢正面刚,甚至还有排枪时代,让中国人看了,估计都会说,这些脑残,不是排队送死去吗?

亚洲战场自古就讲究兵贵无常,讲究变幻莫测,讲究出其不意,在热兵器时代,那也是讲究迂回和突袭,总之是出其不意。最让人出其不意的地方就是近身肉搏,一下子出现在你的面前,跟你贴着脸打。

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游击作战和运动作战,都讲究部队的运动性,这样的话,一款能够在近距离来射速较快的枪械就是最能打的。

在军阀混战时代,冯玉祥在西北军中最早组建了“手枪队”,就是挑选一些体格不错的人,给他们都配上驳壳枪,专门负责偷袭作战,跟敌人贴脸打。

在很多战役中,西北军的手枪队都能大放光彩,只不过由于手枪不够,又经常近战,每个手枪队的成员都会背一把大刀,老百姓还误认为其是“大刀队”。

后来西北军的残部,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喜峰口战役中,手枪队就立了大功,然而当时国人并不知道是驳壳枪立的功,还以为是大刀能砍过鬼子呢,因此赶着时间没日没夜的打造大刀送到前线。

可以说,中国军队给驳壳枪的定位不完全是手枪,而是一把冲锋手枪,加上冲锋二字,即使比鲁格手枪造价高点他也值啊!

因为配备驳壳手枪,可以直接省下一把步枪,实际上,步枪才是最贵的。

一款武器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有没有作战的土壤,在欧洲战场,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而中国很需要。

但是随着战争形态的进步,外国也发现冲锋枪的优势,后来都纷纷研发出冲锋枪,这里面有没有驳壳枪的理念也说不定了。

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驳壳枪确实有很多缺点,作为手枪体积太大了,携带不便。枪口上跳严重,射击精度有所偏差。作冲锋枪或卡宾枪,有效射程又不足。

德军使用的速射型毛瑟:与中国军人的使用方式殊途同归,枪身倾斜45度,将枪口上跳转为扫射

可是,毛瑟军用手枪引入中国并不是作为军官的自卫武器,而是当做半自动卡宾枪和后期的冲锋枪使用。

1919~1929年,西方对内战中的中国采取武器禁运,步枪、机枪、大炮都属于禁止之列,军阀混战很快将武器消耗光,唯一能正规进口的就是手枪。

可军阀缺的不是军官的自卫武器,是步兵的半自动火力缺乏。

刚好,毛瑟C96军用手枪虽然只是半自动手枪,但威力也比较大,也远比栓动步枪的射速要快得多,加装木盒后的有效射程也有150米,又是能进口的德国货,当然大受欢迎。

所以军阀大量采购毛瑟军用手枪组织起各种名目的手枪队和手枪连,韩复榘甚至编制到了手枪旅。

西北军手枪队:

想想都是很壮观的,3000支驳壳枪发起冲锋的景象。可这却是民国时期军工生产窘迫的苦涩写照。

抗战女战士

西北军大刀队,其实就是手枪队

使用驳壳枪须连着枪套,就是将C96驳壳枪当做半自动的卡宾枪,弥补步兵火力输出上的孱弱

普通撸子,射程与威力远比不上毛瑟军用手枪,进口自然就少。1932年,德国推出速射型毛瑟手枪后,中国迅速进口与仿制,实际是作为冲锋枪使用

川军装备的驳壳枪:

因此,毛瑟军用手枪的半自动与速射型手枪合计生产与仿制了超过100万,最少70万支在中国。新中国警方使用到1980年代末,民兵到1990年代才淘汰。

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因为当时欧美列强对民国实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武器禁运。

1919年5月5日由英国、美国牵头逼迫日本同意对民国实行武器禁运,当时的签约国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等八国,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也赞成禁运,未来也会参与进来。但是意大利、德国、捷克都没有在禁运条约上签字。

这就造成了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在武器禁运的背景下,欧洲轻重武器在远东的售价比禁运前翻了好几番,最夸张的时候1920 年青岛黑市一颗步枪子弹卖到了 1 元,折合海关白银 0.63 两;1924 年的上海,一枝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 150 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军阀在军火价格普遍暴涨的情况下,只能采购可以多用途以及在经济上能承受的武器。

为什么军阀普遍采购“盒子炮” 德国M96式毛瑟军用手枪而不是“撸子”,也就是比利时勃朗宁M1900手枪?

原因恰好是因为德国M96式毛瑟军用手枪在欧洲是被淘汰的不合格产品。

“盒子炮”德国M96式毛瑟军用手枪一问世就在欧洲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

“盒子炮”在德军标准手枪竞标中遭到淘汰,原因是驳壳枪有两个致命缺点:便携性差,体积庞大,重达1.24KG的沉重质量,以及僵硬的木质枪盒,根本不适于携带,另外射击精准度不足,后坐力大。

“盒子炮”在参加完德军竞标后还参与了瑞士军方竞标,结果瑞士人毫不客气的给出最差的评语。

“盒子炮”在欧洲已经被判了死刑,也就意味着它在远东的价格会相对比较低,因为除了民国那些军阀没人会买,相比欧洲军火界明星产品勃朗宁M1900手枪,“盒子炮”要便宜太多了。

另外“盒子炮” 改型M1932拥有快慢机的设计,能够实现自动射击,这对于极端缺乏近战连续性火力的民国军阀来说就意味着“盒子炮”在近战时可以当做微型冲锋枪来用。

那么可以实现自动射击而且价格低廉的M96式毛瑟军用手枪在民国军阀眼中,性价比自然比无法自动射击的纯自卫武器勃朗宁M1900手枪要高。

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准确说,“撸子”并不是一款手枪,而是战争年代中国北方地区对一系列手枪的俗称,主要指的是弹夹设置在握把内的手枪。最著名的“撸子”有“马牌撸子”“枪牌撸子”“花口撸子”等等,但这些也并不是全部的“撸子”。在彼时中国北方的很多地区,甚至连小鬼子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也就是著名的“王八盒子”有时候也被称为“撸子”。

连电影《小兵张嘎》里嘎子这样的孩子都知道“撸子”这玩意儿,说它们没有装备中国军队,恐怕是说不过去的。事实上,彼时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后来的国军,甚至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使用的自卫武器大多都是“撸子”或者“左轮”。那么,为何民国时期中国又会出现上百万的“驳壳枪”呢?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军队不大量装备“撸子”?

“驳壳枪”比“撸子”便宜

“驳壳枪”又名“镜面匣子”“二十响”“快慢机”,是中国服役时间最长的制式军用手枪!从清末一直用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甚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警察和民兵还有部分装备这款手枪的……可以这么说说,“驳壳枪”是民国时期军队绝对的“宠儿”!但“驳壳枪”在中国的这种“得宠”却是其“娘家”——德国毛瑟公司最大的尴尬!

“驳壳枪”,大名毛瑟C96军用自动手枪,是毛瑟公司为彼时的德国军方研制的一款制式军用自动手枪,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武器之一。只可惜,毛瑟C96生不逢时,刚出生不久便遇上了“冤家”鲁格!硕大的枪身、巨大的后坐力,射击时枪口上下跳动严重、射击精度偏低……而这一切在鲁格身上却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毛瑟C96刚出生便“退休”了,德国军方只象征性地下了几单,便把毛瑟C96给彻底抛弃了。

欧洲各国亦然,对毛瑟硕大的枪身、巨大的后坐力都嗤之以鼻,根本没人愿意购买。毛瑟公司几乎把降格降到了“冰点”,可依然还是无人问津。换言之,毛瑟C96比欧洲的众多“撸子”都要便宜!而这,正是彼时“穷得叮当响”的中国最需要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毛瑟清库存、中国低价扫货,双赢!后来,毛瑟的库存清光了,但中国市场依然供不应求,反而让毛瑟公司狠赚了一笔!真可谓是时也、命也……最后,毛瑟公司生产的C96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各地的兵工厂又纷纷开始仿制,于是便有了阎老西儿的“晋造”等等。

“驳壳枪”保养简单、火力强大

除了便宜之外,毛瑟的火力也是“撸子”无法企及的。作为一种自卫武器,毛瑟C96居然玩出了“小型冲锋枪”的高度!弹容20发,已经足以让毛瑟C96傲视群雄了。后来,这款手枪甚至还研发出了一款40发加长弹夹!更重要的是,因为可以连发,将枪套装于握把后抵肩射击,妥妥地就是一款“小型冲锋枪”。而普通“撸子”的弹容基本都在十发以内、最多也不过十几发,根本无法与毛瑟C96比肩!

民国初年至二战爆发之前,西方各国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重武器基本上都被列入了禁运名录。换言之,就算拿着黄金,彼时的中国也换不来西方的重武器!但是,作为自卫武器的手枪不在禁运之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瑟C96的优势凸显,名义上它只是一款手枪,但却可以当作“冲锋枪”来使用,更重要的是西方还不禁运……这下中国的军阀们乐开了花,不装备几个“驳壳枪” 团、“驳壳枪”营,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带兵的!毛瑟公司同样也乐开了花,原本是一笔铁定赔本的买卖,居然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德国军方为了“补偿”毛瑟公司的损失,也默认了毛瑟公司对中国的出口。

再就是保养简单的问题了,因为体积大,零部件也普遍比较大,比起“撸子”们精密的零部件,毛瑟C96更加易于保养。这对于彼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中国军队而言,同样是巨大的利好!这就像《那年那兔》里的骆驼一样:“保养?还要保养?简直垃圾!”对于长期处于作战状态的军人而言,武器保养自然是越简单越好、不用保养更好……这也是毛瑟C96能够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驳壳枪”的零件精密度低、易仿制

“山寨”是咱们中国人的天分!只要看几眼,明天就能做出个大差不差的来……美帝当初为啥不肯让咱们上国际空间站?怕的就是这个。民国时期也不例外,花钱去买不如自己学会造!相对于精密的“撸子”,毛瑟C96的仿制技术难度要低很多。于是,中国各地的兵工厂纷纷开始仿制毛瑟C96。要仿制用要有“模板”呀,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中国对毛瑟C96的进口。

毛瑟C96虽然有很多不足、甚至是硬伤!但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绝对是一款最具吸引力的武器。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花说:“能拔脓就是好膏药!”更何况,毛瑟C96相对于“撸子”还有价格便宜、皮实耐用、火力强大、易于仿制等等诸多优势。而且,咱是谁呀?咱是聪明的中国人!不就是枪口上下跳动嘛,咱平扫就是了,一扫一大片……只有“一根筋”的欧洲人才会对这样的问题束手无策。大怕什么?背着这两斤半钢铁总比扛杆红缨枪好使吧?相对于只能作为自卫武器使用的“撸子”,民国时期的中国军人自然更加钟情毛瑟C96这样的“多面手”!

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为啥驳壳枪比“撸子”好用,就是因为射程远、威力大的原因,枪对于军人包括民团…等武装来说一看:射程、二看:威力 而不是看它的外观是不是漂亮,驳壳枪是战斗手枪,而所谓的“撸子”(北方方言,管手枪都叫撸子,因为上膛的时候要往后撸一下外套筒)都是自卫型手枪,两者在射程和威力上当然不能比。

旧中国的军阀和民团一类的军事、半军事组织装备都很低劣,除奉系和晋系…等个别军阀有兵工厂外,其他地方的军阀,特别是内地边远地区的军阀,只能靠收刮地皮得来的钱从国外进口军火,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是购买不了的,当时好歹有个“中央政府”买重武器这事儿会受到限制的,外交上这叫:私买武器给地方政府,有破坏外国政权稳定的企图。内政上这叫:“有不臣之心”。哪一条都是严重的问题!问题是话虽如此,但20世纪初帝国主义往中国偷运武器和军阀私买武器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一枪二马三花口…当中“一枪”指的是勃朗宁M1900手枪(枪柄上有浮雕手枪的图案,所以叫一枪),安中根用它击毙了伊藤博文、卡普兰也用它刺杀过列宁。

重武器体积太大了不好偷运,但枪械可由商船偷偷的进入到我国,当时的长江根据不平等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进入,可以暗中交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战争期间制造了大量的武器,列强国家急需将它们售出变现来弥补战争的损失…一战德国战败后也是要急需将装备处理掉,因为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必须削减和解除武装,与其销毁了不如便宜卖掉,另外一战之后还出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武器禁运的事情,因为当时“北伐军”要消灭掉北洋军阀!这属于“侵犯”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以“制止”内战为名对中国武器禁运…旧中国没啥国防工业,几乎所有的武器都是进口,对华武器禁运后国防都保证不了了,就在这个时候德国的武器来了。

与上面图片里的C96驳壳枪10发半自动战斗手枪不同,毛瑟M1932为自动型战斗手枪,也就是咱们民间所说的“快慢机”,它是由可卸式20发弹匣供弹,而不是C96的固定弹匣,采用10发7.63毫米子弹弹夹压弹,M1932当然要比C96作战能力强得多,毕竟它是自动武器,以硬质枪盒为枪托在50米内可以与冲锋枪对攻,只不过弹匣装弹量太少了,不过M1932在我国数量较少,还是以C96居多。

其实C96甚至M1932在原产国德国并不受欢迎,主要是欧洲国家军队现代化程度高,一战期间远距离有马克沁机枪、、中等距离有各型步枪,近战有冲锋枪,所谓战斗手枪地位很尴尬,由于射程近比不上“马克沁”和步枪,战壕战当中也比不过MP18冲锋枪火力持续时间长,所以德国军方不愿意使用它,就是德国警察也嫌它太重了,杀伤能力过大…但它1920年代中后期到了中国就不一样了,由于加工工艺水平高,机械可靠、没有外套筒枪的指向性很好,有硬质枪盒当枪托射击时比较稳定,7.63毫米尖头弹的子弹威力也不错…有这么多的优点,它受到了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武装的喜爱,不但大量进口,不少地方也进行了大量的仿制,据不完全统计,略正规些的兵工厂产量也在30万支以上,加上其它的仿制枪,数量有可能在60万支左右,这么多的数量也造就了它在我国的一代传奇。

勃朗宁M1910手枪,由于枪口处外套筒上刻有花纹,“三花口”说的就是它,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用它将奥地利大公夫妇击毙,进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潜伏》里余则成就用M1910防身,也用它刺杀过李海峰,不过这只是艺术加工,拿自卫型手枪搞刺杀实在是太冒险了!因为它的威力太低,而且手枪射击是一门较高的技术,就是现在一般的警员在15米处击中目标就是合格,25米特种部队标准,50米就是凤毛麟角了,余则成应该受过专业手枪训练,但他应该找一支威力更大的手枪。

手枪有其先天不足,就是枪管太短,子弹发射药低,枪管短子弹在枪管里的运动时间就短,没有充分利用发射药的推力和膛线的束缚稳定,所以子弹出枪口后,抛物线较为弯曲,再加上弹丸质量轻受横风影响很大,本来射手瞄好了目标,受弹道弯曲和风的影响,较远距离上很难击中目标的。

驳壳枪的正规(豪横)配置,先用M1932压制对方,再也C96歼灭残敌,可惜当时中国太穷,也太缺乏武器了,有一支C96就已经很高级了,起码是个连长。

总之,驳壳枪比“撸子”有着很大的性能优势,最起码在50米内可以有效的歼敌,“撸子”只能是自卫,到了战场几乎没用,在士兵看来她远不如一杆步枪管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