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魏忠贤不死,大明走向就不好说了,能不能出现新的契机不好说,但肯定会延缓灭亡。

明朝可以说是亡于党争。而亡大明者,就是那些占领道德制高点,颐指气使对别人横加干涉的东林党。他们除了一张嘴能说,什么实事也干不出来。如果不是大明灭亡,他们的嘴脸或许无法识破,但是在李自成手下的刑具面前,丑恶本质暴露无遗,以刚正清廉自居的东林党人,不但豪气全无,还给起义军凑出了天文数字的饷银。

魏忠贤深陷党争,干什么都束手束脚,当然要采取强硬措施,排除异己方面宁枉不纵,手段毒辣,这才给魏忠贤换来施展手脚的空间。魏忠贤时期,袁崇焕和毛文龙得到重用,可以说有求必应,粮草军火充足。

袁崇焕年轻没有经验,很多人对它并不信任,能够在辽东站稳脚跟,主要靠的就是魏忠贤,为此袁崇焕还曾经倡导给魏忠贤建生祠。毛文龙几乎就是土皇帝,地方事务朝廷都难以插手,还以虚报的办法过度索要军粮,魏忠贤并不怪罪,因为毛文龙的作用魏忠贤很清楚,牵制后金,功效卓著。人无完人,在有关国家命运的关头,该怎么做他清楚。

南方因为开海禁,商业发达,人民富庶,魏忠贤加大了江南的税收,减少了西北的税收,以减缓频繁爆发农民要起义的麻烦。即便是内忧外患不断,仍斥巨资修缮河堤,避免水患。

翻开史书再看看东林党,他们在魏忠贤倒台后都干了什么?减少江南税收,因为东林党几乎全都是南方大家族出身的文人,回复西北的税收,因为他们的死活和自己没关系,结果导致起义军日益扩大,严重威胁朝廷,而他们又无力抵抗,整天嚷着仁政安民,但又弄不出什么真正有效的措施。每天唯一能干的事就是挑毛病,看人只看一面,只看毛病不看优点,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畏手缩脚,没人敢干实事。明朝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结果。

魏忠贤算不上好人,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暴虐成性,但他知道国家完蛋自己更得完蛋,改朝换代在想爬到他那个位置门都没有。他要维护自己和这个国家持续下去。他有手段也有眼光,能够得罪江南大户,维护西北贫困地区,修缮黄河大堤,大力支持辽东战局,这个是东林党人做不到的。

东林党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做事不懂得权衡,固执凿死理不会变通,整天仁政挂在嘴上,但并不知道如何贯彻执行,所行往往背道而驰,他们大多出身富户,根本无法感受那些挣扎在底层人民的困苦。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首先还是纠正一个题主的小疏忽,魏忠贤不是崇祯杀的,他是自杀的。而且将天下兴亡寄于一人明显也是不恰当的,就像很多人说袁崇焕被杀了,明朝才会灭亡的、孙承宗死了、明朝才会灭亡的。我觉得真要把兴亡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个王朝还是趁早灭亡的好,免得耻辱更甚。所以我更愿意理解题主的问题为,如果崇祯不铲除阉党,明朝是不是不会那么快灭亡?因为魏忠贤是阉党的首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的看法是确实不会那么快,但保住国祚的可能性还是不大。因为明朝阉党的作用很明确——制衡文官,也就是说阉党其实是权力的平衡者。权力是个好东西,可权力过分集中就容易出大问题,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所以历代都会出现权力分配平衡的事情,一般是用相权牵制君权,但这也不是稳定的权力结构,因为双权并立是很容易决出胜负的,所以需要第三方的平衡。在明朝的太监集团本质上就是这个第三方,依附于皇权的第三方。现代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其实是我们祖先玩过的了。

崇祯上位后的朝堂情况其实很有趣,因为文官集团分裂了,一部分成了东林党,另一部分属于阉党,当然还有楚党、齐党之类的小团体。但朝堂上的基本平衡结构还在,他其实不需要大范围的进行调整。可崇祯偏偏做了大范围的清洗,他贬斥魏忠贤问题还不太大,可是他又铲除了阉党,直接破坏了权力的基本平衡。东林党迎来了“众正盈朝”的时代。

我个人对东林党徒们没有偏见,对杨涟、左光斗等人的铮铮铁骨还十分钦佩,但对东林党这个整体我是很有偏见的。东林党其实有两次大规模掌握权力,一次是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因为拥立之功;另一次是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因为皇帝铲除了阉党。翻开史书就知道,这两段时期明朝对外战争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天启元年开始明朝失沈阳、失辽阳、失旅顺,一连串的惨败,直到天启以魏忠贤督东厂,东林党被打压才勉强稳定住局面。崇祯就不用说了,那段“众正盈朝”的时间基本就是连战连败。

所以无论主观上我们多同情东林党,客观上东林党对于国家是有害的;无论主观上我们多鄙视阉党,客观上阉党的确让国家某种程度上止损。根据这些,我得出的结论是崇祯如果不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明朝虽然未必能保全国祚,但不至于灭亡的那么快。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明朝末年比魏忠贤更牛逼的人物很多,如果说魏忠贤能够挽救明朝,那么比魏忠贤更能挽救明朝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都是一时之杰,内能治国外能打仗。

被某些人传闻美化的神乎其神的魏忠贤,却什么都不会。

导致明朝灭亡的人是崇祯皇帝而不是其他人。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苛薄,急功近利。对统兵大将,有功未必赏,有过必定罚。并且导致形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洪承畴,战败就是崇祯皇帝胡乱指挥的结果。冤杀袁崇焕,逼死孙传庭。导致,明朝灭亡前夕无人可用。

文治方面崇祯皇帝十多年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臣,相当于国务院在十年间换了50多个总理和副总理,导致政令混乱。大臣们对他都非常不感冒,不愿意为他卖命出力。

另外崇祯皇帝真是个没有担当的皇帝。他让陈新甲和皇太极秘密议和,消息被泄露后,又处死陈新甲,做他的替罪羔羊。

李自成进京前有时间可以迁都南京,但因大臣们反对,崇祯皇帝个人又不敢乾纲独断,果断决策,最后丧失机会导致明朝灭亡。

一个最高领导者,比如皇帝的决断和领导能力,是决定一个组织,兴衰或灭亡的根本原因。

皇帝的能力是一个朝代的天花板。大臣的能力如果比皇帝的能力强要么造反,要么专权,更多的时候,是被无能的皇帝打压,无法发挥自己能力。

因此说明朝灭亡实际上是亡于崇祯之手,而不是其他人。至于魏忠贤不过是皇帝的一只狗,一个工具,普通的政治人物而已。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作者:坐古谈今合作者昔往矣

大明王朝必亡。

(1)大明必亡

一个王朝的覆灭,有其必然性,也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就明朝来说,主流观点认为:万历朝便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因,更甚而在开国时,制度上的构建就已埋下灭亡的伏笔。

到了天启后期,也就是魏忠贤主政时期,帝国的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到了崇祯时期,帝国已积重难返,灭亡已是必然,这是封建王朝的必然归路,回天乏术。

崇祯时期的明朝虽有鲜花点缀,但根已经是朽木了

魏忠贤在这种新旧秩序交替时代下,所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实在算不了什么。如果认为魏忠贤是拯救大明的救星,这无疑是唯心历史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也做了大明灭亡的催化剂。

之所以说明朝必亡,主要是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

(2)士人精神的死亡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在人事升迁方面的消极,使士人阶层普遍失望,集体腐化堕落已经难以阻止。明末,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阶层工商阶层。

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小商人阶层和以皇权为代表的大商人阶层。新的阶层出现,则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旧秩序无法维护新兴阶层的利益,则就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由此,就出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

“传统士人精神”已死

(3)屯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屯田制的逐渐废除则使军饷严重不足,以及明朝低效的漕运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弱。到了明朝后期已经不能应对内忧外患,大明危在旦夕。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王室宗亲的分封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加之士绅阶层的掠夺,使得农民愈发无地可耕。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下,农民不断起义,成了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根稻草。

魏忠贤再有才干,作为皇帝个人的忠仆,他能够阻止皇帝土地兼并、抑制藩王、对投靠阉党的官员们(包括文武)进行抑制吗?

很显然,他那么做皇帝也就不喜欢他了。

“土地兼并”得不到抑制必然是农民起义

(4)魏忠贤、阉党的催化作用

阉党与东林党党争,严重的损害了明朝内部的团结,大明内部相互倾轧,不能一致对外对内,也不能解决大明的种种积弊,反而削弱了大明的实力。

魏忠贤的矿监、盐税政策,虽然缓解了大明财政囧态,但更多的却是钱落入阉党及围在其周边的文武官员腰包。魏忠贤税本来就是不合法,以皇权代替行政权、以私法代替公法。里面的问题更多。

魏忠贤只是皇权的代表,他征税的权力也是来源于皇帝,也为皇权的利益服务。也正是因为这点,崇祯可以伸出个小拇指就能消灭他。

同样,魏忠贤也仅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崇祯很容易地消灭了阉党,但却根本斗不过统治阶层的官员。

魏忠贤只是工具性,他没有办法解决根本性问题,死不死对明朝灭亡几乎没有影响

皇权受制于儒家思想,那么,做事儿总要找面子、顾制度,但制度僵化后,皇权只能依靠宦官去暗地里惩治不听话的官员。

问题就这么简单。他就是皇帝的刀。扔就扔了,问题在于崇祯扔了刀后手里没有东西了。只靠“制度”“王法”这些根本动不了别人的灵魂。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天启皇帝去世后,大明王朝新君登位,这个新君在一上台的时候就做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便是“铲除阉党”。有人说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之流的阉党是因为图一时之快,是因为他也遭到了其党羽的威胁,或是其威胁到了信王朱由检的继位。可事实却并没有那么的肤浅和简单。因为崇祯皇帝只是做了一件他登基后应该做的事情。

总有人觉得魏忠贤的死是大明朝的损失,是加速大明朝亡国的原因。可历史的车轮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政权,一个君主,一个领导,不论是离开了谁,离开了哪个重用的大臣都能够继续运转,所以明朝的灭亡不是说因为其的死去而加速的,而是因为多种多方面的原因。

而天启皇帝之所以会告诉崇祯魏卿可以重用,那是因为天启皇帝深知利用宦官来对抗东林党的权术手段,可当时少年气盛,且让住在王府,不知深宫厉害、不知平衡之术的崇祯很迷茫哥哥这句话,因为在他看来魏忠贤必杀不可。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增加商人税等一系列的举措,不是什么魏忠贤所发布的,所独创的,而是在万历年间张太岳改革的结果,魏阉之所以会继续沿用,一是遵循祖制度,二是增加宫中财务,减少赤字,第三便是打击“东林党”人的利益。

而这些事执行,大家还以为天启皇帝所不知?天启皇帝不是昏君,他也对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的驭人之道深知,魏忠贤只不过是他用来打击东林党人的机器和手段,因为天启皇帝作为平衡的支点,总不能正面站出来去打击东林党人,所以他智能依靠魏阉来阐述他自己的意思。

大明王朝人们总说是亡与嘉靖,但张太岳在万历年间的改革,史书上明明记载了其具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而至今还有人拿这说事,看的透彻一点的人都会懂得,明朝的灭亡不是什么亡于嘉靖、万历,而是党争。

在说朱由检杀魏忠贤的这个茬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魏忠贤只是一个家奴,杀他与不杀,他的作用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宦官集团”。万历帝清算了太岳,明朝没有晃动,因为万历还是尊崇了其的政策,所推翻的只是这个人,崇祯错的地方不是杀了这个阉人,不是清算了魏忠贤,而是没有按照其的思想继续打击东林党,也错在了轻视阉党的作用,在打击完魏阉后没有及时的选择和培植继续制衡那些文官集团的力量,所以才导致了后期皇权和文官“拔河”的失衡。

崇祯皇帝在位17年,如果在杀掉魏忠贤后及时培植替补,发挥东厂、锦衣卫的作用来继续牵制这些东林党,在用人的时候少些多疑、多些信任,再慢慢提升武将的地位来进一步将朝廷的局势变成多元,可能这样的措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脖子上长了一个硕大的肿瘤,但这个肿瘤长的地方实在是太致命了。治,很可能会死,而不治同样是慢性自杀。结果这个人选择了搏一搏,但结局不是“单车变摩托”,而是整个人躺进了棺材。

但即使这样,你能说这个人的选择就是错了么?这个人,是崇祯,而这颗肿瘤,就是魏忠贤,或者说是他所代表的阉党势力。

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说在李自成还没有攻入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就已经因为臣下的阳奉阴违而感到无比愤懑,这时候一个太监突然哭着说:“如果魏公公在,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情况”。

听到这话,崇祯帝感慨良久,之后下令厚葬魏忠贤。

不知为什么,这个故事后来竟然成了许多人力挺“魏忠贤救国论”的重要证据,先不说这种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传闻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就说一点,如果魏忠贤在,大臣们就真的会乖乖听魏忠贤的话了么?

看起来好像是这个样子,九千岁,多么霸气的称呼,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似乎是一个比崇祯帝更令群臣惧怕的人物,但惧怕并不代表着百分百的臣服。

说句最诛心的话,如果将一个太监捧上九千岁的高位,就可以获得远比九五之尊更加尊崇的地位,跟言出法随的威严,那么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建设基本上就算是建到狗肚子里了。

在许多人看来,魏忠贤身着蟒袍,朱紫加身,有着无与伦比的气派和权势,但是他的权势并不仅仅来源于皇帝,更来源其身后的支持者们,这些支持者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阉党”!

实事求是地讲,魏忠贤之所以成为阉党的首领,与天启初年时东林党人肆无忌惮的党同伐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后世所称的明末阉党,其实是由浙党、蜀党等,被东林党人排挤的官员所组成的。

他们之所以选择魏忠贤,不是因为这位九千岁真的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只是因为他与天启皇帝相近,可以帮助他们抵挡东林党愈发咄咄逼人的反攻倒算。

从这种叙述中,大家是不是以为我在讲述一个被迫害被压迫的群体?但事实上,明朝末年党争的酷烈程度,已经容不下所谓的善恶对错,无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胜者都会对失败者赶尽杀绝。

也正因此,在魏忠贤利用东林党对他的弹劾案展开反击之后,后世人们心中那个“脚底流脓,脑袋生疮”的阉党才开始真正出现。

到了此时,阉党中既有曾经的失势官员,也有雄心勃勃的武人,更有与魏忠贤一样舍得一身剐也要荣华富贵一时的野心家。他们之所以要甘心充当魏忠贤的走狗,自然不会是因为这位大字不识一个的魏公公自身的人格魅力。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这些人,你让他们抄家灭门可以,让他们攀咬良善可以,但让他们毁家纾难、誓死报国?还是洗洗睡吧。

因此,一旦真的等到国家处于危亡边缘,你又怎么指望这些投机者、野心家们会听从魏忠贤的调遣,为大明朝的存亡鞠躬尽瘁?

将一个朝代的毁灭,归罪为某一个人的任性妄为,是极为错误的。任何一个朝代皆是如此,而具体到了明朝,整个国家的覆灭有许多原因,有些原因甚至是明朝所独有的,比如小冰河期的到来,超前的货币制度带来的通货膨胀,等等等等。

但一些因素虽然是老生常谈,却并不偏颇,比如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堕落。而客观来讲,明末吏治的崩溃进程中,阉党是其中重要的推进剂。

有时候,我们的想象力总是不够丰富;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比烂的世界”。

如果崇祯帝真的没有在继位后迅速拔除魏忠贤以及他背后的阉党势力,他所面对的可能会是一个远比如今更加昏暗和龌龊的朝堂。

也许到得那时,恐怕不会有宁远大捷,不会有李自成的奔逃,甚至可能因为无法筹措军费,无法组织军队,不会有孤注一掷却最终失利的锦州之战。

如果历史真的那么发生,可能在几百年后,有人会在网上提问“如果崇祯帝一登基就杀了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争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