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从《红楼梦》的描述看,林黛玉可能是肺结核,不排除慢性支气管炎或者过敏性哮喘。按照现代医学水平,这些病治起来确实很麻烦,病程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但这些病都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对症药物可以缓解症状,治本的药物和技术手段现在也有。但这并不代表林黛玉生在现代就死不了。
任何疾病的转归,都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病虽然重,但并没有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林黛玉的结局也不能确定就是她的病导致的,排除高鹗、程伟元的歪曲,更多人相信林黛玉是投湖自杀。林黛玉的病,不管是哪一种,都属于可以治愈的慢性病,决定他生死的不是疾病本身,是她特殊的遭遇和极度敏感的性格。古人有话,三分治,七分养,林黛玉最大的问题是养不了病。
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没有个弟兄姊妹为伴,住在姥姥家里,靠舅父舅母抚养,自身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造就她敏感的性格,再加上天生多愁善感,感情生活不顺,可以说是百般不如意,这种状况怎么养病?没病的都能憋屈出病来,何况身患顽疾?所以说,即便是在现在的医疗水平之下,林黛玉的生活环境不改变,感情世界还是那么多磨难,她还是难免一死。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林黛玉那孽障病能治好,世间即不复存在《红楼梦》,——皇家允许你落红女自由恋爱么?只有甘愿与堕落为舞,颦儿那心病不治自愈。真真小姐脾气丫鬟命哪!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林黛玉得地是心病,相思病,就是放在现今医学发达时代,也治不好,因为,心病还需心药医,唯一的办法,贾宝玉能治好林黛玉的病。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表面上看,她的病相似于今天的"肺结核",当时的人称为"痨病",但实际上林黛玉的病是心病为主。其短暂一生,病的好坏随林黛玉的成长过程而变化。然而,黛玉的病终究没有好起来。
进贾府前到进贾府阶段,林黛玉是怯弱的小女孩。在家庭教师贾雨村眼里,“这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工课不限多寡,其馀不过两个伴读丫鬟,故雨村十分省力,正好养病。看看又是一载有馀,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女学生奉侍汤药,守丧尽礼,过于哀痛,素本怯弱,因此旧病复发,有好些时不曾上学。”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进贾府后,步步小心,刻意隐瞒自己的内心。心理发育、生理发育情况都受到不少影响,此时,黛玉年长些了,但身上病症应没多大恶化。在这阶段中,黛玉的身子由于"人参养荣丸"的调养,出现了短期的稳定现象,由于经常压抑,更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喜怒哀乐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动辄哭泣,多愁善感。偶受时疾症候所困,渐渐的病症加重,日复一日。
按中医的观点,黛玉是先天不足身子羸弱,肾气不足,咳喘,“有时竟一口气转不过来”。后天已是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再加上环境的压抑"风刀霜剑严相逼。”
医学心理学发现,长期的精神打击、情绪压抑、情绪失控,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导致体质虚弱,使林黛玉免疫力急剧下降,很容易导致感染疾病,咯血、消瘦,最后“一抔净土掩风流”。
其实 “心病还须心药医”,对林黛玉来说, 真正能治好她心病的药是贾宝玉。贾宝玉无疑才是一剂“天王补心丸”,“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但她终究没有好起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要是现在这个时代应该能治好吧!可是我不是医生,这应该有医生来回答。我们也只有猜策把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能治好吗?你怎么看?
本人回答问题之前,先看了网友们都说林黛玉得的是痨病(如今叫肺结核病),但是我觉得她不是肺结核病。其理由如下:如果说林黛玉是肺结核病,那么贾府应该不敢收留她,贾宝玉也不会被贾母安排与她一桌子吃饭,一屋睡。林如海也不敢或者不能将她送往贾府。
另外,肺结核病也通常被称为痨病,是会传染的。凤姐因为不愿意让尤二姐开丧破土,骗贾母说她得了痨病;王夫人为了不让晴雯呆在贾府,也跟贾母说她得了痨病。
从这里可以说明,结核病在贾府是大忌,一旦得了就必须被隔离。 而林黛玉在贾府大概呆了有九到十年,从六岁入府开始,一直都是和大家一起吃饭,所以不可能是传染性疾病。 至于林黛玉得的具体是什么病,这个真的不好说,只能说她先天不足,大概是贾敏怀孕的时候就落下了病根,一出生时林黛玉就带了病。而贾府的人一看见她,就知道她有“不足之症”。
结合林黛玉后期睡不着觉,忧思过度来说,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她的脾胃肯定有问题,因为忧思伤脾;免疫力肯定低下。因为她风一吹就倒了,所以林黛玉被人称为“病西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