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作为神怪小说,自有章回设定。而内容追求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既是俗定量化,又取九九大数。此类种种,表明取经路上多灾多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华小说自古有数字概念,三国有五虎将,五良将。水浒有36天罡星、72地刹星,组成水泊梁山百八汉。红楼梦有金陵12钗,蕴藏贞女少妇的秘密。西游自然也不脱俗,1僧3徒,经受八十一难,才西域取经成功。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在书中的九十九回中讲到:“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其实在《西游记》整本书中,作者吴承恩用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是为了阐述“道”的,解释“道”本质。九九归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最初乃是珠算中的用语,意思是算来算去还是还了原,现在用来指归根到底的意思。九乃是最大的数字,但是九最后还是要归到一,所以一才是最大的。因此,作者在整本《西游记》中是用“一”来解释“道”的本质。所以,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是作者用来证明“道”的本质,用“一”来证明“道”的概念。在《道德经》中也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乃是最接近道的本质,古代人把“一”作为万物之始,也叫做太极;而“道”的最初形态就是无极,所以就有:“天地本无极,无极生太极”之说,也就是讲到天地本是有“道”演化而来的,所以“一”也就变成了一个衍生万物的综合体。在书中作者认为“一”就是“道”,在道家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所以可以说在《西游记》中开天辟地的太上老君,也是大道之根,元气之祖。因此书中的太上老君乃是道的化身,更是“一”的化身,书中说开天辟地的乃是太上老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乃是道开天辟地或者“一”开天辟地。在《道德经》中也讲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在道家中认为“一”最初聚形聚气而变成太上老君,所以“一”在道家中就是“道”的意思。在《西游记》中一直出现一个“九九”字和“三三”的字,其实都是“一”的意思。在书中最后讲到:“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所以,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把唐僧师徒要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写出来,只是为了用“一”来诠释“道”的本质。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里面师徒四人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正是对他们每一个人的考验,其中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么遥远的路上自然会经历许多磨难,当然在这里的九九八十一难,并不是说是真的有81个难关,只是古时候的人善用修辞。其实西游记里面为什么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在上大学之前要经历中考高考?这么多年的苦读也是为了检验你学到的知识有多少。
在西游记里面也是如此,师徒四人在取经的道路上可以说遇到了许多困难,而每个人在一开始的性格以及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都有许多缺点存在。而在取经之路上他们改变了很多,从他们经历的各种磨难,其中的一些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以及社会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因此在西游记里面特意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也是用来考验四人中的每一个人。最终唐僧没有辜负如来的期望,戒掉了身上的心魔,知道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肩负的责任,最终取得真经。
“九”是帝王将相的称谓,阴阳五行学中9又是最大的阳数,所以天分九层,九层就是最高处。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因 从"九"为数之 极而引出人生之限,故"明九"或"暗九"均为人之"坎",所以又九九八十一难只说,表示极限。
事实上,唐僧师徒当初西天取经时,如来佛祖只定了八十难,唐僧师徒取得真经时,观音发现不合“九九归一”的定数,于是又追加了一难。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人事给阿傩、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
唐僧师徒又返回雷音寺,奉送唐王所赠紫金钵做人事,才求得真经,返回本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湿了经卷,至今《佛本行经》不全。
扩展资料: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西游记》一百回,大致分三部分。
前七回
写石产仙猴、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主要是写西天取经的保护人孙悟空的非凡出身和神通广大的本领,突出体现了全书战斗性的主题,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孙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火铁板桥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
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他又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这才向龙宫索得宝盔金箍棒,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
玉帝“遣将擒拿”不成,又来“降旨招安”,封了他个“齐天大圣”,任做天廷“弼马瘟”,进行欺骗,反被孙悟空识破诡计,一叛再叛,先后放了天马,偷吃了蟠园的所有成熟仙桃,吃光了老君的仙丹。
第八回至十二回
写如来说法,观音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主要介绍了取经的缘起和取经集团中其他四名成员的出身经历,是两个主要部分的衔接和过渡。
第十三回到一百回,西天取经。
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共四十一个故事。在西天取经的全部旅途中,历经宝象、乌鸡、车迟、西梁、祭赛、朱紫、比丘、灭法、天竺等九国。
和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三个地方,这些是人间的国度,又战胜了白虎岭的白骨精、黑松林的黄袍怪、平顶山的金银角大王、号山火云洞的圣婴大王、黑水河的鼍龙、通天河的灵感大王、金兜山的独角犀大王、解阳山的如意真仙、假司空六耳猕猴。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吴承恩在《西游记》的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说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就要看西游释厄传,你真的看懂了吗?
儿时看西游记只是觉得有意思,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敢把哪天地至尊拉下马,猪八戒好吃懒做,就只觉得他很搞笑,沙和尚勤勤恳恳,最像老师要我们做的人,唐僧一路高高坐起,却不明白那么多人,为什么围着他转。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教过,看历史要一分为二,看到好的影响也要带来坏的影响,因为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任何历史事件诸如:王安石变法,黄巾起义,看当时的时代就能知道,他们为什么产生。
从这个视角,看待西游记也是一样的。
《西游记》当中为什么要是四个人呢?与其和你说这四个人分别代表什么,不如告诉你,《西游记》中所以角色的身份,分别在暗指,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什么人。
先说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的中晚期,16世纪中后期,五十岁的吴承恩写的,当时的他,已经看到过这个世界的一切了。
当时的明朝,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
唐僧=君主,唐僧没什么本事,但是却带着三个,有通天彻地本领的弟子,这像不像历朝历代那些皇帝?刘邦,地痞流氓一个,靠着汉初三杰开创了四百年的强汉,朱元璋,寒门出身,刽子手一个,不还是靠着一票人才,开创了大明朝。
看当时的明朝帝王,慢慢烂到骨子里的大明朝,你就知道为什么唐僧会找孙悟空那么多茬。
孙悟空=先驱者,类比那些真正为国为民的人,真正想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人,不愿意和官场同流合污的人,为了心中正义而坚守的人,例如吴承恩自己,好不容易当了官,无法忍受官场黑暗,最终还是选择弃官回乡。
孙悟空不被唐僧容忍,暗示那些先驱者,不被当权者所接受,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八戒=商人阶层,好吃懒做,什么事不干,什么好处都想要,这不就是指明朝的商人吗,不纳税(明朝没收过工商税),对国家没什么用,偏偏手握绝大多数财富,还想要社会地位。
例如满清的“八大蝗商”,有钱,但是为了得到社会地位,给女真人又是带路,又是给钱粮,目的和猪八戒一样,成为天上的神仙(官僚阶级)。
沙僧=老百姓,兢兢业业,每日无不如履薄冰,没有猪八戒的脑子,也没有孙悟空的本事,遇到妖怪只会喊“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别无他法。
这就是在比喻当时的百姓,那些磨难,就好比明朝各种苛捐杂税税,百姓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勤恳的劳作来求得生存。
天上的神仙=明朝腐朽的官僚,无他你看看那些妖怪,有多少和天上神仙沾亲带故,要么曾经是佛祖跟前的,要么太上老君养的。
最舒服的永远是这些人,要得到他们的帮助,还有求爷爷告奶奶,各位看官应该很清楚,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妖魔鬼怪=黑恶势力,看名字就知道,是暗指那些迫害者,剥削者。而且西游记当中,沙僧代表的农民,打不赢任何妖怪,妖怪也是动不动就要吃人,哪到底什么要吃人?不就是那些“天上来”的黑恶势力吗?
而最讽刺的是,迫害百姓的人,要么是天上来(从父母官处来),要么要回天上去,至于那些不是天上来的,都凉透了。
为什么要四个人,因为这四个人所被赋予特质,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当你带着这种眼光去读西游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原来描绘的那么黑暗。
最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九九八十一难,就是想把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八十一难”一点一点剖析,纤毫毕现的展现出来,和只要四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1金蝉遭贬;2出胎几杀;3满月抛江;4寻亲报仇;5出城逢虎;6折从落坑;7双叉岭上;8两界山头;9陡涧换马;10夜被火烧;11失却袈裟;12收降八戒;13黄风怪阻;14请求灵吉;15流沙难渡;16收得沙僧;17四圣显化;18五庄观中;19难活人参;20贬退心猿;21黑松林失散;22宝象国捎书;23金銮殿变虎;24平顶山逢魔;25莲花洞高悬;26乌鸡国救主;27被魔化身;28号山逢怪;29风摄圣僧;30心猿遭害;31请圣降妖;32黑河沉没;33搬运车迟;34大赌输赢;35祛道兴僧;36路逢大水;37身落天河;38鱼篮现身;39金兜山遇怪;40普天神难伏;41问佛根源;42吃水遭毒;43西梁国留婚;44琵琶洞受苦;45再贬心猿;46难辨猕猴;47路阻火焰山;48求取芭蕉扇;49收缚魔王;50赛城扫塔;51取宝救僧;52棘林吟咏;53小雷音遇难;54诸天神遭困;55稀柿同秽阻;56朱紫国行医;57拯救疲癃;58降妖取后;59七情迷没;60多目遭伤;61路阻狮驼;62怪分三色;63城里遇灾;64请佛收魔;65比丘救子;66真假猴王;67松林救怪;68僧房卧病;69无底洞遭困;70灭法国难行;71隐雾山遇魔;72凤仙郡求雨;73失落兵器;74会庆钉钯;75竹节山遭难;76玄英洞受苦;77赶捉犀牛;78天竺招婚;79铜台府监禁;80凌云渡脱胎;81晒经石留迹。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什么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这个西游记嘛,怎么说呢?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特别喜欢孙悟空打妖怪。还有他的72变,觉得很新鲜,很有趣,还有他的火眼金睛,三打白骨精,让我记忆深刻外,像唐僧骑白龙马,猪八戒吃西瓜啊,背媳妇啊,沙僧挑担子我记得比较清,其它的看过就忘了。八十一难我能记得的也就七八难吧😄。
为什么一定要把九九八十一难呢?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他到底有没有真的经历那么多?就不得而知了!说成八十一难,是想告诉大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过关斩将才能取得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