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自古倡导文官以死谏、武将以死战。

文者楷模屈原不惜投江以死谏,华夏以每年端五节来崇敬,已有几千年历史了。

文人在世人眼里,有文人相轻之说,有迂腐学究之说,有媚眼屈膝之说。但人们欣赏互相唱和的大唐诗人,崇尚追求真理的志士仁人,敬仰铁骨诤诤的鲁迅先生。

文人的良知就如孔夫子所言:富贵而不淫,威武而不屈,贫贱而不移。

不为追求富贵而败坏道德,不在强权威压下丧失气节,不在艰难环境中消磨意志。

要保持文人的风骨,要坚守侠士的操守,要展现中华的风采,要显示忧国的情怀。从屈原到唐诗宋词,无不尽情抒发家国爱怨,从楚赋汉赋到元曲清剧,无不激发天下喜忧。

文人一定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人不一定要清高,但一定要清廉。文人不一定要华丽,但一定要壮丽。文人不一定全能,但一定要良知!

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何谓文人

①指的是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②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

何渭良知

①天赋的道德观念。

②好友,知己。

那就是说。如果被称为文人,就应该有知识,有文化,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反之,就算不得文人。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向,正知,正确认识。是天赋人类中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而此问的良知,应该是指文人的道德与良心吧。是的,文人应当具备起码的是非之心,要分得清善恶,没有良知良心,那就不能称为文人,甚至都不称其为人了。

文人应该是离文明最近的人,可以说,文人支撑着民族文化与民族文明,有些文人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渗入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古代的屈原和现代的鲁迅,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当然,文人中有会出现一些败类,据传,初唐诗人宋之问就是一个斯文败类,不仅品性很差,而且凶狠恶毒,一日看见外㽒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为精妙,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就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了,这就是著名的因诗杀人。

前不久,在武汉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为了保护国人的生命安全,武汉封城,湖北封路。而云南所谓的著名诗人陈洐强却炮制了一首《仰望天空》的小诗,用来讽刺挖苦湖北人,可谓是丧尽天良,毫无道德底线,为天下文人所不耻。

我个人认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应该有社会担当,应该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应该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先锋。

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关于文人的良知问题,我觉得首先得有家国情怀。

纵观古今文人墨客,爱国是一个重要主题。屈原是其中的典范,是流传千古的爱国精英。屈原举贤荐能,主张富国强兵,虽被流放,亦不忘忧国忧民,直至国家被侵略,仍然不愿舍弃自己的祖国,投江而亡,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乐章。这种爱国情怀,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此外还有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一直是中华民族文人墨客的座右铭。

其次,文人应该有悲悯仁慈的内心世界。

所谓“悲悯”,就是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难中的众生。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而是指对处于苦难中的人和苍生不忽视、不轻视、不蔑视,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悲悯情怀是最高尚的情怀,它有宽度、广度和深度。它是真善美的结晶,是与人类和众生同呼吸共命运。

“悲悯”是对所有生命的敬重,是对弱者的同情,是对人性的关怀。它是闪耀的最美的人性的光辉。仁慈始终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闪光于世界文化的主题,而文人是传承这一美德的基石。

文人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就没有灵魂,没有值得读者喜爱的深刻内涵,就会被社会所抛弃。因为真、善、美总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的主题。

一个文人如果内心世界没有悲悯仁慈的情怀,他的作品又怎能打动千千万万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又怎么能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给后人呢。

再次写文做事要方正。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文人本身为人处事都不方正,而文章又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白。那么他的文章又怎能起到给人以启迪,给世人以警示教育意义呢!

所以一个文人,修养应该是第一位。有好的道德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和善良的内心世界,才是最主要的。

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中国自古就不缺写作者,也不缺有才华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良知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担当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骨气的写作者。针对当下网络文学的粗制滥造,浅尝辄止的现象,但凡稍有良知的人不得不承认:在简书很多文章内容题材雷同,语言粗糙,缺乏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度关怀,大部分成了“速生速朽 ”的文字垃圾。

陆游一生爱国,临终不忘北定中原日。杜甫平生看现实,人生疾苦满诗文。鲁迅握笔如执刀,剖析社会诸多丑……这些文人应该说得上是文人的良知!

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常言道,做人要有良知,文人如果做人做事没有良知,那么什么缺德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如同禽兽一般。

比如今年的疫情,书法家、作家都拿起笔写抗疫的作品。文学在疫情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一个文人需要有良知,文人可以不拿起笔,不写赞歌,也不添乱,不惑众,默默支持已是大幸。

有知识未必有文化,有文化未必有教养,有教养未必有情怀。

中国自古就不缺写作的文人,也不缺有才华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良知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担当的写作者,缺少的是有良知有骨气的写作者。

  然而,文人不能成为工具,不能放弃思想的独立性和良知。不能为了生活、为了要过得更好就放弃了作为一个文人甚或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蜕化成了为钱权而颠倒黑白、歌功颂德的文字工具和喉舌。为金钱而效命、为权势而鼓吹的所谓文字工作者,在我看来其实与为了金钱或者权势出卖自己身体的职业及非职业性工作者并没什么差别,甚至要远不如,性工作者只是丢了人格,而这种文字工作者连做人的良知都丢了。

民国时期的文人很多,比如林徽因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建筑学家,所以不仅仅有传统的贤良淑德,追随丈夫感性的一面,也有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理性的一面。当初选择梁思成,一定是看重了梁思成的人品。

他们是一对建筑专家,因为他们的良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所以说当一个文人失去了人格和良知,无法本着自己的良心和基本的道德标准去为人作文,他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一件工具、一件被钱权随意调教为钱权卖命的文字工具而已。

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文人的良知,我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公知,一个是风骨。前者之于社会,可以正视社会现象,引导或者影响社会建立良好的趋势、态度、氛围。后者之于个人,要有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有可做有不可做,保持文人真本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