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宋朝灭亡却有10万军民陪葬,为什么?

答案:在明朝灭亡之前出现过一个宦官,这个宦官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把仁义礼智整的乱七八糟。这个人的存在印证着很多臣子的泯灭,而这些臣子泯灭之后,朝廷上便缺少了一个物件儿,那个物件儿叫气节。

事件回顾

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历史学家为魏忠贤平反,为魏忠贤喊屈,说如果明朝没有魏忠贤的话,恐怕整个明朝早就灭亡不知道多少年了。

想想也是好笑,明明是一个阉宦之臣,明明是一个奸臣,竟突然间变成了一个高大威猛的糙汉子。这种形象的转变,按照某些史学家的言论是有着历史依据的。

比如魏忠贤尽管胡搅蛮缠,尽管不明是非,可是他只贪钱,不会换朝政,更不会率领着朝廷的军队行军打仗,也不会变成王振这么个玩意儿。

再比如魏忠贤尽管贪污,可他贪污的绝大多数都是富裕人家的钱,而且贪污了富裕人家的钱之后,又从中拿出一点点给了朝廷,让朝廷能够继续运转下去。

再再比如魏忠贤尽管瞧不起贤明之臣,甚至把他们都杀掉了,可是统一了朝廷的口径,让整个朝廷拧成一股绳往前发展。

首先我们承认,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想要在他身上找到闪光点也是可以找到的,就好像在圣人身上找缺点一样,只要拿出放大镜、显微镜使劲的瞅就能找得到。比如孔子在那个年代看不起老百姓,瞧不起农民,孟子,孙子,韩非子也有着自己的各种人性缺点,但这依然无法把他们的人性优点泯灭。

同样的道理,魏忠贤可能在无意中做了那么一两件好事,但是他做的这一两件好事,绝对不能成为整个明朝的闪光点,也没有办法为魏忠贤洗白,坏人就是坏,人洗不白的。

好了,我们确定完一个基点,魏忠贤是个坏蛋之后,剩下的就非常容易了。

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加个黑体:

魏忠贤最开始掌权的时候,朝廷之中有几个硬骨头,民间百姓有很多硬骨头,这些硬骨头不听从魏忠贤的指挥,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扒拉下去。

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终于都死绝了,没错,魏忠贤的影响力比所有的太监影响力都要大,这个太监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有气节的人通通杀掉。

而气节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东西,不会毫无节制的增长,往往是杀掉一批之后,需要若干年、若干10年、若干百年才能够再生长出一批有气节的臣子来。

于是明朝有气节的臣子就断了带断了层,一直到崇祯执政的时候也没有找不回来。

没错,这就是事实

南宋灭亡其实从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展现在方方面面。最开始有北宋,大家有个念想,心心念着自己的国家,尽管这个国家腐朽落魄,而且很不堪。

紧随其后,北宋灭亡了,南宋出来了,尽管需要跑很远的地方才能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国家,可终究还是有家的。

当南宋再一次灭亡,所有的人都心灰意冷,所有的汉民族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家没有了,不但家没有了,连朝中大臣也没有了,朝廷大臣没有了,皇帝也没有了。当一位臣子抱着小皇帝跳下崖山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效仿,因为这个时候死不可怕,屈辱的死去,并且看着他们烧毁咱们的家园才是最可怕的。

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尽管有很多人,事实上人口也必然会比南北宋时期多。伴随着各种农作物的入主,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让明朝有了更多的底蕴。但是底蕴不能当饭吃,因为老百姓已经没有气节了。

在魏忠贤的前后左右折腾下,在魏忠贤无数个孩子孩孙(收养)以及收养的无数个义子和自己的无数个魔爪的控制之下,大明王朝早已经腐朽破败不堪。

这样的王朝完了也就完了,好像也没有人值得惋惜。哦,不对,还是有一个人惋惜的,那个人的名字叫崇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宋朝灭亡却有10万军民陪葬,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明朝不是亡于1644年,而是亡于1662年。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宋朝灭亡”这一件事绝不是指的1276年临安陷落,而指的是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殉国。那么按照同样的道理,“明朝的灭亡”也绝不指的是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上吊,而是1662年吴三桂缢杀永历帝。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般人会认为,明朝灭亡时间不是1662年,而是1644年呢? 这实际上得归功于满清高超的“自我洗白”手法和其残酷的文字狱。

根据清朝的说法,他们入关不是为了夺取中原,而是为了消灭流寇给崇祯皇帝报仇。至于占据北京之后满清所剿灭的“南明势力”,根据满清的“正统宣传”,那其实根本不是明朝势力,而统统只是“流寇”而已。明朝1644年已经没了,什么南明啊弘光隆武永历之类的,统统都是“流寇”,统统必须剿灭。

而这样一种说辞所能成立的最重要前提,实际上就只有一句话:“明朝亡于1644年”。所以在清初,所有认为1644年之后明朝还存在的士人,统统该杀,统统该凌迟。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戴名世案:戴名世的罪状,就是在《南山集》里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

即使抛去民族主义,这样的话逻辑上并没有什么不对,然而,这并不妨碍戴名世被处死,且 受株连者打数百人之多。

所以,总而言之,我们在把“明朝灭亡”与“宋朝灭亡”对比的时候,应该以1279年与1662年类比,而不是拿1279年和1644年类比。因此,我们在观察明代殉节人数的时候,也绝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北京,而应该放在1644-1662年之间,看看那数不清的义军,看看那数不清殉节的士人,看看那无数悲壮感人的诗篇。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明朝灭亡时,为之殉节者之多,其气节之凛然,丝毫不逊于宋朝的“十万军民投海”。 现在,我们来列举一下那些以死殉明的人物:

夏完淳:十四岁举义,十六岁牺牲 黄公辅:七十一岁高龄起兵,八十四岁在广东文村自焚

阎应元:以典吏微职,率领江阴全城抵抗清军八十日,最后与全城军民一起殉国。

邝露:性格狂放不羁,却出任南明官职,广州城破后抱琴而死。

黎遂球:“锦心绣口”“秀眉明目”,巷战牺牲的的岭南才子

张同敞:无守城之责而与瞿式耜同死桂林,面斥汉奸

张煌言:从事长达二十年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最后慷慨就义,被历史学家顾诚誉为“几乎无可挑剔的完人”。

黄淳耀兄弟二人:领导嘉定抗清,城破自缢

李来亨:在大陆上坚持明朝正朔时间最长,在永历帝被杀以后,依然顽强不屈抗清,最后一直到康熙三年,才在茅麓山重重被围,兵疲粮尽的情况下,自焚而死。

时志明著的《山魂水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中对此评论道:

“明末的士子学人,忠臣英烈,远甚前朝各代,纵然南宋之遗臣烈士在形态上亦非其比”。 “无论时世之艰迫,阵容之强盛,气节之凛然,任何一个时代的节烈之士都不能与明清易代相比。”

据杜车别统计说,从1644-1662年这段时间,清军屠杀了中国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口,为明朝陪葬的人数,不是10万,而是2亿,甚至更多。

最后,如果还有人说明朝气节不如宋,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茅麓山,李来亨等原来的“大顺军”,那些杀死崇祯帝的元凶,当他们被清兵重重包围,而永历朝廷也已经被一锅端的情况下,他们死守到最后的战旗,为什么上边还写着一个“明”字?

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宋朝灭亡却有10万军民陪葬,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明朝末年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吊死在煤山,相当的可怜

,相伴他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在南宋亡国的时候,

随同赴死的人数是非常的多的,两相对比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崖山之战是非常惨烈的战役,而且在战争胜负已出之后,

宋军的将士为了不让自己的战舰落入敌手而纷纷将战舰凿沉

,并且超过有10万的南宋军民,共赴国难,

即便是元朝人所编辑的宋史,也客观的记载了这一次壮烈的行为。

他们写道海上浮尸以10万计,

这都是爱国军民用自己的死亡为这个国家献祭了。

而在崖山旁边的村庄里,老百姓也建了一个没有碑文的坟墓,

这个碑文就是杨太后的坟墓,因为杨太后殉国之后,

迫于元朝的压力,老百姓不敢为他树碑焚香。

他们为杨太后修建了一个特殊的坟墓。

还有一些人,将赵宋皇族的后裔隐姓埋名,

严格保护起来,直到元朝灭亡,他们才显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两宋将近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军事上一直比较的弱,

但是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点,

即便是后。是在明朝和清朝也也不能望宋朝之项背,

宋朝是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朝代,所以说海外贸易非常的发达。

因此宋朝的国库是非常的充裕的,

农民起义的规模也比较少,数量也很有限

宋朝是非常的发达的,10万户以上的大城市,

已经达到了40个,而汴京和临安,也是过百万的超级大都市。

连贩夫走卒都穿着华美的衣服。

做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司马光都感觉非常的难受。

宋朝的政府很有钱,

所以说民间的福利政策也是相当的完善,

公元1138年宋朝政府还颁布了助产令。

这种法律规定对于怀上婴儿的妇女以及腹中的婴儿,

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进行保护。

生婴儿出生之后,贫困的家庭还会受到国家的救济。

并且还有官府派遣的稳婆做助产作用,

老婆生孩子,丈夫也可以免除杂役,

这些规定和现代社会的福利政策有类似之处。

甚至一些弃婴,政府也将他们收养。

等到他们成年的时候,还尽量为他们婚配。

而在教育方面,宋朝各地官办的学校也不收学费,

还有一些重点的学校,比如说太学,

每个学生上学还能领到1000文钱的补助,

这也使得宋朝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达到了空前高的层次,

全国的文盲人数也是非常少。

苏东坡记载,当时的老百姓基本每家都有识字识文段字的人。

读书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除此之外宋朝和各州各县也有一层,

就是在对发生灾难的时候做好赈灾作用。

因为国家对于老百姓非常好,

所以说这些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是发自内心的有忠诚感,

所以说,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入侵的时候,

老百姓表现得非常的忠诚,也很顽强,

蒙古人在当时是非常的强悍的。

在短短的数年之间就征服了要各国广大的地区,

但是要攻打南宋却花了整整50年时间。

即便是文弱的书生,也尽量拿起武器,

保家卫国。甚至到了南宋灭亡之后,

南宋的旗帜也没有落下。

南宋最后的不屈之城,

四川凌霄城一直在南宋灭亡10年之后,

还悬挂着宋朝的国旗。

在听到宋朝灭亡之的消息之后,

有很多人因为绝望而自杀殉国,

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拿起武器去抗击元朝。

虽然这些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

但也动摇了元朝的统治根基。

最为柔弱的南宋却有最刚强的老百姓,

这样的细节的确令人敬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气节的复兴。

崖山之战的景象应该为每一个中国人所铭记。

中国人的伟大气节永远不能忘记。

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宋朝灭亡却有10万军民陪葬,为什么?

崇祯皇帝在当时环境下,真是走头无路啊,外无救兵,李自成的叛军已经打进来了,大臣都逃命去了,没有人上朝,混乱一团,都忙着收拾细软自保,崇祯皇帝已经意识里外是死,与其被杀,还不如自己上吊,留个全尸。宋朝崖山一战是死战,十万军民也是没有退路,蒙古军队非常凶猛,战败也会被砍头,另外宋朝军民也很团结,抵御的是外族,最后结果很惨,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了,十万军民跳崖了,总之,战争就是残酷。

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宋朝灭亡却有10万军民陪葬,为什么?

首先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的大臣已经没有了做人的气结,一心自保,崇祯想要当朝的各位大臣拿出银子,对付义军,众大臣都是人人自保而哭穷,而崇祯皇帝面对国破,他无言面对他的先祖们,所以恪守了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己把自己吊死了。

而南宋时期,朝廷设在文化底蕴浓厚的江南,儒家的忠孝仁义深入朝野,真个宋朝都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因此文人的那种高傲不低头的精神气结非常的浓郁,文人的那种家国为大,救国救民的热血情怀,我认为是历代朝廷里最为浓郁的,甚至比武将还要浓烈,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陆游的加紧勿忘搞乃翁,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等等,在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渲染下,朝野都是一股正气之风,绝对不会做屈膝之辈的。

再有,就是蒙元的当政者向来有大屠杀的恶心,尤其是对顽强抵抗的军民,攻败之后,蒙元军队一定会把战败者全部屠杀,恶名在外,所以那些战败的南宋军民宁肯自杀,也不会甘愿受辱被俘杀,所以最终全部跳海自杀,真不愧是华夏傲骨。

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宋朝灭亡却有10万军民陪葬,为什么?

明朝灭亡,大臣(熟读‘圣贤’书的儒者)们各顾各,这几乎是历朝最终崩溃时的正常现象。除少数有骨气者大多并不为前朝守忠节,而各怀心思另投新主,这无须细说。南宋覆灭群臣跳海值得研究、品味。宋本身就有一个显明的对照,靖康之变,二皇被俘、群儒臣胆怯如鸡,唯有一烈性女子李师师刎脛壮烈而死,而她却是最卑贱的妓女。那些高贵者却甘愿屈膝…。而南宋终结时为何现此壮举?答案我看只有两点:1、靖康之耻痛心彻骨,软弱妥协并未换来入侵者的善心、更挽救不了北宋的命运。反而激起了南宋臣民反思和强烈的爱国心。辛弃疾、陸游、岳飞等有志之士留下的诗及其壮烈的举动就是明证。当然南宋一度宫廷迷醉、朽腐“错把抗州作卞州”者也大有人在,但面对强敌压境此并非是主流。2、蒙人南侵极其野蛮,善杀不善抚,硬也是死、软也是死,横竖都是死,不如一死了之,还可留得效忠之名。此事参看满清入关后安抚旧士族,宽待儒者并立即吸纳封官,结果包括衍圣公都下跪认新主了。这就是满比蒙的聪明之处。至于南宋灭集体跳海之举,研究历史者也有认为其是儒者糯弱的表现,为何不以命相搏、拼个你死我活或深入民间组织反抗,还落得个壮烈勋国?这是另话,此处无需论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