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

司马懿是权臣,也是魏国的忠臣。他和诸葛亮一样至死只到封侯而没有要封公立国甚至封王。

司马懿是一个能臣,魏国的孟达之乱,辽东之乱,诸葛亮侵边等等都是司马懿在力主搞定。

他为魏国立下大功,在高平陵之变后,控制整个魏国。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走曹操路线,先立相国再封公立国,再封王。

曹芳策封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结果司马懿相国之位,安平郡公两个位置都拒绝了。这就是权臣和篡位者的区别。

权臣只要权,但是不越位,因为当时功臣最大的封赏就是侯而不是公,诸葛亮至死也只是侯。

死后才被他的儿子们运作封为公,再封王。

权力斗争是很残酷的,你死我活,中间也有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些常看历史的人应该很清楚,为什么司马懿却被后世如此黑化,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西晋陷天下于混乱

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一统天下,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是他却传位给自己的傻儿子,而且给他娶了一个又丑心肠又狠的贾南风为妻子。在贾南风的运作下,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导致居住在长城以内的各族纷纷举旗立国,使得整个北方陷入连年战火,西晋王室不得已东渡。

这件事情使得后世之人对西晋没有好感。司马懿作为西晋的开创者,自然就被嫌弃了,被妖魔化也就是常态了。

二、司马家的篡位与曹家篡位不同

为什么对曹操褒贬不一,对司马懿却是一边倒地批评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司马家的得位与曹操不同。

当时东汉已经失去天下控制权,曹操控制的地方是曹操打下来的,曹操让东汉续命了几十年。没有曹操,东汉应该亡的更高一些。

司马师和司马昭控制魏国朝政的方式与曹操不一样。他们是窃取,因为整个天下是曹家打下来的。司马炎代魏实际上就是窃取,这使得大家对司马家的印象就不好了,司马懿自然也被连累了。

三、《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司马懿出现并不怎么光鲜,善用计谋,现在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对司马懿的定位也是一个阴谋家,而且特别的狠。

当然正史记载他的老婆为了不让曹操发现司马懿是装病,亲手杀了自己的婢女,司马师蓄养了三千死士,这些都记载在正史之中,不得不让人觉得司马家个个都是阴谋者。

司马懿作为家主,其形象怎么可能光辉呢。

事实上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一直是魏国忠臣自居,哪怕被封为安平王之后,他还是称自己是魏国之臣。曹操的儿子曹植之子却在保护晋国皇帝中被杀,是晋朝的忠臣,这些事一般习惯性被人忽略的。

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

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问的好!

实际上,没有人恶意去妖魔司马懿,但听其言观其行,实际上是司马懿自己的所作所为给自己贴上了妖魔的标签!

以下将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曹操、诸葛亮两人的事迹与司马懿相比较,孰优孰劣则一目了然。

一、与之曹操相比较

魏武曹操生前虽非帝王,但是他亲自打下了一片江山,是魏国的奠基者。是枭雄,亦是英雄。

晋宣帝司马懿亦然,虽生前非帝王,实有开国之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他二人都是权臣、枭雄。连评价都有许多类似: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司马懿是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二人都善权变,深谋,奇策。

他们之间有一拼,然格局,却大相径庭。

(一)、曹操以一归乡校尉起兵时,天下大乱,群雄林立,诸侯割据,东汉其实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毛玠语)时,天子自长安东奔,群臣冻馁死于沟壑,洛阳已成残垣断壁之废墟,汉献帝几与一乞丐无异。

所以曹操要匡扶汉室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简直是凭空扶起一个汉室朝廷。

曹操并未窃取汉室什么,而是借汉室之威名,平黄巾,扫群寇,挟天子,平李郭,灭吕布,破袁术,降张绣,破袁绍,定河北,抚关中,灭乌桓。安定了中国北方,结束了战乱。

曹操起家时不过一郡之地,十几年间,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夺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

曹操虽奸诈,但不失为枭雄。历代开国之君,论起家基础与最后成果之悬殊对比,在有生之年能有此文治武功,与曹操媲美者,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二)、司马懿能历仕曹魏四代而屹立不倒,这不仅在三国时期,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也很少见的。史评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从22岁为曹操所赏识而被胁迫入仕,在曹魏集团经营运作超过半个世纪,熬死了曹家祖孙三代人及一众曹魏肱骨能臣干将,而最终熬到老谋深算、老奸巨滑之司马懿 ,玩弄于蠢猪般曹爽于股掌之中,为其后代窃取曹魏政权扫清了障碍。最终成功窃取了曹家三代人苦心经营的成果,获得了整个天下。

司马懿本是魏国四朝元老,两任托孤重臣,却辜负了曹家人的信任,把曹氏全部心血化为乌有。

(三)、司马懿的全部成果都是从魏国窃取的,是乱臣贼子、窃国大盗。

曹操是用自己一生的血汗亲自打下的江山。司马懿是为曹家服务的,结果抢班夺权,抢走了曹家的江山。

所以人们对于司马懿没有什么好感,哪怕他笑到最后,成为最大的赢家。毕竟司马懿是曹氏一路带起来的跟班 ,可惜了,养虎为患。这是其一。

其二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不迎侯天子,天子只会过得更惨。当时全国硝烟四起,战乱不断,汉室已经岌岌可危行将就木。曹操看中的只是正统而已,汉献帝当时无论沦落到谁的手中都是一个傀儡,就是在刘备、孙权手中也并无两样。

曹操对于汉献帝还算过得去,供他吃喝穿戴。供着那一帮汉室的旧臣们。在没有投奔曹操之前,汉献帝和他的大臣们都到了灰头土脸,冻馁不堪的地步。在后期汉献帝竟不知天高地厚,与自己几个大臣密谋幻想重新夺回天下。无奈密谋泄露,你们吃人家的住人家的,还想要害人家,确实有点不地道。不过曹操还是给汉献帝留些面子,只是把那些参与密谋的大臣给砍了。

司马懿是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四朝元老。也平过孟达,也平过辽东立有大功;也死磕过诸葛亮,却遇到了敌手,被打的葬送了大将张郃,亦被称为“畏蜀如虎”,他采取缩头乌龟战术,最终熬死了诸葛亮,在曹魏集团也算是一干臣,一佼佼者。

本来有机会成为一代忠臣。可是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靠权谋变诈、不守信用,坑了曹爽,还连带坑了蒋济。

高平陵之变,曹爽的亲信人称“智囊”桓范,建议曹爽征召天下兵马与司马懿对决。司马懿则让太尉蒋济去劝说曹爽:"太傅(司马懿)指着洛水起誓,只要兵权,不会害你。"曹爽考虑了一夜,相信了司马懿,交了兵权。只可惜司马懿根本不知信用为何物,起誓就如順嘴胡诌。正月兵变,二月曹爽被族诛。司马家从此掌权。司马懿没忘记蒋济的功劳,封了他都乡侯,但蒋济自觉食言,坑了曹爽,羞愧难当,于是拒绝封赏,当年也发病死去。

在司马懿的词典里没有”仁慈”二字,他们不仅把皇帝曹芳给废了,就连皇后都给杀了,甚至还霸占了曹芳的妃子。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大肆屠杀曹氏集团余党,灭族只当儿戏,削弱其曹魏势力;把曹氏的皇亲贵胄通通撵到洛阳监控起来,为儿孙篡魏铺平了道路。

到了司马昭执政时甚至杀了皇帝曹髦。

司马懿一生最关键的一次得手,是一次政变,还是靠阴谋和失信来获得的,实在谈不上光彩!

如果没有曹家,根本不会有司马家的辉煌,如果没有汉献帝,曹操还会是一代枭雄。两人高下立判。

(三)、曹操南征北战,逐鹿中原,迭经风险,让中国的北方彻底安定下来了,结束了战乱。

可是司马家族却一手酿成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四)、论文,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大诗人,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高擎建安风骨的旗手,留下了慷慨悲凉的豪放诗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五)、陈寿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操确是旷世奸雄,有资格谈笑风生,鄙夷天下论者。他曾自豪的说到:"天下无我,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曹操终究是英杰雄奇,三分之二的天下,是他用一生的心血,硬生生打下来的。

司马懿后来为子孙奠定基业,得的天下,却是靠权变忍耐、装孙子,阴谋诡计、动辄夷灭三族,是用带血的屠刀窃取来的。

历史上,曹操与司马懿着实不是一个档次,差距实在太大了!

二、与诸葛亮比较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与司马懿在位高权重,两军对垒亦有一拼。

(一)、诸葛亮,蜀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都称为相父。作为刘备托孤重臣,他更加尽心竭力辅助刘禅。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在三国乱世,诸葛亮尽管权倾朝野,但他始终尽忠职守,恪守臣节,为国家为百姓,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司马懿四朝元老,两次托孤重臣。

然鹰视狼顾,培养死党、阴养死士,装傻诈死,阴谋窃国篡权。

(三)、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一次卤城之战,杀的司马懿丢盔卸甲,人仰马翻,狼狈不堪,打得司马懿 "畏蜀如虎",杀了大将张郃;二次就是病逝五丈原了,司马懿采取缩头乌龟战术,高挂免战牌,蜀军退兵,战战兢兢,不敢追兵,闹出 “只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的大笑话。

《三国志》注引:"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杖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即:司马懿十倍地盘,手握精锐,占据险要,只敢自我保全,任诸葛亮自来自去。

两厢对比,司马懿终究是差了诸葛亮一大截。

(三)、论文,诸葛亮身后留下的是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出师表》、《诫子书》而千古流芳!

结束语:司马懿的后代晋明帝司马绍曾经问丞相王导,司马氏何以得天下?王导照实说了。司马绍害羞得脸往榻上一搁,说:得国如此,怎么能长久?连自己的后代都看不下去了,难怪所谓司马懿被妖魔化了。

司马家族以阴谋起家并发迹,在窃取篡魏政权后,司马炎死后一年,持续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就拉开了大幕,宗室里的每个人都野心勃勃、都是阴谋家、窝里斗专家。”八王之乱”最后演变成”永嘉之乱”,乃至于酿成五胡乱华。而晋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朝代。

即以个人而论:

魏武纵横天下,鞭挞宇内,对手是军阀外敌,是乱世 ,他是一个眼里只有沧海横流的英雄;

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忠心蜀汉,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贤相 ;

司马懿隐忍蛰伏一生,阴险狡诈,阴谋诡计,全靠诈力、灭族、屠杀,在意的是争权窃国篡魏,是一个伺机而动的阴谋家。

其孰优孰劣、格局大小乃一目了然尔

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

吃相难看,曹丕拿他当辅臣,结果反手把人家儿子给废了。他儿子杀皇帝然后又让手下背锅,人品也差。而且,杀皇帝也是他儿子开的先河,然后,好端端的华夏一统局面,被他的后代,败的一干二净。后代皇帝中,傻子居多。国祚加起来,还不到150年。

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

本来就是如此啊。

不仅是正史,还是演义。

比如说,永嘉之乱后,司马睿逃到江东在北方士族拥护下再立东晋,是谓元帝。

司马懿:

某天,大儒、东晋宰相王导给司马睿讲解历史,详细说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如何装疯卖傻欺骗曹魏大臣,如何兵变,如何残酷报复杀戮曹魏宗室,如何废除曹芳、杀害曹髦(最后是司马炎逼迫禅让夺取政权),满满是司马家黑史。

司马睿吃惊地用衣裙遮盖面部,最后羞愧哭泣说:这样得来的天下,难怪守不住(西晋只有40年就被胡族灭亡)。

所以,历史评论司马政权——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将司马宗室几乎斩尽杀绝,就是报应。

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藏府最深的一个人,明知曹操时刻怀疑着自已,而且生杀定夺大权在握,杀一个司马懿就象捻死一个蚂蚁一样容易。曹操对他“虎顾狼视”的警惕评价象阴影一样弥漫在曹魏朝野之间,险象环生,司马懿都成功地躲过这一大劫。

曹睿也一度怀疑了他,他又而临被杀的凶险,毫不知情的他面临凶险,临危不乱,沉着应变躲过一劫。又凭着自已的才能与战功最后竟成了曹睿的托孤大臣,司马懿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实施了为儿孙基业的韬略步伐。

首先,司马懿有坚强的毅力,才有了顽强的生命力,熬过了曹氏三代,熬过了劲敌诸葛亮。一生所为多是阴谋诡道,这是他的个人形象。再者,罗贯中整个三国都是儒家的正统思想,抑曹扬刘观念,把曹操写成篡逆。在曹魏政权这一块,又用儒家的正统观念,同情曹魏政权,又视司马氏集团又篡逆,所以司马懿就一直被妖魔化了。

为什么司马懿的形象一直被妖魔化?

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以兵权是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对上司曹操,曹丕,曹睿,对仇敌诸葛亮极尽装孙子,装低调。对政治对手曹爽心狠手辣说话不讲信用,完全不讲道德。对朋友答应不杀曹爽,但出尔反尔不顾交情和信义。用劲阴谋鬼计夺了大魏江山,曹爽防着司马懿但是并没有杀了司马懿,当时司马师,司马昭还在大魏当着官,并没有被杀,被贬。所以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王朝来历不明,得朝不道德,这也照成了后代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