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是的,赤壁之战是影响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关键的因素。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犯了三个大错:

1、低估了孙权

曹操本来认为征荆州是一场苦战,做充足的准备,谁也没有想到刘表的儿子刘琮居然不战而降。这让曹操有些意外。刘琮的年龄与孙权的年龄相仿。这样使得曹操对孙权产生误解,认为他的水平也就差不多和刘琮一样。

基于这种认知,他采用心理战,也希望孙权能够像刘琮一样不战而降。

实际上面对曹操这么强大的压力,像张昭这样的重臣也主张归顺曹操,所以曹操这样的策略是有效。只是没有想到孙权并不像刘琮一样,而是选择对战。

曹操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位,轻敌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2、轻视张松

张松是带着刘璋的使命过来。刘璋派张松过来显来是想讨好曹操。此时曹操觉得江东再灭,刘璋算个啥,迟早也得灭。正因为如此,他对张松并不重视,甚至有些轻视。

张松这个人的性格是很乖张的,曹操如此对他,使得他怀恨在心,最后说服刘备进入巴蜀抵抗张鲁。同时他还拉上法正一起,两人一合作,巴蜀就比较轻松地落入刘备之手。

如果张松不出力,刘备想硬攻的风险是很大的,一旦失败,老家很可能会被孙权给端了。

如果刘备不入巴蜀,刘璋和张鲁肯定不是曹操对手,如果曹操平定凉州,汉中,巴蜀。这样实际上就是魏末晋初的局面,江东被灭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切都被张松改变。

3、轻视南人

曹操占领荆州之时,当时已经有士兵水土不服而疫疾。此时曹操认为南人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他并没有十分在意。他不知道南人习惯的是水上作战,北人是骑马作战。

在水上不是靠人数多就有用的,关键是懂得水性,熟知水战之人。曹操的特长是步战,当然他的手下骑战很厉害的也很多,比如夏侯渊。水战也就蔡瑁等人。这些人从水战角度来说又弱于周瑜等良将。

虽然曹操的军队数量多,你一万人到了水上,如果不习水性,不习水战,别人几百人也有可能搞定你。

水战上曹操就弱于东吴,这也是曹操后来不断操练水兵的原因。

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解决袁氏残余势力。公元208年正月作玄武池训练水师,曹操准备向南方用兵。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郭嘉生前跟曹操讨论天下大势,认为要统一天下,必须要先拿下荆州。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征荆州,九月刘琮投降。十二月曹军与孙刘联军于赤壁大战,曹军败退。曹操没能全据荆州,只占有南阳郡、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其余被孙刘所战。

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曹军损失超过一半,大部分是因为饥疫。当初曹操带了十五六万人,说明损失超过八万。但曹操还是牢牢的控制了襄阳,使孙刘联军不能再前进一步。赤壁之战虽然使曹军大元气,但未伤根基。凭北方九州地盘,恢复元气是很快。赤壁之战的失败,周瑜认为曹军有四大弱点:军已久疲、不习水战、不习水土、后勤供应不足。我认为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即地理、自强者与自溃者内有忧偪、敌方皆人杰。下面详细讲一下。

地理:

公元223年蜀汉邓芝使吴时就对孙权讲: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这个原因魏蜀吴三国都有人提到北方要统一南方最大的问题是重险之固和三江之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就提到曹军不习水战,而南方是利于水战。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对于这个问题曹操也是清楚明白的。所以公元208年征荆州之前打造水军,公元209年也训练过水军。在此之后就没有记载有训练水军。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再也没有饮马长江。又武皇帝(曹操)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诸葛亮就曾讲东吴不能越过长江,就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原因是一样的。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曹操的军队战力是很强。在南方江湖众多,西南山岩多。曹操的骑兵根本发挥不出战力来。曹丕三次伐吴,均无功而反。伐吴将领有:曹真、仁、休、夏侯尚、张郃、徐晃、蒋济等。这些都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的宿将。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同样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在山岩头发挥战力。

曹操丞相府主簿傅干就反对对蜀汉、东吴用兵,原因在于东吴有长江之险,蜀汉有崇山之阻,难以通过军事手段。我们军队力量虽强,但不能发挥战力。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看见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所以长江既挡住了魏国也挡住了东吴。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曹魏要统一,无论是灭东吴还是蜀汉都是非常固难。灭东吴就必须越过长江,而要越过长江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水师。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江而战。东吴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而东吴防守的应在数万人。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诸将都有。但是谁愿意寻死路呀。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公元213年曹操打东吴不得不撤退,打了一个多月就退军了。因为春水一来江河湖泊水位暴涨,利于水军作战。偏偏曹操的水军就不行。公元222年魏国伐吴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一路。当时江水浅,魏军搭浮桥过江。魏军围南江陵。当时人人都认为定能攻下江陵,董昭认为赶紧退军才是。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夏侯)尚当自完。东吴真的在准备烧桥,十来天后长江暴涨。虽然魏国退的快但损失也是不小的。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 曹仁一路数万人从濡须进攻,东吴朱桓五千人。曹仁攻入濡须洲中。蒋济认为不可,那是死路。魏国不得把防线从长江后撤,数百里的无人区。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曹魏要是灭蜀汉,成本比伐吴还要大。首先来说蜀汉远,粮草也是一大难题。魏国历次伐蜀后勤这一难题使得不能久战。曹刘争汉中时,刘备占据险要后讲:即使曹操来了也不管用。曹操为支援汉中,征发徭役。结果南阳、洛阳周围郡县吏民皆苦于徭役而反。所以在公元215年曹操占据汉中时就有不少人劝谏放弃汉中。魏国每次提议征蜀汉,反对的理由皆是远征所经崇山峻岭成本太大。而且反对伐蜀汉比反征东吴更强烈。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魏明帝想先下手为强。孙资反对讲: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

公元230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汉。华歆反对讲: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不是用兵的有利条件,通过险阻,深入敌国,难有独立克服的功效。听说今年征发兵役,颇有损于农桑业......魏明帝回复讲:“您深入考虑了国家大计,我很是称赞。贼国凭借依恃山川险要,武帝、文帝二祖辛劳在先,尚且不能攻克平定,我岂敢自夸,说一定能消灭他们呢?众将领认为如果一次也不试探谋取,他们不会自动灭亡,因此出兵观察以寻找他们的破绽。如果天时还没到来,周武王军队返回,已有前代事例作为借鉴,朕将不会忘记您的告诫。”后因大雨召回伐蜀汉大军。

自强者与自溃者:

在曹操准备亲自率军攻打刘备时,刘廙力劝。刘廙讲:“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平定即墨,原因在于自强者虽弱小却坚不可摧,自溃者虽貌似强大却必然一败涂地。(意指曹魏是自溃者,孙刘是自强者)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打不败的对手,没有制服不了的强敌,如今,以精锐的兵马,常胜的军威,面对着倚仗天险的吴国孙权和拒不服从的蜀国刘备。想那偏远之地的大臣,比不上冀州的一个小卒,孙刘的家当,也比不上袁绍当时的基业,但是袁绍到底灭亡,而孙、刘却依旧存在。并非是我们力量不如从前,只是因为自强者和自溃者的形势地位转换了。故此,当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没攻下来,于是就退归原地,修生养性,最后终于把崇侯虎制服了。当初秦国作为诸侯之一,战无不胜,征无不服,待统一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秦国却让百姓们的一阵疾呼声给摧毁了。这就是对外施用强力,对内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曹魏连年征战,百姓已经苦不堪言)臣下担心吴、蜀边寇的力量虽比不上先前六国,但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征伐他们会不会重蹈秦国的覆辙.....

当今之计,不如研究周围的险阻,选择要害之地据而守之,再挑选天下甲士,而不断更换驻守。这样,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潜心谋划安邦治国之大计。鼓励农桑,励行节约,这样整治十年之后,就一定会国泰民安。”曹操听罢走到刘廙面前说:“不但当君主的应了解臣子,作臣子的也应了解君主。如今你想要让我坐在这儿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错人了!”曹操、曹丕都不愿意接受德政,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德政的好处,而是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统大业,功盖千古。辛毗也劝谏曹丕推行政德,养兵屯田十年。曹丕反问照你这样子说难道把问题留给子孙解决。辛毗回答当年周文王不也把纣王儿子周武王消灭,他是深知时势的。如果时势不利,是可以容忍一时的。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毗对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唯知时也。苟时未可,容得已乎!”曹叡继位后接受了大臣休养生息的建议。东吴陆逊认为虽然曹叡不怎么动兵,但威胁比曹操时要更大。威胁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曹)操时。

曹操虽然占据北方,实力雄厚。本来一统北方,已经连年征战,北方急需休养生息。曹操已经立马发动赤壁之战,在此之后曹操又不断征战,雪上加霜。下面列一下曹操亲自率军征战,部下征战的就不列了。

公元209年七月征东吴,十二月返回。

公元211年七月征马超韩遂,十二月返回

公元212年十月准备征东吴,公元213正月开战,一个多月就退军了。

公元214年五月东吴发动进攻,七月曹操率军征孙权,十月就从合肥返回。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征汉中张鲁,十二月返回。

公元216年十月准备打孙权,公元217年正月开战,三月就退军。

公元218年七月征刘备,九月到达长安。公元219年三月进军汉中,五月退军。

从这里能看出,曹操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军事行军,但每次都没有把事办彻底,空耗钱粮。加上每有军事行,必少不了徭役,因此北方的百姓非常怨恨。曹操征马超韩遂,没有能一举消灭,是因为后方出问题,曹操不得不返回。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史书没有讲叛军规模,当时曹操派曹仁率数万人马先行征讨,可见规模不下数万人。因此马超韩遂祸乱凉州关中数年,曹操花了很大精力才平定。

在跟刘备争夺汉中之战中,曹操行动很快,但实际上却很慢。公元218年九月到达长安。公元219年正月夏侯渊盖被斩杀,到了公元219年三月才从长安出发去汉中。如果曹操在到达长安后立马进军汉中,刘备未必能拿下汉中。曹操迟迟未能支援汉中的原因是因为后勤出问题。因为曹操千里支援汉中,其后勤的压力是非常巨大。上次打汉中就差一点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功败垂成。在粮草没有准备弃足的情况下,即使曹操率大军到达汉中也不管用。

在公元219年七月曹操开始行动,九月到达长安。十月南阳郡宛城守将候音扣留南阳太守东里衮跟吏民一起起事叛曹,原因在于南阳吏民苦于徭役。公元219年正月曹仁、庞德率军平定屠城,说明参与者非常多。这是因为曹操准备支援汉中从南阳征发大量徭役。是时南阳间苦繇役,(侯)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而司隶州三川郡(洛阳所在)、弘农郡皆有吏民杀官员造反,他们造反的原因是因为苦于徭役,跟南阳郡侯音造反原因是一样的。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三川郡、弘农郡的叛乱一直没有平定,在关羽北伐时,叛军还积积响应。说明长达一年时间,曹操都没有精力去处理。(公元219年十月)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威震华夏。

内有忧偪:

自公元196年迎立汉献帝,很多忠于汉室的士人纷纷来投。所以说曹操的后方并不尽然是自己人。公元210周瑜就对孙权讲曹操暂时还不会打我们,因为他的后方不稳。(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曹操的腹心之忧就是跟汉献帝的矛盾,或者说是支持汉献帝的帝党跟曹操亲信曹党的矛盾。法正也对刘备讲: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就是说曹操不是不想打蜀地,那是因为内部出了问题。汉献帝到许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渐加深,原因就是争权夺利。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往邺城。从此每次征战回来都不回许昌而是回邺城或者回谯县。公自淳于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军至谯、军还谯。在征荆州前曹操就罢三公置丞相,把权力集中在丞相府。在此之前罢免司徒赵温、太尉杨彪(三公都做过,五世三公。)、司空张喜等。曹操把冀州牧府设在邺城,丞相府设在许昌,由长史王必代他处理相府事。

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曹操诛杀董承等人。

公元206年时曹操就把八个汉室诸侯王封国除了。史书没讲什么原因,个人认为其中有隐情。

公元214年伏皇后事件。十月曹操从合肥战场退军,十一月就处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

公元216年从汉中回来不久后杀汉室宗亲琅琊王刘熙。曹操不会无缘无故的杀掉琅邪王刘熙。史书上同样是没有讲原因罪名。公元218年正月耿纪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金祎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丞相府,当时曹操在邺城。史书记载他们发动叛乱的原因是想要劫持汉献帝攻曹操,以支援刘备。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事后曹操诛杀救火的百官,曹操认为他们名为救火实为救贼。公元219年九月魏讽、王粲的两个儿子,刘伟,张泉(张绣的儿子)、宋忠之的儿子等准备起事攻邺城,因事泄被诛。我认为是响应关羽北伐。

公元208年曹操恢复丞相制开府就是为了建立独立于汉廷之外的行政体系。公元213年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公元216年进爵魏王,建立魏王国。目的曹操要建立独立于汉廷之外的行政机构,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将。在三国志魏志中有传的人物八成都在魏(公)王国任职。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曹操升用,拿的是魏(公)王国的俸禄,不是汉廷。

敌方皆人杰:

清代史家赵翼评价三国之主: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能用人。在用人方面三人高低有多种评价。就用人来说大多数人认为曹操>孙权>刘备。地盘和人才也是曹操>孙权>刘备。在曹操一生之中,遇到很多对手,即使实力比自己强大也不放在眼里。只有刘备和孙权才能入眼。曹操曾对刘备讲: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曹)操耳。后来跟孙权交战曹操评:生子当如孙仲谋。

虽然曹操在地盘和人才胜于孙权和刘备,但地利抵消了一部分差距。曹操一生之中也就看得上刘备和孙权。曹丕当皇帝后曾多次询问大臣统一天下当讨伐那国先。贾诩回答: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刘)备、(孙)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贾诩的回答也提到了蜀汉东吴凭地利阻拦统一。还讲魏国群臣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也意指曹丕不如他们。

虽然东吴蜀汉人才整体数量上比不上曹魏,但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之俊杰。蜀汉诸葛亮正而有谋,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之将。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而为谋主。东吴同样是有不少出类拔萃之俊杰。

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谢谢邀请。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曹操能否统一关健性战役,就像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健性战役一样。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双方在长江流域进行的江河作战,如果曹操在此战中打败孙刘联军,剩下的西北马超、韩燧,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等等都不是曹操对手。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从而丧失了统一全国机会。

当然,孙权和刘备也是豪杰,诸葛亮、周瑜、鲁萧等非常有才能。赤壁之战发生时孙权没有在前线,孙权曾说我不能以东吴十万精兵投降汉贼曹操,让东吴周瑜、程普率三万精兵先行,他率军随后跟进。孙权也说万一周瑜不敌曹操,撤回来,他将与曹操决战。所以,赤壁之战假如曹操获胜,曹操与孙权双方还会有战事发生,曹操统一全国也不会一帆风顺的。

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三国时期,曹操的力量最强,但他不得民心,所以他统一不了天下。

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三国时期曹操没能统一天下,的确就是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赤壁之战的失败造成了两个后果,正是因此曹操才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一、赤壁之战的失败,增强了孙刘割据自立的信心

自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起直至公元206年止,曹操陆续扫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包括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

于是,信心满满的曹操便在公元208年领兵南下,打算一举荡平南方割据势力,统一整个天下。

此时,刘表已经死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使曹操兵不血刃便占领了“荆襄九郡”。

如此辉煌的成就,更令曹操有一种统一天下唾手可得的幻觉,打心眼里瞧不起刘备和孙权。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刘琮的不战而降确实打击了刘备和孙权继续割据的信心。

实力有限的刘备就不用说了,面对曹军的步步紧逼刘备只有不断地逃跑,甚至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

孙权呢?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要说孙权自己惶惶然不可终日,就是东吴群臣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周瑜、鲁肃等人主张武力抵抗,张昭等人主张归顺曹操。

由此可见,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战胜曹操的信心!

所以,这个时候是曹操依仗其相对雄厚的实力一举统一南方的天赐良机!

只可惜就在赤壁之战即将爆发的时候,由于曹军发生了疫病,造成了曹军战斗力的下滑。

同时,又由于曹军主力多为北方人,不大习惯水面作战,因此曹操便想出了用铁链把战船锁到一起减少风浪颠簸的主意。

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居然让孙刘联军抓住了以火攻扭转乾坤的机会!

果然,曹操的十几万大军被一场大火烧了个七零八落!

曹操好不容易才逃回北方,他的统一南方的梦想破灭了。

曹操的惨败,既增强了孙刘割据自立的信心,也在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扩张势力的机会。

于是,刘备便在公元211年率兵进入四川,于公元219年自立为汉中王。

紧接着,刘备又命令守护荆州三郡的关羽率兵北伐,打算从曹操手中襄樊之地。

此时,刘备集团的扩张态势达到了顶峰!

孙权也在赤壁之战中捞了便宜——孙权不仅保住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而且还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盘,东吴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由此可见,孙权和刘备都是赤壁之战的受益者——既增强了对抗曹操的信心又捞到了实惠。

二、赤壁之战使曹操实力遭受了损失,使其失去了压倒孙刘的足够实力

问题不在于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于孙权和刘备趁着曹操实力大损的难得机会,已经相继发展壮大起来了!

同时,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之后拥有了山川之险。

而孙权从关羽手中夺取荆州三郡之后,也完全拥有了长江中下游的地盘,可以利用长江天堑与曹操继续对抗下去了!

在这种形势下,拥有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北方的曹操,也没有办法一举荡平南方割据势力了。

也就是说,曹操已经丧失了昔日拥有过的统一天下的有利态势,进而陷入了南北对耗的局面!

也因此,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惨败直至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以前,尽管曹操也曾几次试图卷土重来,但却都因南北双方实力差距的缩小,东吴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使得曹操只能放弃了报仇雪耻企图。

于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后,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结束语:正是"赤壁之战"的失败,才给了孙权和刘备壮大实力的时间,也才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是因为赤壁之战吗?

姜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语出《六韬》中的“文韬.文师”

曹操在打天下的早期,在众多势力中,能知人善任,屯田治桑,发展生产,不管是官吏还是民间,大家都能从曹老板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个人和势力会选择曹操,比如个人代表徐晃,典韦,以及有势力的门阀颍川世家豪族荀彧荀攸钟繇等家族。

到后来,不止曹老板这么做了,刘备和孙权也这么做了,那么能让自己的价值实现和家族利益得到保障的,就不止曹操一家了,人们的可选择性就有了不止一个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刘备,选择孙权。这就形成了多方势力相抗衡的局面,导致了曹操相比其他时期的君主一统天下的难度。

那有人会说,选择吕布、袁绍等的,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呀?吕布袁绍他们是能让人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大多数人都实现了吗?没有,只是少部分人得到了。

姜太公又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他们一方面让实现自己利益的人的比例偏少,同时呢,对于团队合伙打下来的利益,在分配上又不合理,而能做到比较合理的、能让较大比例的人满意的,当时就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了。所以,在能实现自己想要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老板的去处,就是人物个人魅力和风格,以及先来后到的时间和区域限制了。

而其他一统的朝代,往往只有一家在利益分配方面比较合理,能让大多数人满意,所以往往就一家独大而一统天下了,比如刘邦、李世民、赵匡胤。刘秀呢也一度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秀占据了中原地利优势,加上光武帝的人格魅力,归附刘秀的英杰还是要多得多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