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中国历来强调师承,这是没错的。但是,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这话不过是儒道相争前提之下,道家自高身份而已。随口说说可以,却不必当真。

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把儒与道合二为一,就是中国文化。先秦诸子虽说是百家争鸣,可是其思想的根源,都可追溯到儒道两家。而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以六经为标志的上古文化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易》。

老子研易,产生了道家思想。孔子研易,产生儒家哲学。老子的思想,讲究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是出世之学。孔子的思想讲究礼治天下,是有为之学,入世之术。二者一阴一阳,合二为一,才是中国文化之根。

许多人说,儒家没有哲学,只有老子的《道德经》才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持这种说法的人,恐怕是既不了解道家,也不了解儒家。真正了解儒家的人,不可能连《中庸》和《易传》都没读过。真正读过这些儒家经典的人,是决不会说儒家没有哲学的。

读过《易传》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方面与《道德经》是相通的。因此,老子和孔子都是受到三代积累的中国文化滋养,而产生的大思想家。这二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类似于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后代无论抬高任何一方,压低另一方的做法,恐怕都没那么容易。

现在网上许多人言之凿凿的一口咬定孔子是老子的徒弟。这种说法恐怕没什么道理。但是信之者很多。其中的原因大约与近代以来,儒家思想为国运的衰败担责有关。孔家店被打倒了。孔子也倒了霉,自然就事事不如人了。老子也就适时的出来压上一头了。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王东岳的一个讲座,一口咬定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他论证的材料其实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王东岳以这段话力证孔子为老子之徒。理由大约在两个方面。其一,孔子对老子比较恭敬,向其求教。而老子对孔子做了严厉的批评。其二,是孔子对老子“犹龙”的称赞。

但我觉得,同样以上面这段话,不能证明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反而证明了老子和孔子不是同道中人。

中国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见老子的本意是问礼。可是,老子并没有在礼上给上解答和指导。而是告诉孔子。古代的礼,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没有必要去问了。没有意思。孔子问礼的目的是要干预现实政治,而老子说,既然当政者都不用你,就不必瞎操心了。孔子听了老子的话,放弃对礼乐文明的追求了吗?显然没有。因此,老子的教诲,孔子是没有听的。不听老师的话,能算弟子吗?

其二,孔子称老子“犹龙”,其意也是明说。他不理解老子的哲学。也就是说,他不会按无为的方式处世。他必坚持有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怕做不成,也要去做。这才是孔子。这样的孔子能算是老子的徒弟吗?肯定不是。

中国后代学术上,是要讲究师承的。比如宋代儒家就有廉洛关闽等各家。朱熹是二程的弟子,这一点大家都承认。师承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张载的关学,也很有名气,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说法,朱熹也坚持,也会说,但朱嘉不是张载关学的弟子,这一点没人会否认。孔子和老子在学术思想上,形不成师徒关系。这一点,只要对儒道稍有了解,恐怕都不会否认。

大的思想家,都是谦逊的。如果问孔子,承不承认老子是老师,孔子肯定会承认。因为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连一个小孩子项橐孔子都可以师事之,何况老子。但后世的儒家,是不承认这种说法的。最简单的例子。汉初的时候,朝廷行黄老之术,奉老子为圣人。而儒家是不承认的。为此,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当时有儒生为承认老子是圣人,而奉孔子为圣人,曾被窦太后关进野猪圈里,多亏汉武帝给了一把刀子防身,才没被野猪咬死。

儒家是非常重视师承关系的。这一点,没有错。儒家弟子们,是绝不承认孔子是老子徒弟这一点的。

对于老子来说,教了孔子,未必为荣。因为孔子没有学到他的本事。没教孔子,也不为损失。因为老子的思想,都写在《道德经》中了,喜欢的,书在那儿。自己去读就好了。

那些一味抬高老子的。其目的不在老子,而在显示自己的高明。老子是不争的。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看破的智者。老子的生平事迹,现在都没有很明确的记载和说法,就是证明。因此,现在为老子争地位的,恰恰不懂老子的人。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强调师承,这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一一名师出高徒,严师出好徒……

但,这其实很可怕一一名师,严师,不经意间全都成了扼杀天才的罪人……起码,师,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可一进师门,就把孙悟空头上的那个小圈圈给套上了,再要想突破和超越,就很难很麻烦了……(其实西方人的名师发现天才苗子不是收入门下为骄傲,而是逐其自行发展自由闯浪的……)

中华与世界师圣文圣诗圣艺圣中国诗王朱立新202O年元月3日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孔子讲究阶层,尊卑为主,那么孔子学生也处于高层,拜了孔子,就可以抬高身价。而道家讲究平等,你位置再高,也与咱平等。可直呼其人。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大拙:孔子思想,只是百家之一,刘邦,朱元璋,以兵家与百家,建强大王朝。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要不,怎么叫子呢,老子,孔子,庄子,孟子,他们叫圣人,他们的思想影响到千秋万代,深深的络在人民心目,就像孔子的儒家文化,凡是接触过儒家思想的人,都会强调孔子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师承了孔子文化。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首先得先区分“师承”与“师从”。 师承:即上一代承做给下一代。

师从:即只是跟着某个老师学习一些知识或者是技能之类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十分重视“师承”应该是知识吧。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所以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会以各种方法去求知其中当然包括知识。

而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聪明的人从来就不缺,但是有限的知识却掌握在某些个人手里,如果你不去求学就不懂,当然也可能会懂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再则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无数聪明的人群中,你怎么才能让别人发现你、认同你,“师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点子。

世上的聪明人太多了知识量也大,人们没有办法去过滤全部人的学识,所以就算你满腹经纶那么你想要走在世界的前端靠个人实在太难了,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好的老师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过去的世界里如果没有人举荐的话是很难有出头之日哪怕是孔子的有生的之年不也是四处碰壁。 哪怕是现代虽然大体上用了外国的教育机制将教育分为初、中、高、大等等然而在知识传授方面依然是依赖于“师承”的套路,毕竟照本宣科对学识的传递作用太小。

“师承”对于知识的传递作用是非常大的,两人或某些人的思维频道只要在一条线上那就是统一的可延续的,这不管是对于以往的研究还是未来的科研都能得到很好的一致性不会出现分歧以保证对目前的研究/科研不会中断以致前功尽弃。

当然“师承”因为思想的一致性亦可能会出现某些错误以导致重大的损失,因为师承十分受限于个人,如果师承的思想或内容有误是很难被发现以于无法改正那么这前路就是一条绝路,有可能导致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