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初期,袁绍为什么不先下手铲除董卓呢?

董卓进入洛阳的初期,兵力只有三千人,袁绍为何不愿意先下手为强诛杀董卓呢?

董卓进京之后,鲍信曾经劝过袁绍早点下手杀掉董卓。

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这里给出的答案是袁绍害怕董卓,所以不敢动手。

袁绍真的怕董卓吗?如果真的话,在废立皇帝的时候也不会与董卓争了。

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

出来之后,诸侯推举袁绍为反董同盟总司令。这些举措可以看出袁绍并非真的怕董卓,那他为什么不动手?

一、群龙无首

何进是百官之首,何进一死,群龙无首,一下子就出现权力真空。有人说袁家四世三公,刚好可以出来。袁家没有办法做到一呼百应,当时和袁家势力相当的世家并不在少数。

京城处在谁也不服谁的程度,正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这个空子让董卓给钻了。

董卓上来之后还是做了一些得人心的事情:

比如杀宦官,重用名士等等,这些事情正是党锢时期名士们想要争取的内容,这些董卓都给做到了。

董卓并非只是靠暴力上位的,还有智慧。

二、袁绍为什么不上位?

有人说袁绍杀了董卓,袁绍就可以取代董卓之位了。董卓一开始并没有大权独揽,相反做了一些好事,至少在名士看来。此时袁绍杀董卓显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在,会有很多反对力量。

后来董卓势大之后,倒行逆施,此时袁绍想杀也无能为力了。

袁绍杀掉董卓之后能上位吗?

答案是不可能。

因为袁绍不是嫡出,而是庶出。

董卓就一素人,六郡良家子弟。袁绍不一样,他出生名门,家中根本轮不到他作主。

袁绍手中的军队当时掌握在袁术和袁绍二人手中。

如果袁绍动手杀掉董卓,最终获利的肯定不是袁绍,而是袁术。因为袁术是嫡出。

就算袁术没有出线,袁绍自己也没有班底,你将董卓干掉之后,没有班底怎么去管理整个天下,还不是给其他人做嫁衣?

换句话说袁绍要想杀掉董卓,他先得有能力搞定他们袁家,搞定袁术之后,也有自己的班底,杀掉董卓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否则只是给别人做嫁衣。

以袁绍的聪明智慧怎么会做赔本的买卖呢?不杀董卓对他来说才符合当时最大的利益。

能在东汉官场混的都是人精,只是人有时过于精明反而会失去很多机会。比如袁绍失去杀董卓的机会,后来又失去抢先拥立汉献帝的机会,再后来官渡之战又失去统一北方的机会,三个失去使得袁绍很快淡出历史舞台。曹操成了主角。

董卓进京初期,袁绍为什么不先下手铲除董卓呢?

董卓三千人马都是虎狼之士,在当时的京城是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过,董卓刚刚进京时,的确是除掉他的最好时机,但袁绍却没有这么做。

这与袁绍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袁绍当初不杀董卓的情况与势力最强大时被曹操消灭一样,都是由于这同一个原因。

01

袁绍的为人及当时的地位

别说曹操瞧不上袁绍,的确,正如曹操所说,袁绍就是: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

郭嘉认为:袁公只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但不知道如何用人。多端寡要,好谋无断。

程昱认为: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吞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

从有关史料来看,袁绍的确如此。

就从袁绍的这个本性来看一下,当时袁绍是如何建议和决策的。

袁绍出身于权倾天下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其叔父袁隗是当朝太尉,与大将军何进共辅朝政。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了控制何进的权力,设置西园八校尉。宦官蹇硕任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任中军校尉,曹操任典军校尉等。蹇硕统领各军,直接受命于灵帝,就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

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宦官专权,何进想收回权力,就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但何进反被宦官杀死。袁绍诛杀了全部宦官,接管了八校尉,但终不能与董卓兵力抗衡。

一个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本只是个中级军官,在朝廷中资历太浅,所依赖的大将军何进,是凭借外戚的身份占据了高位,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有没有可以服众的威望。同时,太尉袁隗,虽说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门生故吏很多,但也仅仅是威望较高,缺乏胆识与谋略。袁绍心比天大,但谋略及胆识差的不少,想成就大事很难。

02

京师军事实力的对比。

西园八校尉听起来很酷,但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呢?

校尉,是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就是部队长之意。

战国时期就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将军。

秦汉的军事编制,将军一般所辖五部,每部二曲。

每曲军士500人,设军侯一人;每部二曲,设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加上卫队、属官,一般在一千二百人左右。这是基本的军事编制单元,有时候兵力可以适当加强,人数在几千人不等。

校尉直接掌管军队,具有实际兵权。将军职位远在校尉之上,但不直接掌握军队。

何进身为大将军,但手中并没有直接掌管的军队。这是帝王之术,权力制衡的必然选择。

西园八校尉的设置,就是控制大将军何进的军事权力。

灵帝刘宏自任无上将军,宦官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总管八校尉,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灵帝利用宦官控制大将军何进采取的策略,但八校尉并不是铁板一块,这为以后的争斗,埋下了祸根。

太尉袁隗与何进一同辅佐朝政,在铲除宦官、收回权力上是一致的,是同盟关系,是一条战壕的。

看一下这八校尉的背景。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是太尉袁隗的侄子,自然是紧跟何进的;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曾经与董卓一起讨伐西凉叛军韩遂,有过交集;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初入仕途,制作五色棒,就把蹇硕的叔父蹇图处死了,是死对头,与袁绍又是发小,自然与袁绍混在一起;

助军左校尉赵融,后期加入曹操集团效力,为荡寇将军,跟曹操走得近;

驻军右校尉冯芳,是宦官曹节的女婿,这个应该是宦官一伙的;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与曹操、袁绍共事,因与何进旧部为争夺粮草被杀;

右校尉淳于琼,后期追随袁绍,曹操火烧乌巢,就是烧得他,与袁绍走得近;

一般而言,各校尉统帅的军队不会是一致的,是有多有少的,势力并不均衡。

八校尉的构成,是灵帝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妥协的结果,各有背景,也就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政权稳定的情况下,相互牵制,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但遇到事变,就会为了各自的集团利益,分崩离析,形不成统一的合力,只能是相互残杀。

蹇硕、冯芳是宦官一派,袁绍、曹操、赵融、淳于琼是支持何进诛杀宦官的,其他人态度不很明确。

就一般校尉带兵规模来看,都掌握千人以上的部队,是京师洛阳的实力人物。

但由于是灵帝设立,宦官蹇硕统领,而且建制时间较短,各校尉掌管的部队未必就是灵帝、蹇硕的嫡系,也未必一定会效力于各校尉,情况复杂,军心不一。这样的禁卫部队抓一下偷鸡摸狗的地痞无赖,欺压百姓还可以,如果与董卓的虎狼之师对战,恐怕不给力。

这就是当时京师八校尉军事力量分布。

03

董卓率领三千虎狼之士入京师。

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想要诛杀宦官,何太后坚决反对,袁绍等掌握的兵力没有把握解决问题。于是,袁绍就向何进献策“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兵谏。”

何进采纳了袁绍的建议,下令召并州刺史董卓带兵进京,又派遣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

还没有等到董卓进京,何进就被宦官诛杀,袁绍、曹操命令袁术带兵,同何进旧部一起攻入皇宫,斩杀宦官二千多人,无论老幼,只要是不长胡须,一律不留。

少帝刘辩与陈留王被迫逃亡北邙山,正遇到董卓的部队。于是,董卓护卫少帝,浩浩荡荡开进了洛阳。

在何进决定调遣董卓入京之前,主薄陈琳就提醒说:“大兵一到,强者称雄。这样做是倒拿干戈,授柄于人。不但达不到目的,恐怕还会引起混乱。”

曹操、郑泰、卢植都认为召董卓进京,必然招致变乱。

但何进、袁绍并没有采纳,太尉袁隗也没有阻止,可见此举之草率,眼光之短浅,的确难以成事。

目睹董卓八面威风,不可一世的模样,刚刚从泰山募兵回到洛阳的鲍信忧虑地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现在趁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

但袁绍看到董卓兵马强壮,心里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鲍信不觉大失所望,带兵回到泰山去了。

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害怕被加害,也逃离京师。

董卓要废掉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袁绍一听,非常生气,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公你一人吗?”

袁绍嘴上很硬,但还是连夜逃走了。

曹操、袁绍起兵征讨董卓,董卓一怒之下,就把太尉袁隗及在京师的袁氏家族全部诛杀。

04

何进、袁绍失败之原因。

从整个过程来看,召董卓进京就是昏招,汉末大乱就是从此开始,袁绍就是罪魁祸首,是始作俑者。

从结果来看,何进、袁绍等掌握的军事实力,斩杀宦官还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迟迟不敢动手,还是在于权力平衡的问题。

何进尽管不直接掌管军队,但毕竟是大将军,也有自己培植的嫡系力量;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也有自己的军事势力;何太后临朝称帝,需要依赖宦官掌控权力。

根本而言,灵帝死后,是何太后与何进在争权,袁绍本来是打酱油的。

最有意思的是,何进是何太后的同父异母兄妹,何苗是何太后的同母兄妹,何进与何苗是异父异母兄弟。何苗本姓朱,随其母嫁入何家,也叫朱苗。这个关系看着就眼晕,岂不乱套。

何太后需要依赖宦官掌控权力,何进想除掉宦官把权力搞到手,何苗又与宦官搞到一起。一扎不如四指近,说起来何太后跟何苗还是走得近一些。

何进既怕除掉宦官后,权力再次落入袁氏手中,又想利用袁氏宗族的力量除掉宦官。

既然何进、袁绍召董卓进京,就自以为董卓是何进、袁氏提携、培植的势力,是能够掌控的,否则也不会轻易召董卓进京。

不曾想何进没杀得了宦官,反被宦官所杀;何进部下吴匡怀疑是何苗通风报信,就诛杀了何苗。如此一来,尽管袁绍与何进旧部一起杀掉了宦官,但彼此的势力和合作的意愿,由于何进被杀,变得七零八乱。

宦官被除、何苗被杀,何太后彻底失去掌控力;何进被杀,其部下也树倒猢狲散。

如此一来,本是打酱油的袁绍,就处在了风口浪尖上。

风大猪也可以飞起来,但风一停就摔成死猪了。

袁氏家族树大根深,但还不足以与何进相抗衡,企图依赖董卓的势力牵制何进。

但何进一死,袁氏却难以独自对抗董卓。再加上曹操、卢植等人,本来就不赞成召董卓进京,是否会跟袁氏一起对抗董卓,很不确定,因为那是自取灭亡。

鲍信本是何进的部下,尽管支持袁绍杀掉董卓,但袁绍顾虑很大。

其一,能不能杀掉董卓?杀不掉董卓就会被董卓所杀,风险太大。

其二,杀掉董卓之后,能不能控制得了鲍信也是个大问题,控制不了又是另一个董卓。如此一来,袁绍就是为人做嫁衣。

总之,袁绍多端寡要,好谋少决。总想算计别人,最后被人家算计了。

董卓自领兵征伐羌胡、镇压黄巾军以来,因为战功显赫,受到朝廷重用,不断升迁。但其野心也日益膨胀,野心勃勃,目中无人。

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西都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不仅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地方军阀豪强,而且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极度膨胀的野心,促使他积极积蓄力量,策划问鼎中央政权的行动。

何进征召董卓进京,正中其下怀。董卓所带领的三千人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历经百战的铁甲将士,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董卓是精心策划、早有预谋的行动,绝不会带着一批酒囊饭袋来京师做一日游。

如果真要动起手来,鲍信临时招募的那些军士,恐怕不会是董卓的对手。

看一下董卓被杀之后,董卓部将李傕、郭祀、樊稠、张济等人的霸道行径,就可以看出,只要董卓能够坚持几天,几十万西凉军就会赶到京师。

袁绍毕竟也是后来了不起的军阀势力,并非想象中那么菜。这个后果,袁绍一定会想象得到。

其实,袁绍当初选择不直接与董卓对抗是明智的。否则,连之后占据河北成为一时诸侯的机会也没有了。

就当时的情况看,袁绍比曹操势力大一些,但与董卓相比就微不足道。

曹操是看明白了,悄悄地溜了,但袁绍想留下性命,也只有逃走这条道。

董卓进京初期,袁绍为什么不先下手铲除董卓呢?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其实三国历史好玩的的地方就在这里。按照历史记载董卓此人曾经被袁绍的从父司徒袁隗征辟为掾吏,此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东汉的社会习俗里有二元君主的概念,可以这么通俗的理解,作为一个高级官员征辟的吏员而言,这个高级官员就是自己的君主。这也是“故吏”的说法。这种习俗在东汉很流行,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东汉名臣桓荣的曾孙桓鸾,他曾经被太守向苗举为孝廉,向苗去世后,桓鸾当时担任胶东县令,他得知噩耗后,就辞去官职直接为向苗守了三年的丧,为时人所称道。第二个是傅燮,傅燮是东汉名臣,他年轻的时候被郡里太守举为孝廉,之后当官,听说所举的郡守去世,于是弃官穿孝服前去奔丧。最后东汉末年的公孙瓒曾是太守刘氏的郡吏,当时刘氏犯事被朝廷召回,公孙瓒自称是侍卒,一路追随刘氏到达洛阳,而后刘氏被流放日南郡,公孙瓒还与刘氏诀别。此外还有很多记载,所以故吏对于所属官员的忠诚有着对于君父一样的忠诚,这一点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朝,宋朝之后基本上消失。

同理作为袁隗的故吏的董卓按照当时传统是应该向袁氏效忠的,当时袁绍的叔父袁隗担任太傅一职,已经是东汉的最高官职,袁绍自己担任的是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管京师洛阳和京师周围地区,手里有一部分军队,不过是治安的军队。而袁术担任的是虎贲中郎将,手里有一只部队,大约有一千五百人,郎官一千人。这就是袁氏家族当时掌握的兵力情况。

何进的死是突变性的。在189年大将军何进进入皇宫和妹妹何太后再次商量诛杀宦官的事宜,由于是机密所以兄妹二人秘密商谈,中常侍张让、段珪担心何进密谋杀死他们这些宦官,于是偷听何进和何太后的谈话,张让听到何进想要杀死他们之后,于是集合数十宦官穿戴兵甲,埋伏在尚书省。等何进出去宫后,他们假称太后有诏命让何进入宫,何进不知是计,进宫之后被宦官在嘉德殿前斩杀。何进死后,宦官立刻在尚书台发布命令,在尚书台工作的尚书要求大将军前来见面,结果宦官拿出了何进的头颅。这一下何进死的消息传到了皇宫之外,何进的手下吴匡,张璋知道消息之后,领兵攻打皇宫。从以后袁氏兄弟开始兴风作浪,首先袁术火烧南宫青琐门,攻入皇宫,袁绍则和何进弟弟何苗来到朱雀阙下面,之后吴匡杀死了不与何进同心的何苗,何氏兄弟一死,京城基本上大乱,袁绍和袁术带着大部队进入皇宫关闭宫门,杀死了所有的宦官。之后被宦官挟持的汉少帝刘辩和刘协被埋伏在洛阳城外的董卓找到,最后送入洛阳城。

如果董卓出于故吏的原则对于袁氏效忠,基本上袁家就已经控制洛阳的政局,之后进入洛阳城的部队比如丁原,比如鲍信,其中鲍信本人是站在袁绍一边,而且袁绍的叔父还是太傅,是朝廷的第一大臣,这个时候袁绍基本上可以控制局势,袁隗此人没有野心也没有本事,由于出自汝南袁氏,才得以进位三公,最后当上太傅,基本上没有用。袁绍此时出于董卓是袁氏的故吏,心里没有提防,鲍信就曾经劝说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听。于是袁绍,袁术兄弟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

董卓进入洛阳城后,先是派自己的士兵白天进城,晚上跑出去,第二天又进城。以此大张旗鼓,搞得洛阳城的官员都是十分畏惧董卓,此后董卓又降服了何进和何苗所带领的部队,命令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丁原的部队,至此董卓控制了洛阳城中的军队。最后董卓开始试探性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意见,袁绍表示反对,董卓大怒,怒斥袁绍

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反唇相讥

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此后袁绍逃跑到了冀州。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董卓进京初期,袁绍为什么不先下手铲除董卓呢?

何进失算被杀,京城洛阳大乱,皇帝在宦官的挟持之下逃出宫,奔向北邙山。袁绍,袁术等人则在宫中大肆诛杀宦官,将盘踞东汉王朝一百多年的宦官一举铲平。

当他们志得意满的等待皇帝归来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是白忙乎:宦官们白死了,何进也白死了,所有的胜利果实却被来自凉州的董卓窃取了。

出勤出力的袁绍被边缘化,被排斥在外。其实只要仔细的分析一下董卓进入京城洛阳的几个阶段,我们就发现,董卓也不是一直都是那么强的。袁绍并不是没有机会重新夺回朝政大权,也并不需要逃出京城从外面引兵来征讨董卓。反观袁绍却白白的浪费了这个机会。

董卓进入京城洛阳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董卓进入洛阳初期兵力不够。

董卓在白芒山找到少帝刘辨后,相当于抢先一步控制住皇帝,这是控制皇权的第一步,袁绍等人则失去先机。

虽然袁绍等人失去了先机,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机会。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

这个时候的董卓兵力不足三千人,如果袁绍能够联合其他的六个校尉,召集在京城的西园军,联络何进部属,突袭董卓,其胜算还真的未知。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暴露出他性格中的致命弱点,犹豫不决,甚至畏缩不前,彻底断送了这个大好的机会。至此鲍信认为袁绍不能够成事,就自行带兵回泰山去了,西园军也彻底溃散。袁绍手里唯一的一点兵力也消失殆尽,在京城再也没有力量抗衡董卓。

第二个阶段:董卓通过各种办法来增强在京城洛阳的军事实力。

董卓进入洛阳的兵力不足,大约只有三千人,这个难不倒经验丰富的董卓。他采取了三种方式来增强实力:

第一种方式:虚张声势。他让这三千人在晚上出城,第二天又大张旗鼓的进城,连续几天如此循环,从而让所有的人产生一个错觉就是董卓每天都有兵马进来,这个方式极大的迷惑了袁绍以及京城其他实力派,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种方式:招降纳叛。何进被杀后,西园军群龙无首,没有一个实力人物来统领他们,而董卓站在朝廷的角度将他们招至麾下,总计两万多人的西园军除了一部分人溃散回家外,大部分人都投靠董卓,包括当初杀死何苗的何进部将吴匡,张章等人。

第三种方式:强力兼并。董卓抢先进入洛阳,将皇帝牢牢控制在手,将先前包围皇宫的袁术虎贲军赶出来,任用自己的西凉军来守护皇帝。而在城中还有另外一个劲敌,那就是并州军丁原。董卓就以皇帝的名义敕封丁原为执金吾以稳住他负责洛阳外围的治安。

董卓派部将李肃以同乡的名义接近吕布,许以重金引诱他背叛丁原,从而掌控了骁勇善战的并州军,就这样城内城外的势力只受董卓一人控制。

通过这三个方式,董卓在京城洛阳的实力大增,再无任何其他势力可以与之对抗,即使四世三公的袁绍也无能为力,如果此时袁绍采取行动,凭借手中的那点残兵对抗董卓,完全是以卵击石,反而引来全族之祸。

因此,在董卓进入洛阳后的第二个阶段,袁绍没有采取行动也是正确的选择。

从上面两个阶段来看,袁绍要想在董卓进城后翻盘,只有在董卓进城初期,对于京城内外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采取雷霆之势迅速发动对董卓的攻击,那么袁绍还是很大的机会取得主动权。

如果袁绍真的这么做了,那他就不是历史中的那个多谋寡断的袁绍,也就不会在拥有如此大胜算的情况下败给曹操了,所以说袁绍此刻面对董卓不能够胜利,那么同样在面对曹操的时候,同样也不能够取得胜利。

而袁绍之所以没有采取冒险的措施来诛杀董卓也是源于他本人优柔寡断的性格,以及对于当时形势的误判,从而让他错失良机,最后不得不逃出京城,从外面联合诸侯来讨伐董卓。

董卓进京初期,袁绍为什么不先下手铲除董卓呢?

感谢邀请。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董卓进入洛阳之时只有三千人,但是身为当时的名门望族的袁绍为什么不铲除董卓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召外兵入京是袁绍出的主意。《后汉书·袁绍传》: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

根据记载所说,我们可以知道袁绍与何进为了诛杀阉宦,但是何太后不同意,因此想要召外兵入京,以此胁迫何太后就范,除掉阉宦之党。而董卓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此计是由袁绍提出,这就说明,袁绍对于董卓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说袁绍并不认为董卓进京后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袁绍不下手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对董卓动手,不就证明当初自己的建议是错误的吗,这对好面子的袁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第二,袁绍并不清楚董卓的虚实。

别说袁绍不清楚,可能整个洛阳城的人都不清楚董卓到底有多少兵。

首先是何进死的那个晚上,袁绍等人猝不及防,没想到十常侍敢鱼死网破,因此,袁绍等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带兵进宫除掉阉宦,为何进报仇,并稳定局势。可以说当时洛阳城是一片混乱的,董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洛阳的。

但是董卓担心自己的兵力不足,因此董卓还实施计谋,让自己的三千军队昼进夜出,一连四五日,给洛阳城的人们一种董卓兵力源源不断开进洛阳的错觉。

《后汉书·董卓传》: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第三,袁绍关键时候怂了。《后汉书·袁绍传》: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

其实就算董卓有着兵力,但是凭借袁家的威望和在官场的地位,只要袁绍下定决心要铲除董卓,洛阳城中有着众多的家族会相助,再加上董卓刚刚掌控洛阳禁军,不可能掌控的十分稳当。但是袁绍关键时候怂了,说实话我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当时袁绍会畏惧董卓。

但是后来突然就又雄起了,敢于直接反抗董卓,前后有那么大的反差,让人不得其解。可能这就是袁绍吧!

董卓进京初期,袁绍为什么不先下手铲除董卓呢?

董卓是西凉军的首领,长期驻扎在边疆,对于董卓进京。袁绍本可以直接斩杀他,况且董卓进京时只带了三千兵马,为什么这个时候袁绍不乘机杀了董卓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董卓和袁绍其实很早就有交情。袁绍有显赫的家世,"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号称东汉第一世家,而董卓曾经是他叔叔袁槐的属吏,所以袁绍不会杀他。

二、董卓进京是为了出去宦官之流,是奉的圣旨。如果袁绍杀了他,相当于抗旨,袁绍怎么可能为了杀董卓去抗旨。

三、最重要的一点是董卓是西凉军的首领。西凉军长期在边疆和游牧民族作战,战斗能力极强,根本不是京城那些军队所能比的,况且西凉军骑的都是体型彪悍的高头大马,战斗力就更加强悍,袁绍有些顾忌董卓的实力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总之,袁绍认为当时杀董卓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利益,所以他不会冒着危险去杀董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