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这又是受到现在语境的影响导致的理解误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复杂,如果你有耐心听我慢慢讲下来吧。

一、语境的区别

《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的产物,二千多年前的语境与现在的语境语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百姓”二字。百姓现在理解成老百姓,在那个时候拥有姓氏的不是平民,而是贵族,只有贵族才拥有姓氏,这个百和万差不多,虚指的。

再比如民字,民在甲骨文中的意思就是刺瞎了一只眼睛的奴隶。

百姓,和民在道德经中都出现过。比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你将百姓理解成老百姓与理解成贵族完全是两回事。再如使民不争,这个民理解成奴隶,与理解老百姓意思又有很大差别。

同样无也不是没有,或者不做的意思,那什么意思?

二、何谓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理解无为你必须要明白道德经的一个理论基础,所以你必须要读懂这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就是整本道德经的理论基础,道生一,道不受制于一。二生三,万物受制于二即阴阳,万物自身受制于三。具体的不展开,我主页的视频,文章都有解释。

当老子提出一个无为的概念,你必须马上相当他有另外一个概念的存在。

这又不得不回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句话就是解释一生二中的二的。

因为这是客观规律,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无为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有为。

什么是有为?

我们来看第二章这段话:

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面这段话就是对无为的解释,反过来就是有为。

我们将这句话简单地分类一下。

行动方面:不言之教。

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而不是告诉别人这个好,你要去,或者那个不好你不要去等等 ,这些都是有痕之教,都不是无为,是有为。

态度方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你是我养大的,你必须听我的话,你必须为我做什么。你是我朋友你必须要为我两胁插刀,我付出这么多,牺牲了健康和时间,到头来一场空等等,这些就是恃,有。

成果方面:功成而弗居

你看,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我的参与,肯定成功不了;这个江山是我打下来的,就是我的;你的前途是我给你铺路的,现在你需要回报了,以前需要我的时候求我,现在过河拆桥了等等,这些就是居。

三、为什么要无为?

因为道德经对人的认识有一个前提假设: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这句话就不译了,解释起来太复杂。因为人之道如此,所以你要学的不是天之道,而是能有馀以奉天下!

你饿极了,我给面包你会感谢我。你吃饱了我给你面包,你不会感谢我。你吃不下了,我给你面包,你会憎恨我。

所以给面包是个技术活,你要看这个人需不需要,不是说你有面包之后,你就去送人,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感恩,那是未必的。

有馀怎么奉?

这就需要无为了。

人们为什么会有感恩,那是因为得到自己需要的,别人及时给的。

人们为什么会憎恨,那是因为失去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别人抢的。

好了,不再讲下去了,太长了,有兴趣的话自己去找我写过的文章或者视频。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无为者,约束而不干预之谓也。

“道”衍生万物而不干预万物,故万物接受“道”的约束,以“道”作为唯一标准。

老子曰:“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弗始、弗志、弗居”,无为之谓也。

换言之“虚心实腹”则可“居无为之事”,“溺志强骨”则可“行不言之教”。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简言之:“无为”,即不横加干涉,而是顺其自然。执政者需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的破坏这一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老子的《道德经》流传那么多年,它的哲理吸引着大量知识学者去研究、探讨,有的问题也是一直争论不休,其中的“无为”就是有争论之一,有人认为无为什么也不做,那是错的。

“无为”真正意义是用“无”去为之。

它的“无”其它就是“道”,“道为”一样意义。这是其一的解释。道就是效法宇宙自然规律。用自然规律为之。

其二解释是用“无为”之。“无”的哲理之意义:即老子列举有例子,“无”的用处,就是一个房子中间空的部分就是“无”,你看在中间“无”即空的地方人民可以在里面行走、打牌、工作等,这就是“无为”,其实就是“无”的用处。房子无即空的地方用途多多,这是“无为”的另一意义。

其三,老子的“无为”之用,意义为学知越来越多,杂念越来越少,少之又少,达到“无”杂念境界。

这“无为”是学知要达到无杂念的境界。就能把事情办好。

总结:老子的“无为”只能有三个解释,这是我的水平,各位莫笑。其一解释比较深奥,真实来言,老子也解释不是十二分清楚,“无”是“道”,我就更不能。其二就好理解啦!直接就是无的用处,例房子空地方“无”用处多多,行走,吃饭,放东西。这个“无为”大简单啦!直接就理解为在房子空的地方(’无’)用处有什么?嘻嘻!多到说不完!有了这个解释就能多方面理解老子的“无”,在《道德经》的作用。从而更深地理解《道德经》的“无”,多方面还要纵深理解“无”。一百个人看《道德经》有一百个解释,分歧就在这里。

其三这个“无为”没有杂念,志坚求知,达到“无为”的境界。这“无为”对于我来说是只能意想,说实在的我做不到。人非草木,并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做不到没有杂念。谁能做到这点想不发都难!嘻嘻!

老子的《道德经》是哲深奥妙。它只要论述的宇宙自然的动行规律,我们在宇宙中顺应自然,其中的“道”无究无尽宽大,又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而又摸不着看不到。这就得出《道德经》的“无”,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无,而是宇宙自然的“无”。直白解释为:无里面能做上啥?不要理解为:什么也不做。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哲理,奥妙无穷。只有从单简进入,慢慢向深奥理解,才容易学懂。先从简单体会,懂了熟透后了解深奥,就能学懂《道德经》里的含义。从眼见为实理解“无”,就是无里面能容下多少东西。越装越多就是胸怀若谷,最扩大范围就是容下宇宙。

能容下宇宙最为,“无为”真正意义是容下宇宙去为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我的理解是这样。其实老子这里的“无”可以理解为容下宇宙的空间。与动字“为”在一起就演变成胸怀宇宙去为,加上个之字比较好理解,是胸怀宇宙去为之。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就是不折腾,就是做事要切中要害,抓住重点,不恣意妄为,不矫揉造作。

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不逆天而行,做事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无为,就是不自我标榜,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骄傲自满,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

无为,是君子高标准的个人修养,是千锤百炼后人生感悟,是致虚极,守静笃,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生命境界。

无为,是普通百姓不被欲望驱使的本真质朴,实现精神和形体合一,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作为君子,秉承治大国如烹小鲜理念,以不为而为之,让黎民百姓和自然万物在自然规律和本性本能中焕发勃勃生机。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既知无,需要也,为解决所需。声明不是道家的无为。道家另有所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