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的是老子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思,知常容选一条线说一下吧。这条线是从个人的角度:

老子认为三生万物,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万物论。读道德经没有万物论是根本读不通的。

万物论用西方的一个观点就是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这个仅仅只是万物论的一个入门级别。

如果你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么就不要聊万物论了。

这一点做到了,远远不够,因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你承认万物,承认了万物的不同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利万物,也就是对万物有用。光有用就可以了吗?还要善利。

什么叫善利?这个也很好理解,拔苗助长的故事都听过,这个农夫有利庄稼的能力,结果他用自己的意志去拔起来,他认为这是善利,这是善利吗?

当然不是了,这只是你在妄为,胡为,你有利的能力,但没有做到善利。所谓的善利自然是在万物需要的时候,你才提供帮助。如果万物不需要,或者你觉得万物需要,那都不 。所以老子才说圣人以百姓心为心。

达到善利是第二个层级了,这样够了吗?

当然远远不够,你还要做到不争。有种庄稼的能力种的庄稼是很好的,问题是他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庄稼,而是为了自己的收成,换句话说庄稼是对自己有用的。

有用的善利是不行,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说了这么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不用。

你不用又能善利,那就是不争,光善利,最终是用,那就不是不争,而是争了。所以老子才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个层级达到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够了,同时你还需忘我,怎么才能忘我呢?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居下。

居下这个不展开说了。

光居下还是不够,还需要处众人之所恶。

那你达到了哪一层呢?

再往下就不说了,更多的还是去看我写的文章吧,详细展开文字太多了,估计你们也懒得看,点一点,有点味道就够了。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权威的经典著作,它之所以广受推崇,是因为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妙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这就是它为什么广受推崇的原因。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了怎么做人、为人。怎么做事、处事。

《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论人生而论政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语如长河瀑布,催人警醒。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与道教的“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中国传统人格的重要结构。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道德经》我在去年已经完成了100部的小楷书法作品。对此有深刻的感悟,《道德经》之所以被历代所推崇,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全文的引子,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如何表化都是有其自然规律可循。

其二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创始人。其代表思想就体现在《道德经》里,全文五千多字,对整个社会,人文,哲学,伦理,处世,为官,为政,为人,都做详细的论述。

其三主要思想体现:如为政之道,清心寡欲的理念,治国理政需要大公无私,有权不存私心,一心为民。

其四为官之道,体现在“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念,为官一任,“善用人者为之下”“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用谦虚,用柔心,用智慧,心术,去做官,去为民服务。

其五为人之道,如“上善若水”体现了人以善为本,有着“福缘善庆”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也是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秀品质,从悠久的历史到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都受到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思想的影响。也是为人处世,与人为善的友好和谐社会,和谐共处,和谐家园的重要体现。

其六“道法自然”的规律,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冠肆虐,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只有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让自然界和谐共处,共同生存,才能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收获成功。

其七“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博大情怀,体现了人的道德情怀,思想境界,生活理念,慈悲善终的崇高处世哲学思想,也同样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理念。

其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勤奋理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尤其是目前社会浮躁问题,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如果深刻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能务实高效的做好本质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家庭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九“生而不有,”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教育学习,对子后代的影响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十《道德经》又是百科全书,涉猎政治,军事,外交,治学,自然科学,水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哲含处世之道。

综上所述《道德经》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从思想道德到文化建设,从自然科学到人文景观,从为人处世到治国理政,从语言修辞到逻辑思维都有非常高的价值,所以会被推崇。

(附本人拙作供欣赏)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感谢悟空问答小秘书老师邀请回答问题!

相传,老子早年敏思好学,涉猎广泛,文化底蕴雄厚。师从著名老师商容。

授学过程中,老子好奇心强,遇事爱刨根问底,总是寻根问底渴望学问,追求真知。对奥妙的苍穹,生发好奇心,常常眼望天空,观日月星辰的变化,呆立观天,思考上天,试图解释上天为何物?思虑过甚,夜不能寐。商容看其敏而好学,叹道 :“实乃老夫之学有尽!”随推荐老子入周朝国学。周朝典籍甚丰,天下书、天下闻,让老子如鱼得水,在此积累了丰富的国学经典。

《道德经》古时候分为《德经》、《道经》上下篇,没有章节的区分,共五千言。后几经编纂,现在流传的《道德经》分为81章。

《道德经》是春秋老子的著名哲学著作。老子原名李耳,也称老聃。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曾被唐朝武后誉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体现科学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

详细辩证了“道”与“德”内涵界定和主张。在哲学意义之上,阐述“道德”的宗旨,辩证的看待“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往往站在政治的角度,谈辩证法。《道德经》世界著名,世界外国译文类文字发布量排名仅次《圣经》,为世界第二。

《道德经》原文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就是说:天生出万物,在有和无之间相互作用,有和无常常相生相克。本有所谓有亦本无所谓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也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相伴而生的。一切事物周而复始的,恒久而存在的。

《道德经》第五章中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并不能创造一颗恒爱之心,只能在自然状态下,万物竞相生长,天生万物是平等的,自然规律没有仁爱、偏爱之心。

“刍狗”稻草扎成狗模样。 所谓“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般博大,圣人办事理所当然,对世人都不偏不倚,常存仁爱之心,如果圣人也有了偏爱之心,那么天下苍生要真的成了“刍狗”了。

总之《道德经》语言简练精辟,叙述、说理符合科学的辩证法,我国古代的成语、寓言、格言,一些辩证的法理,其原型基本出于《道德经》,对国家长治久安,人们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具有指导意义。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了两个字:一个:道;一个:德。

道,追朔宇宙起源,天地变化,万物自然之理;

德,总论人性之初,人伦变幻,社会相处之方。

道经,德经,玄奥深远,致使学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横捭阖(bai he),亦让夫子若得若失,疑其为龙。

更有那青云道长,咏经千遍,身腾紫云。

洋洋五千言,字字珠玑;哲理数百句,句句真言。

妙哉!妙哉!

参透真经,足以立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