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最精明的是鲁肃,这个在《三国演义》中以谦谦长者形象出现的,在历史上是三国最精明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一个投机商他是一个大商人,而且是一个不想做商人的商人。在三国有两个商人很成功,一个是带着亿万家产跟随刘备的糜竺,还有一个就是鲁肃。
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并不高,特别是乱世。
鲁肃想转型得有机会。
很快机会来了,周瑜路过,结果鲁肃有两仓粮食,他就送一仓给周瑜。要知道当时战乱,粮食是很珍贵的。周瑜也是年轻人,见他出手这么大方,自然就有了很深的印象。
很快鲁肃转型的机会来了,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推荐鲁肃见孙权。
一仓粮食换来一个转型的机会太值了。比起糜竺送钱和压上全部身家再送妹妹给刘备的代价比起来,他的太轻了。
二、一个能点燃别人野心的家伙鲁肃、吕蒙,这两个是孙权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信任,因为他们两个是孙权一手提拔重用的。
鲁肃见到孙权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汉室亡了,你应该当皇帝。那个才二十来岁的孙权吓的说我现在没有这样的想法。
不过种子种下了,后来发芽了。
孙权评价鲁肃就这么一句话: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后来还有二快。反正一个字,孙权回忆鲁肃一一个字,爽。
三、眼光最毒刘表死时,作为东吴的死敌,鲁肃第一个反应就是去探虚实,结果遇到了诸葛亮和刘备,促成了后来的赤壁大战的孙刘联盟。
张昭说归顺朝廷,结果鲁肃对孙权说,你把周瑜弄回来,只有他能震的住。
当所有人都反对将荆州借给刘备。鲁肃说应该借。因为当时孙权地盘不稳,内部控制不利,有了刘备的缓冲给也孙权时间。
孙权对江东掌控稳定之后,鲁肃就去讨要荆州,单刀赴会说的是鲁肃不是关羽。
这是一个对局势把握入微的家伙,知常容很佩服他。
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后主刘禅的精明从里到外淋漓尽致。有人称其为千年一遇的大气政治家,虽然有点梗,也有一拼。
刚出生满一岁就经历生死大场面,血战长坂坡,趴在白虎猛将赵云后背逃出生天,却直接被摔到地上,三国演义曰: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演义而已,无从考证),此一役,与赵云叔叔结下生死交情,此为天造良缘。
白帝城托孤,刘禅17岁,刘备没有力气摔他了,断气前换一个更绝招式: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等于给刘禅认了诸葛亮干爹。
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铮铮有声,看似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实则能让干爹如此,足见刘禅用人的精明智慧。大智若愚的阿斗快快乐乐地享受40年皇帝宝座,皇帝干40年,还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几乎千古唯一。
魏国猛将邓艾两万疲惫之师,成都内有粮草外有援兵,刘禅生命无忧却主动赶紧开城门投降,后人不解,回望历史,刘禅的精明在投降那一刻已经达到了巅峰,因为即使打败邓艾,百姓受苦不说,已经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实力都没有,注定再次被打败,那时连投降保全军民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是仅存绝妙的一次6124点逃顶的战略机会,刘禅轻松抓住放下了。
乐不思蜀,千古名句,已经无法分辨褒义还是贬义,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笑嘻嘻地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此等胸怀心态,救己救人,得善终。
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你好,我是姐聊历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霸,互相征战,最后的赢家却是司马懿,因此司马懿是三国中最精明的人。司马懿的精明主要表现在:
一、示弱据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年少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招募司马懿入朝为官,司马懿乃大士族之裔,而曹操是宦官之后,对于司马懿而言,听命于曹操是行屈节之事。再者时势发展无法判定,应静观其变。于是他不想应召,但是又怕得罪曹操,故装病,拒绝征召。司马懿装病不但得到了天下士大夫大族的尊重,还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权衡时局利弊时机。
司马懿第二次装病,是为了躲避曹爽的排挤他诈病交出兵权,然后暗地里密谋活动,最后突然发起兵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击,夺取了魏国的政权,结束了三国,开创 了属于自己的王朝——西晋。
再强大的对手面前,“示弱”是一种战略方法,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大智慧。
只有“示弱”才能得到曹操一族的信任,信任是司马懿生存下来的资本,只有活下去,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隐忍1、《晋书》中记载曹操对太子曹丕说:“魏武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可见曹操对司马懿并不信任,但很欣赏司马懿的才华。
司马懿洞穿了曹操爱惜人才,却又多疑的性格,他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笃定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人生信条,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两军对阵,司马懿算准了,诸葛亮粮草不足,无法打持久战,于是无论蜀军如何辱骂叫阵,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诸葛亮送化妆品和女人内衣到魏营,以激将法侮辱司马懿,就连魏兵都觉得忍无可忍,不料,司马懿却笑呵呵的当场穿上。
一生足智多谋,为蜀国大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诸葛亮,不幸遇到了司马懿这样精明的对手,最终被他气得连连吐血,加之积劳成疾,悲愤而亡。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司马懿一生所贯彻执行的精神,“隐忍”是他成功的根本。
三、沉着机智、精明果敢。1、在樊城战役中,曹操乱了阵脚,魏军险些被击败,司马懿对战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沉着冷静的应战,才解除了樊城之围。
2、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夺取了汉中和东川两处战略要地。司马懿主张挥是南下,一举消灭刘备的军队。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动摇。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然而曹操却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他未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结果,刘备的势力在蜀壮大后,从曹操手中夺走了汉中和东川,曹操追悔莫及。
结束语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司马懿是一位最了不起的人物,他凭借精明的头脑,一步步的谋得天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罗贯中最精明,三国中的很多人物,事件,其实是罗贯中自己经历的写照。
罗贯中,生于元朝末年,7岁开始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青年时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学成后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作幕僚,发现张士诚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后,辞官回老家耕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三国演义》的成就最高。
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你好,我是春风渡雨,谢谢诚邀这个问题!
这问题,也许有很多人会说是诸葛亮、司马懿,或者贾诩、鲁肃、周瑜还有姜维啥的。确实,能够独当一面的就没一个笨的,都拥有自己的智慧,脑袋瓜子转的都很快。尤其是司马懿,最后三国都被司马家族统一了。但是,你要动心思去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诸葛亮也好,司马懿也好,还有前面提的那几位也好,绝对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都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而且还是一误终身。
诸葛亮用了马谡,导致的结果连自己都承受不了。司马懿遇空城而不敢进,白白成就诸葛亮的威名。周瑜想阴人,被活活憋死在棺材里。贾诩绝对是个精明人,但是太能跳槽了,从他能活那么久就可以看出,预感危险能力极强,见势不妙就转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性格的人想成大器确实很难。
如此种种,不胜列举。。。。
那么,三国中最精明的人是谁呢?我的答案就是刘备,此人之精明绝对是三国之首,原因我们下面慢慢说。
精明处之一:懂得包装,懂得推销自己。
“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刘玄德。”
超前的营销理念甩曹操、孙权等等诸侯几条街。扛着一块中山靖王之后的金字招牌,用“兴复汉室”的强大理念一步步壮大势力,从弱变强,创造了草根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能吹吗!世界上会吹的人多了,夸夸其谈的也大有人在。曹操难道不会吹,吹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这么多人跟着他跑。诸葛亮还没下山就吹出了“天下三分”的宏图大志,这个不能成为刘备聪明或者说精明的证据。
其实,这种观点平常也没大错,但是放在刘备身上就不合适了。你得看是什么人吹,这也恰恰是刘备最聪明之处,也是他逆袭成功,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天下三分的最大法宝。要知道,刘备起步啥也没有,就一卖草鞋的,你能指望他拿什么资本去和袁绍、袁术、孙策、曹操、公孙瓒这些豪门大户比拼,凭啥拉拢人心,凭啥创就大业呢?
所以,刘备就开始吹了。。。
这里就不得不说刘备的心机了,吹可以,但不能瞎吹。姓“刘”这是最大的资本,在这个基础上必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中山靖王刘胜真是太合适了,完全就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你就想怀疑都怀疑不了,因为这货太风流,太能生了,你要想证明刘备不是刘胜的后代,估计比登天还难,所以刘备就这么说,大伙也就只能认了。试想,如果刘备脑子抽筋说自己是光武帝刘秀之后,估计脑袋瓜子立马会被人打爆,这就玩不下去了。
精明处之二:表演系天才。
这个天赋完全是自带的,就刘备卖草鞋的那几文钱哪里去找老师教。只能说,也不知是哪颗星星下凡砸在了他头上,中大奖了。
光吹不行,还得会演。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还有人说刘备不但会哭,还脸皮特厚。但是哭也好,脸皮厚也好,这些都是表演天赋的自带技能,天纵奇才就从这里体现出来了。
会吹、会演、会哭、脸皮厚,技能全开的情况下开局就把关羽、张飞俩夯货给忽悠到桃园去了。特别是张飞,家里还是趁几个的,卖猪肉的被卖草鞋的给忽悠跑了,不能不说这是刘备的本事了。然后忽悠来了马,忽悠来了兵器,一路下去,糜竺、麋芳外带老婆和家财。一直到卧龙山下,刘备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诸葛亮。诸葛亮也会吹,但是遇见了会吹还特能演的刘备只能甘拜下风,被刘备牵出山来,至死都没消停过。
技能全开,一副“仁义”、“仁慈”、“开明”之贤主形象就展示在了众人面前。败走新野,10万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要跟着皇叔跑,多么震撼人心的场景啊。看到这里,刘备不成就伟业天理都难容。
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可换,手足安可断”的流氓话,让张飞肝脑涂地。一出“丢阿斗”的把戏,将赵云套在山顶呆了一辈子。。。。。
这套组合技能打下来,让曹操放虎归山,让袁绍买了把拐还对刘备说“谢谢”,让刘表到死都念着刘备的好,让孙权赔了妹妹丢了荆州,让刘璋把四川拱手相让。。。。
精明处之三:在各种场合下,超强的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再会说、再会吹你说不到点子上都是瞎掰。
刘备很会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被刘备发挥的淋漓尽致。到底刘备怎么会说?长篇大论无意义,下面精简刘备几句名言,让大家各自品味。
8、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这是刘备跟曹操煮酒论英雄,被曹操吓到后借雷声说的。就靠这句话,让曹操错失良机,刘备得以逃脱升天。
7、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是赵云救回阿斗后,刘备将儿子掷于地上说的。这句话在加一摔,让赵云给刘备卖了一辈子的命。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这句话不是刘备最先说的,但绝对是因为他才出名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有一次,张飞把刘备的老婆弄丢了,想自杀,刘备就说了这么一句,为的是劝张飞别自杀。
5、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这是刘备在逃难途中对手下说的,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鼓舞士气,让大家看到希望后,别乱想。
4、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遇。今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将军容纳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惭,径来相投。望乞收录,誓当图报。
这是刘备输给曹操后投靠袁绍时,跟袁绍说的第一句话。这话说得多漂亮,每个人都有衰的时候,刘备投靠了那么多人,有哪个人说过他的坏话,吕布那就是一个脑袋缺弦的货。
3、“君可取而代之”,这是刘备死之前对诸葛亮说的,一句话,让诸葛亮至死都没生二心。从而保住了刘家江山,也保住了刘禅之性命,比曹操、孙权高明了不知多少。
2、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这句话是诸葛亮用计逼刘备称帝后刘备说出来的,让人感觉刘备一心只想光复汉室,绝没想过要称帝,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1、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刘玄德。
这是刘备自报姓名的一句话。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结束语:事实证明!能明事,能吸引人,能用好人,这才是大智慧,刘备无疑是这里面的佼佼者。
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应该是阿斗。
真正的大智若愚。
先说那些所谓有才有智慧的吧,祢衡被杀,孔融被杀,杨修被杀;曹操手下有不少谋士死于曹操的嫉恨,袁绍手下的谋士则多是被窝囊死的。
最聪明的几个:周瑜是被气的吐血而死;
诸葛亮鞠躬尽瘁,劳死的——而且毕生所愿遥遥无期;
庞统与孔明齐名,却饱受歧视、冷遇,大材小用,郁郁不得志。到临死前的一刻才知道"落凤坡"是自己的葬身之地。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和哑巴差不多。
雄曹操一生杀人无数,随时提防着别人暗杀自己——防不胜防,绞尽脑汁、用脑过度,得了头疼的毛病。
电影《功夫》里星爷责怪肥仔,要演就演全套,不要每次都睡着了。肥仔说,装狠很累的。星爷很生气,说:累?糊口啊,大哥!
刘备一辈子都在装仁厚长者,想想那份苦累得有多么深重吧。
那些能征善战、东挡西杀的猛将,从三姓家奴的吕布到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颜良、文丑,许褚、典韦,徐晃、庞德,黄盖,韩当,周泰……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伤痕累累、九死一生?
只有阿斗,淡定从容于乱世之间,即使是国亡被俘之后,依然能自得其乐,而且还能乐不思蜀。
享尽了人间的清福,实在是一个旷世高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