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谢谢邀请

本人认为:

回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应该首先弄清一个概念,

即:我们不是专业学者,不是在写专业论文。我们只要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否则,洋洋洒洒去掉书袋,容易陷入所问非所答的误区。

那么,既然是问二之间的关系,当然要把二者各自的性质先说清楚。

1.《三国志》,是陈寿先生所著的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目前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大都以《三国志》为基本参考资料。其它辅助资料还有《后汉书》和《咨治通鉴》。但这两本学术著作的重点不在《三国》,只是对三国略有阐述,故称它为辅助资料。

于是可以这样定论:《三国志》是正史。

2.《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罗贯中老先生依据《三国志》等正史的史料,经过虚构演绎加工提炼而成。

明确了上述两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即: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三国志》是一部史学著作,是正史。《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三国志》等史学资料创作的一部小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共荣共存。

那么,既然先有的《三国志》,为什么《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反而后来居上呢?

答案显而易见,是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它热闹、有趣,尤其是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特别吸引人。再加上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在起作用,能不受欢迎么。

而《三国志》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史学著作。虽然具有较高史学价值,但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具备相当的古汉语基础根本读不进去。所以在今人的印象中(专业学者除外),普通老百姓是不认知《三国志》的。

话说到这里,自然会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

有大学生在电视台《品三国》节目中,曾当面提问易中天老师:您讲的品三国,都是历史的真实么?言外之意,如果不是历史真实,那不就等于在讲小说么!

易中天老师笑了。他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是根据《三国志》的史实,虚构演绎出来的文学作品。我们所品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你偏要问它是否属于历史真实,那么我也想问一下,什么叫历史真实?陈寿写的《三国志》就是历史真实吗?没人证明也没办法证明啊!

大学生当然也不是吃醋的。接着问道:按照您这个说法,历史就没有真实这一说啦?

易中天老师又笑了。他回答:所谓历史真实,是根据现有史学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物验证,再进行合理的分析研判所得出的结论。既使这样的结论,也在不断被新发现的史料所修正。也就是说,历史真实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根据以上所述,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只不过,这个真实要加一个引号:是相对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我们如何看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之间的关系?《三国志》是我国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陈寿字承祚,原为蜀汉文臣,任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谴黜。入晋朝后任著作郎,兼领巴西郡中正。官至治书侍御史。他所著的《魏书》、《蜀书》、《吴书》,到北宋时被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卒年大约在1330-1400年之间。《三国演义》在成书之前,有关三国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甚广,在北宋的说话伎艺中,讲说三国故事的“说三分”,已成为一门专科。元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长达八万字的长篇讲史话本。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多达四十余种。罗贯中在这样的基础上,用多年时间,“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写成了《三国演义》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这百余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著有《魏书》、《蜀书》和《吴书》,却能够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特异的史才。他以曹魏的几篇帝纪提絜这一时期历史上的大事,又以魏蜀吴三书分写三国鼎立的始末。具体事件的叙述则采取互见法,所以表面上看以上三书,实际上是作者经过精裁密缝的统一体,于断代史中别具特色。《三国演义》记述了将近百年的历史,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大体上有史实作为依据,但又不完全拘囿于史实,有所取舍,有所虚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基本上符合《三国演义》的实际。看了三国戏,埋头便是计,这是民间的说法。总之,《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则是在史实基础上加以虚构写成的文学作品,不能把它当成史实。这也许就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所在。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三国志》是一部史书,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章节内容基本跟据史实记载,可信度高,是值得史学家研究考证的一部文献。

《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由元未明初罗贯中所著。是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经艺术加工而成,一些故事情节如草船借箭、智算华容道、空城计虽不符合史实,但故事情节精彩、语言优美,让人津乐道,是一部不可多得、妇乳皆知、影响深远的优秀演义小说。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三国志的记载是没有经过文学加工的,也没有任何感情因素在里面,三国演义则不一样了,很多感情因素在里面,人物都是艺术形象,三国演义突出了刘备为正统的观点,凡和刘备不在同一战壕的,都属于罗贯中诋毁的对象。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下面就让大锅故国神游来回答一下。

《三国演义》是明代人罗贯中创作的小说,而《三国志》是晋代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关于这两部作品本身,各自相关的介绍已经很多,甚至关于它们的专著都汗牛充栋了。

我在这里就它们的关系做一个简单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一、两部作品在历史事件真实性上的差异

《三国演义》本身属于文学作品,所以有很多虚构的部分。这些虚构的内容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很多虚构的内容,都糅合了史实,所以这些虚构本身和真实的历史浑然一体,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比如《三国演义》中大家熟知的吕布和貂蝉的故事,王允利用貂蝉策反吕布,从而成功刺杀了董卓。

历史上也确实有王允和吕布合谋刺杀董卓的事情,这件事也被《三国志》记录了下来,但是历史上是没有貂蝉这个人的。实际上,整个三国历史上,被记录下来的女性名字几乎没有。然而这个情节是不是完全虚构的呢?答案又是否定的,吕布在历史上确实和董卓的一个侍女私通,这大概就是吕布和貂蝉故事的原型吧。

又比如,关于刘备早期生涯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刘备入主徐州。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够入主徐州,是因为原来的徐州牧陶谦“三让徐州”的结果,而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刘备是在陶谦死后,由徐州当地的豪强拥戴成为新的徐州之主的。

《三国演义》之所以要那么写,显然是为了突出刘备的深得人心和光明磊落,顺便以陶谦的老好人形象来突出一下曹操的残暴。然而历史上的陶谦并不是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是个谦谦君子。历史上的陶谦城府极深,很有心术和手段,并不是一个“老好人”。

小说中这样对历史的改编和虚构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这些改变和虚构都不是随意为之的,更不是胡编乱造。说到底,都是为了中心思想服务的,那就是“尊刘贬曹”,强化蜀汉的正统地位,斥责曹魏是叛逆,并把东吴作为一个配角。

在这样的主旨之下,小说处处都可见对刘关张的美化,对诸葛亮的神话,对曹操的丑化和对周瑜、鲁肃的矮化。这里还可以单独讲一下小说中的赤壁之战,这是整个《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部分,长达十一回之多。但是在作者的描述下,因为借东风这些完全虚构的情节,读者很容易感觉到赤壁之战是刘备集团的功劳,这是和历史的真实不符的。

二、《三国演义》地理上的错误值得注意

《三国志》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在这方面是严谨和准确的。包括后来裴松之的注,以及更后来的集解。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还有空间情况,交待的非常准确。在这个问题上《三国演义》就显得比较随意了,书中的地理错误较多,而且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有不少。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三国演义》中,南方的地理描述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而关于北方的地理错误就很多了。据此,一些学者推测作者(不仅仅是罗贯中)很可能是南方人。

比如,董卓火烧洛阳逃往长安路经荥阳,曹操在这里和董卓交战遭遇惨败。事实上,董卓从洛阳去长安,是不可能经过荥阳的,因为长安在洛阳的西边,而荥阳则在洛阳的东部。另外,荥阳这个地方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里也出现过,这个时候荥阳的位置又恢复正常了。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另外一个类型的地理错误,那就是政区概念的错误,比如“沛国谯郡人”,实际上应为“沛国谯县人”,在汉代郡和国是同级行政单位。又如误用后代地名和古今地名混用的问题,也比较常见。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宋代曾经出版过一套《历代地理指掌图》,这套地图册是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历史地图图集。我们看到在这套地图集里的《三国鼎峙图》,祁山的位置被大大东移了。这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所出的箕谷被错误地描述在了祁山方向的原因吧。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的很多地理错误,就是因为参考了这套地图册的原因。

三、《三国演义》中有一些很“穿越”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明朝人,而三国这段历史距离明代有1000多年之久。这里面就有很多时代特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罗贯中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关羽的兵器,大家熟知的青龙偃月刀在汉末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带长柄的大刀,至少要等到唐代才会出现。又比如《三国演义》开篇说张角是个不第秀才,这个显然也是一个时代背景方面的错误,汉代的选拔机制是察举制,还没有科举考试。

又比如,在《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印刷的书籍。这也是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大家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以后的事了。

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感觉到,罗贯中好像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考证。只是根据自己的时代常识进行创作,这就让后来的我们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颇有些“穿越”之感。

总结

《三国志》是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忠实地记录了汉末三国到晋初这段历史,被誉为“千秋良史”,是一部“信史”;《三国演义》则是以三国历史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出色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四大名著”之一。又因为是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这是我们在了解三国历史的时候,需要注意分辨的。

不一样的三国,一样的精彩。

怎么看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

《三国志》是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后由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巜三国演义》从历史到小说,它有一个非常长时间的演义的过程,在这个演义的过程当中,历朝历代的文人也好,老百姓也好,都给三国故事增加了新的色彩,融进了他们各自的看法。而最终形成《三国演义》这个小说文本。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未明初人,小说家,他依据史书《三国志》为写作线索,根据历代文人及百姓爱好,以及自己的观点,写出褒刘贬曹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