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吗?大家有何看法?

项羽怎么可以说他是有勇无谋呢,如果他有勇无谋,怎么可能正面击溃秦军?怎么会想到破釜沉舟?怎么能做到百战不殆,难道对手都是傻子?所以他肯定是有勇有谋。

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刚愎自用,疑心病很大,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所以导致手下人才济济,到最后人才凋零,平定天下之后,四处平叛都是他一个人在奔波。这一点足可以说明一切。

项羽还有一个不好的特点,就不会体恤民情,只知道以暴制暴,以杀止杀,章邯带着他的陈彬投降的时候把他坑杀了,进咸阳把咸阳洗劫一空,抢走金银财宝和妇女,然后回他的老巢去了。而且也没有任何的施政方略,不像刘邦提出了约法三章。他平叛之后,把齐都给毁掉了,迫使原来投降的齐人又重新反抗他。

所以天下全都反对他,他怎么可能不失败呢。项羽作为一个将军,可以说百分百成功,但作为一个君王他连个20分都没有,满分一百

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吗?大家有何看法?

霸王不是有勇无谋,而且他容不下比他有才的人,所以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最后都离他而去,换来的局面就是他被群殴。

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吗?大家有何看法?

但凡有点智商动动脑子就不会觉得项羽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失败跟他的个人能力关系不大。

如果只是匹夫之勇,能把楚国王位坐稳当那么多年吗?

要知道在权力漩涡中心,身边都是人精,暗流涌动,没有心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历朝历代,能坐上皇位王位的人都不简单。

不要把古人当成傻子,也别把自己智商看的太高了,开着上帝视角去跟古人比智商本来就是刻舟求剑。

就是在今天,在企业里,管理十几个人的主管,没有点手段,能让下边的人听他的吗?政治哪有那么简单纯粹。

项羽之所以失败,在于他的政治觉悟,而不在能力。

项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傲娇贵族,他身上完全是六国旧贵族的特质。

傲娇

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刘邦,更看不起同样低微的张耳陈余之辈,这些在秦末风云动荡的人物,很多难以入他的眼,甚至就连英布,他也只是欣赏他的勇猛,但骨子里依然瞧不起他的出身,这就很容易让项羽陷于孤立状态。

权臣

六国旧贵族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垄断政治,尤其是权臣级别,会重用同等出身的贵族,出身低微的人是不可能受到重用的,我们回首春秋战国史就会明白,出身低微的名士很难入六国庙堂,项羽也一样。

所以项羽帐下,韩信陈平都不受重用,即使很有才,人家依然瞧不起你,即使亚父范增,项羽在骨子里依然瞧不起他,经常不听他的。

向往分封制

旧贵族向往的就是分封制,因为分封制是以血统决定政治地位的,出身贵族,你就可以身居庙堂高位。

秦国的统一就是打破了旧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这些旧贵族没有了昔日的荣光,也要跟他们昔日瞧不起的人一起劳动,所以他们恨秦。

所以我们看秦末战乱,完全就是复仇,报复性的屠杀屡见不鲜。

这些,都决定了项羽必败无疑,这是天生的贵族特质决定的,与项羽的个人能力关系不大。

秦的统一给了出身低微的士人很大希望,让他们打破了以往对仕途绝望的看法,秦的统一是士人崛起的一次尝试,使他们对未来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但凡有点才能得人,都把项羽看透了,这才转向刘邦阵营,你以为刘邦魅力多大,试想一下,刘邦这样的人,有多少人待见的?

其实,刘邦的成功,刘邦的领导能力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出身低微的士族在刘邦身上能看到希望,而在项羽身上只有绝望。

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吗?大家有何看法?

我是流浪历史,我来答!

首先明确观点,项羽绝对具有“匹夫之勇”,而且不是一般的“匹夫之勇”,但他绝对不只是有“匹夫之勇”,具体为啥?窃听流浪史君细细道来.......

若你也喜欢历史,欢迎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流浪历史”,一起在时空碎片中捕捉历史真迹!

项羽个人武力超群 具有匹夫之勇的先天条件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勺舀(东北话勺子盛水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以貌取人,这个以貌取人,说到底就是看依据表面现象去判断实物的性质。项羽被很多人冠以只有匹夫之勇,就是因为他是个“傻大个”,在《汉书》的历史记载中,曾这样描述项羽:“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籍就是指的是项羽,大致的意思就是项羽身高8.2尺。

大家注意,这里的单位“尺”是汉尺,根据考古出土实物测算,西汉的一尺约等于23厘米(东汉约为23.4厘米),这样算下来,项羽的身高接近1.9米。这个身高放在现在也许不出奇,但是在汉朝的时代应该绝对是个大高个了。

俗话又说“身大力不亏”,《汉书》里又说了,项羽力气大得能举起大鼎,而且据说那个大鼎有1000斤重;这还不算,据说他有过顶之力,什么叫做过顶之力呢?就是自己抓着自己的头发能够把自己提起来,这是有一些神话了,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神勇,很多唱词里总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表现项羽的力大无穷。所以就他这个先天的条件,匹夫之勇那是绝对具备的了。

在《史记》中关于乌江最后一战是这样描述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这里面的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项羽是手持兵器,步行挑战汉军骑兵。史记的公信力没问题,所以说项羽的个人武力值那真的是非同一般,千古无敌。

天生人高马大,气力过人,武功又超群,而又在先前占有巨大威望和兵力优势的前提下,被汉军十面埋伏,兵败该下,能过乌江而在某东山再起却傻了吧唧的不跑,(东北话:愚蠢的意思)一人冲上去手刃了100多个刘邦的小兵儿,然后拔剑自刎,这怎么看,怎么想,都是一个“匹夫之勇的人干的事儿。但纵观整个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云际会,仔细分析项羽的大小战役,你就会发现,项羽的个人武力值确实是古今超一流的,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容忽略和小觑的敌数百,而他的一些品格和至情至性的性格,也是可圈可点的,所以说,单言项羽只有匹夫之勇,那是绝对站不住脚滴!

项羽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突出的

后世很多人都诟病的就是有勇无谋,只是匹夫之勇,缺少智谋。其实不然,作为秦末大起义的领袖性人物,项羽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突出的。项羽统兵有多牛,看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就一目了然了。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就是今河北平乡,就是今天盛产贡白菜的那个地方。据记载,当时项羽主动请缨率军五万以解巨鹿之困,5万对20万,至少一个打4个,常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项羽虽勇,这次他可没有一上来就无脑的冲杀,而是先派遣部将英布等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霸王项羽此次用兵正是深谙此道并付诸实践。这样的安排,虽然自己兵力处于劣势,但切断秦军粮道,一方面可以断绝秦军的补给,持久战可在消耗上占得先机;闪电战,断了粮道的秦军必然军心浮动,影响战斗力,这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举举棋落子。

在英布率领的先锋初战告捷之时,项羽便亲率全部主力渡河,而且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掉,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决一死战。

置之死地后后生是勇气也是大智慧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和秦军对垒的时候,其实援救钜鹿的诸侯国军队已经有了十多座营垒,但他们畏惧秦军勇猛,都不敢轻易出击,都龟缩营垒上观战。

反观项羽的楚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喊杀声惊天动地,九战九捷,大败秦军。诸侯军见状,人人都惊恐不已。于是,原本作壁上观的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参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巨鹿之困因而得解。这样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各个诸侯军将领时,自惭形秽的诸侯将领们谁也不敢仰视项羽。

项羽先锋突破成功 诸侯蜂拥而上灭秦军

关于诸侯军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也有记载说他们并没有那么弱。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所叙述,诸侯军仅仅是在项羽同章邯的甬道护军大战时作壁上观,待项羽进攻王离时,诸侯军则参与了围攻,俘王离、迫使涉间自杀,是楚军和诸侯军的共同战果。

无论各路诸侯是在秦军行将崩溃时参战,还是在紧随项羽而后参战,组织切断秦军粮道的是项羽,亲率少数兵力,自绝后路,决死一战的还是项羽,如果没有项羽的先锋突破,估计各求自保的诸侯们会一直观望,甚至择机避战跑路。

所以说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应该不仅是匹夫之勇,而是展示出了临战军事指挥才能和领袖气质。首先,断敌之粮,以乱敌之心;其次,断己之后路,以振奋士气,拼死力战;最终,在强敌面前,敢于亮剑并占得先机,引得观望的诸侯们蜂拥而上,一举歼灭强秦主力一部。这一战复盘回来,项羽打的完全是一套组合拳,至于是战前就预算好了的,还是实势造就了英雄,至少说明一点,没有他身先士卒杀出一片天,就没有后来的诸侯参战。

万事开头难,只有打响了第一炮,才有可能成就后来的胜利。也不要说,如果项羽死战而诸侯依然观望怎么办?项羽不会那么想,因为那种情境下,想多了都没有用,唯有用勇气和实力去搏杀,才是胜利的唯一机会。幸运的的是,那群各怀私心的诸侯也不是猪,知道雪中送炭式的锦上添花,保全了自己,也成就了一代西楚霸王。

而在这一战的过程中,项羽惊人的武勇和出色的指挥能力都得到里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他没有刘邦等一众人物政治韬略和手段,但在排兵布阵、军事指挥能力应该是非常出众的,不能说堪比战神韩信,但也绝对是一流的指挥员!

如果你觉得流浪史君说的有几分道理,欢迎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流浪历史”,我们一起拾取时空碎片,仰望历史的群星璀璨!

通过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在诸侯中的上将军地位,扛起了反秦的主力大旗,从此开始了西楚霸王跌宕起伏争霸历程。巨鹿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虽然史学家们的观点也有争论,但这并不影响此战在历史上的浓墨重彩。

俗话又来说了,成者王侯败者寇!但是这个死硬的规律在西楚霸王项羽这却生生的被打破了,因为千百年来,他的形象一直是英雄的一面镜子,众人的传颂以及文人的唏嘘。

巨鹿之战中诞生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以一当十”、“所向披靡”等流传千古流传的成语,在这之后又“妇人之仁”“英雄气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及最著名的“霸王别姬”等等典故;再比如,比如他自己所做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还有南宋大才女李清照深刻领会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心境后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再比如,“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还别说,这么一划拉(东北话:这里可以当梳理的意思)项羽在中国文化沃土上,还真客观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你说一代西楚霸王是不是自己也没有想到呢?

道德准绳上游走的西楚霸王

戏言少叙,古语有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代霸王,虽然是少年得志,灭秦建功,但是他后来的命运走向,确实还是充满着悲情色采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妇人之仁、死爱面子等等性格特点确实有被诟病的根据,这一点在很多诗词中就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项羽的这些不足,虽然“流浪史君”也表示赞同,但还是想说一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己不能何必强求于人;项羽鸿门宴上放过刘邦,世人多辱之为自负桀骜、妇人之仁, 名曰大义,实为愚钝。此事,于敌我你死我活的斗争,确实是不明智的,但项羽这种不爱趁人之危、明抢明刀明着来的上古君子坦荡之风,在任何时代,人与人的交往中,都是是广为提倡的,只是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人人都赞君子坦荡荡,也都鄙视小人长戚戚,但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又不被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的常态。而耿直真诚处事待人,在某些时候却被视为傻子,玩点儿厚黑小权谋,却时常被指为聪明人,此间为人处事之道德准绳,据说是自项羽之后开始大规模歪曲的,这么说也许有些过于牵强和夸大,但悠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承,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正心、正道、正能量正是弘扬的主旋律,歪风邪气确实也有存在,但绝对不会是社会主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文明进步在过去的历史时空中留下繁星点点,而今天有我辈的自省奋进、未来亦会有无数中国好少年的继往开来。由此,中华文明之花也必将在世界民族之林璀璨绽放.......

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功过是非,于此不想再多论,唯复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励志对联,与众君共赏、共悟、共勉.......

如果你觉得流浪史君说的有几分道理,欢迎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流浪历史”,我们一起拾取时空碎片,仰望历史的群星璀璨!

历史上的项羽真的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吗?大家有何看法?

不是有勇无谋 是刚愎自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