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张昭的过去。张昭不是最关键的时候投降,他不是真心的投降,如果他真心的投降的话,孙权会留着他吗?三国演义对张昭矮化的很厉害。

你知道张昭的身份是什么?孙权的老师。而且张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孙策时期,整个北方只知道江东有一个张昭却不知道有一个孙策,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昭的声望。

他跟周瑜两个人带头拥孙权继位,换句话就是说文张昭武周瑜这样才保证了孙权顺利的从孙策手中接过班。所以张昭他是立下天大的功劳。以至后来东吴的群臣进去的时候拜孙权,出来的时候拜张昭。

张昭这个人很刚直,你应该知道孙权这个人是很幽默,或者说是很反复无常的。他是一个儒生,所以经常劝孙权这样那样,常常把孙权折腾哭了,孙权也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你想一想有哪一个帝王被自己的臣下折腾的哭了,最后没有杀他,死了之后还素服凭吊。

张昭的地位在东吴没有第二。孙权对他比较反感,但是却不敢不尊敬。张家在东吴,也是大族。这个才是真正张昭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张昭是主降派,不是妥协投降派,仅仅是在赤壁之战,在与曹操战与和的问题上,张昭主张投降,张昭主张投降并不是因为自已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全孙氏一门,这与孙权是否重用他并不矛盾。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要看张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张昭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少好学,素有名声,徐州牧陶谦征辟张昭为茂才,张昭拒绝了,徐谦觉得受到轻视,因此逮捕了张昭,张昭后来得到好友的救助而释放,陶谦去世后,张昭不计前嫌,还为陶谦撰写悼文,说明张昭心地宽容。

张昭因北方战乱,流亡到江东,因而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成为孙策最得力的助手,当时的北方士大夫都知道江东有个张昭,而不知道江东有孙策、孙权,说明张昭有名气和影响力。

孙策遇袭重伤,临死前选择自已的弟弟孙权为接班人,而张昭则是唯一的辅政大臣,孙策临死前嘱咐张昭说: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意思是:若是孙权不能胜任的话,你就可以取代他。与刘备托孤诸葛亮如出一辙,说明张昭是一个受信任、受器重的人。

孙权即位后,尽力辅佐孙权,平定内乱,安抚士族,孙权喜欢打猎,张昭劝谏:君主不可使自身陷入危险境地,孙权默然;孙权喜欢饮酒,张昭劝谏:君主不可像商纣王那样饮酒而亡国,孙权惭愧;孙权想要外结辽东公孙渊反魏,张昭据理劝谏,气得孙权愤怒拔刀,张昭毫不畏惧,以遗诏顾命而涕泣横流,孙权没有办法,与张昭相对而泣,说明张昭至始至终是一个正直、不畏惧强权、敢于纠正君主错误而视死如归的人。

你要说张昭这样一个德高望重、正直不阿、视死如归的名士,在赤壁之战前,会为了荣华富贵而投降曹操吗?

显然我是得不出那样的结论。

那么张昭为什么要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呢?

张昭主张投降,完全是赤壁战前的形势使然,张昭自已说出的理由是:

1、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代表朝廷,名正而言顺。

2、荆州已投降曹操,东吴赖以生存的天险长江已失去上游的屏障。

3、曹操势大,又兼并了荆州的水军,东吴无法抵挡。

而张昭没说出口的理由是:

1、八年前孙策托孤张昭时,连孙策也认为江东难守,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顺朝廷,孙策去世后,孙策的母亲也曾经召见张昭和董袭询问能否保住江东,两人皆认为可以,而今形势与八年前完全不同,为了保全孙氏一族,张昭主张投降。

2、曹操代表的是东汉唯一的正统朝廷,在很大一部分士大夫心中,当时仍然人心思汉,归顺曹操就是统一天下,减少战乱,况且前有荆州之降,张昭主张投降。

虽然张昭主张投降,但这并不影响张昭在北方士人及江东士族心目中的地位,而孙权也一如既往地重用张昭,张昭在江东的地位无人可比,尤其是正直劝谏君主的态度和毅力。

江东经父子两代人才打造成如今局面,自孙坚以来,虽骁勇善战,但杀戮太重,前有孙坚乱杀朝廷令官,后有孙策乱杀江东士族,而且孙策也因为自已的杀戮太重而丧命,初始的江东政权给人一种乱杀无辜的印象,而消除这一不良影响,正是张昭靠着自已的影响力和孜孜不卷的努力,弥补了孙氏与江东士族紧张的关系,让孙权在江东扎下根来,张昭功不可没,而且无可替代,孙权当然要重用。

张昭是非常正直的一个人,已经达到愚忠的地步,面对君主孙权犯的错误,张昭直言不讳,刚直不阿,不达目的不罢休,孙权虽有不少问题,但无疑是个明君,张昭的存在,能够让孙权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这对孙权来说,就是一面镜子,虽然经常生气,但对于政权来说,有益无害,孙权当然要重用。

张昭到了晚年,基本上没有参与具体的政事,连丞相之位孙权也没有给张昭,不是不受重用,而是这个时候的张昭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面东吴政权稳定的旗帜,张昭一生活了81岁,可谓是三国最长寿的人之一,善终。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张昭老乃三国东吴三朝元老,在东吴享有德高望之威望,为人忠心耿耿辅佐孙吴朝庭,后因年事已高只求稳妥主张降曹,事后证明有失偏颇,但孙权看在其一惯忠心而原谅了张昭,孙策临终时交待孙权"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足见孙氏集团对张昭老的器重。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张昭是东吴元老级的人物,在著名的赤壁之战时,他是力主投降的。对此,孙权对他一直耿耿于怀。不过,在孙权崛起过程中,张昭还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孙策临死前,把孙权托付给张昭

在孙策打江东时,他便是其左膀右臂。孙策被刺身亡,临死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当时孙权十九岁,一味地哭,张昭怒斥他说:现在是哭的时候吗?此时的孙权政治经验还是不足的,如果不是张昭、周瑜等人的支持,也许很快就会垮台了。

当时东吴很多人并不看好孙权,孙权缺乏军政经验,能否守住父兄开创的基业呢?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时,周瑜与张昭两人的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两人一致认为,孙权虽然年轻点,但聪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个可以成就伟业的人。正因为看到他的潜质,周瑜与张昭情愿将自己的命运与孙权捆绑在一起,共同进退。

不过,张昭毕竟是文人,要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压境,他还是比较怯懦的,认为东吴绝对挡不住曹操的猛烈一击,主张投降。张昭的观点,令孙权大失所望。后来,在周瑜、鲁肃等人的坚持下,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最终吴军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张昭的孙权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就一落千丈了。

第二,赤壁之战后的张昭

在赤壁之战后,张昭地位明显下降了。孙权逼着他上战场,分兵攻略淮河沿岸重镇当涂。不过,张昭搞内政还行,行军作战确非所长,进攻当涂,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很快败下阵来。此后,史书对张昭的记录越来越少,他已经被边缘化了。

曹丕称帝后,当时东吴面临刘备的进攻,孙权权衡利弊,假装向魏国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曹丕便封孙权为“吴王”,并派使者邢贞前往吴国赐封王号。邢贞自恃为上国使节,到了宫门时也不下车,马车直闯进去。张昭见状大怒,喝道:“礼无不敬,法无不肃,君竟敢妄自尊大,岂非以为江南没有方寸之刃么?”

什么叫方寸之刃,就是小刀、匕首。古代也把心称为方寸,张昭一语双关,意思是说,你小子这么乱来,一把匕首就能要你小命。这一喝,顿时把邢贞的两腿给吓软了,后来他对左右说:“看这情形,孙权是不可能久居人下的。”

显然,张昭为了改变他投降派的形象,也是拼了,关键时刻给孙权、给东吴挣了面子。不过,在孙权心里,他对张昭当作投降派,是一直没有原谅的。

第三,登基大典上,孙权嘲讽张昭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登基称帝,这本是举国同庆的大好日子,但出现不和谐的一幕。在孙权登基这天,张昭显然准备好一通马屁词,写在手中的笏板,打算歌功颂德一番,吹嘘一下皇帝的英明神武。不料,张昭还没开口,孙权忽然冲着他冷笑了一声:当初我要是听了您的话,今天就只是个要饭的罢了。

真是太尴尬了。

当年张昭主张投降,这是一生的污点,也是张昭最怕被人戳中的心病。不想新皇帝孙权偏偏不给他面子,在宫廷大殿上旧事重提,言辞中充满讥讽与轻蔑。在登基大典上提这件事,孙权是不给张昭一点面子啊。

张昭羞愧难当,以年老多病为由,提出辞职。孙权总算还留给他一丁点面子,任命张昭为辅国将军,地位次于三公,封娄侯,食邑万户。说白了,这就是个闲差,不必上朝,在家享清福就行。

第四,张昭敢于犯颜直谏,是约束孙权独裁的重要人物

张昭固然有很多毛病,但他也有很多优点。他是东吴大臣里为数不多敢于对孙权犯颜直谏的人。这固然与他特殊的身份有关系,他是东吴元老,是孙策指定的辅佐之臣,又有孙太夫人当靠山。他的话,孙权再不喜欢听,也只能强忍着听。

有一回,张昭顶撞孙权,孙权听不进去。张昭十分固执,坚持己见,孙权终于不耐烦了,杀人的心都有了,手按剑柄怒喝道:“吴国士人入宫则参拜我,出宫则参拜你,我对你的敬重已经无以复加了。你却屡屡当着众人的面顶撞我,我真担心自己一怒之下会做出不想做的事情。”你别逼我,再逼我,我什么做不出来(除了数学题)。

张昭说:“我知道陛下不会听我的,但每次都竭忠尽力,是因为太后临终前,把老臣召到床前,她老人家留下遗诏,要我辅佐陛下,这些话仍在我耳边回荡。”说完后,老泪纵横。

这张悲情牌一打出,孙权没辙了,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两人相顾对泣起来。当然,两人都是在演戏。戏演完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有张昭在,孙权比较不敢乱来。公元236年,张昭病逝,东吴的政局开始迈向黑暗时代。在张昭死后两年,便出现吕壹乱政,背后实际上是孙权大搞独裁,对文臣武将开始猜忌不信任。张昭活着时,孙权并不太喜欢他,好歹一直记得他是哥哥及母亲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这也是张昭敢于叫板孙权的底气所在。有张昭在,孙权总有所顾忌,不得为所欲为。张昭死后,孙权开始从明君滑向暴君。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首先先和题主唱两个反调吧,其一,题主说张昭关键时候总妥协当投降派,但所谓的张昭能说得上话的关键时候貌似只有赤壁之战前与曹操的战和问题吧;其二,逻辑文史姨认为孙权对张昭只是尊敬由于种种原因他对张昭还谈不上重用,甚至说是有些不信任。

首先说下张昭为什么主和。首先我们知道刘协是一张十分好用的牌,曹操控制了刘协就常常以朝廷的名义东征西讨,汉室虽然名实存亡,但一些有扶汉之心的势力多少还是会受到曹操的影响的。张昭虽为孙家服务,骨子里对君臣的礼数还是十分在乎的,所以他觉得如果去和曹操抗衡就有种和朝廷抗衡的感觉。另一方面。江东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自然不怕曹操的旱鸭子士兵们,但曹操收编里刘琮的水军,就有实力攻打江东,与其和他拼个两败俱伤,不如我们先投降朝廷,再做定夺。

历史上张昭提出的是暂时降汉以让曹操放松警惕,并非小说里纯粹是投降派的样子(或许正是因为他有个投降曹操的记载,罗贯中才会赤裸裸的忽视他吧)。而身为老臣自然没有年轻人那样爱冒险,所以张昭的建议也并非不可取。不过年轻一辈的鲁肃、周瑜是坚决的主战派,当然结局也是以东吴的胜利而结束。

张昭对于孙策而言是绝对意义上的东吴第一谋士,但在孙权手下貌似就没那么不可获取了。张昭作为长辈,和东吴的一干老臣辅佐新君,自然是想让孙家万世流传下去,所以有时候说话会很直。可别觉得孙权这个人很好糊弄,他也可是个多疑嗜杀的主,比如说虞翻就因为多次直言而被贬,张昭说话更直更难听,虽说孙权不会杀他,但多少和他有了代购,后来孙权任命丞相时就果断放弃了张昭而选取了顾雍。

所以说张昭在孙权心里充其量只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辈,虽说忠言总是逆耳的,但张昭多次“低情商”般的不给孙权面子,也不能怪孙十万不重用他了。

文/逻辑文史游

内事不决问步练师,外事不决问谁?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据说东吴雄主孙策去世的时候,曾对孙权留下这样的嘱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那么,这个张昭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会受到孙策如此器重和厚爱呢?

张昭属于官二代,他年少时便好学,因此,长大成人后便成了学识渊博之奇才。其声名远播后,却接二连三地拒绝了汉末政府的召唤,拒绝入朝为官。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的隐居生活也遭到了破坏,无奈之下他只得和难民逃到了江南,结果被割据江南的孙策慧眼识丁发现其才华,于是拜他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

孙策视张昭为心腹中的心腹,对他宠爱到了极点,一方面对他言听计从,朝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要询问张昭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他视如亲人,不时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视张母为己母。

而张昭也没有令孙策失望,屡献良计,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杰出贡献。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想要亲自写信给孙策,以结“盟友”之势。他写完后给手下名士祢衡“审定”,结果祢衡看完后直言不讳地说:“这信写的太小儿科了,这是想要让孙策帐下的孩童读吗,还是想要让张子布看?” 由此可见,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也对张昭的才华很是认可。

总之,张昭用自己的超凡才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打造了在东吴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东吴的"谋主"。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次狩猎,孙策被仇人所刺杀身亡,临死前,孙策让弟弟孙权继位,并给孙权留下一句遗言,14个字: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赤壁之战中,他用连环计,以少胜多,打败了号称百万雄师的曹军,名垂青史。周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策遗言的精准,在他“外事”的处理上无人能及。

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孙策14字遗言的前一句的7个好像有出入,因为张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了“决内事”。原因很简单,当曹操的大军压境时,做为东吴的肱股重臣,张昭并非没有帮孙权解燃眉之急,而是主动投靠曹操。

大敌当前,张昭为什么会和朝中绝大数大臣一样,主张投降论呢?

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所致:

第一个是内因。张昭毕竟是一名儒生,关键时刻,尤其是生死倏关的时候,难免会明哲保身、意志不坚定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张昭曾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可以想见张昭内心深处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类的正统观念,在敌我悬殊过于大的时候,张昭想以投降的方式来保持荣华富贵也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是外因。

孙权称帝后,截江为主,而托孤大臣张昭朝中“主谋”的地步还是无人能动。然而,张昭什么都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性格,史载"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刚直急躁,有时为了朝中事,张昭直接顶撞孙权,让孙权当着众大臣的面下不了台。

一次,孙权忍无可忍,龙颜大怒,拔出宝剑,对张昭喝道:“我要杀了你。”张昭却毫不畏惧,厉声回道:我之所以竭尽愚忠者,是没有忘记托孤顾命的重任。"

结果,孙权虽然没有杀了张昭,但却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见。而张昭也是脾气犟之人,见孙权不听自己的意见,便称病不上朝。

由此可见张昭和孙权的关系已闹到了很僵硬的地步。而曹操大军压境时,张昭顺水推舟主张降曹,自然也有私心所在,想跳出“苦海之地”,重寻“快乐老家”。

不管怎样,在赤壁之战前,张昭的主降,还是被后人一致认为是孙弱曹强,做为托孤重臣的张昭所作所为令人汗颜。这简直打了英明一世的孙策的脸。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赤壁之战中,东吴在周瑜的统筹下逆袭大胜曹军后,“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张昭非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升官发财,依然是东吴“内事”处决中的“定海神针”。

究其原因,除了张昭本身具有的超级才华外,当然还得益于雄才大略的孙策的广阔胸襟和忠厚人品。而安然享乐完后半生的张昭唯一庆幸的应该是自己遇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雄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