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他的意思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打开了东吴的生存空间,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赤壁之战时,东吴跟曹操的一次生死大决战,如果此战失败,那么曹操必定统一天下。此时曹操已经平定北方,拿下荆州,也就是说除了江东除了巴蜀,其他地方都已经归了曹操。所以有人就说,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胜了,那么天下就统一了,有人就特别恨周瑜。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有道理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成名作,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话,周瑜的地位也不会那么高。孙权非常怀念周瑜,所以他儿子犯了很多错的时候都原谅了他。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失败,有这么几个原因:你是曹操太大意了,因为走的太顺,荆州这么容易拿下,所以他中了黄盖的火攻之计。

曹操是北方人,他不习水战,所以跟东吴玩水战,自然不是对手。

曹操的士兵也是北方人,他们来到了荆州的时候,已经起了瘟疫,因为水土不服,而且冬季战马也没有草吃,所以从天时地利来说,对曹操都很不利。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败了,但是曹操的实力是没有大的损伤的他占领了1/3的荆州。有2/3的荆州,后来被孙权借给了刘备。当然赤壁之战中实战中不关诸葛亮什么事情。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既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国家是否统一的战役。

这次战争中东风助阵,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强大的曹操,直接导致了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中原大地再次出现分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失败?他真的是输给东风了吗?

一、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

(一)战前的天下大势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原战火纷飞,天下陷入了大乱。其中势力最为庞大的有三方军团势力:

长江以北地区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雄师百万,势力最为强大;

长江以南地区孙权雄据江东,占有江东六郡,有精兵六七万人;

东南方向刘表占据荆州管辖南阳、襄阳、江夏等八郡,有水师七、八万人。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起兵83万(这个数字是曹操用来吓唬人的),挥师南下,准备一统天下。而荆州作为长江口的军事重镇,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是曹操进军中原的咽喉要道,如果说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占据了争夺天下的先机,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关键时刻,刘表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刘琮继位,刘琮眼见曹军势大,闻风而降,曹操接收了刘琮水军七万余人后,声势更加浩大。

曹操率军顺江而下,在长板坡与刘备军队相遇,大败刘备,刘备所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本人带领几十名亲卫狼狈逃到夏口,与刘琦军队、关羽的水军合兵夏口,大约有两万余人。

曹操率大军沿江陵而下,直逼夏口,威胁江东,形势已十分危急。

(二)孙刘联军对抗曹操

面对号称有83万人马的曹操,刘备和孙权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是明白的,如果刘备被击败,那么孤掌难鸣的他将更加困难。所以孙权和刘备两家一拍即合,双方正式组成联军,决定背水一战,共同抵抗曹操。

孙权组织精锐军队3万余人和刘备的2万军队合兵一处,以周瑜为大都督,老将程普、黄盖和鲁肃协助,与曹操隔江相望,赤壁之战正式开始。

(三)东风助攻曹军大败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战斗打响。周瑜沉着冷静,指挥联军以逸待劳,初次战役就取得了胜利。一时间士气高涨,联军终于看到了战胜曹军的希望。

曹操初战失败后,退到了江北,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北方军队不习惯水战,立在船上就晕船,这可愁坏了曹操,这样还怎么战斗呢?这时有人建议,把所有战舰用铁链拴在一起,士兵在上面就可以如履平地,把水上战争变成陆地战斗。曹操一听好注意,下令马上实施。

一天夜里,长江上东南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周瑜的部下黄盖写信假意称要去向曹操投降,带了十艘艨艟斗舰,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直向曹营驶去。与曹军相距不远时,黄盖点燃舰船上的柴草,战船熊熊燃烧,向曹营冲去,风助火势,加之又侵了汽油,曹军舰船一下被点燃。那些船舰因有铁索锁住,仓促间也无法分开,一时间烈焰冲天,曹操的水寨一下子化成了火海。火势蔓延,不一会儿,曹军岸上的营寨也被点着了,曹军人仰马翻,被烧死溺死的不计其数。

这时,孙、刘联军分水陆两路乘势进攻,向曹军发动了猛烈攻击,曹操本人带领少部分人马从华容道逃跑。

赤壁之战曹操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损失了精锐部队十几万人,加之部队中瘟疫流行,士气更加低落,曹操只得下令搬师回朝,由曹操发动的赤壁战役宣告失败。

(四)赤壁之战的后果

赤壁之战后,曹操军队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南下发动统一战争,中国大陆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民族统一机会。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建都成都。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势正式形成。

二、对赤壁之战的分析和评价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万万没想到的,战役失败后,孙刘两家势力彻底做大,中原大地由以前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孙、刘、曹三家势力大体相当,三国鼎立,曹操有生之年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天下。

曹操兵强马壮,兵力是孙刘联军的数倍,在战前具有绝对的优势,为什么反而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呢?

(一)曹操准备不足

如果说赤壁之战是场局部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影响天下大势的关键战役。曹操统一北方后,急于挥兵南下,凉州马腾、韩遂还未完全归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使得曹操要在许昌屯重兵以保护后方的安全,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曹军的主要战力。

刘琮所率荆州降兵虽然有六、七万人,但这部分军队是新投降人员,忠诚度大打折扣。要将这些降兵投入前线做为战斗的主力,至少短时间内难以办到。

同时曹军主力是北方人员,到江边长时间生活后,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这些都影响了曹操部队的战斗力。

如果曹操不要操之过急,占领荆州后,广积粮食,训练水军,整顿荆州降兵,争取当地大户的支持,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再打赤壁之战,我想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二) 曹操兵力没有那么多,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

《韩非子》里讲究“兵不厌诈”,而曹操无疑是“使诈”的高手,可惜这一次,他的“诈”却被削弱了应有的作用。曹操自称有八十三万大军,以为能把敌方势力都吓得丧失战意、乖乖投降,他的计策确实也成功了一半,威慑到了许多东吴大将,可殊不知孙刘势力早已准备好了背水一战,联合周瑜、诸葛亮两大智者,莫说八十万,就是百万雄师,孙刘势力依旧不得不奋力起来拼死一战,更何况曹军实际上只有二十万士兵呢?其中还包括有七八万人是投降不久的荆州水师,曹军中真正能战斗的精兵估计不到10万人。

而孙刘联军虽然只有区区5万人,但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兵强将,熟悉水战,为了保护家园,舍生忘死,以一当十,此消彼涨,所以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三)曹操的军队是疲劳之师

曹操的领地大概是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以及湖北、安徽、江苏的北部地区,辽宁的东部和南部,军队里多为北方士兵,此次挥师南下,就犹如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从气候温暖的本国深入苏联雪境,习惯了开阔地作战后却不得不打巷战。同样的,长期的跋涉加所处气候环境的巨大改变严重影响了曹操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之曹军连年征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曹军的整体战斗力并不高。

(四)决策失误导致战役失败

曹操为了解决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战和晕船的问题,把战舰用铁锁连在一起,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决策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全面失败。孙刘联军的决策者抓住了机会,利用了东南风起的天时,黄盖诈降推动了计划的实施,最终火烧赤壁直接导致了曹军南征的失败。

综上,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的大战,曹操虽然人多势众,但孙刘联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举改写历史,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曹操郁郁寡欢,最终病死,使天下三分,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这既是曹操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大大推迟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时间。

我是@淡墨飘香,换个角度看历史,欢迎留言和关注我。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决定历史大命运的战役

黄仁宇先生有个著名的学术观点“大历史观”: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对三国赤壁之战,也惟有放到大历史中,才能更准确的评价赤壁之战在中国的历史意义。

唐代杜牧有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百年之后的杜牧,通过历史的沉淀也演绎,已经清楚的看出曹操赤壁获胜,江南将失去进一步与北方作战的物质基础,刘备也不会建立蜀国了。曹操一统天下后,很有可能取汉而代着;魏朝取代晋朝,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避免以后的南北朝时代。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的失败,北方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了呢。

自古作战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质基础、人员储备及兵员保障,自古是胜利之本。所谓的计谋、战略,是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当时东汉末年区域分为13个州,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和司徒校尉区,益州、荆州、扬州及交州。 长江以北的诸州,是东汉的经济中心,人口稠密。而扬州(江苏、安徽的江南及江西、浙江和福建三省)地广人稀,广大的区域仍未开垦出来。人口稀少,文化落后。北方对南方具有压倒性的

208年,曹操消灭了袁术、吕布和袁绍,统一了北方。曹操占领的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和司徒校尉区,是东汉的经济重心,但是历经东汉黄巾军起义及三国前期军阀之间的争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灭失,或者向南方迁移,经济力量削弱。曹操定都许昌后关中地区人口已不足30万。豪门大户纷纷南迁,比如诸葛亮一家就有徐州琅琊地区迁徙到荆州避难。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以后,历经多年统治,已经和当时的豪强大族结为同盟,许多耕地也被迁移而来的难民,建立起稳定的生活,为江东作战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兵员补充。

所以赤壁之战之后,随着江东经济基础的强大,和川蜀地区经济的发展,曹操代表的北方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和要素保障。非因东吴和蜀汉政权统治内部力量削弱和战略战术的失误,非但曹操,即使是司马氏家族,也无法一统天下了。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提到赤壁之战,任何对三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场战役奠定了日后天下三分的基础,而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赤壁大战也绝对堪称以少胜多、运筹帷幄的典范。

关于赤壁之战,除了《三国演义》之外,后世也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战役本身还是参战双方势力,都永远不缺少话题。那么,我们该如何以今人的视角去评价这场战役呢?今天有书君抛开战争的过程,另辟蹊径,从战役前后的形势变化,去重新回顾赤壁之战的独特意义。

战前背景

赤壁之战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时间节点非常独特,在战前,整个华夏大地的局势是非常微妙的。

首先,曹操已经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自然要把矛头指向长江以南,追求全国的统一。

当时,曹操的硬实力毫无疑问有绝对优势,以至于东吴的很多将领都出现畏战和投降的情绪,因此,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南下的战略思想是没有问题的。

而孙刘联盟,孙权只是占据江东一方,刘备更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双方的结盟,更多是被形势所迫的一种选择,所谓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其中一方被曹操消灭,那么另一方也没法存活。

战后局面

如果赤壁大战的胜者是曹操,那么十年之内,或许他真的可以称帝,可惜历史从不允许假设,在诸多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孙刘联盟创造了战争史上完美的以少胜多案例。

赤壁之战的影响,并不只是在于这场战役本身,不只是战斗过程对于曹操军队的损耗,而更应该去观察战后的局势变化。

最核心的变化,就在于荆州的归属。战前,刘琮率部投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襄九郡及其麾下的战船,可在赤壁大败后,曹操不得不退军,孙刘则趁机把荆州剩下的城池给分割掉。

其中,刘备是最大的获益方,占据了荆州的大部,而这也成为孙刘联盟日后分裂的一个诱因,同时,刘备以此为根据地,又进一步攻占了益州和汉中。孙权也得到了充足的喘息和扩张时间,整个东南区域,彻底成为了东吴的囊中之物。

在赤壁之后,曹操再也没有机会一举灭掉其中一方,而孙刘本身的实力,也不足以反攻曹操,由此,天下三分局面慢慢形成。

因此,把赤壁之战看作东汉末年几十年纷争的一个分水岭毫不过分,战前,是群雄争霸,战后,则是三家抗衡。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曹操之所以会兵败赤壁,主要是因为曹军已丧失了长驱东下的军事力量。

否则,曹操大旗一挥,曹军大举顺流而下,直接就能把孙刘联军杀个稀里哗啦。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其他偏门手段都是无关紧要的。

很多人都认为,地盘越大,后续的战争潜力就越大,因为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越大。

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对,只能说过于理想化了。因为打下来的地盘越多,你需要消化的就越多,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人不是棋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想要在短期内将打下来的地盘转化为战争潜力,是极其困难的。

这块地盘现在是属于你了,但在这块地盘上,有多少人盼你倒霉?有多少人伺机背叛你?如果这样的人很多,那你占领的地盘越大,崩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继续扩张了,就是想维持现在的规模,恐怕也会力不从心的。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会出现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换而言之,我不断撤退,让你占领越来越多的地盘,我到要看看你的胃口有多大。

在这种背景下,进攻方就会占领越来越多的地盘,但这些地盘极其不稳定。届时,进攻方就不得不分散兵力,用以维护在这些地盘上的统治。而进攻方继续向前推进时,后勤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确定性也会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进攻方的实力看似比以前更强,但它后续的进攻潜力却越来越小。

但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想要顺利达成,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要求进攻方没有办法击溃占领区内的主战派,从而无法顺利掌控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旦进攻方击溃了占领区内的主战派,掌控了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战争潜力自然可以随着地盘的扩大而增强。

曹操不战而下荆州,对于曹操集团来说绝对是件好事,这意味着曹操的基本盘扩大了。但想要把这种基本盘彻底转化为潜在的战争潜力,则需要很多的时间消化。

而曹操拿下荆州的过程一帆风顺,并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这也意味着曹操没有机会和借口去打碎荆州现有的利益结构。而荆州的主战派依旧聚拢在刘备身边,曹操并没有完全掌控荆州。

所以,曹操必须在荆州的广阔地区留下足够的军队,用以维持秩序。否则,荆州这个大后方随时都有可能威胁曹操的后勤安全。所以,即使曹操明面上拥有足以碾压孙刘联军的海量大军,真正能够投入战场使用的,却并不会很多。

如果曹操把所有军队全部抽调至赤壁前线,后方随时可能会在顷刻间崩盘。

孙刘联军之所以敢打赤壁之战,主要也是这个原因。

当时的孙权和刘备已经退无可退,不可能再玩什么“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如果曹操立足荆州,深耕几年,也许有机会彻底掌控荆州。

届时,曹操只需要准备足够多的兵力,用其中一支牵制孙刘联军的主力,其他军队分兵深入,或者开辟第二战场。而孙刘联军必然因为兵力不足,无法保证后方的安全。到时曹操的军队进入江东近于不设防的地区(没有足够兵力防守的地区),自然会很快就能打开局面。

问题是:此时的曹操,显然不具备这种优势。所以,就赤壁主战场而言,并不是什么以强击弱,而是双方僵持对峙。

僵持对峙对于曹操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这会使曹操初期拥有的各种优势化为乌有,荆州地区的中立派也会越来越多。因为僵持对峙意味着胜负难料,大家都不敢继续押宝曹操。

曹操的本部兵马多为北方人,以陆军为主。长时间在南方水岸边驻扎,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旷日持久,大规模非战斗减员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一旦加剧,曹操就只能考虑撤军了。

至于荆州投降曹操的军队,是绝对不堪大用的。因为在任何时代,大多数伪军都只能帮忙维持后方秩序,攻坚战是指望不上的。因为他们的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政治可靠性都是极大的未知数,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身边有这种队友,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常胜之师必须是大型而严密的高精度机器,确保在任何不利局面下都能够正常运转。而伪军则是一些无法确定品质的零件,一旦选用伪军作为这台高精度机器的零件,任何意外情况的出现,都可能导致整台机器停止运转。

这就是曹操的困境,荆州不战而降,使得他没有机会和借口去打碎荆州固有的利益结构。没有机会和借口去打碎荆州固有的利益结构,就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消化荆州。这样的荆州,不是曹操的筹码,反而是他的负担。

基于曹操最初的想法,大概就是依靠征服荆州的强大气势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一举打垮孙权集团的抵抗意志。所以曹操写信告诉孙权:我有八十万军队,你如果不敢抵抗就赶快投降。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集团也只能干脆承认:曹操确实兵多将广,但我们擅长水战,一个至少顶你十个,有本事你就来打我。

双方打心理战的结果,东吴明显占据上风。

曹操这种说大话唬人的做法,如果真能把江东唬住,自然是威力巨大。可一旦被江东识破,立刻就会成为笑柄,反而帮助对手凝聚了士气。

江东会想:曹操真的很可怕吗?好像并不可怕,一个真正可怕的对手,怎么会用出这种吓唬小孩子的方法呢?我现在就三万人马守在赤壁一线,曹操居然没办法拿我怎么样,就这点水平还敢叫我投降?也太小瞧我了吧?

江东此时甚至可以反叫板曹操:你不是有八十万军队吗?我这里就三万军队。你真那么厉害,就把我这三万军队打垮,我立刻投降。要是你连我这三万军队都吃不下,以后还是少吹牛吧。

从局势上看,似乎是曹操占优势。可是自从曹操决心征伐江东之后,事情的发展就渐渐地脱离了曹操的掌控。

当曹操忽然发现自己无法迅速平定江东时,也只能重新调整战略。在我看来,曹操是主动选择撤军,而非被孙刘联军打退。

这一点是基于战后局势判断的。因为在赤壁之战以后,荆州最重要的两个军事重镇——襄阳和江陵,依然被曹操控制着。如果孙刘联军真的大胜曹军,为什么不顺势收复襄阳和江陵呢?这两个地方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就算孙权和刘备不看重襄阳和江陵,那么襄阳和江陵的当地实力派为什么不趁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呢?

这只能说明:曹操虽然兵败赤壁,但元气并未大损,依然可以从容地掌控襄阳和江陵。

这大概就是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不精彩,也没什么故事性。但正如体育比赛中的“大赛难有好局”一样,这种重量级的较量,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收场,也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说孔明和周瑜谈定火攻,而后庞统设计连环计,曹操连横战船。本来以为火攻不成问题,但是,一次江风刮过,周瑜这才想到,这个季节只有西风、北风,而没有东风和南风,一下病倒。

诸葛亮得知周瑜生病,前去探望,很快就指明病因。周瑜大惊,又多了一层杀害孔明的想法。关于东风之事,诸葛亮对周瑜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丈,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然后,孔明把风起风息的时间,告诉周瑜。

周瑜很是高兴,给孔明了五百军士,到南屏山筑坛。于是,孔明开始了借东风之旅。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孔明沐浴斋戒,被上道衣,跣足散发,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到了三更,东南风大起。当周瑜派的人前往祭坛杀害孔明时,孔明早就下坛,乘赵云接应的小船,去往江夏,和刘备汇合了。

其实,东风不借也会出现,只不过孔明没有告诉周瑜罢了。而孔明也知道周瑜忌惮自己的才智,所以主动提出借东风,为自己设计“死角”——靠近江边,不能逃跑。进而,孔明到南屏山有模有样的借东风,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迷惑周瑜而已。当周瑜全力和曹操大战,也正是孔明逃脱之时。在制造一系列不可预测的气氛后,孔明的底牌——赵云驾小船来了……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在战争中,为了隐瞒自己的意图,军事家都做足了表面的功夫。从中国古代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到二战中盟军策划的诺曼底登陆,都是在隐瞒意图中,获得的成功。可以说,谁迷惑了对方,找出对方意想不到的底牌就等于成功在向自己招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