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很多古装剧里,都会出现一个情景,那就是需要点火的时候,剧中人物就会拿出一个小竹筒一样的玩意儿,拿掉盖子吹几下或者甩几下,就会有火苗出现,而这就是火折子。

在没有火柴跟打火机的时代,火折子是东方的一种取火科技产品,而这玩意儿还并非是一次性产品,是能够多次重复利用的,充满着古代人的智慧。

最早的取火方式,就是钻木取火跟用火石摩擦点火,人类在学会用火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其实点火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不管是摩擦起火还是打火石,都挺费劲。

相信很多人都试验过自己钻木取火,那真是搓得胳膊要断,也就弄出点炭屑而已。

由于钻木取火太麻烦,人们还是用打火石,尽管还是不方便,但比钻木头要好些。

从先秦到秦汉魏晋时期,打火石一直都是咱们的祖先最主要的取火方式,主要的工具就是燧石也就是打火石,后来出现了金属制成的火镰。

南北朝时期,北魏宫廷之中的一位侍女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取火工具,也就是火折子,这玩意儿的构造极其巧妙,而且容易携带,可以直接产生火源。

火折子通常是用松木、柏木等制成,削成小棍,然后外层裹上厚厚的硫磺。

当然,为了更加方便,还需要加入磷粉这样燃点很低的东西,作为引火的物品。

一般火折子做好以后,要将其用土纸卷起来,再点燃,迅速插进竹筒当中,这个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火苗明火就会消失,只剩下一点点火星,这就要把盖子封住。

众所周知,燃烧是需要充足的氧气参与的,如果在封闭的空间之内,火苗很难烧起来,而古人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将火苗进行保存。

火折子里面,储存的就是火源,如果要用,就打开竹筒,对着里面猛吹。

因为接触到了足够的氧气,这个时候竹筒当中微弱的火源就会将硫磺等点燃,重新烧起来。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的火折子越来越精巧,人们用棉花、纸张等物品做出了更好更安全的火折子而这就是利用了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加上火源就可以燃烧的原理。

火折子跟现在的火柴、打火机等有个很大的根本上的不同,那就是火折子之中,原本就存在着火源,并非是后来点燃,而是事先就燃烧好了的。

所谓用火折子,只是让氧气进入,让火折子里面的火源燃烧。

火星子在竹筒之内,因为没有足够氧气,只能处于半燃烧半熄灭的状态下。

以前的火折子其实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不能受潮,也不能把盖子盖太紧,也不能时间太长不用,这些都会让火折子里面的火源熄灭,那火折子就会失去功用。

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打火机嘛!

古人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继续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最后折成长扁筒,晚间提前点着放在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灭,始终有火星在,因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

一个火折子就做好了!

古人外出因为交通不便,城市之间的距离也远,所以外出行走一般经常会在野外过夜,随身携带火折子就能够很方便地在晚上点起篝火,很好地解决了吃饭、取暖、驱赶野兽的问题。

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谢邀!

看古装剧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古人外出生火时,常常会先掏出一种管状物。

这种东西叫火折子,只要打开盖子吹上一口气 ,就能够冒出火苗,可以用来生火烧饭点火把,看起来比打火机要方便得多啊!

那么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火折子是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正值连年战乱的南北朝时期,物资短缺,火种稀少。

北齐朝的一些宫女就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火折子,她们用非常粗糙的土纸卷成密集的纸卷,将它点燃后再吹灭。

这时候纸卷虽然没有火焰,但还有红色的火星在暗暗燃烧,并没有完全熄灭,需要点火的时候再吹一吹,就能够让它重新点燃。

但这种火折子非常容易熄灭,不便保存火种,而且吹起的时候必须气量大才能使火焰燃烧起来。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进之后,火折子的质量也慢慢开始得到提升,一般制作优质的火折子,都以番薯的藤蔓为原料 。

将它们侵泡在水中,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取出来用石锤敲打,接着混合棉花和芦苇杆继续捶打 然后晒干,晒干之后在其中加入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的粉末后再塞进竹筒里。

这种火折子运用了化学原理,想要取火的时候打开盖子,稍微一晃动就能够点燃了,十分方便。但价格不菲,基本上都是皇宫和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

没想到小小的火折子里,居然包含了那么复杂的工艺 ,看来千万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啊!

我是找靓机二手机,每日更新有趣的科普视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Peace~

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说一句扫兴的话——古代其实没有什么“火折子”,这不过是“小说家”和“说书者”编出来的一个噱头。

1827年火柴发明之前,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的人,包括各种大侠们,有任何的可以“自行引燃”的点火工具——都要有两种东西皆俱——加温到可引起燃烧的物什和易燃物,才可以产生火。

或曰,“火折子”,不过是保存的火种揣在怀里、藏在袖中。然而,第一,“火种”也需要氧气,藏匿在这些地方,时间稍长不会熄灭么?第二,即便“火种”,也有温度,揣在怀里、藏在袖中,不会烫人么?

追根溯源,最早说到“火折子”的,应该是清光绪年间的《济公全传》。此已是19世纪末叶,火柴易燃传入中国,叫“洋火”。

大约,《济公全传》的作者郭小亭,亦感觉这种“一擦就着”的东西很神奇。可是,既然是“洋火”,用来写南宋的济公便不合适,遂设想出了一种可以保存火种的办法,一晃或一吹即忽地冒出火来,并起名为“火折子”。

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好像除了《越女剑》《鸳鸯刀》和《白马啸西风》中没说到“火折子”,其他作品中都有。

其他作者的武侠小说里,使用“火折子”的描述也比比皆是。

问题是,这都是“小说家”言,或者,再加上“说书者”语,当不得真的。

学会用火,进而熟食外加御兽,很可能是“人猿揖别”且加快演化的重要一环。

外国考古学家们发现了220万年前的古人类用火遗迹。但这不是最早。中法考古学家合作,发现了距今243万年的西侯度人用火遗址。截止到目前,世界上尚未有更早的人类用火记录。

亘古先民,一定是通过天然之火而发现火的重要性并学会用火的。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千方百计保存天然火种,也应该是人类用火历史没有间断的唯一途径。

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燧人氏”,就因为“钻木取火”而被世代传颂。人,通过自己的办法和方式“取火”,这个发明的意义,说多重大就有多重大。

因为火太重要,火灾又威胁巨大,所以,自从社会有了“部落”“部落联盟”“古国”以及“王国”,对火的管理,都是必设的重要官职。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火正曰祝融”。

《汉书·五行志》云:“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证。”

历代,皇帝天子政府都要颁布关于用火的“火令”。

“钻木”,大概可算是第一代的“取火”办法。

然后就有了“火石”“火镰”,通过击打冒出火星,点燃易燃物。

(火石就是燧石)

第三代,以绵絮、茅草、草纸作为引燃物,发展到了“火寸”,又名“焠儿”“引光奴”。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发烛》载——

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岂即杭人之所制与?宋翰林学士陶公穀《清异录》云:“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知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按此,则“焠”、“寸”声相近,字之讹也。然“引光奴”之名为新。

建德六年,为公元577年。

“火寸”,虽不可“一擦即燃”,仍需火石火镰相助,但应当是距离“火柴”最近的发明。公元577年,这个时间也够早的了。

1827年的“火柴”发明,是以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为基础的。时候不到,一切皆无可能。

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相信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古人在黑暗中拿出一个火折子,对着吹一口里面便出现了火星。至于说火折子的用途,那当然就是点火了,至于照明的话是不靠谱的,因为火折子不可能一直燃烧,太过浪费,而且真实历史上火折子可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厉害。

一般来说最普通的火折子其实就是粗糙的纸紧紧的卷成一个卷,先用火将其点燃然后再吹灭,这个时候即使火已经被吹灭,可是仔细看的话还是能够看到有个小火苗在隐隐约约的燃烧,如果制作成功的话,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都不灭,使用的时候只要对着火折子吹一口就能够让他再次燃烧起来。

当然吹火折子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不掌握技巧,是不可能让火折子复燃的。让火折子再次燃烧的技巧大致就是突然的用力吹气,这个过程要短而且送气量要大。这只是最简易的火折子,也是最开始的火折子,到了后来火折子发展的越来越好,火折子不仅仅是一个纸筒而是一套东西。

有钱人家的火折子都是红薯蔓先用水浸泡,然后取出锤扁,之后加入棉花和各种易燃物质继续浸泡,之后拿出晒干,然后折出一个筒状,然后燃烧吹灭,用的时候取出来不用吹,只需要手来回一晃便能够着起来。当然这种火折子成本非常高,最起码也得是王公贵族才能用得起。

有趣的是早在我国公元577年就有宫女发明了火柴,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火柴还仅仅是引火的材料而已,后来还是欧洲人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现代的火柴,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见到的摩擦生火的火柴。其实火折子的制作原理并不难,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试着制作一个,不过制作完毕之后一定要妥善销毁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古人出门携带的火折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火折子没见过,但小时候放炮常用一种很粗糙的纸,我们叫马粪纸。点着后吹灭火用来放炮。可以象香一样着很长时间,把它卷成卷,用力吹一下,火就着了。火折子大概就是这个原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