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特务机构“西厂”是哪位皇帝设立的?存在了几年?结果如何?
要说起明朝的东厂跟锦衣卫,知道的人想必非常多,而在明朝成化年间,还曾有过一个西厂与东厂相对,只不过这个西厂,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就被裁撤掉了。
西厂与东厂虽然相对,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西厂的权柄在存在期间远远胜过东厂,与东厂还有锦衣卫,合称为厂卫,而且人数也非常多,不过西厂仅存在于成华年间与正德年间。
明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对于内侍管制得还是非常严格的,还特意铸造了“内臣不得干政”的贴牌,可随着时间推移,时间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废丞相与中书省之后,虽然皇权强化,但工作压力也陡然上升。
为了缓解这种劳累,朱元璋又设置了内阁作为顾问机构,而后来,内阁的权利地位不断上升强化,内阁首辅与丞相也越来越像,而阁臣之间互相倾轧的同时,也再次与皇权相争。
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并且对朝臣们进行有效的约束把持,后来的明朝皇帝越发注重内臣宦官,设置了诸多的机构,通过近身内监去监视朝臣。
成祖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因为早期的锦衣卫在宫外,并不方便使用。
东厂的全称是东缉事厂,其首领都是皇帝的心腹内监,刚开始成祖牢牢掌握,可后来对于东厂的管辖权逐渐转移到相关的内监手里,而其地位也越过了锦衣卫。
与东厂相对的西厂,其实诞生非常偶然,在成化石二年的时候,京城出现了“妖狐事件”,有个妖道叫做李子龙,他与诸多朝臣都有联系来往,甚至潜入大内当中。
传闻这名叫李子龙的妖道意图弑君,结果被锦衣卫拿下诛杀。
宪宗朱见深对此疑神疑鬼,觉得身边非常不安全,他希望更加了解臣民的活动,所以让自己的心腹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出宫监察,汪直则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如果天下太平没什么事情发生,汪直自然没什么功劳,为了自己的前途,汪直借机大肆捕风捉影制造错案,向皇帝邀功,而朱见深倒是觉得,汪直尽职尽责做得很不错。
既然做得好,当然就要继续,因此在成化十三年,西厂正式就诞生了。
汪直作为西厂的提督,以灵济宫之前的旧灰厂为厂署,其中的人员都从锦衣卫里挑选,受到皇帝信任的汪直,在很短时间内,让西厂的势力远远超过了东厂。
本来,西厂的诞生就是为了给皇帝办事,刺探消息,可汪直野心太甚,他为了让自己手里的权更大,大量制造案件,在全国各地都不断伸手,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当时的西厂,还有所谓的“妖言罪”,但凡有人说话不慎,都可能被西厂给抓走。
仅仅五个月,朝野上下大量重臣联名上书弹劾汪直,细数汪直与西厂的罪过,宪宗见状只能将汪直罢免,同时裁撤西厂,将所有的人员遣散。
可西厂没了之后,宪宗又开始吃不好睡不好,工部尚书戴缙看出了皇帝的小心思,又开始大捧汪直与西厂,宪宗大喜,因而就坡下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重开西厂。
这回复出,汪直可谓小心谨慎,但他下手更狠,办了更多的所谓的大案。
朝野之中很多反对汪直的人被他翦除,而汪直与西厂的力量也空前膨胀,但物极必反,汪直引起了宪宗的警觉,最终还是被宪宗罢免调出京城,西厂解散。
正德年间,宪宗的孙儿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西厂重开,由内监谷大用担任提督,而当时的西厂跟东厂都由朱厚照的心腹刘瑾主掌。
可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总是斗来斗去,刘瑾还弄出了个内行厂。
但与此前一样,正德五年刘瑾斗败,西厂与内行厂都被武宗裁撤,而作为临时存在的机构,西厂这回被撤,就完全消失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明朝特务机构“西厂”是哪位皇帝设立的?存在了几年?结果如何?
还记得电影《龙门飞甲》中,西厂“厂花”雨化田那句霸气的“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吗?
历史上,西厂的权力的确凌驾于东厂之上,不过其权力虽大,但设立时间却根本无法与东厂相提并论,先后设立两次也不过仅仅存在了十年而已。那么,西厂是如何设立的,又是如何被撤销的呢?
第一次设立:成化十三年(1476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西厂首次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其实早在西厂设立之前,明朝便长期设立着东厂和锦衣卫两大厂卫组织,目的便是探听天下消息,维护皇宫和皇帝安全,而促使明宪宗于东厂和锦衣卫之外另设西厂的,则是发生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两大事件,即“妖狐夜出”和“李子龙潜入皇宫”。
先是“妖狐夜出”事件,该事件多见于明朝文人笔记和小说,而《明史》对此则是简单带过。传说,当时京城有个叫赵灵安的商人在出城经商时,碰到了一个美不胜收的美女,于是便将其带回了府中,结果次日全府上下的人和牲畜全部死光,且所有人和动物皆没有伤痕,而那个美女却没了踪影,于是京城开始流传出狐狸精作怪的传说。紧接着,便不断有人声称夜间见到一个美女四处游荡,且接连死去了几个人,于是“妖狐夜出”的传说开始迅速流传。
与此同时,当时京城还有一个以旁门左道闻名一时,极善于蛊惑人心的妖道,名叫李子龙,朝中不少官员也都拜在了他的门下。于是,在这些官员的帮助下,李子龙得以潜入皇宫,先后到万岁山等地“游览”,传说其潜入皇宫便是意欲弑君,结果还没等他找到皇帝,便被锦衣校尉发现,结果被抓了个正着。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让明宪宗大为紧张,开始变得疑神疑鬼,深感到处都充满了危险,尤其是对东厂和锦衣卫的办事能力,甚至是忠心程度都产生了怀疑。为了了解宫外臣民动向,明宪宗于是命令亲信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侦查,汪直趁机捕风捉影,搜罗了大量“秘密消息”给明宪宗,明宪宗见此举果然有成效,于是让汪直继续下去。
不过,乔装成百姓也只能打听到一些民间流传的消息,却根本无法深入官宦之家打听更深一步的消息。于是,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下令成立西厂,钦定校尉人数多于东厂一倍,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
同年二月,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晔与其父杨奏暴横乡里、惨害人命,被仇家举报后入京行贿,结果被西厂发现,汪直于是命人将其抓入监狱严刑拷打,牵连出多位大臣,一时间“权宠赫奕,都人侧目”。同年五月,内阁首辅商辂等人见西厂如此肆无忌惮,遂上书称西厂“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网太密”,并联合六部九卿请罢西厂,明宪宗见群情汹汹,无奈之下只得同意。
撤销西厂后,明宪宗总感觉没有安全感,而九年未得升迁的戴缙在得知后,遂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明宪宗大喜,立即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仅隔一月。内阁首辅商辂等人见状,只得黯然辞职,而戴缙则得以先后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
重掌大权后,汪直开始拼命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并借机排除异己,从而使自己权势大增。其办案过程简单粗暴,只要有了怀疑对象,便立即将其逮捕,之后便通过严刑逼供,力争将案件不断扩大。而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任命为大同镇守太监。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汪直既在大同不得还,言官纷纷上疏奏其办事苛察纷扰,内阁首辅万安上疏请罢西厂,宪宗同意。
第二次设立:正德元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0年)明武宗朱厚照作为明朝历史上最有性格的皇帝,早在其为太子期间,身边便有八位随侍左右的太监,他们经常给朱厚照找来一些奇特的玩具,想出各种各样奇特的玩乐方式,因而深得朱厚照的宠信。当朱厚照即位后,这八人也迅速得到重用,成为宫内的大太监,人称“八虎”。
正德称帝后,刘瑾等人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拉着皇帝胡闹,甚至玩的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搞的乌烟瘴气。
正德之父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间,也算是政治清明,因而给朱厚照留下了一批刚正廉洁的大臣,这些大臣眼看皇帝如此胡闹,自然心急如焚,于是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明武宗由于刚刚即位,还无法驾驭这些大臣,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便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
刘瑾在得到吏部尚书焦芳的通风报信后吓了一跳,连忙跑到正德面前哭诉,使得朱厚照心软之下无法下手。眼看已无性命之忧,他们又对朱厚照说,“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岳,王岳勾结内阁大臣想限制明武宗出入,所以先要把他们所忌恨的人除掉,况且飞鹰猎犬何损于国事?如果司礼监任用得人,这帮文官怎敢这样!”
朱厚照听后信以为真,遂将进谏的大臣惩治了一番。正德本想敲山震虎,谁知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不退反进,以告老还乡相威胁,朱厚照则是欣然批准,结果导致群臣失去领头人,此事这才作罢。
此外,朱厚照让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连夜收捕王岳和范亨、徐智,发往南京充军。与此同时,朱厚照又重开西厂,以谷大用为提督。一时间,掌握了内廷和厂卫的“八虎”权势高涨,又与外廷焦芳等人联手,一时间大权在握。
不过,这次西厂重开,对于外廷的危害却不是很严重,原因便在于大权在握后,“八虎”内部出现了争执。不仅东厂马永成、西厂谷大用争权夺利、互相拆台,掌握了大权的他们与“八虎”之首刘瑾关系也变得极为紧张,结果刘瑾又自己搞了个“内行厂”,凌驾于东厂、西厂之上。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八虎”之一的张永向明武宗朱厚照揭露了刘瑾的罪状,罗列刘瑾十七条大罪,明武宗得知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刘瑾这么多年来瞒着自己做了许多恶事,遂命将刘瑾抓捕审问。次日,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甚至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
武宗见状大怒,终于相信刘瑾谋反的事实,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废除刘瑾变法时的一切举措。随着刘瑾的倒台,明武宗对于厂卫的胡作非为了解的也是更深,于是果断下令撤销了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明朝特务机构“西厂”是哪位皇帝设立的?存在了几年?结果如何?
明朝特务政治的产生
明朝是我国古代特务政治极端发达的时代!
这和明朝的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
明初,朱元璋以胡惟庸造反为借口,废除了存在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
原属宰相的权力便分散到六部,最后由皇帝统揽。
这样国家的权力不是集中于中央政府,而是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而随着皇帝权力的集中,皇帝对自己的臣民变更加的不信任起来。
特务制度便应运而生。
明朝著名特务机关在明朝的特务机关中,最著名的便是锦衣卫和东西厂。也就是所谓的“厂卫”。
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机关中,唯一一个不由宦官支持的。
它是皇帝的私人卫队,负责侦察京师官民动向,长官为一个指挥使。
东西厂长官为提督,由宦官担任,除了侦察京师官民,它们还能侦察锦衣卫。
当然了,这三个组织有时候也会派人去地方侦察。
下面重点说说西厂。
西厂一共设置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明史·宪宗本记》这样记载
十三年正月……置西厂,太监汪直提督官校刺事
而西厂设置了五个月,便把天下搅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在五月份的某一天,在大臣的抗议下。
明宪宗没有办法,只得下旨取消了西厂。
但是,这时候却有几个不要脸的大臣看出宪宗不想取消西厂的心思。
他们便上书歌颂西厂提督汪直的功德。
宪宗一听十分高兴,便在六月又下旨恢复了西厂。
这次的恢复,便又使西厂持续了五年的时间。
一直到成化十八年,宪宗已经看汪直不大顺眼的时候。
大学士万安乘机上书宪宗,请罢西厂。
宪宗看后,便在这年的三月正式诏罢西厂。
西厂的第二次设置是在明武宗时期,这一次是受了太监刘瑾的怂恿。
《明史·武宗本记》记载
正德元年……以刘瑾掌司礼监,邱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
正德五年八月,刘瑾因谋反被处死,谷大用也就不在继续干西厂了。
也就是说,武宗时期,西厂也存在了五年左右的光景。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但是东西厂为了争功。
都争相派遣特务去全国各地侦察,闹得民不聊生。
这就是西厂的大体情况,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多探讨。
明朝特务机构“西厂”是哪位皇帝设立的?存在了几年?结果如何?
“西厂”是由明成化帝朱见深设立的,“西厂”又称西缉事厂,在明朝历史中短暂存在过,职责与东厂相同。
建立原因成化年间的权宦汪直一直觊觎东厂的势力,一直向成化帝帝表态让他统领东厂,但成化帝没答应。
后来,京城出现一个妖道李子龙,很多人都被他蛊惑了,甚至传出要弑君谋反的消息。虽然李子龙不久就被锦衣卫斩草除根,但心惊胆颤的成化帝还是不放心,就派自己信的过的宦官汪直出去打探臣子和百姓动向。
汪直于是趁此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故意把事情弄的很严重的样子,向成化帝报告。
于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宪宗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加强对情报的刺探,并任命汪直为首领。
第一次被裁撤西厂建立以后,势力极度膨胀,一度统辖东厂和锦衣卫。汪直利用西厂开始排挤异己,很多朝中大臣如兵部尚书项忠、左都御史李宾、侍郎程万里等人都被他诬陷入狱,屈打成招。最后导致亦思马进犯宣府,朝中无人可用。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内阁大学士商辂及同僚万安、刘珝、刘吉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认为宪宗宠信汪直,致使“人心汹汹,各怀疑虑”; 他们还特别指出,上年七月有妖物伤人,而今的汪直用事,正是妖物出现的应验,要求宪宗革除西厂,废黜汪直,如此才能安天意、回人心。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再次恢复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后来因人举报,刘瑾试图反叛,派人收押刘瑾并抄没其家发现许多金银财宝和黄袍。
正德五年,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