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被称作“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德意志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建立的那幅油画当中,俾斯麦甚至比德皇更加抢眼。
不过,俾斯麦在缔造德意志的过程中,却始终极力压制在海外进行殖民开拓。
德意志统一之前,俾斯麦就认为奥地利带着的那群巴尔干各族都是累赘,而德意志建立后,他也始终压制着国内要求海外开拓的声音,对俾斯麦来说,殖民地并非当务之急。
起家太迟,海外开拓没有优势大航海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在海外进行殖民开拓,首先就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而后法国、英格兰等相继加入。
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整个世界几乎都被欧洲各国所瓜分。
比起英法,甚至于荷兰等国,德国的起家实在是有些迟,因为原本的德国支离破碎,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宣告完成统一。
在德意志建立之前,各诸侯之间攻伐不断,也并没有什么实力与心思去海外进行开拓,而德国完成一统之后,整个世界基本都被分完了。
公元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诞生,而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正处于巅峰时期,法国等也并不逊色多少。
如果真正比起来,新诞生的德国其实是没什么优势的。
这个时候的德国,要真的在海外进行殖民地开拓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虎口夺食,从英国等列强口中抢夺殖民地,可这实在是太危险了。
俾斯麦非常清楚,诞生之初的德意志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在海外大规模开拓,德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时机,因此没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开拓殖民地,未必就真的肯定赚钱在近代时期,欧洲进行海外殖民地开拓的国家并不在少数,几乎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曾经进行过海外殖民的活动,甚至包括丹麦这样的小国。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的国家都逐渐退出了殖民行列。
奥匈帝国直接放弃了在海外进行开拓的计划,而原本在印度、非洲与加勒比海拥有大量殖民地的丹麦,也主动变卖、抛弃了这些海外地盘。
因为很多的国家发现,在海外进行殖民活动,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赚钱,甚至可能发生大幅度亏损的状况,根本就是不划算的。
德国并非完全没有殖民地,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也曾拥有了一些殖民地,但德国的殖民地几乎都集中在那些偏远没人要的地方。
比如西部非洲的荒漠,太平洋上的荒岛,青岛算是最有价值的一块。
德国人的殖民地,几乎都是当年列强们发现、占据之后然后就搁置不管了的,德国人将这些地方拿走之后,列强看都不看一眼。
尽管德国在海外殖民地也获取了一定利益,可完全无法抵消德国在这些殖民地方面的驻军等相关投资,连年都是在亏损经营,殖民地反而成了累赘。
攘外先安内,顺序绝对不能乱在欧洲地区,德国的诞生与后续生存其实是非常艰难的,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法国是德国人的宿敌,而英国也始终非常担心德国的出现。
德意志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英国与法国等都使出了太多的绊子进行阻止。
尽管德国已经真正建立,但俾斯麦非常清楚,德国当时面临的生存环境还是非常艰难,英国与法国等,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德意志的打击压制。
若德国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殖民开拓,那么势必与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两个国家正面冲突,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新生的德国无法承受的。
与德国类似的其实还有美国,近代的美国也并没有大规模海外开拓,整体上,美国在全球各地主要奉行的还是“门户开放”与“利益均沾”。
俾斯麦很清楚,时代已经变了,单纯的殖民地开拓未必就适合德国的发展。
自然,德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因为德国的地盘太小物产不多,不能像美国那样发展,殖民地还是需要开拓的,可并非当时的首要任务。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关键还是在于要稳定与生存,积蓄足够强大的力量,如果贸然开拓殖民地无异于舍本逐末,反而会弄巧成拙,把德国推入深渊之中。
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这是俾斯麦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俾斯麦深知,德国的地缘环境是腹背受敌,强敌林立,因此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就在于防止周边国家形成反德之共识,避免德国遭受周边一众列强的围攻,以至于尚未崛起就胎死腹中。
俾斯麦之所以反对开拓海外殖民地,是因为这将会触及海上霸主英国的核心利益:航道控制权,一旦英国因为核心利益被侵犯而参与到反德同盟中,德国将必败无疑。
一、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避免周边列强形成反德之共识当时欧洲的主要强国有五个,法国、德国、英国、俄国和奥匈帝国。
法国由于和德国有领土争端,因此一直是德国在欧洲的宿敌,因此对于法国,俾斯麦是从来不抱希望的,一直将其当做主要对手和吞并的对象。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于,防止法国与更多的列强联盟,以组成对于德国的包围圈。
(德国的地缘环境一目了然,周边列强林立,很容易腹背受敌)
为了避免包围圈的形成,俾斯麦先是和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向俄国出让利益,从而稳住德国的东面。
二、不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原因,避免触及英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反对扩充德国海军的实力以及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政策,因为他深知,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在于航道控制权和殖民地的工业原料,一旦德国发展海军,触及英国的殖民地,将直接违反英国的核心利益,逼迫英国加入反德同盟中。
事实证明,俾斯麦对于英国的退让是明智的,正是由于他的外交策略,普鲁士才能顺利在在1871年击败法国,并在凡尔赛宫建立德意志帝国,而英国、俄国都未对此进行干涉。
(大英帝国是完全的海洋国家,其十分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原料和对外贸易的航道)
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各国为之一惊,意图组建反德联盟,但是俾斯麦再次通过灵活的外交以及对英国、俄国的退让为德国赢得了和平的崛起环境。
此外,俾斯麦还与奥匈帝国签订了盟约,以进一步压制法国。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五大欧洲强国,德国方面占了两个,有两个保持中立,而法国则孤军奋战对抗德国。在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前,他为德国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三、威廉二世的愚蠢使得德国在一战中走向了败亡只可惜,德国的君主威廉二世志大才疏,他好大喜功的性格使得他过分高估德国的实力,而完全无视俾斯麦的警告。
威廉二世赶走俾斯麦,完全掌权后,先是无故羞辱俄国,从而使得俄国倒向法国,签订了盟约。之后又大力发展德国海军,威胁英国的海上殖民地,从而使得英德关系急剧恶化。由于德国的冒犯,1904年,英国加入了法俄的协约国联盟,俾斯麦最不愿意看到的三国抑制德国的反德联盟终于正式形成了。这几乎注定了德国在一战中的败亡。
(威廉二世的愚蠢彻底葬送了俾斯麦的成果,直接导致了德国在一战中的败亡)
果不其然,在一战中,德国因为英法俄的多重夹击而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败亡,威廉二世被自己人推翻,并逃到了荷兰,失去了所有权力。
事实证明,不考虑自身实力、一味用强的愤青思维是后发国家的大忌。
如果说俾斯麦重视最终的胜利胜过一时的荣耀,那么威廉二世就是重视一时的虚荣远胜过最终的胜利,这是大政治家和三流政客最主要的区别。
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因为事实如此,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因素:
第一,维系需要海军,海军需要成本,这个成本还是可预期的“白瞎”的。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全世界可分食的殖民地已经很少,而且分散,为了夺取和维护这些地盘,德国必须建立一支“远洋海军”,这对于身处中欧,出海口被限制在北海、波罗的海两个喇叭口里的德意志帝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反传统的负担”。
德意志帝国从来没有强悍的海军传统,在俾斯麦执政的时代,为了防止英国对于德国崛起的干预,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海军的发展,力求不触动“日不落帝国”的神经,而他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让英国坐视了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诞生和崛起。
而要在海外夺取和维系殖民地体系,德国就需要建立能够与对手抗衡的海外舰队,而在这个方面,最大的潜在对手就是英国,而德国的工业实力虽然增长迅速,只要与英国对抗上,就是一个“造舰竞赛”的无底洞,而且这个无底洞十有八九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综合国力(造舰能力、进出口、财政、金融等等),远胜德国。
所以,哪怕花费巨大的成本,仍会在开战中被英国海军摧毁或者封锁的德国海军,本身就是一个“无用的累赘“。
所以,在俾斯麦失势之后,热衷于争霸扩张的威廉二世委任德国海军元帅、公海舰队缔造者提尔皮茨在1907年建立"公海舰队"的立足点,自始至终无法平衡这种全球争霸的任务,只能给德国海军定位为以“北海决战”为目的,即决战胜利后,欧洲之外失去的殖民地,自然而然会失而复得。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公海舰队”在造舰竞赛中落败,根本无力在“北海决战”中突破英国大舰队的封锁,只能沦落为存在舰队,那些殖民地,也只能一一陷落。
第二, 德国的殖民地经营并不赚钱,甚至还在赔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法国居第二,德国排第三,意大利为第四,但是,与英法相比,德国所占的殖民地面积小,而且分散,因为德国毕竟属于后起列强,在它完成德意志诸国统一的战争同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性的殖民帝国,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殖民地早已抢到手了。
一战前,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达259万平方公里,却只有2.1万德国公民移居,而其本土人口则高达6506万,也就意味着平均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有1个德国本土人,而殖民地的德国移民与本土人口的比例是1/3098。
而殖民地当地人口也非常稀少,以德国1890年占领全境的纳米比亚(今名)为例,总面积824269平方公里,人口到2003年统计,仅200万……计算一下,也就是每平方公里有2.42个纳米比亚人居住。
德国本土人口移民的稀少,就意味着除去德国殖民当局的官员、军人,只有极少量的“经济人”居留在这些土地上,他们的经营方式,只能是巨大的庄园和残酷地压榨土著居民,而这种管理方式,又会驱使着社会组织松散的土著居民逃离德国的控制区域。
所以,这广袤的殖民地根本没有发挥出经济价值,只吸引了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3.8%,占德国对外贸易额的0.5%,德国近19%的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出口贸易,但其中只有20%来自同欧洲以外地区的贸易,国家财政收入仅有2%来自海外投资。
德国从殖民地得不到多少原材料,却得提供不相称的财政补贴,1914年的补贴金额即达1亿英镑上下。
更严重的是,残酷的压榨和绝少的德国驻军,激发了土著居民的反抗,以1904年—1907年的纳米比亚起义为例,德国在3年间损失了2000多人和6亿马克的军费,才镇压下去。
所以,俾斯麦的判断非常准确,德国的殖民地战略,本质上就是没用的累赘,而归其根本,就在于德国的产业结构和殖民地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需求循环,所谓的“资源来源地”的价值,根本不足以偿付巨额的开发成本,而英国则完全不同,它的殖民地都接入了英国的全球贸易体系,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生产力和消费能力,所以,当英国控制之后,能够给日不落帝国不断输血。
说到底,“唯生产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学理解,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的扩张,只能是愚蠢的赔钱货。
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提问里这“俾斯麦鄙视殖民地”的说法,来自俾斯麦本人的原话:“殖民地会带来种种好处的议论不过是美好幻想的产物”。
在那个西方列强疯抢殖民地的年月里,刚刚带领德意志帝国胖揍法国,精彩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正是热血满满大干一场的时候。怎么偏偏就对这诱人的殖民地,态度如此冷漠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新生的德意志帝国,那无比艰难的国际形势。
德意志的统一过程,靠的是“铁”和“血”,但虽说仗打得给力,可跟欧洲列强的梁子,那也是深深结下。特别是被德国拿来当垫脚石的法国,虽说被揍的鼻青脸肿,连皇帝都给抓了俘虏。但人家毕竟是欧洲老牌强国,一边咬牙给德国赔款,一边更磨着牙要复仇。另外还有东边扩张成性的俄国,西边坐拥广阔殖民地的大英帝国,全都在虎视眈眈。以俾斯麦的叹息说:“我们(德国)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
如此恶狼环视的局面,倘若新生的德国,还要再接再厉去抢殖民地?那必然会陷入到“被群殴”的境地里,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的政策,非但不是抢殖民地,相反却是反复重申,德国对于殖民地没有野心。效果也立竿见影,不但牢牢拉住了“自家兄弟”奥地利,暂时减轻了殖民地强国英国的戒心,更和俄国关系迅速升温,终于促成了德俄奥的“三皇协议”。给统一后的德意志,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
第二个原因是,在俾斯麦看来,殖民地问题,就是钳制老对手法国的“妙棋”。刚刚统一的德意志,自家确实没多少殖民地。可作为欧洲老牌强国的法国,手里却是一堆殖民地。所以俾斯麦认定,与其叫法国人猴急着找德国复仇,不如叫法国人红着眼去抢殖民地。于是整个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都不停在非洲煽风点火,挑拨法国为了非洲殖民地上,跟英国打的头破血流——他们掐的欢,当然就没精力管德国了。
特别是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俾斯麦更把他的“殖民地妙棋”用到极致:中法战争爆发前,俾斯麦就反复表态,力挺法国侵略越南,而在中法打的不可开交时,俾斯麦一边接受中国请求,对中法双方进行“调停”,却同时又把脸一抹,扣着先前中国购买的弹药兵舰不给,更禁止清军里的德籍军事顾问们参加这场战争。一路推波助澜,帮着法国拿下“不胜而胜”的结局。
当然,这忙可不白帮,法国为了这一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后更要为经营越南投入大量成本。间接获利的,当然还是此时看热闹的德国。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自家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就算抢到殖民地,也捞不到多少好处。与英法俄等国不同,当时德国的强大,首先来自其强大的工业基础。所以对于德国来说,强大的生产与贸易出口,才是经济的重中之重。其实早在德意志四分五裂时期,俾斯麦就高呼过“走出国门”的思想。但他看重的,是德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与贸易对象,而非要付出大量成本维护的地盘。
所以,在德意志统一后的最初几年里,德国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别管谁家抢殖民地,我偏不眼红。打着“不要殖民地”的旗号,努力改善和列强的关系,谋取经济的利益。不管谁抢到了殖民地,发贸易财的总是德国。
但是,这好日子持续了没几年,就赶上了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眼看着英法英俄等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剑拔弩张。拥有“和平环境”的德国呢?经济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到1882年时,德国也爆发了经济危机,出口额疯狂锐减。于是,一直喊着“殖民地无用”的俾斯麦,也调整了他的外交政策,开始狠抢一把。
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起,渴望扩大出口的俾斯麦,就不停扩展舰队,打着“执行贸易条约”的旗号,德国舰队游弋在太平洋和西非海域,到了1884年时,眼看英国和俄国关系空前紧张,俾斯麦也终于忍不住捞了一票:先是出兵占领了非洲西南地区,又主动站队法国,帮着正为埃及问题火大的法国,一道狠怼英国。终于逼得“光荣孤立”的英国捏着鼻子认账,接受了德国的一堆“自由航行”与“自由贸易”条约。
这以后的几年里,俾斯麦也狂飙突进,德国势力深入到非洲多哥和喀麦隆地区,几乎是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攫取了五倍于德国领土的殖民地。可正当德国国内集体兴奋时,刚尝到甜头的俾斯麦却突然打住,又重新宣扬起了“殖民地无用论”,耐心经营起既得地盘。说到底,还是因为俾斯麦的眼光,太过冷静务实,他清楚的明白,此时德国的命运“不在欧洲之外”,巩固欧洲大陆的地位,赢得和平环境才是第一要务。至于殖民地?不在多少,就看能否符合德国利益。可惜的是,随着他的下野,继任的德国政治家们,当时就缺这一份冷静,反而开始头脑发热的四处折腾,终于在西方世界拉了集体仇恨,然后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被围殴”境地,落得悲催战败的结局。
对殖民地的贪心,头脑发热的昏聩扩张政策,终于葬送了,一个本该蒸蒸日上的德国。
参考资料:《史学月刊》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两大背景。我们先说第一个大背景,那就是
德国的统一战争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地图,这是德国统一前的形势。上面的彩色的地图与下面的奥地利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意志。黄色的就是普鲁士,北面的汉诺威等邦国受丹麦影响,南面的巴伐利亚符腾堡中黄色地区受法国影响。
如何统一德国呢?有两种方案,第一是 与德意志最为强大的邦国奥地利联合,组建一个大德意志联盟,第二种是撇开奥地利,整合北边的一些小邦国和南面的巴伐利亚几个邦国组建一个小德意志联盟。
1861年,丹麦国王想要吞并丹普接壤的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在地图的汉诺威上面丹麦半岛上的两个小邦国)俾斯麦立即行动起来,他忽悠奥地利跟他一起打丹麦,并承诺事成之后,普鲁士要荷尔斯泰因,把石勒苏益格给奥地利,结果两国连兵把丹麦打败了,普鲁士抢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抢到了荷尔斯泰因。
把丹麦清理出北德之后,俾斯麦开始打奥地利的主义,因为奥地利是德意志的老大,如果统一德国,奥地利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脾斯麦准备把奥地利从德意志联邦中赶出去。但是他要确保在他打奥地利的时候周围的列强不插手。他先去会晤俄国,说准备帮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稳住俄国,然后跑去会晤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说非常赞成把卢森堡和莱茵让给法国,前提是在普奥战争中法国保持中立,然后又跑去找意大利,说要帮意大利要回被奥地利占据的威尼斯。而英国这个时候的态度是不反对德意志的统一,因为他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
奥地利回头一想不对,觉得被俾斯麦涮了,他打下的土地使被普鲁士包围着的,他要求普鲁士用最富庶的西西里换石勒苏益格,德国借口奥地利撕毁合约,对奥地利宣战,结果把奥地利打的打败。击败奥地利主力之后,俾斯麦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给了奥地利很优厚的条件与奥地利讲和。因为他的终极对手是法国。
这个时候德国的南部诸邦都在法国控制之下。脾斯麦很快的完成了对法国的战争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有一次拿破仑三世给威廉一世写信商讨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威廉一世很得体的给拿破仑回了信,并把信给了俾斯麦,让俾斯麦转交,俾斯麦把皇帝的信给扣作废,写了一封措辞极其傲慢与挑衅的回信,拿破仑三世一看信,立即对德宣战,结果年轻的拿破仑掉进了老谋深算的俾斯麦的圈套,普鲁士先是打退了法国的入侵,继而在色当打败法军俘虏拿破仑。
德国统一。
我们看一下德国统一后的形势,首先德国得罪了丹麦,其次德国得罪了奥地利,再次与法国成为死仇。而且这个时候的英国的态度对德国从纵容已经开始变得防备了,你说那还不错,不是有一个俄罗斯吗?德国虽然与这些国家关系都不好,人家毕竟是同宗同主,跟俄罗斯是两个种族,统一后的德国偏袒他的同宗,奥地利,奥地利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矛盾日益尖锐,德国与俄罗斯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德国从成立以后,就四面受敌。俾斯麦整天的应付这些事情就焦头烂额,他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别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殖民地的形成殖民地的始作俑者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当欧洲国家还没有开始动手时,西班牙与葡萄牙就把世界给分了,由教皇裁定,子午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
你要想要殖民地,必须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手中去抢,西班牙葡萄牙,借助早期抢的金银,打造了强大的无敌舰队,没有人敢去挑战他们的权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挑战他们的是荷兰,继而是崛起的英国,凭借几次大海战几次英西战争,几次英荷战争,英国基本上占据了,世界上最好的殖民地。但是他也受到了法国的挑战。后来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的霸权,又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全面落败,英国获得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我想说的是什么?
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么我们讨论殖民地到底赚不赚钱?
肯定赚钱
这是德国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英法不要的地方
就这点殖民地就使德国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有所缓和,德国经济比没有殖民地之前提升了0.5个百分点。德国的资产阶级纷纷跑来去感谢俾斯麦。
可是俾斯麦为什么突然中止了德国海外争夺殖民地的活动,并且声称殖民地不挣钱呢?
这是整个世界的殖民地分布图
这是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我没有找到英国欧洲的殖民地分布图,我用文字表达一下
看一下英国的殖民地什么感觉?
他们都是相连的,欧洲从英国向下,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地中海有一个岛叫马耳他岛,再向东是北非,埃及,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巴基斯坦印度,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马来群岛,这中间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据点,新加坡与香港。
我们再来看法国的殖民地(深蓝色的)
为什么法国的殖民地别的地方没有,整个成一团呢?
在殖民地拓展的时候,这些在殖民地运营的公司很多都是私人公司,他们把工业品送到殖民地,从殖民地运回原料,虽然这里面的利润很高,但是成本也非常大,风险也非常高。
在你的商船行进过程中,如果有就近殖民地的列强,以海盗的名义直接去掠夺你的商船,你就血本无归了,如果要保证殖民地贸易正常进行,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护航,有强大的海军,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军事海港与军事基地做支撑。否则的话,别的国家不出面,就光殖民地贸易公司的海盗就能让你血本无归。
在最开始的时候,欧洲列强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带领下,纷纷的抢占世界上的殖民地。后来慢慢的这些国家都纷纷的退出了。为什么呀?没有海军护航,没有那么多的军港与基地为海军提供支撑。所有的这一切,最大的海盗就是英国。也就是主要是英国抢的他们活不下去。
那么为什么法国可以在非洲立足,我们从殖民地上可以看出,英国的殖民地是海港贸易型的,而法国的殖民地是内陆型的,法国的陆军是非常强大的。英国的海盗是不敢到法国殖民地上去的。所以法国的殖民地可以存在。
经过一些列的博弈与战争,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都纳入了英法的殖民体系,谁也不敢跟英法抢,英法为了缓解矛盾,也让别人去喝口水。大家就这么的和谐的相处了。
德国为什么不去冲英法手中去抢?德国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德国的对外战争必须是速战速决,如果德国陷入像英法那样的百年战争,甚至是超过5年的战争,德国周边的国家就会群起而攻之,肢解德国,各自的分一块领土。俾斯麦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非常深刻,所以他老老实实的龟缩在欧洲,养精蓄锐,不去招惹英法,反而不断的去支持法国跟英国去抢殖民地,他心中理想的英法战争不是打100年,而是打1万年。
德国为什么军事强悍,西边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东边是新兴的军事超级大国俄国,历史上德国被肢解过无数次,他根本就没有选择,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陆军,然后四面的讨好。
可惜威廉二世不懂俾斯麦,如果俾斯麦再活50年,欧洲的地缘政治,就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也不会处于现在的这种尴尬境地。
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俾斯麦,德国开国三功臣之一,有名的“铁血宰相”。另外两位是罗恩、毛奇,一个是战争部长,一个参谋总长。
1862年9月,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家,开始了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长袖善舞的时代,这一年,他47岁。
他在首次议会演讲中,宣布了他的政治理念:德国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德国必须要统一,然而统一不可能通过讨论和选票来达到,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铁与血的斗争。
铁血宰相因此而得名。
此后的十二年时间,俾斯麦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多次忍痛出让了德国的核心利益,比如为了打击丹麦时奥地利不至于偷袭自己,他把荷尔斯泰因送给奥地利;为了打击奥地利时法国中立,他把卢森堡和洛林送给法国,甚至还承诺把威尼斯送给意大利;为了打击法国,他以跳楼威胁国王和将军们在和谈时给了奥地利相当优越的谈和条件,同时,他积极地经营与英国的友好关系。
因此,俾斯麦每次发动的王朝战争,在国际环境中,都让德国处于十分有利的局面,不管是丹麦、奥地利还是法国,在战争爆发时,都处于孤立的国际环境。
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从此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欧洲大陆迎来了新的变量,新生的普鲁士,用170年的奋斗,将德意志从一个地理名词打造成了统一的强大的民族国家,欧洲各国都在适应着这种变化。
德国地处中欧,四面都有强国,有些像战国时期的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因此,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依然是极力维持与各个强国的关系。
当时的世界列强,无一不扬帆出海,寻找殖民地,开拓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为了不刺激到各个殖民国家,俾斯麦反复强调“只取未经他国开拓及无主之地”。为了与英国维持友谊,在海权论甚嚣尘上之时,俾斯麦强调说没有海军的德国才安全,因此德国一直维持着海岸警备队性质的海军;为了孤立法国,德国对国力远不如自己的俄国屡屡退让,通过三帝同盟和再保险条约让俄国保持了与德国的友谊。
这么做极富成效。
奥地利因为德国在关键时刻没有落井下石而心怀感激,一直到一战,都是德国最坚定的盟友;英德关系在俾斯麦在任期间十分密切,英国下院领导人史密斯甚至将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因为英国传统上有着“光荣孤立”的国策,才没有和德国正式结盟;与俄国的结盟更是让法国丧失了再欧洲唯一有可能的陆地盟友。
至此,俾斯麦完成的外交布局,法国空有强烈的忿恨之意,却不能不忍受德国逐渐坐大的事实。
德国在适当的时刻也开拓了殖民地,在非洲、大洋洲、还有中国的山东,德国开拓了一些殖民利益,但这些殖民地的开拓基本是在俾斯麦去职之后完成的。
威廉二世登基后,对于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与处处委屈求全的国策之间的矛盾感到难以理解,在与他的顾命大臣俾斯麦发生多次冲突后,罢免了俾斯麦。
为了强调自己的权威,威廉二世几乎是有意与俾斯麦对着干,凡是俾斯麦的主张,他都背道而驰。他强调明确的敌人和朋友,不是我们的朋友,便是我们的敌人,把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是德国四面树敌,法国绝处逢生,顺利建立了三国协约同盟关系。
威廉二世时的德国,在海洋上与英国竞争,比拼海军实力;在陆地上与法国军备竞赛,以一己之力,横挑原世界第一、第二殖民大国,丝毫不落下风,其国力强劲于此可见一斑。
1914年,自认为羽翼丰满的德意志帝国,寄望于通过一次战争达到欧洲霸主的目标,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德意志战车分崩离析。
历来参与欧洲争霸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霸业中衰的困局,这是欧洲现实地缘政治所决定的,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国,抑或是英国,只要动了在欧洲大陆寻求霸权的主意,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如此有些像中国的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中国战国后期秦国的绝对实力。而且,欧洲境内多个河流流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不具备形成一个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条件。(要怪就怪,当初的查理曼大帝为什么没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了,要知道,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就已经开始了车同轨的建设,到了蛮族时代,全都退化了。)
俾斯麦在欧洲这样的现实政治面前(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对俾斯麦的影响肯定很深),选择了现实主义,对德国这个后发的国家来说,是明智的,小狗策略(京东初起时的物流策略,让淘宝帝国认为其必然被重资产拖垮而掉以轻心,如此得到差异化竞争发展的时间)的完美实施,让德国赢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德国,必然还要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才能明白俾斯麦当时的预见。
我是而知而行,喜欢可以加关注,持续为大家解读历史风流人物。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