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满蒙联姻,母语不同,怎么交流?
若蒙古贵女嫁入清廷,不必担心,清朝王公贵族尤其皇室子弟从小就要学习蒙古语;若是清朝宗女公主远嫁蒙古,也未必会语言不通。
满洲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蒙古语的强烈影响,不过两者并不属于同语族,不能直接进行对话。满洲语在清朝也被称作“清语”,后金时期由努尔哈赤命人借蒙古字母创造,后不断改进为满洲文字。满洲语和蒙古语的关系,比较类似于德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
虽然清朝定满洲语为“国语”,不过当时的满洲语只流行于上层贵族之间,并没有推广开来。清朝的皇族教育非常严格,而满洲语、蒙古语和汉语是必修课,所以清朝贵族皇室子弟,几乎都精通蒙古语,与来自于蒙古的女子进行沟通并没有太多障碍。
而蒙古也是一样,满洲与蒙古之间关系非同一般。清朝对蒙古大肆分封,采取“分封以制其力”的策略,蒙古贵族也可以轻易进入清廷为吏,如此,蒙古贵族也会学习满洲语和汉语。
最令人唏嘘的就是清朝时代,尤其中后期,满洲语和蒙古语的使用频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很多满洲大臣压根儿不会说满洲语。朝中大多都使用汉语,而来自蒙古的群体也顺应趋势,更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清朝对于满蒙联姻非常重视,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到586次,有超过400名清朝宗室女子远嫁蒙古,以乾隆朝最多,有179人出嫁漠南漠北草原。满洲贵女也不是说出嫁就出嫁,也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而这段时间也会对待嫁的公主、格格们进行教育。更何况,当时的满蒙联姻不过是清朝的一种策略,婚后生活状况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即便无法交流也没谁会太关心。
清朝的蒙古妃嫔众多,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顺治帝废后、孝惠章皇后等都来自于蒙古。不过到了乾隆朝,蒙古妃嫔数量骤减,乾隆帝后妃中,只有颖贵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恂嫔霍硕特氏、慎嫔拜尔果斯氏来自蒙古。
直到清末,同治帝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是蒙古人,但其家族已经定居京城很久,她本人并非从蒙古远嫁而来。
清朝时期满蒙联姻,母语不同,怎么交流?
从努尔哈赤开始,八旗军事集团就极为重视与蒙古诸部的关系,除了炫耀武力,联姻就成为他们拉拢蒙古诸部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手段。因此,八旗军事集团在将大量的八旗贵女“下嫁”蒙古各部台吉的同时,八旗女真贵族也迎娶了很多蒙古贵族女子,以加强双方的联系。
明末清初
例如,在奠定清军入关基础的八旗军事集团第2位领导人皇太极的后宫中,就有蒙古后妃6人,而皇太极的妃子中,庶妃以上的妃子一共才9个人。他的两个皇后,皇太极生前的孝端文皇后和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都是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的蒙古人。
至于八旗贵女下嫁到蒙古部落的情况就更多了。例如,在西征林丹汗之后,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被迫率部归顺,为了拉拢这个蒙古最后一位大汗的儿子,皇太极将他的次女固伦公主许配给了额哲。类似情况在清朝时期十分普遍,据有人统计,整个清朝时期皇室公主下嫁给蒙古贵族的人数,占到公主总下嫁人数的70%。
皇太极
如此频繁和大规模的蒙古满洲联姻,也必然将产生语言沟通的问题。因为众所周知,蒙古人说的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蒙古语,而满洲八旗,则说的是满语。那么,这些嫁过去的女真公主贵女和娶进来的蒙古女子,是如何和她们的丈夫沟通的呢?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努尔哈赤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其实是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的。因此,为了进行必要的记录,当时的女真部落采用的是蒙古文字。
八旗
因此,同属于一个语系的蒙古文和满文,其实是十分相似的,由于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大量混居,有许多蒙古人和女真人,尤其是贵族阶层是同时熟知蒙古语和满语的。所以,早期下嫁到蒙古部落的八旗贵女和迎娶到八旗集团的蒙古女子,都是能够听懂彼此之间的语言,沟通自然不是障碍。
而随着满清入关,满洲集团成为整个中华大地的统治者以后,情况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入关之后,大多数八旗子弟们不再通晓蒙古语。但是,这些人只是占据多数的普通八旗子弟。对于清朝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而言,同时掌握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是他们必学的课程。
八旗旗帜
满清皇室教育和明朝皇室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明朝除太子之外,其他皇室子弟都当猪养。但是,满清皇室对于子弟的教育极为严格,并列举了极为详细和严苛的学习日程。也正是拜严苛的教育所赐,满清皇帝出现了许多庸才,却很少出现一窍不通,贻笑大方的蠢才。
因此,也得益于满清对于贵族子弟严格的教育,下嫁蒙古部落的八旗贵女们也同时通晓蒙古语、满语和汉语。自然,当她们嫁到蒙古部落之后,与丈夫及其他蒙古人的交流,就不再存在障碍。
清朝时期满蒙联姻,母语不同,怎么交流?
满族是蒙古族一部,根本没有满族,本来就是蒙古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