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时期清兵四次入塞劫掠,没有破坏明朝皇陵吗?为什么?
在满清正式入关主位天下之前,明末崇祯时代也曾经多次入塞,并不止四次。清军进行大规模劫掠。然而清兵始终没有去动明朝的皇陵。即便日后明朝灭亡,清朝也没有破坏明皇陵,乾隆偷梁换柱,也是私底下偷偷的。
清兵屡屡入塞,远不止四次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十万军突破喜峰口直逼京城,史称“已巳之变”,第二年,袁崇焕被朱由检凌迟处死。
第二次是崇祯七年,皇太极进犯宣府、大同;第三次崇祯八年是多尔衮与豪格等进犯河套、太原地区;第四次是崇祯九年,皇太极突破独石口,在京畿蹂躏四个多月,史称“丙子胡乱”。
除此以外,还有崇祯十一年的“戊寅虏变”等等。清军入塞越过京畿、山东,最南甚至抵达南直隶的海州一带。
清军入塞,为何不敢破坏明朝皇陵满清铁骑屡屡南下进犯,大规模劫掠,甚至在京师周围蹂躏,但始终没有破坏明朝的皇陵。
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位于南京的明孝陵,其他历代明朝君王的皇陵都位于北京,皇陵金碧辉煌珍宝无数,清军入关为何不敢去破坏劫掠呢?
首先,作为皇陵必然守卫森严。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是日薄西山强弩之末,但祖宗的东西谁敢怠慢呢?明朝皇陵守卫严密,想要轻易攻破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当时清军得以入塞,是因为得到了漠南蒙古地方,抛开山海关走远路强行突破长城,这是非常危险的。清军如果强行挖掘明朝皇陵,势必引起明朝军民的拼死搏杀,毕竟传统文化里,掘人家祖坟的行为不共戴天啊。
崇祯时期清兵四次入塞劫掠,没有破坏明朝皇陵吗?为什么?
崇祯上吊以前,清军共五次入关。在第三次入关时候,明朝皇陵遭到了破坏。
一、清军第一次入关是在崇祯二年, 主帅是皇太极。
这一次明军是有抵抗的,还体现了一定战斗力。
后金军从喜峰口入关,连克马兰峪、汉儿庄、潘家口、洪山口等处。得知清军来袭,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四千骑兵赶去救援,却被守关的明军很坚决地拒之关外。然后后金军趁机杀来,赵率教仓促之下率兵与后金军进行野战,赵率教也壮烈牺牲,遵化失陷,巡抚王元雅也上了吊。
袁崇焕闻讯,紧急率九千兵马勤王,自宁远赶赴蓟县,在途中分派出一部分兵力去防护皇陵。所以这次清军来袭,没有足够时间和机会破坏明皇陵。
袁崇焕率军回京,正值后金军前锋抵达。双方在德胜门激战,关宁军居然与后金军打了个不相上下,互有伤亡。清军退走了。
然后,崇祯就把袁崇焕从筐筐里吊进城去“议饷”,随后就下了大狱。
敌临城下,主帅却被捕了,关宁军大哗,当即走散。清军又返回围城。
崇祯急调满桂入京,让他出战。满桂率兵出去就战死了,总兵黑云龙、麻登云也被俘投降了后金。
八旗兵跃跃欲试,想攻打北京城,皇太极笑言:“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 。
后来大臣又让袁崇焕写信把关宁调回来,后金军退走。
皇太极领着军队高高兴兴地走了,沿路劫掠,路上又攻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安全返回了沈阳。
次年八月,明朝唯一一个曾经对清军作战有过全胜战绩的将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二、清军第二次入关是在崇祯七年,这次仍然是皇太极为主帅。
后金军,兵分四路,从大同、宣化一带破关而入。
“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 ,很明确,就是为了抢掠。
崇祯下旨,如果城池被攻破,就处死守官。然而就像狗屁一般。
上次还有抵抗,这次就纯粹是被暴了。
后金军兵临城下,守军没有一个敢战的,要么弃城逃跑,要么紧闭城门,发射空炮。
八月初,后金二十来个骑兵在山西淳县掠获妇女小孩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俘虏们望见城上自己的亲人,互相呼唤悲哭,城上守卫的明军连一支箭都不敢射,眼睁睁地看着后金兵押着俘虏扬长而去。
淳县陷落,后金大肆掳掠,把掠来的财物装了三百多辆大车满载而去。 几天后,等清军走了很久,淳县地方官向大明朝廷汇报,光荣收复此城。
后金军诸路兵马在应州会合,又攻克了代州,明军窝在大同城中,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后金军又攻下万全左卫,杀掉了守备常汝忠,歼灭明军千余人,从尚方堡出塞,高高兴兴地走了。
远行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
三、清军第三次入关是在崇祯九年。皇太极觉得对付这种窝囊废草包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出手,就派了阿齐格做主帅。
就是这次,
这次,清军兵分三路,奔冀北,入独石口,会合于延庆,七战七胜,俘获人畜一万多。
7月3日,清军经延庆入居庸关,取昌平,总兵巢丕昌投降,清军烧毁了明德陵。明德陵是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
当年,朱由校临死前曾拉着崇祯的手说:“吾弟当为尧舜”,没想到,几年后,这位尧舜弟弟让他的坟墓被人破坏了。
清军兵锋进抵北京西直门下。崇祯帝命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各镇援兵,太监高起潜监军(崇祯总是喜欢派这个阉货),各镇却都按兵不动,没有一人敢于出战。
清军劫掠京郊,入定兴,下房山,战涿州,攻固安,克文安,破宝坻,杀知县赵国鼎,陷顺义,至怀柔,占河西务,屯兵密云、平谷,围定兴,一个月内,“遍蹂畿内”。
清军一共攻克12城,大小56战,全胜!俘获人畜17万9千8百。
清军回归,明朝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得知后,率军出京赶来,在屁股后面跟着清军很久,也不敢发动攻击。 9月1日,清军携带掠获的人畜和物资从冷口出关而归,吹拉弹唱,一路高歌,“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 清军还做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各官免送”,置于路旁。 阿齐格故意把辎重队伍放在最后面,自己率精锐先归,但明军仍然不敢追击,眼睁睁看着清军满载而归。
清军出关后,张凤翼向崇祯报告:“斩敌三级”。言官纷纷上书弹劾,张凤翼吃了大黄麻自杀了。
四、清军第四次来扫荡是在崇祯十一年。 皇太极不来,阿济格觉得像明朝这种窝囊废根本用不着他亲自率兵,就让年轻人们来玩玩。
多尔衮来了。
清军兵分两翼,从墙子岭和青山关进入,攻克密云,杀总督吴阿衡,越迁安,过丰润,会合于通州,八路分兵沿太行山和运河向西掳掠。 千里平原,策马驰骋,刀锋指处,所向披靡,沿途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崇祯派卢象升应战,太监高起潜监军(又是这个阉货)。 杨嗣昌和高起潜从中作梗,分走卢象升的兵力,让他率五千孤军奋战,还没有粮饷。 卢象升哀求高起潜分给援兵,高起潜置之不理。
卢象升被清军包围三重,身中四箭三刀,战死沙场。
高起潜逃跑,方向错误,一头钻进了清军的埋伏圈,被杀得全军溃散。
清军又连下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然后转向山东。
明军以为清兵要攻德州,大部兵马集中在德州。清军却绕开德州,攻下了济南,山东其他城镇16处也被洗劫一空。 明督师大学士刘宇亮率军尾随,却不敢进攻。 此后,多尔衮率军至天津卫,渡过运河东归,安返辽东。
清军57战全胜,攻陷济南府、3州、55县、2关,杀两名总督及守备以上将吏百余人,生擒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颖、奉国将军朱慈赏、监军太监冯允许等,获人畜46万2千3百,黄金4039两,白银97万7460两。
卢象升死后戴罪,曝尸荒野很久,家里连怃恤金都没有。
天启的老师――孙承宗,也是在清军这次进关时殉国的。
五、清军第五次入关是在崇祯十五年。 皇太极和阿济格不来,多尔衮认为,这么草包的明朝根本用不着年轻人亲自动手。 于是,派垂垂老矣的阿巴泰当主帅来了。
清军两翼进军。从界岭口长城毁墙而入,攻克蓟县,杀掉了总兵白腾蛟,马兰峪总兵白广恩被击败,蓟县失陷。
清兵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克武城、临清诸镇,直抵兖州。
鲁王朱以派被俘自杀,乐陵郡王朱宏治、阳信郡王朱宏福、东原郡王朱衣远,安丘郡王、滋阳郡王等约千人被俘斩首。
明朝四十万大军,“援师无一矢相加”,却远走山西,沿途大肆劫掠本国百姓,“所过一空”。 真是了不起啊!
清军在兖州分兵两路,一路去登莱、海州。另一路渡黄河而进。
春季来临,大明国内,景色优美。清军解鞍放牧,修整了一个多月,此后两翼兵马途经河北返回,先于密云会合,然后于5月22日出关,安然东归。
北返时,清军车队绵延300余里,渡卢沟桥,历时数日车队连绵不绝。
明将刘泽清、唐通、周遇吉、黄得功等劲兵猛将都集中通州,在督师周延儒率领下,从早到晚,闭城不出。
阿巴泰率军进关,历时八个月,共攻克3府、18州、67县、88个城镇,击败明军39处,获黄金1万2千3百50两、白银2百20万5千2百70两、珍珠4千4百40两,各色绸缎共5万2千2百30匹,缎衣和裘衣1万3千8百40领,貂狐豹虎等皮500余张,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清军士兵信和诸王贝勒私带的家丁们所掠取之物尚未计算在内。
这就是被评价为“最有骨气”的明朝。
崇祯时期清兵四次入塞劫掠,没有破坏明朝皇陵吗?为什么?
无神论者基本是天不怕地不怕,晚清四大名臣的墓就是被他们挖的。古人还是比较有信仰的,主要是挖死人的墓不吉利,其次清朝在关外的时候受汉文化的影响已经非常深了,不但统治着大量汉族人口,建立了汉八旗,在朝中也任用有能力的汉臣,挖汉人的皇墓容易引起汉人的反感,打江山就更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