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是1958年由埃及与叙利亚组合而成的国家,原本还有伊拉克在内但因为局势不稳而没有加入,然而仅仅3年这个联合共和国就解体了。

1952年埃及独立以后,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倡“泛阿拉伯主义”,希望排除美国、英国与法国等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并且解放巴勒斯坦。然而这个提倡只得到了叙利亚的全力支持,约旦、沙特等王室却纷纷反对。

随着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被世界孤立,叙利亚也被土耳其所威胁,双方一拍即合最终签署条约形成联合。

形成的新国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规模巨大而且资源丰富,也是当时整个中东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其首都定在开罗。然而从诞生之日开始就矛盾重重。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大部分的上层都是埃及人,首都定在埃及的开罗。埃及甚至强行收归叙利亚的大量企业,埃及在这个联合体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强势地位,使得叙利亚非常不满,最终不到三年就解体消失。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是指1958年到1971年期间中东地区的一个主权国家,也是指1958年到1961年间,由埃及(包括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叙利亚组成的一个短暂的政治联合体。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徽与国旗

(来源:维基百科,下同)

1952年埃及共和国建立后,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了“泛阿拉伯主义”,以推进阿拉伯世界的非殖民化,将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等在中东和北非的影响力排除出去,解放巴勒斯坦。沙特、伊拉克以及约旦反对这一主张,而泛阿拉伯主义思想在叙利亚则非常了流行,再加上当时叙利亚面对土耳其对叙利亚的战争威胁。而1956年苏伊士战争中,埃及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但在政治上获得却获得胜利,埃及在这次战争之后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成为泛阿拉伯主义的基地。事实上,到1957年,泛阿拉伯主义已经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普通的阿拉伯公民认为纳赛尔是他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基于开罗的阿拉伯之声广播电台传播了纳赛尔关于整个阿拉伯语世界的统一阿拉伯行动的想法,

纳赛尔用无线电征服了阿拉伯世界。

纳赛尔在黎巴嫩的支持者和埃及驻贝鲁特大使馆甚至为此买下了黎巴嫩媒体,以进一步传播纳赛尔的理想。纳赛尔还得到整个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平民和准军事组织的支持。他的追随者众多且资金充足。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及其在地球上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1月11日,叙利亚军队参谋长阿费夫·阿尔-比齐里(Afif al-Bizri)率代表团到埃及开罗进行和平谈判。1958年2月1日,合并条约签订,1958年2月22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正式成立。3月8日,也门王国(北也门)由于面对沙特阿拉伯的威胁,因此加入这一联合体,但也门与埃及、叙利亚不同,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保持了联合国成员资格和独立的外交关系,而加入了北也门的这个联合体则被称为阿拉伯合众国(United Arab States)。

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新闻报道

尽管纳赛尔是中东地区共产主义的反对者,但他对泛阿拉伯主义的宣传被该地区的亲西方国家视为威胁。1957年,约旦侯赛因国王认为纳赛尔对他发动了两次政变,并解散了当时的约旦内阁,而纳赛尔则批评侯赛因国王为

帝国主义的工具。

而沙特阿拉伯王室则认为纳赛尔在沙特的声望是对沙特王室生存的真正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沙特与埃及关系也走向敌对。因此作为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回应,约旦王室与伊拉克王室希望建立一个联合国家,即阿拉伯联邦(Arab Federation,1958年2月14日成立)来对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而黎巴嫩穆斯林则与天主教徒因此发生了内战。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军事政变,伊拉克王国被推翻,约旦与伊拉克组建的阿拉伯联邦则因此在8月2日解散。军事政变后的伊拉克一开始寻求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1959年伊拉克统治者卡西姆取消了联合谈判。虽然谈判在1962年卡西姆被推翻后继续,并提出了新的标志,但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三方联合计划最终没有实现。事实上,直到2007年伊拉克国旗一直是这一三方联合的标志——三颗星构成的国旗。

伊拉克国旗(1963-1991)

在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在政治上实行一种对于叙利亚而言,并不能称得上公平的政策。在新的临时宪法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了一个拥有600名成员的国民议会,其中400名议员来自于埃及,200名来自于叙利亚。同时解散所有政党,而纳赛尔自任新国家的总统并兼任总理,同时埃及与叙利亚各出一名副总统。但在事实上,前叙利亚复兴党(合并前叙利亚的执政党)虽然被纳赛尔允许担任重要职务,但是在新政府中,纳赛尔一点点的将有影响力的叙利亚人排挤出政府。像在叙利亚工业部,十三个职务中的七个是埃及人担任、而石油管理局排名前六的官员中,四位来自埃及。同样在新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内阁中,只有一位,即比塔尔(Salah al-Din Bitar)来自于叙利亚。这种情况下,1959年12月到1960年1月在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担任职务的所有前复兴党成员选择辞职,到1960年8月,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内阁中,只剩下三名叙利亚成员。虽然1960年9月认命了五名新的叙利亚内阁成员,但在内阁中埃及人与叙利亚人的比例始终保持这2:1的比例。

纳赛尔与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Shukri al-Quwatli)签订合并条约

在叙利亚的精英们因为纳赛尔的政策而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态度发生急剧的转变之后,为了回应叙利亚经济恶化,纳赛尔在1961年将这一问题归为资产阶级的控制,并颁布了社会主义措施,开始试图推行国有化政策,主要包括1961年7月棉花进出口贸易被国有企业接管;银行、保险业以及重工业开始国有化;在农村,农民拥有土地限制从200费单降到100费单(feddan,埃及面积单位,1 feddan = 24 kirat = 60 米 ×70米= 4200 平方米(m²)= 0.42 公顷 ),使得农民收入大为降低;同时征收高额个人所得税,超过10000英镑收入征收百分之九十的税等。

1960年,纳赛尔在叙利亚大马士革进行演讲

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人开始撤回了他们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支持。叙利亚军人对处于埃及军官之下感到不满,而叙利亚贝都因人则从沙特阿拉伯获得支持反对纳赛尔。而土地和农业改革破坏了叙利亚的农业,受到农民的抵制,使得叙利亚共产党的影响力受到极大影响;而原本支持统一的叙利亚复兴党人中的知识分子则反对民族联盟体制。这样叙利亚积蓄的不满越来越多了。

纳赛尔与萨拉杰

1961年9月16日,纳赛尔宣布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叙利亚人萨拉杰(Abdel Hamid al-Sarraj)不再拥有召开北方地区全国统一执行委员会会议的权力(萨拉杰是执政的民族联盟北方执行委员会主席),而萨拉杰则拒绝了纳赛尔的这一命令。为此,9月18日纳赛尔下令将埃及和叙利亚的执政党,民族联盟的分支机构合并。同时,纳赛尔派往叙利亚任督察长的阿梅尔(Mohamed Abdel Hakim Amer)开始清除萨拉杰的影响,从而造成政治危机。而这一危机使得叙利亚的政局变得动荡。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部分军官发动政变,宣布独立,国名改回为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事实上,发动政变的军官们愿意在叙利亚与埃及平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合并谈判,但纳赛尔拒绝妥协。他第一反应是派军队镇压政变,但两天后撤回了军队,理由是拒绝在阿拉伯人之间进行战斗。1961年10月5日纳赛尔宣布埃及将承认一个民选的叙利亚政府。而也门王国也与1961年12月退出,至此,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但纳赛尔治下的埃及一直保留着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号,一直到1972年。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及其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放到今天的世界中,其领土面积大概排到了第二十五位,大约相当于南非的领土面积,是法国面积的两倍。虽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对中东的历史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北也门和南也门的国旗与国徽某种意义上就是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旗和国会所演变而来的。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二战结束后,全球版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诞生了数个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其中便包括由埃及、叙利亚、北也门合并后成立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不过,这个联邦制国家仅存在4年时间便解体,堪称二战后最“短命”的大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北非头号强国,埃及不仅国力雄厚、人口众多,而且其领导人纳赛尔高举反帝反殖的旗帜,极力主张推动阿拉伯国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在中东、北非的影响,以及解放巴勒斯坦地区,由此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极高。因此,在埃及的领导下实现阿拉伯国家的大联合,便成为西亚多国的共同呼声。

首先用实际行动响应纳赛尔的,是地中海东岸国家叙利亚。原来,叙利亚自从1946年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后,一直奉行亲近苏联的政策,由此引起邻国土耳其的敌视。在美国的支持下,土耳其从1957年12月起频频在边境发动进攻,令叙利亚忧心不已。在这种情况下,纳赛尔向叙利亚总统库瓦特里抛出“橄榄枝”,建议两国实现合并,以共同抵抗土耳其的入侵。

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库瓦特里决定接受纳赛尔的建议。1958年2月1日,埃及与叙利亚正式合并,定国名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首都为开罗。埃、叙合并后不久,饱受英国军事威胁(此时占据南也门)的北也门为求得埃及的援助,也在同年3月8日宣布加入联邦。不过,跟叙利亚的情况不同,北也门在联邦内依旧保持独立国家的地位,仅在防务方面同埃及保持一致。

作为埃及的重要追随者,约旦和伊拉克本来也打算加入联邦,但因为亲埃及的伊拉克国王不久被亲美派军官推翻,而美国军队派空军入驻约旦,从而阻止了两国最终入盟计划。虽则如此,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建立后,依然成为一个地跨亚非两大洲、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1亿的世界性大国,其实力不容小觑。

早在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前,纳赛尔许诺将给予叙利亚同埃及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在联邦建立后不久他却“食言自肥”。原来,纳赛尔虽然允许叙利亚保留自治政府,但却将埃及人安插在所有重要职位上,形同将叙利亚变为埃及的一个省。不仅如此,纳赛尔还在叙利亚强制推行不切实际的国有化政策,从而严重伤害到各阶层的经济利益。

更加糟糕的是,纳赛尔为了完全控制叙利亚,还宣布解散当地所有的政党,甚至连他的盟友库瓦特里领导的国家党也不能幸免,几乎断绝叙利亚“本土派”参加政治、管理自治政府的任何可能性。与此同时,纳赛尔还对叙利亚军队进行大清洗,并多次强迫士兵们到埃及边远、荒凉的地区戍守,由此激起他们的强烈抵触。

总之,在短短3年时间里,纳赛尔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几乎触犯了叙利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让他们深感自己被欺骗和出卖。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亲美军官在1961年9月27日发动政变,逮捕自治政府中的所有埃及人,并推举前总理马蒙·库兹巴里出任临时总统。次日,库兹巴里宣布退出联邦,并恢复国家的独立。

叙利亚退出联邦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实际上已经瓦解,次年12月,北也门撕毁跟埃及签订的防务协定,并宣布退出联邦。至此,立国仅4年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正式解体。不过,联邦虽然解体,但埃及却仍然保留“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号,直到1971年9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废除为止。

联邦解体后,三个成员国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却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其中,埃及饱受恐怖主义的困扰,导致政局长期不稳,严重拖累经济的发展;叙利亚则饱受内战和恐怖主义的双重威胁,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和平、重建之路遥遥无期;也门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如今同样深陷内战,其窘迫程度比叙利亚还严重。三国何时才能走出困局,值得持续关注。

资料来源:《阿拉伯通史》、《阿拉伯国家史》、《列国志:埃及》、《列国志:叙利亚》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