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庞统的建议并没有说放弃经略荆州,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即使放弃荆州专心去经营关中,蜀汉大业也无法完成。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庞统建议的来龙去脉

首先,庞统的建议到底是什么?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并没有提到庞统谈荆州的问题,但是裴松之在引述《九州春秋》的时候提及到了庞统对荆州的看法,而司马则迁在《资治通鉴》中直接的引用了这句话:

根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记载:

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

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荆州荒凉残破,人才已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如今,益州的户口有百万之多,土地肥沃,财产丰富,如果把益州作为资本,可成大业。

以上就是庞统提出的建议。

其次,庞统建议的背景是什么?

如何看待庞统对荆州的态度上,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看,否则容易被人误导,那么当时的背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孙权方面:此时已经占领交州,完成了对益州的合围,时刻准备对刘璋发动进攻。

曹操方面:此时已经发动对关中马超的攻势,一旦击败马超就可以彻底控制了关中,那么进攻汉中夺取益州就指日可待。

刘璋方面:此时由于刘璋暗弱,对外无法抵御东吴和曹操的进攻;对内无法控制各个利益集团,从而导致内部暗潮涌流,随时有崩盘的可能。

正是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从而导致庞统提出了这个建议。

再次,庞统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庞统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刘备抢在东吴和曹操之前夺取益州,以占据有利时机。刘备在夺取益州的问题上确实有过犹豫,这个犹豫的原因是刘璋本人没有原罪,一方面他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刘璋和刘备同出一脉,道义上不占理。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缘故,从而导致刘备犹豫不决,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动手。

最后,庞统的建议是要求放弃荆州吗?

庞统提出对荆州的看法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荆州残破;第二个问题就是荆州已经没有人才;第三个问题就是荆州的地理环境恶劣。我们从这三个问题来看看庞统对荆州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荆州残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夺取了荆州,随后爆发了赤壁之战,接着惨败而不得不北上。于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三方瓜分了荆州,从而形成了三方势力均衡的态势。

以孙刘为一方和曹操为一方在荆州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而导致从江陵到樊城上千里的地方成了交战区,大量的田地荒芜,百姓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疾疫,或逃往它地躲避战乱,昔日繁华的荆州陷入了经济衰败,人口剧减,早已不复往日,因此说荆州残破不为过。

第二个问题:荆州已经没有人才。曹操南下之后一举将荆州逼降,从而顺利的将荆州所有的人才纳入麾下,可是随着赤壁之战的失败又不得不放弃荆州部分地区,这就导致大量原本归于曹操的人才纷纷投入刘备以及孙权的麾下,因此荆州的人才从原本只投曹操,变成了投向刘备和孙权,三方完全,彻底的瓜分了荆州的人才。

因此,庞统说荆州再无人才可以攫取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方面:荆州地理环境恶劣。在瓜分荆州之后,三方在荆州形成了势力均衡,但是对于刘备来最为不利。原因是曹操可以保持荆州地区的均衡而在其他地方大力发展,孙权也可以在确保荆州稳定的前提下发展其他的地方,可是对于刘备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狭小,向北有强大曹操的阻止,向东有盟友的阻隔,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刘备的发展壮大。

因此刘备在荆州的发展其实已经到了极限,要想寻求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只能想另外一方向发展,那就是益州方向,除此之外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庞统向刘备提出对荆州的看法的时只是指出了荆州不利向外发展的局限,并没有向刘备提出需要放弃荆州的建议。

由此可见,这个建议是庞统是在特定背景和条件下的提出的看法,其建议并没有要求放弃荆州而去经营关中,因此不可断章取义的认为庞统有放弃荆州的看法。

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既然庞统的建议并没有说要求放弃荆州,转而发展关中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那么假如真的放弃荆州,是否可以完成蜀汉统一天下的大业呢?

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即便如此,蜀汉依然无法完成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可能,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经济实力不足。

没有了荆州的支撑,单凭益州一州之地,蜀汉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对抗北方强大的曹操。统一天下的行为需要广阔的地盘来提供持续不断的粮食供应以及所需要的器械来支撑高强度的战争。益州无论是人口还是地盘相比曹操和孙权来说,均处于弱势地位,其产出不足以压倒对方,那么统一天下谈何说起呢?

要知道,打仗拼的就是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战争无法持续,何况是灭国之战更是如此。

因此,蜀汉的经济不足是制约其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第二, 人才不足,难以统一天下。

没有了荆州,也就失去了继续提供人才的基础,单凭益州的人才不足以维持统一天下的庞大计划。军事上的暂时胜利无法掩盖人才的缺乏,一旦战争扩大,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保持局面。

一旦出现人才不足,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左支右绌的情况,从而容易导致局势崩盘。即使局势出现暂时的好转,或者更好的计划,可是由于没有更好,更合适的人才去实现,从而导致胜利只能昙花一现,或者望而兴叹不得不放弃。

第三, 军事实力不够,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蜀汉在巅峰时期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之数,如果强行征发更多壮丁来充实军队,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是来支撑,因此到蜀汉灭亡的时候,其全国的军队不足十万,可见其军事实力非常弱小,完全不足以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总而言之,如果刘备即使放弃荆州而去经略关中,蜀汉作为实力最小的一国,依然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个是由蜀汉的实力和曹魏乃至东吴的实力决定的,并非单方面一厢情愿。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庞统从来也没有放弃荆州,经略关中的战略意图,即使是刘备集团的其它的谋士,比如诸葛亮和法正,没有一个人有放弃荆州,经略关中的意图。

之所以会认为庞统这么想,是因为《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中的说法: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大概的意思就是: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废残破,人才全部用完了,东边有孙权,北边有曹操,三国鼎立之地,难有作为,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户口有百万之多,四部的兵马,全部能够提供具备,宝物货物不用外来供应,凭借此一定可以成就大事。

庞统这话可不是劝刘备放弃荆州去经略关中,而是劝刘备只占有荆州之地不足以成大事,应该向益州发展,夺取益州,壮大力量,凭借益州的实力,才能成就大事。

庞统说这话的时间,更像是刘备在攻打益州之前,最有可能是在庞统投靠刘备之后,在应刘璋邀请入川之前或者入川的过程中,对刘备说的,随刘备一起入川的谋士只有庞统,当时的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刘封、马良等人都是留在荆州的。

从庞统的后半句话来看,明显就是劝刘备攻取益州,所以不能误解了庞统的意思。

事实上,不仅是诸葛亮,就连庞统与法正这两个一流谋士,也没有放弃荆州而经略关中的战略,关中可以经略,但荆州不能放弃。

荆州是刘备发家之地和龙兴之地,什么都能放弃,荆州绝对不能放弃,刘备自公元201年从北方南下投奔刘表后,就一直待在荆州,在曹操南下发动赤壁之战期间,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刘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和资本。

赤壁之战前,刘备兵卒不过数千,将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谋士极度匮乏,本来有一个徐庶还投靠曹操了,后来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赤壁之战后,刘备头一次有了稳固的地盘:荆南四郡和从孙权那里借来的南郡,城池和地盘急剧扩大,兵员和将领多多益善,从数千兵力一跃增至数万兵力,将领、谋臣大大增加,魏延、黄忠、张南、冯习等武将加入,庞统、马良、伊籍等文官投靠,势力开始如日中天。

换句话说,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荆州就是刘备的全部,所有的兵员、将领、谋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出自荆州,赋税、物资、粮食更是百分之百出自荆州。即使刘备夺取了益州,荆州派也是绝对的骨干和主力,在刘备集团中,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

换句话说,刘备手下的骨干全部出自荆州,没有荆州就没有刘备,就算刘备愿意放弃荆州,他手下的所有文臣、武将、谋士、士卒也不会答应,荆州是无法放弃的,放弃荆州和经略关中是不冲突的,可以同时进行的。

之所以提出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这个建议,无非就是说荆州无法处理与东吴孙权的关系,刘备如果在荆州发展必然会与孙权冲突,其实刘备就算在关中发展,也一样会与孙权冲突,只要刘备的势力稍强,孙权肯定会弃刘备而投曹魏。

三国之所以鼎立,一定是两个弱国联合起来对抗最强国,形成一个相对的平衡,蜀和吴是弱国,魏是强国,所以蜀吴联合对抗魏。

如果刘备真的放弃荆州,而一心一意经略关中的话,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放弃荆州,意昧着刘备的势力退出荆州,蜗居益州一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刘备只能向北发展,从汉中向北穿过八百里的秦川攻打曹魏的关中地区。

刘备这种情况表面上与刘邦出川有些类似,实际上差远了,时势不同,刘邦出川,北方一团散沙,只要搞定三秦王就行,而刘备出川,北方是统一的、强大的曹魏,刘备能不能出川成功,都是个未知数,要知道蜀道太难走了,看看诸葛亮的北伐,刘备如何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将战略集中于一点,固然能取得局部优势,同时也必然带来巨大压力,曹魏可以重点防守,如果刘备无法突破关中,那么如何统一天下?

刘备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同时据有荆州和益州,关中要经略,荆州也不能放弃,必须同时发展,同时经略,寻找机会以图天下一统,你会发现:这不就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吗!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庞统的话,“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要想弄明白这句话大概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赤壁之后,荆州之地被分为三份,北部襄阳南阳地区由曹操集团占领,东部由孙权占领,刘备在西边。也就是说荆州是三分天下的交集点,在这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均势。但是曹操还用有广阔的北方,孙权拥有江东数郡作为大后方,但刘备除了荆州,没有一块稳定的大后方,一旦荆州三方均势被打破,无论是资源,人材,还是势力上,刘备非常可能是最先灭亡的一个,同时刘备在荆州地区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才有了庞统的这段分析,至于攻取西川,也和刘备既定的方针相吻合。

然后再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如果刘备主动放弃荆州,专心经营关中,会怎么样?

首先我们来看关中。东汉末年,先是黄巾起义,再是军阀混战,在曹操经营中原时,关中地区军阀丛立,混战不断,人口逃亡,锐减了许多。相反荆州之地除了曹操南下统一没有成功,被分为三块,但人口、经济实力都是关中地区没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关中的惨淡要比荆州严重的多。

再者刘备前脚刚稳定了益州,没多久手中荆州也被孙权占去。失荆州对刘备来说,用突然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从时间来讲,即使刘备主动放弃荆州,历史是没有给他留足时间来调整战略。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庞统曾经对刘备说过一句话,原文就不贴了,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让刘备不要死守荆州,因为荆州的形势已经不是从前,并没有多少优势,而且还有孙权,曹操惦记着,估摸着最后肯定是守不住的。不如放弃荆州,改取益州,进而取中原。当然了,益州是被刘备拿到了,但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荆州,而是让关羽死守荆州,结果最终导致关羽惨死,继而蜀国衰败。

我们大家都知道,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不仅仅是个城市而已,而且为了得到荆州,刘备也是付出了许多,也因为荆州和孙权结下了梁子。可见荆州在他心里的位置,再者,诸葛亮曾经对他说过一个隆中对策,就是以荆州为起点的。一方面出于对诸葛亮的信任,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愿意失去荆州,所以他也是死守荆州。却不想,现在已然不是当初,荆州已经成为敌人虎视眈眈的存在了。而死守荆州的关羽也因此丧命于吕蒙之手,而蜀国衰败的一大原因也是因此而起。

刘备对于关羽的感情自然是不必多说,关羽死后,刘备不听任何人的劝阻,举全国之兵力出发讨伐孙权,却不料惨败而归,而这一战也是消耗了蜀国大部分的兵力。另外,他的另一位兄弟张飞也在此期间身亡,更是导致了蜀国武力值的下降。

其实要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待的话,我们自然会认为刘备当初应该放弃荆州,但是站在刘备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却不是如此,他本身就不愿意放弃荆州,而且认为关羽一定能守住荆州。另外他十分相信诸葛亮的计策,本来就是想要沿着这条路线夺取天下的,所以他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不是首先要有启动资金,这个资金必须要随时保持充足,不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不然整个大厦都会骤然崩塌。

刘备的事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的本钱不够支撑他向外扩张。

面对占有天下四州之地,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曹魏,刘备仅有益州和荆州一半,其实也是捉襟见肘的,相对比隔壁的孙吴,依然处于弱势。

首先荆州的位置,决定了这是三国争雄的战略要冲,曹魏南下之路或襄樊,或江淮,但显然曹魏的主战略是襄樊,先克蜀,后灭吴、这个战略是极好的,因为拿下襄樊之后,即可入蜀,也可沿江直趋建康,大业可成也。

是故,荆州就成为了关键战场。没有了荆州,对于蜀汉来说,存在两个极大的问题,其一,没有扩张的方向,从汉中克关中,益州道路险阻,无法源源不断供给大军进行长期作战,但问题关中也是曹魏的大后方,中间还隔着战略纵深陇右,曹魏统治中心建邺可以即使调集兵力防守关中,当曹魏重兵来到时,估摸着蜀汉的粮食已经不够吃的了,这仗自然也就打不下去了。

而荆州不同,以荆州为后勤基地,可以保持军队进行长期战争,加上从益州调粮作为补充,完全可以长久地打下去,起码打个一年左右时没有问题的。同时,控荆州其扩张的方向也明显要比汉中有很大的优势,北上威胁曹魏当时的政治中心许都,直驱南阳这样的经济重镇,南下攻略江陵,自然也能让孙吴心惊肉跳。

当然这是十分理想化的结果,蜀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蜀汉实力不足,无论是荆州,还是益州放在当时而言,都属于开发不成熟的地区,经济条件跟不上,没有那么多兵力和粮食作为依托,刘备想朝哪方面扩张都十分艰难。

其二,荆州是益州的战略缓冲,拥有荆州,蜀汉才算有战略纵深,从防御上讲,只要守住荆州,益州大本营自然无虞,这就跟孙吴要想在南方长久存活下去,需要有襄樊和江淮两地作为防御纵深是一样的道理。为了延续刘备集团的统治,荆州都是不可能放弃的战略要地。

自古以来,单单割据川蜀一地的政权,除了刘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又有哪一个主动打出去的?到最后还不是等外面统一了,被干掉或被迫投降的。

放弃荆州,实属不智,本身以荆、益一州半之地就不足以于曹老板争雄,现在又不要荆州,单纯以益州的经济、人口,自保都比困难,谈何攻略关中。

当年刘邦能只依靠汉中蜀地就能直驱关中,是因为早先刘邦在关中就有统治基础,即“约法三章”所带来的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因为项羽愚蠢地将关中一分为三,使得刘邦能够逐一击破,还有也在于当时项羽并不在西线战场,而是在伐燕,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刘邦,这才让其夺取了关中作为大本营的。

反观刘备,没有天时,隔壁盟友打了好几次合肥都属于溜一圈就走的性质,对曹魏而言无关痛痒,没有地利,陇右关中铁板一块,难以逐一击破,没有人和,关中老百姓对于蜀汉比较陌生,刘皇叔的名号在这里也不好使。

综上,放弃荆州,等于刘备否定了蜀汉立国方针,等于放弃了争霸天下的雄心,只希望有生之年龟缩蜀地,坐等灭亡。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首先我的答案是蜀汉不可能成大业。

先来说说整个汉中地方。

蜀汉政权控制的汉中地区,主要也就是益州地区。这地区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益州本部,是以四川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其次是汉中盆地,最后是以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再来说说他的经济。

巴蜀地区和汉中盆地,在战国以来,确实得到了良好的开发,其经济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所以很早就有了天府之土的美誉,就连刘邦都是从这里开始他的霸业征程。

自从黄金起义开始,中原战乱不断,而巴蜀地区和汉中等地则因为交通闭塞,很少有战乱。这里的百姓可以勉强称得上是安居乐业,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随后经过刘焉和刘璋父子的治理,整个巴蜀地区的经济也在稳步上升。而汉中地区则在张鲁的控制之下,虽然张在军事上的作为很少,更多的都是本土作战,战争对于百姓的伤害来说相对较少。再加上中原地区长期黄巾作乱,不少流民迁入,益州和汉中等地,为日后蜀汉北伐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民工。

从目前来看,占据巴蜀和汉中等地,确实是一个明智之举。

再来说说荆州。

对于荆州来说,重要的不是他的经济地位,而是他的地理地位。荆州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就当时的三国地形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蜀汉的前沿阵地。进,可剑指中原。退,则可进入巴蜀山区。可见,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所以,这也是蜀汉政权力图占据荆州的主要原因。

浅析当时的局势。

就当时的局势来说,曹魏占据北方大片领土,甚至连乌桓等一些少数民族都向曹魏称臣,可见其军事力量之强大。广袤的土地为曹魏军队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即使蜀汉地区山高水深,长期对峙下去,也耗不过曹魏政权。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蜀汉政权有很多的名将,比如早期的赵云,张飞等,再到后期的姜维,张翼等。一个小小的蜀汉地区,人才辈出。但是曹魏就会弱吗?当然不是,曹魏地区的名将虽不及蜀汉地区的将领名声大,但是贵在整体素质高。

所以从经济,人力等方面来看,即使蜀汉地区人杰地灵,想要出山北伐完成大业,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地方大小就已经限制了它的发展。诸葛亮和姜维两代军事统帅,也早已看到了地区限制发展的因素,所以也只有北伐来博得一线生机。但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再来说说当时的邻居东吴。

东吴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靠着长江天险和广大水系,使自己水兵的发展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而且东吴的名将也是人才辈出,即便蜀汉,想从东吴方向找突破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综上所述,即便经营富庶的蜀汉之地,想一隅而图江山,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好了,品历史我们是专业的,欢迎订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