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存在,只是没有可那么多,只有杨业,杨.延朗,杨又广祖孙三人有事迹可考。

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杨家将的故事演义成分较多,但其中也着部分史实的存在。

有关杨家将,史籍上的相关记载,涉及到了三代人,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就虚妄居多。

这三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杨业(?-986)

杨业,字重贵,戏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出生于并州太原,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的儿子。

杨业年轻的时候就有着任侠意气,精通骑射,为人忠烈武勇,还颇有智谋。对于打猎他,尤为热衷,自认为,如果带兵打仗,就像是打猎那般轻松自如。

北汉建立以后,杨业追随刘崇四处作战,被任职为保卫指挥使。他在战场上以骁勇善战闻名天下,因屡立战功,后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因为实在是太猛,当时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眼看着北汉保不住了,杨无敌没了辙,就劝说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北汉被宋吞并后,宋太宗特意召见了杨业,还封了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后,又升了杨业为郑州刺史。

有鉴于杨业在边境上的表现,宋太宗后改任了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发威的时候到来。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景宗率领大军攻打雁门,杨业率领数千骑兵与另外一位将领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其实口碑不错)联合,将辽军打得都找不到北,从此扬名契丹,威震华夏。

之后,杨业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继续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当时契丹人对他尤为害怕,见到杨业旗号,就溜得无影无踪。宋太宗对他也颇为信任,即使有人诽谤弹劾,都一概置之不理。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伐辽国,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职西路军主将,而杨业被安排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王侁与刘文裕实在是利令智昏的代表,两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而不听从杨业的劝告,以致使宋军最后为辽军所败,潘美又不能很好地制止部署,最后杨业成了孤军奋战。

激战过程中,杨业身边的兵士几乎都拼光了,二子杨延玉战死,他也被辽军擒获。为报效宋太宗的知遇之恩,杨业被俘虏后绝食三天而死, 辽人敬佩他的忠烈,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来祭奠他。

之后,宋朝廷追赠了杨业为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授封杨业的长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其他儿子杨延浦、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杨延昭(958年-1014年)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因避讳,后改为杨延昭,杨业长子。

杨延昭,从小的时候不喜欢说话,比较孤僻,最爱的是做排兵布阵的游戏。杨业认为,这个儿子是最像自己的,每次出战,总是要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因而杨延昭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太平兴国时期,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在杨业率领军队攻打应、朔二州时,出任为先锋。朔州之战,杨延昭手臂被乱箭射穿,依然奋战,直至攻下朔州。

杨业死后,杨延昭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后又被任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州缘边都巡检使等职。

杨延昭大多在边境抵御辽军,战功赫赫,多次将辽军击退,被宋真宗夸赞大有杨业之风,他曾经驻守的遂城,更有“铁遂城”之称。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杨延昭共有三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杨文广(999-1074)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的三子,并非演义中所说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儿子。

杨文广以父荫为官,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因随军镇压陕西南部张海饥民起义,被升任殿直。第二年,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杨文广被范仲淹招置麾下。

然而,不久之后,宋朝与西夏议和,杨文广就麽没有了表现机会。

宋仁宗赵祯皇祐四年(1052年),枢密副使狄青征讨侬智高,杨文广被调任为广西钤辖,后又升任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库使。

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杨文广曾被提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等职。宋神宗时期,杨文广在驻守筚篥城时,曾经打败西夏军,后被任命为泾州知州、镇戎军知军、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等职。

熙宁七年(1074年),宋辽边境产生争议,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宋朝廷的回复,就因病去世,享年为七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同州观察使。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答: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这杨家将的成员都有谁呢?

主要是三个人:杨令公、杨六郎、杨文广。

这三个人是爷孙三代人,英雄事迹各有千秋。

下面分别说一下。

先说杨令公。

杨令公的名字有怎么复杂。

他本名叫杨重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亲杨弘信曾为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周代汉的时候,据麟州自立,后归附后周。

由于在后汉时代,杨弘信为结交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曾派年少的杨重贵到太原为刘崇效力。

后汉灭,刘崇继位,史称北汉。

杨重贵得到了刘崇的重用,先担任保卫指挥使,后以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刘崇收杨重贵为养孙,给他改名为刘继业。

刘崇死,先是其子刘钧继位;刘钧无子。刘钧死后,由其外甥同时也是其养子的刘继恩继位。

刘继恩死,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继位。

注意,刘继恩和刘继元都是皇帝,都有“继”字。所以,刘继业(即杨重贵)为避讳,就拿掉了中间的“继”字,名为刘业。

北宋灭北汉,刘业跟随刘继元降宋,恢复了本姓“杨”,名为“杨业”。

当然,也有很多评书演义仍称呼他为“杨继业”,甚至无视其曾经改名易姓的经过,把他从出生开始的名字就称为“杨继业”。

补一句,因为杨业归宋了,他父亲的名字“杨弘信”为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讳,在史书中被改成了“杨信”。

杨业归宋后,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镇守代州,曾击溃从雁门大举进攻的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杨业威名大振,此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不战而走,称之为“杨无敌”。

“杨无敌”死难于雍熙北伐。

北伐之初,宋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

杨业表现神勇,一路过关斩将,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

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只好下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辽国十余万大军展开反击,攻破了寰州。

潘美留杨业拒敌,承诺自己在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信以为真,力战尽日,但转战到陈家谷时,才发现自己被潘美放了鸽子,悲愤莫名,死力再战,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力尽被擒,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终。

杨业有多个儿子,但到底是六个还是七个,各种版本的史书记载不一,名字不同,次序也很乱。

这里取《宋史》中的记载,共是六个儿子,长子杨延玉,次子杨延朗、三子杨延浦、四子杨延训、五子杨延瓌、六子杨延贵和七子杨延彬。

长子杨延玉在陈家谷口战斗中牺牲,其余六子俱因此而升迁。

其中次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三子杨延浦和四子杨延训并为供奉官;五子杨延瓌、六子杨延贵和七子杨延彬并为殿直。

杨延朗就是杨六郎,明明排行老二,为什么被冠以“六郎”之名呢?

原来,杨延朗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害怕到了极点。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他们认为杨延朗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敬称杨延朗为“杨六郎”。

杨六郎英雄一世,但死后也得不到“安宁”。

因为,宋真宗封财神爷赵玄朗即赵公明为其圣祖。所以,杨六郎的名字“杨延朗”为避讳被改成了“杨延昭”。

按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记载:杨延昭有三子,长子杨传永,次子杨德政,三子杨文广。此三子中,只有杨文广大器晚成,名垂青史。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评书和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但杨宗保与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并不存在。

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

后来又随狄青南征讨侬智高,调任为广西钤辖,后又升任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库使。

在对西夏的防御作战中,杨文广先后担任过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死后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欧阳修曾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杨家将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过远没有演义中那么风光,什么七郎八虎、杨门女将都是演义在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夸张,真实的杨家将只有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第一代杨家将——杨业

杨业是五代宋初名将,他早年效力刘崇,成为北汉将领,与辽是友非敌,与宋是敌非友,但北汉被灭后,杨业投降北宋,又反过来与辽军作战,成为抗辽名将。

杨业作战英勇,为当时名将,雁门关一战,他突袭辽军,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一战震惊宋辽,被誉为“杨无敌”,辽军对其望而却步。

杨业作为降将,受到宋太宗猜疑和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排挤。986年的雍熙北伐中,王侁对杨业冷嘲热讽,激将他冒险出战,杨业性子刚烈,率少数兵力出战,在陈家谷一带陷入包围,潘美、王侁拒绝发兵救援,反而率军撤退,导致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死,最终官至云州观察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历史上的杨业确有七个儿子,但除长子杨延昭名气较大,次子杨延玉追随杨业战死外,其他5个儿子没有什么名气,他们并未随杨业在外征战。杨业死后,5个儿子荫补担任崇仪副使、供奉官、殿直等低级武职,并未参加前线作战,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事迹。

第二代杨家将——杨延昭

杨延昭是杨业七个儿子中名气最大、战功最多的,他主要活跃在宋真宗时期,但杨延昭的活动区域不是杨业负责的山西一带,而是河北一线,官至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延昭智勇兼备,颇具乃父遗风,他率兵击败辽军多次入侵,称为敌人不可逾越的防线,契丹人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视为他们的克星,因此把杨延昭称为杨六郎,这也是杨延昭明明是杨业长子,却被称为杨六郎的原因所在。

第三代杨家将——杨文广

杨延昭的儿子叫杨文广,和《杨家将演义》中的杨文广同名同姓,但演义中的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这是把历史上真正的杨文广降了一个辈分。

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宋仁宗时期,当时宋辽已经议和,北方没有战事,杨文广在西北参加了对西夏的作战,以及狄青南征交趾,军事经验相当丰富,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候。

另外,演义中杨业的妻子佘太君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但她本姓“折”,是陕西府州豪强折氏家族之女,嫁给杨业为妻,后来民间以讹传讹,演变成同音的“佘”;至于其他如七郎八虎、杨门女将、穆桂英、杨排风等等,完全都是演义虚构了。

历史上的杨家将三代以后便陷入沉寂,不知所踪,但杨家将的后裔一定人丁兴旺。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知道杨家将的后裔如今生活在哪里吗?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我们通常所知悉的“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来自于古典文学小说《杨家府演义》,作者不详,成书年代大致在明代, 此外另一位明代小说家熊大木广泛搜集了两宋以及元朝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也加工整理了一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把杨家将英雄人物的刻画的十分成功,流传至今。

那么,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存在吗?答案是部分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一部分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是文学作品中虚拟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原型,比如金刀令公杨继业原型是北宋名将杨业,宋太宗雍熙年间,杨业随军北伐,因宋军将领之间不睦,杨业在明知毫无胜算的情况下被迫出征,最终在狼牙村兵败被俘,被俘之后的杨业表现出了文天祥一样的气节,任凭辽人封官许愿杨业宁死不降,最终,绝食三日而死。小说当中的相关情节和正史中有着较大出入,写的是杨业孤身被困,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头撞石碑而亡,并附有诗云: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 李陵碑下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杨家将中的主角之一杨延昭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只不过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而不是演义小说中的“杨六郎”,杨延昭自幼随父从军,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屡败辽军,威震边廷,曾经受到过宋真宗的嘉许。还有一位人物则被改的面目全非,争议极大,这就是小说中的潘仁美。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潘美与赵匡胤交好,曾共事柴荣,后来陈桥兵变助赵匡胤黄袍加身,此后,平南汉灭南唐征北汉,战功赫赫,且为人谦恭仁德,历史上口碑极佳,虽然潘美对杨业在陈家谷兵败身死一事负有一定责任,但那绝非他的本意。然而在小说的当中的潘仁美却被塑造出一个阴狠毒辣的奸邪小人,潘美若泉下有知定然不会瞑目。

因此,演义小说杨家将只能当作故事来读,若要想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其人其事,还有多读些史书。

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有歇后语“杨家将出动——全家上阵”戏说杨家将是全家出征打江山。的确,杨家将保卫国家,奋勇杀敌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故事虽说只是故事,但杨家将的忠君报国的事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比如欧阳修就曾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里面所说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题目里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和杨家也有关系,他的伯祖是杨业,也就是

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

似乎人人心里都有武侠情结,许多文人都为杨家将杀敌卫国的热血传奇而沸腾。

从《宋史》到《杨家府演义》再到晚清时的评书,杨家将的事迹经过口口传颂和后人的文学润色流传至今,甚至演变成许多不同的版本。

其实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杨家将只有三代,而小说影视作品中杨家将延续到了第七代。我们从历史上杨家将第一代杨继业聊起,杨继业原名杨重贵。少年的杨重贵认识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位贵人,即当时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虽然这位贵人自己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能力,但是他毕竟比当时的杨重贵地位见识要略高一些。

刘崇收杨重贵为养子后,对他还算器重,杨重贵也借此机会大展身手。

当时北汉臣事辽国,辽国倚权作乱,多次骚扰汉辽边境。杨继业帅兵驻守边境30余年。抵抗辽军,军功卓著。

在边关风沙战场历经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他后来作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北汉灭亡后,杨继业归降北宋,改名为杨业。这时的杨重贵在政治上可谓平步青云,不仅被宋太宗发现了带兵作战戍守边关的能力,还由此连连升官。

当时的杨重贵可谓风光无限。更是在雁门一战中大败辽军,官升云州观察使。年少有为,又加官封爵,一时声名显赫。“树大招风”,此时的杨业虽颇得宋太宗的信任,但也遭到朝中一名叫潘美的官员的妒忌。而潘美,很可能就是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

杨重贵人生的“滑铁卢”来了,当宋终于起兵攻打辽时,杨重贵自然要跟军献力。在主将为潘美的西路军中担任副将。

起初,宋军士气高涨节节胜利。转折点是在辽军攻破寰州后。此时辽军反攻的念头强烈,从战术上说,不宜再硬碰硬。

于是杨业提出宋军的实际任务应从正面交锋转为转移民众的观点。万万没想到主将潘美由私及公,嫉妒杨业所以否决了他的建议。

杨业只好听令率兵出击,怎奈没有看到接应的兵马。顽强抵抗,最终还是遭到辽军生擒。杨业在拒不投降,在敌营中不吃不喝,绝食而死。

杨业的死悲壮但也有些让人不甘,一位历经沙场,英勇报国的将领竟不幸因昏庸主将的嫉妒而丧生,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但是,杨业为宋立下的战功不可忽略。

杨家将第二代是杨延昭,原名杨延朗。

在家中耳濡目染的全都是兵家战事。杨业的军事才能和武功天赋在杨延昭身上有很大体现,杨延昭也是一位才能卓著的将领。

同时杨延昭也很争气,不仅武功高强而且作风清廉,愿与将士同甘共苦。中国古语说中国人的老毛病就是“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难”。历代风风火火想做大事的人,总有在富贵后抛弃同伴的。

但杨延昭不同,他视金钱名利为粪土,真正的把军营当家,把将士当兄弟。不仅与手下将士一同吃,一同睡,还乐意将自己立功所得的赏赐与将士们分享,因此深得军心。

杨延昭熟悉兵法,深谙带兵之道,在边疆打得辽军闻风丧胆。杨延昭有个外号叫“杨六郎”。

这个外号来的也搞笑,辽军迷信,认为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辽国的克星,于是都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这和民间流传故事大有不同,民间所说大都认为杨六郎这个名号是因为年龄排行而定的。

可以说杨延昭光荣顺利地接过杨家保卫国家的接力棒。在北宋对辽国的防御阶段,他带领宋军在边关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辽军的侵扰,为宋做出重大贡献。

杨家将第三代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家府演义中把杨文广定为杨宗保和穆桂英之子,其实并不是,他是杨延昭的儿子。

杨文广和他的父辈祖辈一样武功了得。杨文广承袭杨家忠贞报国的传统,也打了不少胜战,受到皇帝的提拔。

当时宋辽两国谁弱谁强似乎早已分明,两国商议边界的划分时,杨文广向皇帝献策以收回幽燕,不幸的是还没等到回复就去世了。

关于杨文广历史上并没有把他定为像他父辈祖辈那样完美,溢美之词也多是泛泛而谈。

北宋从杨业那一代开始,由武倾向于文,而杨家世世代代忠君报国,似乎时代并没有善待他们,依旧以自己的速度在前进或是停滞。

杨文广虽然也是一心想要收复幽燕,但当时宋朝处于崇文偃武的状态,时局已经不适合有志之士展示自己的抱负了。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是杨家将的主要人物,至于所谓的杨延昭之子杨宗保,杨宗保之妻穆桂英,甚至杨家著名的“七郎八虎”大都是后人歌颂杨家忠心报国的气节而虚构出来的。

不过据历史考究,老太君佘赛花是存在的,她原姓为折掘,嫁于杨继业之前也曾征战沙场,抗击契丹。不禁感叹:“真女中豪杰也!”清人周人甲在《杨六郎城怀古》中曾写道: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家弟兄英勇善战,忠心耿耿,当为一代英豪。历史总是为英雄驻足,因此杨家将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