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东近期出现的大面积学籍被顶替的现象大家怎么看?
山东出现的大面积冒名顶替,折射出了十多年前一个时代的悲哀。幸亏有国家的法律,才能让这些犯罪事件大白于天下!
个人悲剧遭遇陈春秀一个普通农民的女儿,然而冒名顶替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陈春秀出生于质朴的农村,她一直努力的读书只希望改变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她的努力原本也成功了,但是一个冒名顶替者又将她的希望活生生的打碎!
可以看出这首先是陈春秀一类人的悲哀,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破灭。然而他们直到今天,才发现原来自己成功过!
社会的毒瘤十多年前的社会,依旧处于原始发现状态,信息科技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的社会大家想要联系别人,只能依靠路边的公共电话与BB机。而那些被顶替农村学生,整个村或许也只有那一部电话可以与外界交流。并且那时候的身份,都是用一张纸片包裹塑料,十分容易作假!
而这样的社会条件,让那些冒名顶替者看到了机会。因此这样的事,也是那个社会的时代悲哀!
国家的正义我们国家一直在推进法制建设进程,因此这些事必然会被正义所打败!
国家的法律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依法治国是每个国家建设的必然进程。而这些冒名顶替者居然利用时代的漏洞,公然挑战国家法律。而他们也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他们的犯罪行为终于大白于天下!
虽然这些顶替者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但是在今天国家科技法律不断完善。而这些人,也必将为他们的行为,付出响应的代价!
不管如何我相信这次的事件,国家会用严厉的法律去惩戒、社会会用强大的舆论去谴责、而被顶替的人也会得到他们的公正与公义!
对于山东近期出现的大面积学籍被顶替的现象大家怎么看?
我认为,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出现冒名顶替之事,令人震惊,令人愤慨,令人深思!
一、当地高考主管部门失职失察。冒名顶替事件,时间跨度之久(有关媒体披露:2002年就有顶替问题发生,而苟晶被顶替的问题,2003年就在学校里传开了),人数之多(据有关媒体披露有242人),令人难以想象。这些冒名顶替现象,是因为当地高考主管部门官僚主义、失职失察,经办部门失职渎职,经办部门和协办部门的相关人员违法乱纪造成的。因此,应该严格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党纪、政纪、法律责任,以儆效尤。
二、监督制度缺失。冒名顶替者之所以能够一手遮天,把被顶替者玩弄于股掌之间(例如,苟晶第二次参加高考之事),频频得手,屡屡得逞,是由于考生高考分数及录取情况等信息传递渠道单一,不通畅,相关监督措施缺失,或者不到位、不够有力造成的。如果像古人那样,将参加高考,上了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姓名、身份证号、学籍号、准考证号、分数、录取情况在学校或者其他公众场合予以张榜公布,又有谁能够冒名顶替的了呢?!
三、违法成本很低。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敢于胆大妄为,以身试法,甚至在事情暴露之后,采取恐吓、威胁、威逼利诱和侮辱被顶替人及其家人,是由于违法成本很低造成的。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快、从严、从重查处冒名顶替人员及其涉事家属,彰显社会公德、正义、法治,实现教育公平。(本文插图全部来源于《今日头条》)
对于山东近期出现的大面积学籍被顶替的现象大家怎么看?
这是一件让人极难理解,极不正常,极让人愤慨的事情。
说重一点,这些乱象,已经到了祸国殃民程度。
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这是偷盗、偷窃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是偷窃了他人的人生,可不是小偷小摸,三核桃俩枣的事儿。
发生这种事,于国,可能失去了一部分栋梁之材,于个人,可能就毁了别人的人生。
这种情况,于农家子弟来说,表现的尤为突出。
农民的孩子,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走出大山,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可能通过读书上大学,是一条最直接的途经了。甚至可以说是捷径了。
却被这些不劳而获之徒给把道儿堵死了。
十年寒窗苦读,就巴望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有朝一日,来个鲤鱼跳龙门。可谁知,会让这部分小人,用龌龊的叫人不耻的卑鄙手段取而代之,怎么能叫人心平?
并且,这些龌龊事儿,对国家用来选拔人才的神圣的高考制度,也是一种冲击,让人们对这制度,产生了疑虑,怀疑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可喜的是,纸总是包不火,多行不义必自毙。躲在阴暗角落里的无耻小人,终于暴露在了朗朗日光之下。
查出来了。一个两个……只山东近期就查出了二百多人。
这自然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希望国家加大查处力度,把这些蛀虫全部一扫而光,并且严加惩处,还受害者以公道,还高考制度以清白,还社会以公正。
对于山东近期出现的大面积学籍被顶替的现象大家怎么看?
题主的问题有逻辑上的错误,顶替上大学的事情,近期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高校录取,从报考开始,高考分数、志愿填报、录取结果,网上都查得到,如果有异议,还可以查询,不可能出现被顶替的事情。
以前高考顶替录取的事情,不是仅仅山东存在,其它省份都有这种情况,只不过山东公布了自查结果而已。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出题、批卷子形式基本没变化,一直是由人工进行。录取环节,以前也是人工操作。只要是人工操作,就必然有腐败产生。那个时候,招生办主任炙手可热,录取那几天,一般人是见不到他的,批条子录取,人情录取,大有人在。
现在的录取,电脑系统进行,分不够,你不可能进到名单里。以前人为操作,可想而知,问题有多少了。山东一个省有这么多人顶替上大学,也就能够理解了。那么山东是不是顶替上大学最多的呢?别的省查没查?如果也自查了,敢不敢说?
山东人实在,有啥说啥,自查了一下,还把数据公开了。应该是令人佩服的。有的地方不敢暴露问题,明知问题不小,也要掩盖,通常报喜不报忧。
近日,网上披露了仝卓造假、陈春秀被顶替、苟晶连续两年被顶替,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发声,有的当事人根本不知道被顶替,至今还蒙在鼓里。
读了十二年书,带着梦想而努力,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高考过后,没想到会是这样。
披露真相是应该的,必须让那些作弊者付出代价,该道歉的道歉,该赔偿的赔偿,顶替者必须受到惩罚。
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公平公正。
对于山东近期出现的大面积学籍被顶替的现象大家怎么看?
近期,山东往年高考过程中的身份造假、冒名顶替等现象被逐步披露。
从冠县陈春秀、聊城王丽丽等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到济宁苟晶自爆的两次被顶替……从零星个例,到井喷式,舆论焦点一齐聚焦山东,给这里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山东省教育厅也不是个善主,干脆来了个家丑外扬,把近年来清理清查高考顶替情况的老底合盘托出、公之于众。
高考中的学籍作假和冒名顶替现象由来已久,并非山东独有。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更是高考大省、教育强省。山东又是孔孟之乡,有着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催生了山东历代学子的崇教尚学之风,创造出历年的高考佳绩,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教育部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其中山东59.2万,居全国第三位。2015年山东考生曾一度达到69.61万,高考录取率也是最高的省份之一。作为被北大、清华授牌的优质生源培养基地的高中学校,山东数量位列前三。
正是这种学风教风,促成了山东学子勤奋好学,千军万马争上高考独木桥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形势所迫,那些智力不足、努力不够、成绩不佳、竞争无望,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又有一定人脉关系的考生,特别是他们的家长,滋生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惜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的想法。
如果高考制度的笼子扎得再紧一些,高考程序再公开透明些,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法规意识再强些,高考的公平正义真正成为不可挑战的高压线,那么,考生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的现象一定会少之又少。
但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法律法规、人员素质和执行水准,还远没有达到如此理想的高度,需要查缺补漏、完善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山东是这样,别的省份能独善其身吗?
山东主动公开2018~2019年组织清查出的大学生学籍被顶替的结果,仅2002年至2009年间就有242人之多,有理由相信,这个数字远不是问题的全部。
俗话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儿。山东之所以敢于公布清查顶替上大学问题的惊人数字,相信他们也一定考虑到由此带来的风险和工作难度。
但是他们似乎胸有成竹,充满决心和信心。这种担当作为的底气,来自于率先开启的对大学生学籍信息的清查,来自于他们面对历史遗留和现实存在问题的痛定思痛,来自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担当。可以相信,山东既然敢于披露,也一定会在调查处理上有所作为,给全国做出表率。
请公众和社会舆论给山东一点时间。
就全国而言,山东披露的顶替上大学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以山东为鉴,举一反三,促成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学籍学历大清查,对查出的造假和冒名顶替者,都给予顶替者和关系人处以严厉的法纪,还受害人一个久违的公道,让高考制度的公平正义得到捍卫,那么,坏事就会变为好事。
说不定,全国的高考生受害者,还会因此感激山东呢!
对于山东近期出现的大面积学籍被顶替的现象大家怎么看?
一、这是山东两年来主动排查的历史结果。
山东省发现这一现象,并从2018年开始主动排查,经过努力两年内共排查出242人,而且冒名顶替的时间多是在2002年至2009年,不是这两年,更不是现在。
山东省在校大学生200多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按照比例算出事的概率最高。出事后山东省态度坚定,目前所有人都已经被注销学籍,山东表示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自此堵死了冒名顶替的漏洞,从这方面说对以后的大学生是好事,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学习环境。
但不管在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事都是不应该。
二、冒名顶替的学校,多是非重点学院性质。
冒名顶替人数较多的学校:山东广播电视大学135人、济南大学36人、枣庄学院20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15人、齐鲁医药学院13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13人。
除济南大学外,多为非重点的学院性质,学院本身层次较低,常为招生费尽心机还招不够,管理上难免存在松懈,特别是在十几年前大学扩招的时代。
当然,像重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2人,济南大学36人,这肯定是学校管理的问题,让个别人钻了空子。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都不该出现这种现象。
三、这事影响极坏,破坏了教育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往大了说,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环境,破坏了教育和高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破坏了大学和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对山东的高等教育也是一次打击,至少在没有令众人满意的结果出来之前,很多人就会对山东的高等教育感到失望,特别是对涉事的高校感到失望。
对被冒名顶替的个人,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原本可以上一所心仪的高校、进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但是这个上大学的前提没有了,后面的一切自然更无从谈起。有的人是好多年后才发现被人冒名顶替了,有的人因此不能贷款、结婚、上学,受影响自然很大。
四、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才是关键
现在是法治社会,我们不怕发现问题,因为有法可依。
第一步就是严肃认真地查清冒名顶替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当年的责任人严格依法追责,包括涉事学校、高校、教育招生部门、中间的办事部门,这样才能给民众一个满意的交代,给受害者一个满意的交代。
违法的成本太低,就不能警醒后人。
第二步就是必须对被冒名顶替者一个适当的补偿,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毕竟耽误了人家的青春、耽误了人家的生活,不能再让人家寒心。
第三步就是加强高校管理,特别是招生管理,可以采取招生工作多人监督、终生责任制等方式方法,只要违了法,不管多少年都要让他付出代价,不能一句“注销学籍”就算了。
第四步是其他省份和高校也要开展清查,山东肯定不是个例,要勇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大学保留一片净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乐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