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要分为西汉、东汉?
无论是大秦帝国的泗水亭长刘邦,还是“新”王朝的南阳农民刘秀,他们通过九死一生,不懈奋斗,而建立的盛大帝国,“国号”统统称为“汉”。
刘秀的确是大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五世孙,妥妥地凤子龙孙。不像多少年后的厚脸皮刘备,不知隔了多少代,还脸不红心不跳地、大言不惭地自称自己是什么“中山靖王之后”。
所谓的“西汉”和“东汉”,都是史学家们和后人们,为了区分这两个“大汉帝国”,根据帝国的京城位置而确定的一个“称呼”罢了。毕竟所谓的“西汉”和“东汉”中间还存在着一个“新”王朝,刘邦建立的那个“大汉帝国”毕竟是被王莽的“新朝”取而代之过,刘邦的“大汉帝国”实亡于王莽之手。其实,史学家们和后人们还根据两个汉帝国建立的前后顺序,分别称他们为“前汉”和“后汉”。
刘秀驾崩后,过了一百多年,那个“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也建立了一个小王朝,国号还称为“汉”,可史学家们和后人们还是都唤作它为“蜀汉”。
至于中国历史上称为“汉”的王朝还真不少。史学家们和后人们为了区分,都在国号“汉”前面,加上一个字,于是什么“赵汉”(刘渊建立)、“成汉”(李雄建立)、“南汉”(刘龑建立)、“后汉”(刘知远建立)、“北汉”(刘崇建立)、“陈汉”(陈友谅)等。这些所谓的“汉”王朝,其实和刘邦、刘秀分别建立的“汉”王朝,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同样,诸如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和赵构建立的“南宋”,也是如此。您若是高兴,将他们统统唤作为“大宋王朝”,一点也没错!但他们和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建立的“大宋王朝”,更是一分钱的关系也没有。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要分为西汉、东汉?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刘邦建立汉朝,刘秀建立汉朝。而刘秀是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有西汉、东汉之分呢?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下面来简单说上一说。首先,刘邦建立的王朝叫汉,是继秦后的第二个王朝。“汉”这个名字来源于“汉王”。
我们知道,在伐秦的时候,兵分两路,一路由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另一路以沛公刘邦为主,西征。并对比作了一个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关中王。
刘邦不辱使命,先入关中。于公元前207年10月抵达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亡。刘邦入城,定下颁布“约定三章”。项羽杀掉宋义,顶替为上将军,经过巨鹿之战,进抵函谷关。
顿时,双方呈对立之势。刘邦碍于势弱,不得不亲赴鸿门,趟鸿门宴,向项羽表示恭顺。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为汉王。领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天陕西汉中市东)。南郑曾是汉中郡的治所,汉中郡因汉水而得名。
刘邦听了大怒,不是说好关中王吗?萧何进谏:“汉,天河也。天汉,这个名字不错,甚美。”
公元前202年,刘邦赢取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后,诸侯将相共请汉王为皇帝。刘邦三让,才于山东定陶汜水称帝。进而建立大汉王朝。
刘邦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缘故,以讹传讹为高祖。汉朝传到刘婴,一共11代12帝,享210年。公元前8年,刘婴禅让王莽,王莽建立“新”朝。汉亡!
不久,公元25年,刘秀称帝。刘秀是高祖皇帝刘邦的九世孙。乃长沙定王刘发之后,长沙定王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另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其后叫刘备。
自然,刘秀建立的王朝承袭刘邦建立的汉朝。王莽侵犯众人利益,遭到普遍反对。众人纷纷揭竿而起。刘秀和兄长刘縯的志向就是“复高祖之业”。以“复汉”的名义举兵反王莽。
公元22年,两人加入绿林军。不过之后,绿林军立了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刘秀则以“破虏大将军”的身份,被遣派往河北。刘玄是被赤眉军杀死的。刘秀本就是汉皇族之后,所以,借此发展壮大。最终重建“汉”王朝。
但问题来了,两个汉王朝。该怎么加以区别呢?
第一,以都城相对位置。刘邦的汉朝以长安为都,刘秀建立的汉朝以洛阳为都。都城相对位置,一西一东。故而,称作西汉、东汉。东西,是方位词,以此来对两个汉王朝加以区别。
第二,先后顺序。刘邦建立的汉朝在前,刘秀建立的汉朝在后。所以,称前汉、后汉。如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以上是最主要的两种称谓区别。最流行的,还是西汉、东汉。两词被历代沿用,一直到今天,至今不改。成了两汉的专属词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史小二记!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要分为西汉、东汉?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王朝,国号为汉,刘秀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后代,高举"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大旗,消灭王莽政权,重新建立的汉朝,国号也是汉,两都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至于在历史上被区分为西汉和东汉,或者前汉和后汉,最主要还是史学家们研究历史的方便,人为划分的。
当然西汉和东汉虽然都是汉,但也有许多不同,历史学家们这样划分还是有依据的。
一、虽然都是汉,但国都不同西汉是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击败项羽 ,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首都开始暂居秦国旧都栎阳,后在原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新城,公元前200年迁都长安,自此长安成为西汉政治中心,直至公元8年,王莽称帝,以新代汉,西汉灭亡。
东汉是刘邦九世孙刘秀参加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王莽统治和刘玄的更始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首都开始暂居鄗(河北省柏乡县),后迁都至洛阳,直到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迁至许昌。
因为刘邦所建汉王朝都城在长安,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在洛阳,两地在地理位置上一西一东,故称刘邦所建汉王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王朝为东汉。
二、虽然都是汉,世系有不同。古代讲究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标准选定继承人,这是西汉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皇位继承的基本脉络。
当然整个西汉传位的十二个皇帝,继承方式也有许多例外。如西汉宣帝、哀帝因为无嗣,只得从皇室近亲子弟中过继一人继承皇位。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而立刘弗陵为太子"。
但不管怎样,有一个基本的继承脉络:必须是皇室近亲子弟,外封的旁系后裔一般不在考虑之列的。
按这个标准,刘秀往上数五代至长沙王刘发就已经在景帝时期外封了,传至刘秀的高祖父刘买已经因为推恩令,降为候爵了,到了曾祖父刘外,已经没有爵位,生活在南阳,只是郁林太守了,到了刘秀这一代,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完全成了布衣平民。
所以如果从世系继承上讲,刘秀虽然也是刘邦后裔,但他这个世系离皇室近亲隔得很有点远,好在人家刘秀不是靠这个继承皇位的,而是凭自己的真本事,真刀真枪打下来的,他完全可以改个另外什么的国号,只不过那时候,人心思汉,刘秀为宣示正统治,就顺势也立国号为汉,借船出海了。
而且有个王莽汉建立的17年新朝横在中间,史学家为了区分,就称刘邦建立的汉朝为西汉,刘秀创立的汉朝为东汉。
三、虽然都是汉,政休太不同西汉主要依托秦制,东汉在遵循西汉制度的基础上,吸取西汉时期权臣干政、外戚篡国和地方集权等历史教训,改进了政治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从中央管理体制上讲,东汉官制与西汉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东汉不设丞相,三公的权利的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专设"尚书台",三公和丞相的实际决策权力转移至尚书台,直接对皇帝负责,执行权利由六曹机构负责,这就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监察制度,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强化对地方的把控。
从地方管理体制上讲,东汉沿袭了西汉的郡县制,但在郡上面又设了州一级,使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
自此由西汉的郡、县两级演化为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所以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讲,西汉和东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史学家,称东西汉的原因之一。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要分为西汉、东汉?
西汉和东汉虽然名字上好像是一个朝代的两个分支,其实,东汉并不是西汉的延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它不像在它之前的西周和东周,或者在它之后的北宋和南宋,前后之间有着紧密的血统联系。刘秀所说是刘邦的后代,但是已经是很远很远的亲缘了,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意思一样,只不过都是刘姓而已。
那为什么刘秀不像王莽那样重新改朝换代呢?这要从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说起。总的说起来,从西汉建国,到王莽篡汉,再到刘秀开国,整个历史进程中,社会心理从西汉之初的民族认同,到西汉末年开始产生“厌汉”情绪,再到王莽时期重新“思汉”,这才造就了东汉的延续,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选择。
其一是社会对西汉的广泛认可。西汉自汉高祖刘邦开国,消除兵乱,统一全国,其实是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的战乱之后,第一次长时间的全国安定发展。虽然,之前有秦始皇率先统一全国,但是大秦国祚太短,而且多行暴政,民不聊生,统一不统一的,对老百姓没有多大区别。而西汉建国后,开始修养生息,呵护民生,历代皇帝大都能做到无为而治,尽量不骚扰百姓。赋税徭役比秦朝时大为减少,人口增加,百姓幸福指数增高。西汉建立之初时人口仅剩1300万,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西汉享国210年,这么长的历史进程,中国人第一次有了空前的凝聚力,有了比较统一的民族认同,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才自称为“汉族”,“汉人”,社会心理对“汉朝”有了深刻的历史认同。
但是,随着西汉末年,政治腐败,国家空虚,盗贼遍起,老百姓又开始流离失所,不仅是老百姓,就连上层的王公贵族也觉得大汉气数已尽,应该有新的王朝取而代之了。
董仲舒的弟子眭弘就曾经大张旗鼓地上书给皇帝,说,近来,天下异象频出,比如泰山的大石头自己立了起来,上林苑枯死的柳树又活了过来,说明汉朝气数已尽,应该有出自草莽的人来当皇帝了。陛下应该赶紧去民间招贤纳士,找到合适的就“禅让”帝位吧!
当然,上书之后,被当时佐政的霍光以“妖言惑众”砍了脑袋。但是,为什么,眭弘敢直接向皇帝上书,说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取向已经不利于汉朝继续下去了。人们已经厌倦了这个二百多年的王朝。
其二是王莽利用了“厌汉”的思潮,成功上位。王莽辅佐汉室时,鞠躬尽瘁,克勤克俭,人皆称为圣贤,把他比作周公。但是,王莽对当时朝野的心理状态是十分清楚的。他大胆的赌了一把,趁汉元帝驾崩,太后和群臣商议拥立新帝之际,找人弄了个白色石头,刻上“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字,扔到井里边,又让人捞了出来献给王莽。王莽就让大臣们去告诉太后。太后明知道是王莽的手段,但却阻拦不住,随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是想,如果不是人心“厌汉”,王莽怎么可能凭一快石头就能堵住太后的嘴,堵住群臣的嘴,堵住天下人的嘴。实在是,这衰老的汉朝让人生厌了。
其三是“思汉”之心再起。本来大家对王莽是抱有希望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但是,王莽上台不是想过太平日子的,他有着太多的抱负要施展,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但王莽的改革,触动了贵族阶层的根本利益,各项改革推行不力,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民众也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反而比汉朝更加恶劣了。后来,又遭遇蝗灾、旱灾,饥荒四起,赤眉、绿林起义,天下重新陷入战乱。因此,举国上下都对王莽新政失望了,郅恽也是大张旗鼓地给王莽上书,说,天象表明“汉历长久,孔为赤制”,劝王莽“取只之于天,还之于天”,朝野上下再次弥漫起了对大汉王朝的思念之情。
其四是刘秀借“思汉”之心,再续“汉祚”。当时,流传谶语说,有一个叫刘秀的将统一天下,延续汉朝国祚。可见,社会心理重新又开始呼唤汉朝。谶语一出,天下竟然多出二十多个叫刘秀的。汉光武原名本不叫刘秀,也是听了谶语之后改为刘秀的。更始帝亡后,刘秀掌握了天下大权,到底是重新立朝,还是延续汉祚,刘秀不会不做慎重思考。可以说,刘秀经过认真考虑,顺应了当时社会对大汉的思念,也借鉴了王莽立新朝的教训,而且借着自己还有点刘邦血统的优势,乖乖地举起大汉的旗帜,又把汉朝往后延续了一百九十五年。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要分为西汉、东汉?
“西汉”和“东汉”是现代史学界的称呼方法,而在魏晋以后,是称为“前汉”和“后汉”的,例如在汉末,人们习惯把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为《后汉书》。
我们现在流传的《后汉书》是南朝宋人范晔所著,在他之前,至少有八位前辈写过《后汉书》、《后汉纪》类似的作品。
八家后汉书为: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华峤《汉后书》、张莹《后汉南纪》、张璠《后汉纪》。而至于记载西汉历史的史书,除了《史记》之外,就是东汉时官修史书《汉书》。
《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班固,班固的才华出众,《汉书》也成为前四史之一,其在纪传体例上的完善也是有创造性的。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同样,后世将《汉书》也称为“前书”。——这个“前“是与《后汉书》的“后”相对而言的。
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还把东汉称呼为“中汉”,自称为“季汉”。
潘眉曰:次于中兴曰季兴。《魏武帝纪》注引《三辅决录》曰“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
吴鸣钧曰:时人以后汉为中汉,蜀汉为季汉,故杨戏作赞名“《季汉辅臣赞》”,序曰“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
刘秀确实是汉室宗亲,但他所处的支脉距离西汉帝室很遥远,从刘秀往上追溯六代人,才是汉景帝刘启。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钜鹿都尉刘回→南顿令刘钦→汉光武帝刘秀。汉景帝刘启的帝位是传给汉武帝刘彻,此后西汉帝室都是刘彻这一支脉,所以,刘秀的家族并非西汉帝室的大支,只是众多刘氏后裔中的普通一支而已。
王莽之乱时,天下很多人都希望汉室再兴,之前有刘玄称帝(史称“更始帝”),之后还有赤眉军奉刘盆子为帝,他们都是打着“推翻新朝,汉室再兴”的旗号来争夺天下。
刘秀亦是如此,他定国号为“汉”,这是利用自身血统的优势啊!只有傻瓜才会舍弃自己的血统优势吧?
例如刘备在蜀地称帝时,国号也是“汉”,其中原因是一样的。
东汉政府对自身政权的历史定位,在公文中都是以“光武中兴”作为背景描述,加上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虽然国号都是“汉”,但是从血统继承,国家制度上看,已经是两个朝代了。
再有,刘备建立的蜀汉帝国,在政权定位上都是自称“季汉”,例如杨戏写的《季汉辅臣赞》即是明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政治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与刘秀的“中兴”是一致的,期待能取得和刘秀同样的成就。
如此,季汉(蜀汉)也是对西汉(汉,前汉)、东汉(后汉、中汉)两个政权的法理继承而已,从政权形态看,并不能说是前朝的延续。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为何汉朝还要分为西汉、东汉?
刘秀是刘邦的后代,这点是没有疑问的,既然如此,同一个朝代为什么还要分为“西”和“东”两部分呢?很简单,刘秀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而不是简单继承来的!想当年刘邦斩白蛇起义,从此举起了反抗暴秦的义旗。可后来司马迁在记述这一段时,多写了一句“蛇遂分为两,径开”。于是诞生了一个神话故事,即“高祖斩蛇,平帝还命”。
(刘邦画像)
故事是这样的。刘邦准备斩蛇的时候,蛇突然变成了巨大的白蟒,并且开口对刘邦说:“你欠下的帐总有一天是要还的。你斩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你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结果刘邦一想,那我就从中间给你斩断,看你怎么办。结果当西汉帝位传到汉平帝的时候,白蛇转世投胎为王莽,而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建新。后来光武帝刘秀中兴大汉,重新恢复汉室,史称东汉,而东西汉则恰好是200年。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之作,无论是刘邦的斩白蛇起义还是所谓的汉朝一分为二都是利用迷信给自己的政权合法性提供依据。(光武帝刘秀画像)
虽然如此,但这则故事中却还是说明了一个事实,两汉其实是从中断开了的,即王莽的“新朝”,而在历史上这一断就是十五年,虽然说在历史上都不愿意承认王莽所建立的“新朝”,而是称之为“新莽”。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汉朝并不是一个王朝,而是两个王朝,即刘邦建立的“汉”和他的后代刘秀建立的“汉”。
刘秀确实是刘邦的后代,但是刘秀乃是旁支,而且因为推恩令的缘故,传到刘秀这已经是一届布衣了,刘秀对于西汉的皇位是没有继承权的。因此,刘秀建立的“汉”并不是通过继承西汉皇帝的皇位而得的天下,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天下。其实刘秀打下天下以后可以叫任何一个名字,但是他为了政权的合法性,依然选择了“汉”为国号,而刘秀则以中兴之主自居。于是史学家为了区别于刘邦建立的“汉”和刘秀建立的“汉”,就分别将他们建立的王朝称为“西汉”和“东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