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齐梁地盘很大,为何到了陈朝变得很小?

关于南朝地盘的缩小,关键点在于侯景之乱。

众所周知,在南北朝时期,北强南弱乃是当时天下的大形势,这是当时的地理人文环境决定的。由鲜卑人建立的北朝,占据着中原,而东晋遗民建立的南朝,则是寄居江左,怀望故国。

而在那个时代,南方的开发程度有限,无论人口数量还是社会发展程度,都无法和拥有中原的北方相提并论。虽然当时北方经历了五胡乱华,胡人肆虐之后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汉人十不存一。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乱世之后的中原,其体量仍然不是南方可以相比的,这从东晋时期、桓温、刘裕等人的数次北伐失败就能看得出来。

而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统治者主动接受汉化,改汉名,迁都城,北方的民生逐步恢复,国力远超南朝。所以,在南北朝中后期,北魏分裂之后,南朝依然是最弱的,其面对北方的东西两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和北齐,大部分时候都是处在一个被动防御的阶段。

总而言之,北朝有着中原的先天优势,这是其能够压制南朝的基础。

但是话说回来,毕竟是两朝对立,南朝多少还是有些家底。在南北朝前期,南朝和北朝的差距并不大。

比如在刘宋时期,得益于开国之君刘裕的北伐,刘宋鼎盛时期的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据江南,甚至于连淮北、山东、河南、关中这些原本属于北方的地区,也都是在南朝统治范围内。

而在萧齐和萧梁时期,虽然其军事上不如当年刘宋那么强。但是由于北魏分裂,东西两魏互相攻伐,南北朝开始进入到了一个三足鼎立时代。所以其疆域比之刘宋,相差并不大。甚至于在萧梁国力强盛时,还能趁着北方大乱,河北起义,攻下洛阳。

但是到了陈朝,南朝的统治范围大幅度缩小,从淮河关中一线,突然收缩到了长江。较之前朝,领土几乎是丢了一半。

究其缘由,乃是因为南朝萧梁末期爆发了侯景之乱,北朝乘虚而入,蚕食了南朝的领土。

公元六世纪中叶,南北朝进入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此时北方的北魏在权臣宇文泰和高欢的内斗下,已经发生了分裂,分别是东魏和西魏。高家把持的东魏占据中原,实力强大。而宇文氏领衔的西魏集团,虽土地贫瘠,但却民风彪悍,遗留着当初北魏和柔然对战时的尚武之风。而南方的萧梁,乘着北方内斗的契机,在梁武帝的治下,国力强大。

于是乎,一个三足鼎立局面出现了。此时的天下,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百姓也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像这种三足鼎立之势,其实是比较难以打破的。相比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合抗魏的局面,此时的东魏、西魏以及萧梁三国,则是互相忌惮,实力更加平均,局面也更加稳固。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就需要一个搅局者。

而侯景便是这个搅局者。

侯景本是东魏大将,坐镇一方,实力雄厚。史载其“拥兵十万,专制河南”。

但是,此人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当初高欢在世时,他慑于其威望,尚且还算安分。但是高欢去世之后,侯景便再无顾忌。他想要割据河南,自立为王。

“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

但是侯景此举早就在高欢的意料之中,其在临终前就嘱咐过长子高澄,留心侯景。再加上侯景在东魏朝中威望并不高,想要凭借其一己之力,对抗东魏实在有些吃力。

于是侯景联合西魏的宇文泰,想要借助宇文泰的力量来颠覆东魏。但当时的西魏国力有限,而且宇文泰正在忙着整顿内部,打造所谓的关陇集团,无暇他顾。同时,对于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实在提不起太多兴趣,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帮忙,只是名义上授予了侯景一些官职,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

于是乎,走头无路的侯景选择了归顺当时的萧梁。众所周知,南朝本就是中原移民所建,历朝历代都想着北伐中原,收复故国。尤其是像梁武帝这样早年长期坐镇北方,和鲜卑人有着血海深仇的雄主。

当他看到侯景递来的河南十三州降表时,大喜过望。首先河南乃是中原故土,萧梁得之不费一兵一卒。此外,侯景和他的军队的加入,在削弱东魏的同时,也在强大己身。尤其侯景的汉人身份,加上其早年的赫赫战功,使得久思良将的梁武帝,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如若调教的好,兴许日后又是一位陈庆之啊!届时,驱逐胡人,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

于是乎,梁武帝欣然接纳了侯景,并派兵相助。但当时的东魏,实力冠绝三国,再加上高欢有遗策,高澄也不平庸,对于侯景的叛乱早有准备。所以,侯景在河南并没有抵挡住东魏大军。最终丢掉了所有土地,带着残兵,灰溜溜的逃到了萧梁境内。

而这对于梁武帝来说,无疑是引狼入室,噩梦的开始。

由于河南地失,侯景失去了对于梁武帝的最大价值。彼时,东魏为了铲除侯景这个叛徒,主动和梁武帝交好,欲用南梁宗室子弟萧渊明作为人质,交换侯景。萧渊明是梁武帝亲侄,早年身陷东魏,梁武帝一直都想救他回来,这一次无疑是个机会。所以,用侯景换萧渊明,已经开始在计划中。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切都只是推测,梁武帝是否真的会用侯景换萧渊明,谁也不知道。比较侯景乃是主动归降,梁武帝如果如此对他,日后萧梁的名声可就臭了。

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侯景本身就是一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再加上他投靠梁武帝,也仅仅只是为了借助梁国的力量来对抗东魏而已。他所作的一切,无非利益两个字。而此时的形势显然不利于他,侯景不想坐以待毙,于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准备再度造反。

公元548年,侯景于寿阳起兵,拉开了侯景之乱的序幕。谁能想到,侯景起兵时仅仅8000人的兵力,却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几乎横扫了整个南梁。侯景于八月起兵,十月便成功渡江,并攻破都城建康。虽然梁武帝依然拒守着建康宫城,但已经时瓮中之鳖,在个诸侯尔虞我诈,救援不力的情况下。建康宫城也被攻破,梁武帝北活活饿死在了皇宫,为自己曾经的错误选择付出了代价。

当然,侯景之乱并没有结束。彻底拿下建康之后的侯景,开始图谋江南,时至公元549年年末,侯景已经尽收吴地,控制了南梁的核心区域,军队发展到十几万人,南梁危在旦夕。好在七皇子萧绎及时的站了出来,带着王僧辩和陈霸先最终击败了侯景,平定了叛乱。

不过,侯景之乱虽平,但留下的伤疤却无法愈合。侯景此人性格暴戾,再加上其叛乱根基不稳,需要快速的扩充军力。所以其一直以来都是在通过掠夺的方式来增强实力,并通过高压和苛政来实现对占领地区的统治。曾经富庶的江左吴地,在经过侯景叛军的践踏之后,已经时一片狼藉。

当然,最惨的是北方的鲜卑人乘火打劫。

侯景之乱期间,南梁忙于平定内乱,进而忽视了边防。北方的两个鲜卑王朝便趁机开始大快朵颐。尤其是西魏的宇文泰,乘机攻下巴蜀和陇右。并且在萧绎称帝后,又派于谨、杨忠、宇文护于江陵攻灭南梁,大杀江陵百姓,扶植后梁傀儡政权,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了一倍。

由此,曾经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西魏,实力反超南朝,坐拥关中、巴蜀之地的关陇集团,有了和河北高氏集团对抗的资本。

南梁灭亡后,萧绎手下大将陈霸先,堪称内乱,收拾残局,建立了陈朝。而此时的陈朝已经失去长江上游的巴蜀,江汉地区。而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也被东魏乘机蚕食殆尽。陈国仅仅靠着江东一隅之地苟延残喘,成为了三国中国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势力。

南朝再也无力对抗北朝。所以侯景之乱应该算是南北朝后期,对于天下形势影响最大的一次事件,基本上奠定了北方统一南方的局势。

事实上,原本梁武帝是有机会阻止这场叛乱的,因为侯景当时是寄人篱下,一切的钱粮补给都得仰仗梁武帝。可是,就在侯景大肆扩军屯粮的时候,梁武帝却视若无睹,甚至于为了安抚侯景,还不停的加大量的供给侯景物资,进一步帮敌人扩张了实力。有人劝阻时,他还非常自信的说道:

“景孤危寄命,譬如婴儿仰人乳哺,以此事势,安能反乎?”

昏庸到这份儿上,也是没谁了。

南朝宋齐梁地盘很大,为何到了陈朝变得很小?

公元547年初,东魏权臣高欢去世。高欢临终之时,嘱咐儿子高澄,务必要盯住居心叵测的侯景,说这个人有用,但不好用。如果镇不住他了,不要犹豫,直接杀掉!

事后不出高欢所料,他尸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乱,并打算联合西魏的宇文泰,一起灭了东魏。

不过东、西魏原本就是一家,大家之前同属北魏,都是熟人,宇文泰很清楚侯景是个什么货色。所以他就没搭理侯景。

另一方面,高澄有高欢的临终叮嘱,对侯景早有防备。因而侯景刚一叛乱,高澄便调集大军围剿。所以侯景的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高澄镇压了下去。侯景兵败之下,只好仓皇南逃,投奔了南梁。(宇文泰不要他)

听说侯景要来,南梁方面起初是拒绝的。但侯景表示愿意带兵归顺,并献上了土地(靠近南梁的一小块地盘),梁武帝认为有利可图,执意要收留他,并且还为此出兵,跟东魏在淮北打了一仗。于是侯景便因此被梁武帝收留了。

之后没多久,高澄欲赶尽杀绝,便派人找梁武帝谈判,表示只要梁武帝交出侯景,他就休兵和解。侯景听说了这件事,害怕被引渡回国受死,便小人本性再次发作,于公元548年发动叛乱,囚禁了梁武帝,并将其活活饿死。

其后,侯景又先后扶持了三个傀儡皇帝,把江南狠狠祸害了一把。

侯景叛乱时,南梁萧氏一族在江南统治了近五十年,藩王遍地,根基稳固。按理说,侯景这种外来户叛乱,很快就能压下去。

但此时的南梁,却一塌糊涂。

一方面,南军常年不打仗,战斗力退化,根本打不过侯景叛军。以致区区几万叛军只用一年时间,便占领了江东吴地。

另一方面,南梁诸王此时也是勾心斗角,他们都不想勤王,不但不攻出兵收复江东,反而自相残杀。比如梁武帝的第七子萧绎就杀了他的侄子萧誉,逼的另一个侄子萧詧流亡西魏。这为后来北周蚕食南梁的领土,埋下了祸根。

此外,萧纶、萧范等诸侯王也相互攻击,使得本来就偏弱的南梁军队,内耗愈发严重。

这种内耗整整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一直到侯景主动攻打萧绎才结束。

公元550年,侯景见萧氏内讧不止,便令人逆江西进,攻打荆州,扩大地盘。此前一直在内讧的萧绎见侯景主动杀来,便指挥部将迎战。

结果这一战下来,萧绎的部队被侯景打得全军覆没,梁军战斗力之虚弱,再次显现的一览无遗。

当时北齐(侯景之乱时,高氏篡位,东魏灭亡,北齐建立)皇帝高洋(高澄弟弟)在见到梁军的战斗力虚弱后,蠢蠢欲动,他觉得南军如果只是这么个水平,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于是,高洋当即便下令南征。北齐军趁势攻陷了南梁在淮南的领土。

萧绎见情况不妙,调整部署,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统率诸军征讨侯景,进至岳阳。同时令胡僧祐、陆法等人出兵,协助王僧辩。

王僧辩这个人有点本事,他抵达前线后,审时度势,意识到侯景兵峰太盛,自己不能与其硬拼,于是他就采取了守势。后又转守为攻,一举击败了侯景。

萧绎见王僧辩大胜,便下令反击,此时岭南的陈霸先也加入战局。王、陈二人联手,打得侯景节节败退,陆续收复了很多失地。

不过就在萧绎的军队旗开得胜之时,他的后方出了问题。

当时被他打跑的侄子萧詧归降西魏,屡劝宇文泰攻打南梁,宇文泰考虑再三后,让萧詧屯兵襄阳以北,趁机而动。萧绎听说后,勃然大怒。他为了回击萧詧,便派人去骂宇文泰,骂他不该管梁朝的家事。结果就因为这件事,萧绎和宇文泰的关系闹得更僵。

同时,萧绎的八弟萧纪在益州自立,他见到萧绎俨然一副做大之势,就也想东进,趁机分一杯羹。萧绎当然不想跟他平分天下,就果断拒绝了。结果两兄弟自此闹掰。

不久后,侯景兵败被杀,萧绎让王僧辩杀了侯景立的傀儡皇帝,并同时于江陵称帝,是为梁世祖。

萧纪见自己七哥称帝,他也不含糊,立即也在益州称帝。然后,兄弟两人就关于谁才是正统皇帝的问题,大打出手。

当时萧绎的兵都在扬州,打不过萧纪,所以他就遣使求和,请萧纪退兵。但萧纪此时赢面很大,当然是不准了,他坚持了要灭了萧绎。于是萧绎就也当了可耻的带路党,求宇文泰出兵协助自己。

宇文泰收到萧绎的求援信,自然乐开花,他此时也发现南梁是真的虚弱。然后他就派兵攻打益州,最终联合萧绎灭了萧纪,独吞了大半个益州。

西魏军攻陷益州后,萧绎突然觉醒,意识到自己引魏军入蜀是引狼入室。但是他又没有好办法让宇文泰吐出侵占的梁土。然后,他就是如白痴一般的写信给宇文泰,把宇文泰又骂了一顿,勒令他按照旧图,归还益州。

宇文泰前番已经被萧绎骂了一次,这次又被骂了一顿,脾气瞬间就暴躁了。于是,他遂即便命令自己侄子宇文护、常山公于谨以及大将军杨忠(杨坚的父亲),领兵五万进攻江陵,把萧绎打得全军覆没,并将他活捉。

听说萧绎兵败被俘,南梁头号带路党萧詧高兴坏了,他以“梁奸”的身份入魏营,并亲手用土袋闷死了自己的七叔萧绎。

其后,宇文泰封萧詧为帝,年号大定。打算以他为傀儡扼守荆州。进则可吞并江南,退亦可替自己挡住扬州之兵。

当时南梁内部还是有明白人的,比如萧詧的部将尹德毅就看穿了宇文泰的心思,偷偷的跟萧詧说:西魏狼子野心,我们现在可以趁魏军精锐尽在,设下鸿门宴,埋伏武士杀死于谨、杨忠等人,再分头命令果决勇敢的人奇袭魏军营垒,全歼魏军。然后我们再抚慰江陵百姓,任命文武百官,以救命之恩获得百姓支持,不让祖宗的基业被魏军夺了去。

然而当时萧詧却莫名其妙的昏了头,他对尹德毅说:你的这条计策很好,可是魏人待我十分宽厚,我不能违背道德。并且仓促之间依计而行,我觉得也不会成功。

说完,萧詧就拒绝了尹德毅。

结果西魏军在事后果然如尹德毅所言,把除了江陵附近八百里之地以外,大半个益州和荆州在长江以北的地盘,全部并入西魏。并且西魏军把留给萧詧的地盘也劫掠一空,最终只给萧詧留了一个残破不堪的国土。

事后,萧詧追悔莫及,他见屋宇残破,战乱不息,为自己威略不振而感到羞耻,心中常怀忧愤。但此时他再怎么后悔,也无法挽救了。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反击了。

就在荆、益两州沦陷的同时,灭了侯景的陈霸先和王僧辩也在内斗。

当时北齐大军南下,一度渡过长江,王僧辩认为旧主萧绎已死,北齐军又势大,于是他就想投降。但陈霸先不想投降,陈霸先苦劝王僧辩无果后,便起兵诛杀了王僧辩,辅佐萧绎的儿子萧方智为帝,死守南梁基业。

此时的陈霸先很想有一番作为,但经过侯景之乱后的江南,已是残破不堪,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承受不起收复失地的巨大开销。

再加上陈霸先当时年纪也大了,自己也对收复失地丧失了信心。于是之后不久,陈霸先在部将的劝说下,于公元557年逼萧方智禅位,他代梁称帝,建立了陈朝。

陈霸先称帝后,萧詧建立的傀儡小王朝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什么价值呢?一是前面提到的扼守荆州的战略价值,二就是标示“正统”的价值。

在萧詧看来,他是梁武帝之孙,是南朝的正统皇帝之后。而陈霸先只是个乱臣贼子,陈朝是个篡梁自立的伪政权。他和陈霸先虽然实力不对等,但名分是对等的。(相互都可以骂对方是伪政权)

北周(当时西魏已被北周取代)正是看到了萧詧的这一存在价值。因而北周明帝宇文毓就出面给萧詧站台,替他撑腰,扬言如果陈朝敢打后梁,他就出兵打南陈。

面对北周干涉自己的“内政问题”,陈霸先肯定是不鸟他们的。以他的脾气,灭掉萧詧的后梁伪政权,统一江南,这是他必须要完成的善后工作。否则仅凭江东一隅之地,自己无法与北朝对抗。

但就在陈霸先筹划西征时,他病死了。

眼见陈霸先已死,萧氏带路党集体欢呼。这帮人联合北齐与北周,水陆并进,一起杀向南陈。西线的陈军顶不住,便主动陆续放弃了云贵等地,东线是南陈立国之本,不能放弃,刚继位的陈文帝陈蒨便集中全力,两线出击,先封锁了长江险隘,阻止北周军顺江东进,后又击退带路党和北齐联军,成功地捍卫了疆界,也终于使南陈的国势得以落定。

此后的几年,陈蒨励精图治,安抚民生,南陈的综合国力嗖嗖上扬。但是北齐和北周的基础比南陈强太多了,无论南陈如何休养生息,南陈与北周和北齐的国力差距也没有缩小,反而是越来越大。

公元573年,北周邀请南陈夹击北齐,南陈军曾一度收复淮南地区。

但转眼之间,北周军消灭北齐后,北周武帝宇文邕连战马都没有下,就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猛攻淮南的南陈军。纵然南陈军奋起抵抗,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连主帅都做了俘虏,刚刚收复的淮南,就又沦陷了。

这次惨败后,南陈内部对自身实力与北周的差距有了清醒认识,对收复失地也彻底丧失了信息。再加上不久后登基的陈后主陈叔宝又是个混不吝皇帝,对收复失地没有任何兴趣。因而自此之后,南陈不仅没有了任何收复失地的几乎,其灭亡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南朝宋齐梁地盘很大,为何到了陈朝变得很小?

仔细看南北朝的陈朝疆域,我们会发现,此时陈朝的疆域较之前三朝,是大为缩水。

那为何南朝的天下传到陈朝时,其疆域会缩水的如此厉害呢?

这一切都得从梁末的一场叛乱说起,即侯景之乱

南朝陈之前,自刘宋代东晋,开启南北朝时期以来,南方一直是处于一统状态的。420年,刘宋开国君主刘裕代晋而立,建国宋,继承东晋约二十二州上下的疆土。鼎盛时期,刘宋疆土北达潼关、黄河一带,与北魏划黄河为界;南临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西至四川大雪山,据云南。刘裕死后,因刘宋统治者太过昏庸,致使河南北部三镇(洛阳、虎牢、滑台)和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被北魏所占,此后历经数次战争,至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刘宋相继失去山东和淮北,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于北魏,自此南朝与北朝不再以黄河为界,而是以淮水为界。

479年,萧齐代刘宋,其疆土基本延续刘宋末年的范围。但是,在东昏侯时期,因统治者无能,萧齐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被北魏所据。502年,萧梁代萧齐,萧梁时期,南朝的疆土变化较大,先是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而后,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至539年辖一百零七个州,疆域是大为增加。

简单的说,至557年前,南朝朝代虽然更迭频繁,但其疆土并未有太大的变化,虽说先后失去了此前东晋所占据的淮西、山东等地,但是也同时开辟了闽、越、牂柯等地区,因此其疆土并未减少多少。可是到了陈朝,原属南朝的疆土却是大为缩减,这时陈朝是“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其疆域上大体上同三国时的孙吴差不多,此时鼎盛时的南朝疆域面积,由约276万平方公变为约133万平方公里,减少了一半多

之所以陈朝疆域会缩减的这么厉害,这一切都要归咎于由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侯景之乱”。

侯景本为西魏叛将,因受西魏权臣宇文泰的猜忌,继而率众降梁。初,梁武帝萧衍因想借助侯景的势力,去实施北伐,因此侯景降梁时,萧衍给其十分高的待遇,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持节。但是,梁武帝的高规格接待,却并未让侯景臣服,侯景向来就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谁能给他好处,他就降谁,而一旦谁对他不利,他就会立刻拔刀相向。在投降梁武帝没多久,他就因梁武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不久就在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

侯景发动叛乱后,因梁武帝应对失策,加之梁朝内部又腐朽不堪,是文官贪财,武官怕死,因此侯景仅用不足一年的时间,就率兵攻进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其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史学家陈寅恪所说:“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政治为钜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侯景之乱使南朝蒙受空前浩劫,对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是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 ……破掠吴中,多自调发,逼掠子女,毒虐百姓,吴人莫不怨愤,于是各立城栅拒守”,在侯景与梁朝官军的烧杀劫掠之下,再加上饥荒、瘟疫等自然灾害,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枕藉,曾经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是“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与此同时,因侯景之乱,致使萧梁天下是四分五裂,萧纪割据蜀地而称帝,荆襄的萧詧依附西魏,湘州的王琳依附北齐,萧勃固守岭南,各地盘踞自保的土豪更是不计其数。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远在北方,对梁朝虎视眈眈的西魏、东魏是乘虚而入,首先西魏得到的利益是最多的,先是萧詧称臣于西魏,宇文泰趁机派杨忠等将领掠夺梁土,此后550年西魏破柳仲礼,攻占汉东;552年取剑北之地;553年占领巴蜀;554年陷江陵,杀萧绎,一度攻入江南湘州,其疆域扩充一倍以上。其次东魏也趁此机会,攻占了南朝江淮之地。

可以说,侯景发动的这场叛乱,是一度让南朝失去了仅三分之二的疆土,此后陈朝虽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因此时南朝的整体实力已经在侯景之乱之后,被削弱到极点,这是南弱北强已成定局,因此无论陈朝诸帝多么的努力,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们已是无力回天。这时的陈朝只能是将长江以南的地区牢牢守住,而无力再北扩。

南朝宋齐梁地盘很大,为何到了陈朝变得很小?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规模是越打越大,从偏安东北的代国(北魏前身),到统一长江以北的北魏,拓跋家族只用了3代人的时间。

哪怕是北魏分裂后,从东魏西魏,到北齐北周,再到隋朝,北朝的地盘也在一步步扩大。反倒是南朝却在不断缩水。

南朝地盘最大的是南朝宋国时期,刘裕在位期间几乎打下了黄河以南的所有地盘,甚至一度攻入关中。

可经历了南朝齐国、南朝梁国,到了南朝陈国的时候,不仅丢了巴蜀,甚至连荆州、淮南都不属于南陈了,这是咋回事呢?

一、刘裕急忙回家称帝,因此南朝丢了关中。

刘裕带领东晋大军北伐的时候,不仅打跑了北魏大军,而且还攻入关中,灭掉了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后秦。这么一来,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古都,可就都重新回到汉人政权手里了。

刘裕本来打算把长安经营好,趁着这个机会继续北伐北魏,统一天下。要真这么办了,那就没有南北朝了,刘裕所建立的宋国将会统一天下。

可偏偏这个关口,刘裕的后勤部长刘穆之在建康病逝了!刘穆之是刘裕最信任的人,有点类似刘邦的萧何,曹操的荀彧,刘备的诸葛亮。南方的钱粮赋税,都捏在刘穆之手里。

所以说,刘穆之去世以后,刘裕立刻放弃了继续北伐,甚至连长安也不敢久留,直接带领大军回到了建康。他担心东晋那些宗室们搞事情,把他的老家给端了可就不好了!

但是长安好不容易打下来,该如何处置呢?刘裕是这么安排的,他留下了他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刘义真当时多大呢?只有12岁,真不知道刘裕怎么想的。

除了刘义真,刘裕还留下了沈田子、王镇恶(王猛的孙子)、王修等大将辅佐刘义真。这种安排纯粹是后来长安内乱的祸因。

因为沈田子和王镇恶关系很不好,结果麻烦来了,沈田子杀掉了王镇恶,而王修又杀掉了沈田子,刘义真又把王修给杀了。这下好了,长安城能打的大将全部因为内讧搞没了。那还玩个球啊!

刘裕连忙让朱龄石前去镇守长安,刘义真带着大量财宝往南跑,结果被赫连勃勃的大夏军赶上。刘义真仅以身免,朱龄石则战死沙场。至于关中,则落入了赫连勃勃的大夏之手。

所以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国以后,很自然就丢了关中之地。而当时的刘裕年纪太大了,称帝2年后就病逝了,因此再也无法组织起一场像样的北伐。

北魏到了第三位君主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攻入统万城,灭亡大夏政权,顺利将关中收入囊中。

二、刘裕刚死,刘宋就丢了洛阳、滑台、虎牢关。

在北魏看来,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区,本身就是北魏的地盘。刘裕当年北伐的时候,强行把这片地盘给抢走了。

北魏第二位君主明元帝拓跋嗣早年忌惮刘裕的威名,不敢夺回故土。等到刘裕一死,拓跋嗣觉得机会来了!因为新上台的小皇帝刘义符年纪太小,根本就不顶事儿。

  1. 首先,拓跋嗣把北方的柔然揍了一顿,腾出手来这才南下。他派遣大将奚斤攻打滑台,久攻不下后,拓跋嗣亲自带领5万大军南征。镇守滑台的宋将王景度立马撒丫子跑了,滑台就这么落入了拓跋嗣之手,成皋侯元苟儿被任命为兖州刺史。
  2. 其次,拓跋嗣派遣寿光侯叔孙建攻打青州、兖州的各大郡县。刘宋的兖州刺史徐琰得知消息后,也撒丫子跑路了。奚斤也趁着这个档口拿下了豫州。从而北魏彻底拿下了青州、兖州、豫州各地。
  3. 再者,奚斤拿下豫州后,围攻虎牢关还是久攻不下。这个时候拓跋嗣亲自带兵前来,他断了虎牢关的水源,导致虎牢关不攻自破。虎牢关是洛阳的门户,拿下虎牢关,洛阳自然唾手可得。自此河南、山东等300多里的土地,再次落入了北魏之手。

所以说,北魏是趁着刘宋国丧期间,趁机拿下了河南、山东的大片地盘。虽说胜之不武,可谁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呢?一代明君拓跋嗣在战场上操劳过度,年仅32岁就病逝了。

三、梁武帝萧衍、梁元帝萧绎父子,丢了长江以北以及蜀地。

南齐开国之君萧道成接管刘宋的江山时,基本上也维持了原来的版图。淮河以南包括蜀地的大片地盘,依旧是南朝的地盘。

到了南梁梁武帝夺取南齐江山时,地盘基本上也没啥变化。不过由于北魏内部动荡不安,导致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这个时候梁武帝倒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赚了一笔。

梁武帝趁着北魏六镇起义的好时机,派遣白袍将军陈庆之带着7千人马北伐,结果还真的成功收复了洛阳、荥阳。陈庆之打了47场大战,平定北方32座城池,算是创造了奇迹。

不过由于梁武帝压根没把陈庆之当回事,没有派遣援军支援,结果导致平定六镇起义的尔朱荣杀回来后,陈庆之所夺取的地盘,一眨眼功夫又全都丢了。那么梁武帝父子是怎么丢失南朝地盘的呢?

第一,梁武帝丢了长江以北。

此后梁武帝就变得比较墨迹了,他倒是很想攻城略地,可拖延症迟迟让他下不了北伐的决心。直到东魏大将侯景主动投靠梁武帝,终于让梁武帝又高兴了一场。

原来侯景声称,自己要带着河南大片地盘归顺南梁。好家伙,梁武帝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自己不需要动一刀一枪,就能白得那么多土地,这绝对是血赚啊!因此梁武帝立马加封侯景为河南王,岂不知这是南朝悲剧的开端。

侯景和梁武帝之间压根就互不信任,几番试探以后,侯景觉得被梁武帝出卖了,因此果断发动了反叛。侯景攻入建康,把梁武帝围在台城,最终将其活活饿死。

南朝此后陷入了一片混乱,梁武帝以为捡了个大便宜,谁知道是抱了一个炸弹回来。东魏、北齐的领头人高澄、高洋兄弟俩,陆续夺取了河南以及淮南的大片地盘,将北齐领土拓展到了长江以北。

第二,梁元帝萧绎,丢了蜀地和江陵。

侯景之乱后,南朝基本废了。梁武帝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互相厮杀,不仅忘了手足之情,也忘了找侯景报仇雪恨。

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和第八子武陵王萧纪纷纷称帝,一个镇守荆州,一个镇守蜀地。双方倒是先干了起来。

称帝以后的梁元帝萧绎,为了击败弟弟萧纪,居然偷偷给西魏的宇文泰通风报信,让他偷袭蜀地。好家伙,直接导致蜀地被西魏攻占。萧绎虽然击败了弟弟,可也使得南朝丢了蜀地。

这还不够,萧绎后来要求西魏归还蜀地,宇文泰觉得他莫名其妙,二话不说派遣宇文护、杨忠等人,攻克江陵,灭了萧绎。这么一来军事重镇江陵,也被萧绎给搞丢了。

所以说,南朝在侯景之乱后,地盘损失惨重。西魏和北齐成了大赢家,其中北齐拿下了长江以北、江陵以东的大片地盘。而西魏更是最大的赢家,他们拿下了蜀地、江陵,使得版图拓宽了将近一倍,粮草、人口也大幅度增长,为日后北周灭北齐、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总结:陈霸先和王僧辩内讧,再牛的人也无力回天啊!

陈霸先和王僧辩,是南朝平定侯景之乱的主力。两人曾经都在梁元帝萧绎手底下干活,因此侯景之乱被平定后,他们俩在建康合伙把萧绎的儿子萧方智立为新君。

可没多久王僧辩就反水了,他迫于北齐大军的压力,居然改立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为帝。这可把陈霸先气坏了。因此陈霸先起兵10万,果断攻入建康,灭掉了王僧辩。

南朝经历了那么多内乱,再经历陈霸先和王僧辩的斗争,战斗力急剧下降。所以说陈霸先建立南陈后,能保住东南一隅的地盘,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就是南朝国土逐渐丧失的整个过程,对于南北朝这段历史,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评论区一起探讨。

南朝宋齐梁地盘很大,为何到了陈朝变得很小?

这不怪陈朝,而应该怪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那就是侯景。经历过侯景之乱后,南朝由盛转衰,所以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版图狭小,国力衰微。

刘宋、萧梁、萧齐、南陈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朝,这四个朝代曾先后统治中国南方地区,时间长达169年之久。因为四个王朝的首都均在建康城(南京),而且统治区域在南方,所以史称为南朝时代(宋齐梁陈)。

南朝的开创者就是宋武帝刘裕。刘裕原本是东晋的大将,曾在东晋后期两次北伐,从胡人手中收复了关中和河南,一度与北魏隔着黄河对峙。刘裕在公元420年废掉东晋,建立了刘宋,也称南朝宋,这是南朝第一个朝代。

此后,由于北魏(鲜卑人)与胡夏国(铁弗匈奴)短暂的南侵,新兴的刘宋王朝接连丢掉了关中与河南的豫州。不过,即便如此,刘宋的版图依然非常辽阔,北至潼关、黄河,西至四川大雪山,南至越南中部,是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军力最强的王朝。

在刘宋、萧齐、萧梁三个王朝时代,南朝依然能与北朝保持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北魏的鲜卑人由于无法突破险要的淮河与长江天堑,一时之间难以消灭汉人的南朝,而汉人的南朝也因为自身的内斗等原因无法北上,只能割据自守。

这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在南朝的第三个王朝梁朝时期被打破,因为梁朝发生了侯景之乱。在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沉溺佛教,大兴土木,国家腐败,诸王争权。梁武帝想接纳北朝的叛将侯景,结果反被侯景活活饿死,时年85岁。

梁武帝死后,国家群龙无首,梁朝的宗室诸王相互争夺皇位,并援引北朝的军队作为外援,结果反被北朝军队消灭。此举无异于是引狼入室,导致了原本属于梁朝的巴蜀、淮北等地全部被北朝军队占领。

侯景之乱直接导致南朝的贵族门阀被屠戮一空,自东晋以来形成的谢氏、王氏等士族被侯景杀得干干净净,而北朝军队南侵则夺走了梁朝的大片土地,使得梁朝的版图直接收缩到了长江沿线。要知道,在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刘宋时代,南朝与北朝是以黄河为界的。

在萧齐、萧梁时代,南朝版图比起刘宋时代虽然有所收缩,但是依然还控制着汉中、淮北等地。可是经历过侯景之乱后,南朝的版图已经完全退到了长江,不仅失去了“守江必守淮”的淮河流域,还丧失了大量的人口和军队。

等到梁朝的大将陈霸先平定各地叛乱,镇压梁朝宗室残余力量,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之时,北强南弱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显了。陈朝的版图西至湖北宜昌,北至长江,首都建康直接暴露在北朝的兵锋之下,时刻都有亡国的危险。因此,南朝由盛转衰的折点就是一场侯景之乱,但这也为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

南朝宋齐梁地盘很大,为何到了陈朝变得很小?

陈朝的疆域之所以变得很小,这个锅其实应该是梁朝来背才对。因为导致北周敢于大举入侵南朝的事件,正是发生在梁武帝后期的侯景之乱。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的时代。先是五胡乱华建立了十六国,而晋朝衣冠南渡后在建康成立了东晋政权。北方的十六国打来打去最终为北魏一统黄河流域。而南方的东晋政权则被权臣刘裕所取代,建立了刘宋王朝。当然,刘裕是一员猛将,灭南燕,灭后秦,收复了山东河南以及陕西大片领土。

可是好景不长,刘裕在位的时间仅一年半,陕西就被赫连勃勃占领,河南山东也被北魏占据。刘宋的国境线迅速退回到秦岭淮河一线。萧道成取代刘宋时,国境线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等到萧衍取代齐朝建立梁朝时,正赶上北魏政权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萧衍趁机进占了徐州一带。

然而,梁武帝萧衍这个人前期还算励精图治,到了后期则一心向佛,三次舍身同泰寺,耗尽了梁朝国库不说,人也越看越昏聩,还真当起了菩萨,接受了北朝叛将侯景的投降,最终导致了侯景作乱,将83岁的梁武帝饿死建康台城,南朝大乱。后来,梁武帝的儿子萧绎平定叛乱,于江陵登基,是为梁元帝。

此时,西魏权臣宇文泰去世,其侄子宇文护逼迫魏帝禅让,立宇文泰三子宇文觉为帝,改国号为北周。宇文护又趁梁朝大乱之际率兵占领巴蜀,接着又攻陷江陵城杀了梁元帝,梁朝再次大乱。后来,梁朝权臣王僧辩和陈霸先收复建康,在此重建梁朝,南朝自此失去了巴蜀及荆州一带。

随后,陈霸先与王僧辩之间出现内讧,胜利者陈霸先则取代了梁朝建立陈朝。而萧梁的后裔萧岿则在北周的扶持下于江陵建立了后梁政权。这就导致陈朝的疆域既没有巴蜀以及云贵也没有江汉地区,仅剩下江浙湘赣两广及福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