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初,唐玄宗怎样操作才能挽救危局?潼关之战为何强令哥舒翰出战?

在潼关本来是很有机会的!

当初安禄山自范阳起兵,15万叛军所向披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面对承平日久的内陆唐军,简直就是一路顺风。即使是封常清,高仙芝这样的名将,也未能挡住其锋芒,结果河北之地尽失,就连洛阳也没了。

对于安禄山来说,打下洛阳,接下来就是国都长安了!但要想取长安必须要过潼关。 而潼关可不好打,唐玄宗在那里堆了二十万大军,主将更是西北名将哥舒翰,再加上易守难攻的高大城墙。 唐军几乎是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呢,最终的结果是,潼关破,长安破,唐明皇逃亡蜀地。 为什么会这样?

原本呢,哥舒翰守潼关是没问题的,虽然他那时候已经不是那个纵横西北,打得吐蕃人怀疑人生的战神了(纵欲过度,导致身体透支,中风成了瘫子)。 但其丰富的治军经验以及手下二十万大军,是安禄山无法逾越的大山。而且当时安禄山处于一个腹背受敌的情况,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威胁自己老家了。

所以,久攻不下之后,安禄山开始撤退,准备回师救援老巢。 鉴于这种情况,唐玄宗觉得是一个平定叛乱的好时机,不能让安禄山大军回去,得拖住他,令其收尾不能相顾。 所以便令哥舒翰率大军主动出击!从战略上来讲,唐玄宗的选择是没错的,而且20万大军放在这里打酱油也不合适。

可是他高估了哥舒翰,更高估了唐军。二十万大军安禄山属下庞忠三万人,在灵宝所击败,全军仅剩八千人逃回,近乎全军覆没。 这样的效果估计连安禄山自己都没想到,哥舒翰居然送他如此大礼,不收下那就可惜了。

于是趁势出击,一鼓作气拿下了潼关和长安。安史之乱发展到了最高潮的时刻。 而这次的失败,哥舒翰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作为主将,在占据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居然被人家以少胜多,近乎全歼,显然是他指挥上有问题。

安史之乱初,唐玄宗怎样操作才能挽救危局?潼关之战为何强令哥舒翰出战?

每一段历史,都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不是今天的人随意妄言所决定的,有一定的必然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乱世出英雄。那是一个培育野心家的时代,谁又能保证哥舒斡不会成为安禄山,史思明第二?所以说用现在人的角度去操纵历史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安史之乱初,唐玄宗怎样操作才能挽救危局?潼关之战为何强令哥舒翰出战?

历史长河,人力改变是很难的,当时的矛盾已经到达激发的状态,经济矛盾,均田制被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统治阶级与地方矛盾,权利与资源的争夺;贵族铺张浪费,杨贵妃为列,极尽奢华;所以说唐玄宗想要挽救危局,是不可能的,大势所趋,除非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是不可调和的,只有战争,粉碎所有的一切,从新建立一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