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感谢邀请!

按照惯例,咱们先来缕一缕周朝的历史!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首先是西周,崛起于渭水之畔,兴盛于周文王姬昌,而后武王伐纣,灭亡殷商,夺取天下,中国历史进入到周朝统治阶段。当时周朝定都镐京,为了后来定都洛阳的春秋战国时代相区分,历史上称其为西周。

西周建立后,实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于华夏各地,这批人就是咱们常说的诸侯。周朝与诸侯们的关系大概相当于明朝与朝鲜,也就是所谓的“宗主”关系。各个诸侯国都算是独立的国家,但周朝作为宗主国会享受更多的特权。比如想当诸侯,得周王承认,战国时期三家分晋,赵魏韩的正式成立,就是因为周王给他们封了侯。还比如,诸侯得听从周王得号令,周王可以征用各个诸侯国得人力、物力和财力。遇到不听话的诸侯,周王就可以发布诏令打它或者灭了它。

要知道这可不是周王室一家来打你,后面跟着十几个、几十个等着吃肉,瓜分你土地和财富的小弟。

所以没人多少人敢挑衅周王室的权威,周朝也相对比较稳定,诸侯皆奉其为主,政令皆自天子出。

就这样大概过了两百年,周朝开始出现败家子了!一个叫周厉王,暴虐无道,最终引起了国民的反抗,被赶出了都城。周朝经历了十几年的“无元首”时期,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

虽然后来宣王继位,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但此时的周天子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如之前那么高大了。周朝的国力也因为常年针对犬戎、西戎等西北民族的战争而逐渐衰落,对于诸侯们更加缺乏压制力。

最后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引火上身,为犬戎大军所杀,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阳,至此西周覆灭,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时代,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春秋时期。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动荡之后,周朝已经不再之前那个征伐天下的周朝了。其无论是国力还是声望都不复从前。曾经号令天下的周天子,其政令只能覆盖属于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诸侯们基本不太搭理他,那就没多少人怕他了。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自诸侯出!”

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崩坏”,春秋时代的最大特点!

不过从实力来讲,此时的周朝好歹还有着里东西千里南北六百里得庞大直辖面积,还有“天子六军”这样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即使没有往日的荣耀,也绝对不能说弱。

但是呢,由于其朝堂上下,并不齐心。

比如郑庄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挖周王室的墙角,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而周朝却在持续衰落。这让周王十分不满,但是无奈实力不行,攻打郑国反倒被暴捶,实力再度被削弱。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二流势力,其控制地盘也仅限于周王畿地区,仅相当于一中等诸侯国大。

于是就轮到春秋五霸唱主角了,周王室彻底沦为配角,其最大的作用便是,霸主会盟的时候当个颁奖嘉宾,颇有些教皇的味道。

然后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更加严重,周王室持续衰落,经济不行,军事不行,地位持续降低。不过毕竟是宗主国,只要老实点,人家也不会动他。比如先是赵魏韩三家让封侯,乖乖的封,魏侯想称王,也乖乖答应。把这些诸侯哄高兴了,不仅安全,还能拿到不少好处。

但是,总有喜欢作死的,周赧(nǎn)王听信了楚孝烈王的建议,以自己周天子的身份,召集六国出兵攻打秦国,可惜六国各怀心思,最终联合失败。花了钱,还挨了打,得不偿失。而且惹怒了秦国,公元前256年,秦军杀进周王室的地盘洛邑,将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所杀,至此,周朝彻底灭亡。

从周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力与地理位置上来讲,周朝根本就混不到战国时期。但他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呢?

答案无非一个“礼”字。

作为宗主国,即使是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还是一定程度上的遵守这个“礼”字。即使他们心底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但是为了师出有名,为了表示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他们需要周王室名义上的支持。反之,如果谁不遵从这个“礼”,那么就是众矢之的,其他诸侯国就有理由联合对付你。

所以大家都很默契的将不去动周王室,直到秦国,因为当时秦国的实力已经不怕成为众矢之的了。而且还是周王主动取招惹人家的,这不找死吗?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代更迭中有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最长——周朝。

周朝(前1046—前256)是中国历史上继殷商王朝后的第三个王朝,它存在的时间节点十分特殊,位于奴隶制的末期,封建制的初期,可以说是转型时期。周王朝共传32代国君37代王,享国共计791年。

在后世历史的考证中,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与东周(前770-前256)两个时期,其中间转折的主要时间便是犬戎入侵,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西周是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在镐京,此时称作宗周;周成王五年,周朝将都城定在洛邑,此时又称作成周;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东迁,将周朝都城定都在雒邑,世称成周,这个地方便是后世的洛阳。以平王东迁为标志,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而东周时期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其间以韩、赵、魏三个氏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将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那么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呢?

在后世将周灭殷商这一段历史编撰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都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子牙便在渭水边钓鱼,就等候有缘的明君能请他出山,以贤德闻名的周文王姬昌就上钩了。他诚心地带着一干子弟随从去邀请姜子牙出山,去西周辅佐他成就一番霸业。姜子牙为了试验这位君王的诚意,便直接坐在车上要求周文王亲自给他拉车,否则就此作罢。

这周围的人当场就不干了,你不过一个谋士,虽说体谅你上了年纪,可也轮不上堂堂大王为你拉车。但周文王却不在意这些,直接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埋头就拉。虽说有帝王之尊的周文王生活也是相当滋润,但也确实没疏忽锻炼身体,拉着姜子牙,一口气就走了八百步。当他正打算停下来休息一下再继续的时候,姜子牙下车发话了:一切都是天意,文王走了八百步,周朝兴盛八百年!随后他便跟随周文王回到西周,辅佐文王、武王开创了周朝。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回归到真实的历史上来说,能让周朝绵延如此之久,且再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中存活下来的主要是两个方面——政策上的分封制,思想上的宗法制。

政策上,周天子将周朝境内对周氏族亲、有功之臣、殷商贵族等进行的分封,每人有块封地。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与王室相似,还可以自己掌握一支武装队伍,可以说是高度自治了。

当时的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必须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除了贡纳外,各诸侯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西周时期,周天子可以号令诸侯,但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大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

思想上,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为天子,是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这样。

因此,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在东周时期,各国各自为营,互相吞并,但都没人染指周天子的地盘。

各国都互相盯着对方犯错,以此作借口来举兵,此为名正言顺,各国的互相牵制是分封制的结果,各国不敢染指周天子的地盘,怕落人把柄,是宗法制的结果。周朝能够坚持到末期,正是依仗这两种制度。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周朝自前1046年建立,到前256年灭亡,虽然经历过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和战国时期的名存实亡,但它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长久的王朝,长达791年。

题主所谓它是如何熬到战国后期才灭亡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和总结。简单说主要有三点:

一、西周创立宗法制度生命力很强,是延续周朝存续年代较久的原因之一。

周朝建立之前的夏商也有分封诸侯制度。但属简单分封而治,没有建立周代严格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对中央政府向心力差,忠诚度缺乏制度保证。周代分封则建立一套严格"缰、索"制度,包括各诸侯国的权力义务等,周公等都规定很细。

同时将周宗室分封71个诸侯国,藩屏周天子的宗主国。在整个西周和东周早期,小宗国对大宗天下还是恭敬的,礼法制度执行还是不错的。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还是巩固的,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是齐鲁这样的大国,君主废立权仍在天子手中。姜太公五世孙因为纪侯告状,周天子当诸侯面煮死他。鲁国周公后裔因违宗法被诛。其它爵位较低诸侯,自然也就乖多了。

异姓诸侯最不受规矩,徐国君主趁周穆王西游时,主动承担天子之责,调解诸侯国纠纷,赢得徐偃王美名。周穆王听说后十分震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赶回,严励处罚了徐偃王,降爵迁国。其实徐偃王只是个绰号,是个夜影下的王,并不是明火执仗自称王。

吳楚越等子爵侯国,则不理会宗法制度,早早称王。姬姓诸侯大多不称王。田齐、三晋、秦等相继称王。这点证明周公所创宗法制度对维护周朝国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鲁国最铁杆,历800年到亡国也未称王。

二、周礼等文化伦理深入人心也是延续周朝国祚的重要力量

中华文化统称5000年,是概论。自黄帝至商代的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比较简约。大量流传下来并有文字纪载,形成典册的是周文化。周之前的优秀文化则一些零星碎片。

周代的文化和伦理至今影响着我们。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周文化的系统整理,并不是孔子独创的。周文化集大成者首先是周公旦。

春秋礼崩乐坏时,孔子站出来大声疾呼和宏扬。受周文化的软势力的影响和约束,春秋时期的争霸总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帜。首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时,天子赐祚肉不让桓公跪授。论亲疏,周天子与齐桓公为甥舅之亲,且桓公白发苍苍,照样跪授那点天子赐肉。

文化伦理一旦融入血液,它的约束力虽然无形,却非常有力。即是战国后期,周天子沦落不及小诸侯时,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也并没有灭绝它。只有秦昭王在周赧王五十九年才抓俘周天子回国,迁九鼎入秦。后又放回,又作了几年村长。

三、总之,从周朝存世近800年这一历史现象看,周初的宗法制分封和周文化的完善,在当时还是不错的选择。夏300多年,商600年,都比周代短促。况且周文化是中华文明保存最多的文化。即是我们现代人的潜意识或伦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保存不少。这个功劳不能全算在孔子儒学一家身上,周代文化伦理功不可抹。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约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标志性事件是犬戎入侵,镐京被毁,周平王迁都洛邑。

总体而言,西周比较稳定且强大,东周没落而衰弱。周朝延续了近八百年,是中国历史最久的王朝。

东周之所以弱而不倒,延续了五百多年,有其原因。

首先,很多时候,周天子的旗号仍然有用。借助周天子的旗号可以增强诸侯代表性,比如春秋五霸都在得到周天子名义上认可的情况下成为霸主的。

其次,诸侯们允许周天子存在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谁如果灭了周天子会遭到群起攻入。无论春秋四大国(秦晋齐楚),还是战国前期,大国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关系,谁都不想去灭周,这样实利少,害处大。

直到秦国到了昭襄王时期,经过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的大势不可逆转。秦于四年后(公元前256年)灭周。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中关于朝代变迁我国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很中肯的,在这个题目中“落日苍茫风才定”君已作了详细的回答,我在这里主要从制度的因素来作进一步分析。

在夏商周之前,我国从类人猿发展到古人类,是原始共产主义时代,既生产资料是公有制,到夏朝时转变为私有制,社会制度也由统一分配向私人分配转变,由于战争,产生了俘虏,这些俘虏就变为奴隶,随着社会的分工,奴隶的群体在扩大,奴隶变成奴隶主的财富,用来交流,奴隶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一个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它就变成维护社会秩序的杠杆和律条,它在不断完善和补充,直到发展成熟,制度一旦成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管人事如何变化,但在新的社会利益分割没有出现前,它就会沿着自己的轨道进行运转,直到新的生产关系发生根夲性转变前它一直是维护旧秩序的。

周朝之所以延续了七百九十一年,这与奴隶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变过程有关。

周朝建国之初,周公旦建立了周礼,上个周礼实际是封建奴隶主制度,它用宗法制度来统治天下。

这是一个网络统治体系,天子辖诸候,诸候设士大夫来管理士绅豪强宗族,宗族则依礼教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来控制家庭。这个体系直到奴隶制崩溃,由封建地主阶级继承了下来,所不同的是,奴隶社会农奴是对奴隶主人身依附,奴隶为奴隶主工具和财富,奴隶主对奴隶是无偿剥削,生命权就在奴隶主手中,而封建地主制则是奴隶已变为农民,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地主通过地租形式来对农民进行剥削,一旦农民交不起地租,就会变为半农奴或者农奴形式成为地主无偿剥削的对象。

周王朝也是在社会变革中,没有适应社会发展,加上自身的原因,失去主导社会权力,由于周王朝中央力量的薄弱,诸候权力无限扩大,出现了为争夺主导权而相互攻伐,在社会更革中,谁率先施行了先进的封建地主制度,谁就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的霸主,最终取代周朝,而成为一个斩新的时代,而秦朝正是适应了这个时代潮流,经过上百年的努力统一了全国。因此制度因素成就了周朝,同样是制度因素毁灭了周朝!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因为无害。

名义君主没有实权,也没有值得争夺的资源。除了一个似有似无的传说中的九鼎,周王室没有任何价值。

然而如果你去征讨周王室,不仅背上了不忠作乱的名声,还会给人以口实,弄不好被几个大国合起来打败瓜分土地。

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