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年的时候,常听大人说”今年春脖子短“,这是啥意思?

民间常有”春脖子长“和”春脖子短“的说法,网上也有解释,总感觉说的不是很明白,现在提出来讨论一下。

以前在过年的时候,常听大人说起这样的话,“今年春脖子短”,或是“今年春脖子长”这样的话。今天说的不多了。这话到底是啥意思?我在百度查了一下,有不少解释,大都从人的感觉上立论,意谓在人的感觉中,冬天冷的时候长,夏天热的时间也长,而中间的春天,时间就显得短一些。《百度百科》上,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解释大概不太准确。于是,我在《悟空问答》中提出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并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按照中国的历法,一年当中,根据二十四节气分成四季。从北方四季分明的北京,大连,青岛到南方四季不分明的昆明广州,每个地方的四季时间是一样的,所不同是,有的地方春天热一点,有的地方冷一点而己。因此,以人的感觉解释春脖子长短,显然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春节的时间,二是与农业生产的春耕有关。春脖子的长短,不是因为春天的长短不同,而是因为春节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从春节到春耕开始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

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立春一过,就进入春天了。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进行现代社会之前,人们的生活与节气息息相关,冬天的时候,北方的大地被冰雪覆盖,农民不需要干活,只能呆在家里,按东北的说法,叫“猫冬”。笔者所在的胶东半岛,大概有三个月的时间,无法耕种,称为冬三月。只能在家休息,等到立春的时候,也就是春天来了的时候,其实大地还没有解冻,不能干活。大约要到惊蛰前后,地面才完全解冻,可以春耕了。农民就要下地干活了。在此之前,虽然进入春天了,但也和冬天一样,不用干活,所以,这一段时间,就称为“春脖子”。

这样说来,从“立春”到“惊蛰”的时间是一样的,无所谓长短。这就要说一下春节了。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划分的。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分。但是,春节的时间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参照月亮的运行时间决定的。春节的时间,是在寅月的朔日。因此,春节的时间,与阳历的时间是不重和的,每年是有差别的。这就使得每年春节过后,到惊蛰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时间短的,就称为“春脖子短”,时间长的就是“春脖子短”。

举例说明,二十四节气与阳历的时间基本对应,相差也只是一天。每年的立春大概在2月4日或5日,惊蛰在3月5日左右。春节的时间差别就很大了。2019年的春节在2月5日,是立春后一天。农民在春节之后休息一个月左右,到3月5日左右就可以下地春耕了。

而2018年的春节在2月16日,到3月5日下地干活,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农民过完年,还没出正月就有下地干活了,这叫“春脖子短”。

我们再看2020年的春节是在1月25日,离3月5日惊蛰下地干活接近四十天,这就是所谓的“春脖子长”。

笔者小时候听到大人说“春脖子短”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定是要准备春耕的农具了。现在,农民的耕种不用完全靠天了,塑料大棚之下的土地,大约也不会冰冻了。这些老话,大概也没人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