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解释。最常见的切入点,肯定的是康熙与汉献帝两位的个人能力上。成功者,一般都是天资聪颖,雄才大略的;而失败者,也往往都是懦弱无能之辈。康熙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全盛时期“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其历史功绩当然是不能抹杀的。特别近些年来随着电视剧《康熙大帝》和金庸小说《鹿鼎记》的影响,康熙的明君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其中除鳌拜更是康熙的诸多亮点之一。而且,除鳌拜也是康熙一生功业的开始。如果没有除鳌拜后的亲政,也就没有以后的功业。我们据此就说康熙在个人能力上完全碾压汉献帝,恐怕未必符合历史事实。
康熙除鳌拜,固然与自己的勇气和魄力相关联,但其最后成功,还是与外在的形势有关。如果忽视了外在形势的不同,把结果只归结于个人能力,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汉献帝的个人能力如何?史书上并没有多少明证。原因很简单,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做不出什么成绩,也就毫不稀奇了。但是,汉代在汉灵帝之后,原本继位的皇帝并不是汉献帝。而是他的另一个兄弟。在何进无谋做三公,引发十常侍之乱后。进京平叛的董卓因为不喜欢原来的少帝而另立了天子,这就是汉献帝。汉献帝之所以能够取得董卓的喜爱,就是因为他在乱世的兵荒马乱之中能够无畏无惧,从容不迫。这起码证明汉献帝的格局和能力还是不错,起码比原来的少帝要好。为什么汉献帝一生被权臣挟持,成为傀儡。而同样状态的康熙能除掉权臣,能成为一代明君呢?这除了个人能力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势的不同。
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谁的手里呢?可能谁都知道是皇帝。但有些时候,皇权却未必掌握在皇帝手里。比如在秦二世时期,权力就掌握在赵高手上。汉代昭帝到宣帝初期,政权牚握在霍光的手里。这些实际上掌握权力的臣子,就称为权臣。臣子有了权力,心里就会有更上层楼的想法,既取皇帝而代之。历史上权臣取皇帝而代之的事例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还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就算到了五代时期,五个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都是权臣篡位。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权臣,周太祖郭威是后汉的权臣。而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也是前代权臣。也就是说,到宋之前,权臣篡位,已经成为历史的常态。于是到宋明之后,预防权臣篡位,成了开国君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并因此做了许多重大的政治改革。目的是为了保持皇帝能够掌握权力。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的权力,为的是这个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宰相,建立内阁制,也是这个目的。总之,就是加强皇帝的权力。使得皇权专制拥有制度的保障。不能不说,从赵匡胤到朱元璋,他们一系列的努力,达到了效果。皇权的巩固,到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状态。所以,宋之后,虽然还有权臣现象,但再也没有权臣篡位的现象发生了。
以宋代为例,南宋的秦桧、韩仛胄都是权臣,但无论是谁,除了皇帝之外,都不能把权力合法的传给下一代。以秦桧为例,他在位的时候,固然是权势熏天,可是,他死之后,皇帝赵构立马就把权力收回了。尽管秦桧曾想把权力传给后代。但没能实现。这一点,看《宋史秦桧传》上写的很明白。
到明代的时候,张居正也是权臣,魏忠贤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不可能把权力传到下一代。做到曹操和司马懿一样。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张居正们的能力不如曹操和司马家,而是时代不一样了。历代皇帝已经从制度上堵死了权臣的权力世袭之路。这样,就使得宋明之后的所谓权臣,没有秦汉时期那么大的权力。我们可以把汉代的曹操与明代的张居正比一下,就能看出因为体制的变化对权臣形成的权力制约。
曹操是汉代的丞相,虽说丞相同隶属于皇帝的,但是在曹操时代,丞相有独立的办事机构,其下属的任命,甚至生杀予夺的权力都来自丞相,而不是皇帝。丞相下属的工作是对丞相负责,而不是皇帝。这样的宰相,对国家政策不但有建议权,还有行政权。不但有行政权,还有人事任命权,总之,丞相的权力是极大的。而且,丞相的权力有许多与皇帝的权力是重叠的。谁的能力强,权力就在谁手上。
到宋明之后,这种情况就不存在了。特别是到朱元璋取消宰相之后,朝中再也没有秦汉时期丞相那么大权力的官员了。明代的张居正主持国政的时候,他的身份是内阁首辅。首辅在民间也是俗称宰相的。但他与秦汉时期的宰相相比,权力小的多。首辅在本质上,就是皇帝的秘书长,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他们对王朝的政策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皇帝。不但没有决策权,也没有行政权,行政权在六部。六部只有行政权,也没有决策权。所以,朝廷的决策圈子里,只有皇帝一家独大。这种局面,是有许多实际的行制体系框架支撑的。这还只是文治的方面。在军事方面,也是一样。兵部管兵员调动,但不指挥军队。指挥军队的军官,又不能调动部队。所以,武官想要兴兵造反,也是千难万难。这种相互牵制的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清朝入关后,政治上除了满汉关系上的不同之外,几乎全盘接受了明代的政治制度。朝中的大臣,没有人有汉代曹操那样的权力。康熙初年,所谓顾命大臣鳌拜等人实际的权力结构与明代张居正们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是在一种相互牵制,皇权独尊的架构中。所以,康熙初年,鳌拜看似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是,真正要推翻康熙,自己上位,实际上是千难万难,几无可能的。所以,就算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反映康熙擒鳌拜的故事时,也没说鳌拜想自己上位当皇帝。而只是和小皇帝争权而已。也就是说,康熙当时如果不拿下鳌拜,慢慢的熬,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鳌拜慢慢的变老,权力也会慢慢的回到康熙的手中。只不过康熙雄才大略,等不及,于是,兵行险招,拿下鳌拜,自己提前把权力收了回来。这固然体现了康熙的厉害,但是,时代的差异形成的政治格局不同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把汉献帝与康熙的个人能力进行笼统的比较,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想,就算把康熙和汉献帝的位置调换一下,历史的结果也不会有很大不同。康熙再厉害,放到汉末,也未必是曹操的对手。汉献帝到了康熙朝,也未必不能做个明君。反之,把曹操放在鳌拜的位置上,结果也未必好到那儿去。这就是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历史的大势走到这儿了,人力很难改变。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顺势而为。
当然,康熙的个人能力也是出众的。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汉献帝和康熙最大的区别在于,汉献帝是名义上的皇帝,没有实权!康熙并没有完全被鳌拜架空,康熙并不是名义上的皇帝,是拥有一定实权的!
汉献帝名义上是天下之主,但实际上各地早已割据自立,并不听从中央的调遣!每个诸侯的地盘都是自己通过战争抢回来的!
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寸一寸打下来的,并不是汉献帝赏赐给他的!从曹操建立青州兵开始,他的军队是属于他私人的,并不是汉献帝的,青州兵也不会听从汉献帝调遣!
汉献帝没有实权,只是曹操的傀儡!特别是曹操被封为王,他的家业可以合法世袭下去!
可以说,曹操不篡位,他的后代也必篡位!
康熙最大的优势,大清是靠爱新觉罗家族打下来的,鳌拜只是给爱新觉罗家族打工,鳌拜并没有掌握全国的实权,还有不少势力可以制衡鳌拜,鳌拜并不是完全控制国家权力!
曹操不一样,在曹操的政权内部,曹家是唯一掌握实权的力量,并没有其他势力可以抗衡曹家!
康熙是拥有实权的皇帝,而汉献帝没有实权!曹操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与汉献帝无关;大清是爱新觉罗家打下来的,鳌拜只是打工的!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性格使然!也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啊!
同样是王室子弟,汉献帝在风雨飘摇中长大,成长过程中担惊受怕,保命是第一要务,所以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康熙成长时期,正是大清上升时期,生活稳定优渥,王室子弟天生的优越感,童仆侍候,让他形成不羁的性格。
当汉献帝被曹操挟持,作为傀儡的他,知道日子不好过,活得很憋屈,但他无还手之力,只求保命。
遇到同样问题,鳌拜想控制小皇帝康熙,康熙却受不了,用自己能用的权力,给鳌拜以反击。
鳌拜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放在眼里,康熙的反击,他只当是小孩子的玩的过家家的把戏,这是康熙能击败鳌拜的关键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时代不同。
汉献帝生活的时代,汉王朝正在走下坡路,汉献帝所有努力都是徒劳,大厦将倾,大势所趋。
康熙所处时代,清王朝正如日中天,不管是不是康熙,换了谁帝国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没有可比性,汉献帝是在曹操地盘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只是把逃亡的天子接到自己的地方,汉献帝没有任何实权,而鳌拜只是权臣,顾命大臣之一的索尼就对他有牵制,而曹操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说了算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同样都是被架空、同都是少年,为什么康熙就可以用小侍卫将鳌拜拿下,而汉献帝却将傀儡从小做到大,都没能拿下曹操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分析一下局势便可以说明一切。
汉献帝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奸雄鹰扬,大汉王朝气数已尽,天下也被地方州牧或者是地方军阀所把持,中央权力被一分为多,政令出不了洛阳城,就是出了也没人听。彼时彼刻,先是大将军何进串通何太后立少帝刘辩,随后董卓入京,废少帝而立献帝刘协,刘协的悲惨命运从此刻开始。
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祸乱京城,曹操乘机入京迎奉天子于许县,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随后诛吕布、败袁术、灭袁绍,一统北方。乃至后来曹操称魏公建魏国做魏王,其子曹丕篡汉自立。看似经过了很多年,看似经历了很多人,看似经受了很多事,看似一切都在变。确实,环境在变,敌对势力在变,但有一点永远没变,那就是汉献帝无兵无权。
自从灵帝之后,大汉朝已经没有纯粹的国家武装,全部是地方势力。毛主席曾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你没有兵,你只能做一个橡皮图章,军阀用你是一刻,不用你也是一刻,你的命运完全在他人手中掌控。
虽然汉献帝无能为力,但是大汉朝还是有一批所谓的“忠臣”在,他们敢于冒险,意图发动政变夺权。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夺权成功之后会不会出现第二个曹操,所以我在这里用所谓的忠臣来描述他们。这些人比起汉献帝来是有些手段的,但是比起曹操来,那实在是差的远。
建安五年,汉献帝给车骑将军董承传递了一份衣带诏,结果东窗事发,董承等一系列参与其中之人全部被诛杀,马腾被骗入京杀害,只有刘备脚下抹油跑得快,否则也难逃一死。其余心有余悸之人要么投降曹操阵营,要么被杀,荀彧在劝阻曹操称魏公无望之后被害,朝廷内部已经没有纯粹的汉臣,而是全部成为魏臣。
无兵无将无人,别说是汉献帝,就是汉武帝也无可奈何!
康熙帝康熙的情况比起汉武帝来就好得多,首先,鳌拜掌握的只是部分政权,并没有形成垄断。在政治上,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互成犄角之势,牵制鳌拜。苏克萨哈被逼死后,跳梁小丑遏必隆立刻与鳌拜串通一气,但是索尼身为首辅大臣,在朝廷之中有一呼百应的能力,成为鳌拜在政治上最大的阻碍与牵制。
军事方面,鳌拜掌握了八旗部队与绿营军,看似是掌握了大清所有军队,实则不然。满清八旗旗主各领以旗为祖制,自皇太极始,两黄旗就属于皇旗,经过顺治改革之后,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有了明显的等级差别,而且旗主的共主为皇帝。
对于鳌拜而言,除了镶黄旗,其他旗主都是各怀鬼胎,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拿着他的脑袋去邀功。对于各旗主而言,大家都在相互观望,伺机而动。这样的军事团体不像是一家人,更像是大狼与小狼的斗争。
索尼死后,鳌拜权力达到顶峰,权倾朝野,但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充当起了为康熙分忧的职责,带领着一批索尼旧部在朝堂上与鳌拜党周旋 。康熙则是想出了用布库擒拿鳌拜的方法,先是将鳌拜的亲信遣出京城,用自己的心腹取得了京畿卫戍之权,骗鳌拜入宫后一举擒拿并下狱治罪。
鳌拜被抓之后,其亲信遁逃无形,八旗将领也都表示与鳌拜没有任何瓜葛,鳌拜从万人之上瞬间掉入深渊。他的失败与其面对的敌人能力出众有关,也于自己的莽撞有关,更与当时大清国初定的国情有关。但无论如何,鳌拜之于曹操是不如的,汉献帝之于康熙又是不如的,强遇弱,弱遇强。相对强的帝王在国家稳定之时遇到了相对弱的对手,岂有不胜之理?
汉献帝为什么不能摆脱曹操的控制,但是康熙却摆脱了鳌拜的专权?
汉献帝与清仁帝(康熙死后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有两个最大区别:
第一、鳌拜是清朝忠臣,没有反心;而曹操则是标准权臣,一直想篡汉。正因为鳌拜没有反心,所以他对康熙帝找几百个小太监一块练摔跤没有多想;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篡夺爱新觉罗家族的皇位,也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他是每天都会孤身一人去见康熙帝的。
而曹操不是,曹操对刘氏皇族并没有什么忠臣,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王芬想找曹操发动政变罢黜汉灵帝,曹操不参加的理由居然是王芬做事不机密。
换言之,如果王芬做事机密,说不定曹操当年就参加罢黜汉灵帝的阴谋了。
所以,曹操会密切关注汉献帝一举一动,汉献帝每一个举动他都会仔细想想汉献帝这么做的目的。
第二、康熙帝发动擒拿鳌拜之前一直不露声色,让鳌拜没有防备;而汉献帝打草惊蛇,很早就让曹操有了防备。康熙帝虽然年少,但是事实证明《资治通鉴》这些书他没有白看,他非常清楚什么叫不动声色,所以在康熙帝决定除掉鳌拜之前,他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训斥、批评过鳌拜跋扈,相反,康熙帝亲政后还多次封赏鳌拜,麻痹鳌拜。
上亲政,加一等公,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师,纳穆福加太子少师。鳌拜益专恣。
然后,康熙帝借着鳌拜进宫谈事的机会,指挥手下练摔跤的小太监一拥而上,直接抓住鳌拜,一举成功。
而汉献帝则不然,汉献帝被曹操安置在许昌之后,没有韬光养晦的等待时机一举除掉曹操;反而是曹操征讨张绣回朝后突然搞什么“交戟叉颈礼”,让卫士用长戟交叉在曹操脖子上,拖着曹操这么觐见汉献帝。
《通典》: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
曹操当时根本没想到汉献帝会恢复这种很久没有实行过的古礼,当时他也是大意了,没有闪,不对,没有带卫士觐见,孤身一人,结果就这么被两杆长戟叉着脖子带到了汉献帝面前。
如果汉献帝当时处死了曹操,那么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但是汉献帝对曹操说了一些狠话居然就把曹操放走了;从此曹操再也不朝见汉献帝了。
这次浪费机会后,汉献帝再想找机会弄死曹操也找不到了。
综上所述,康熙帝是不露声色,一发作就是雷霆万钧;汉献帝则是瞻前顾后,不知道机会稍纵即逝的道理,早早打草惊蛇,让曹操有了防备,之后曹操再也不朝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弄死曹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