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我苦命的寡居姨妈,1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信佛,家中子女多生活困难,信佛母亲便把姨妈,以童养媳嫁给临村的一个傻子男人为妻。姨妈16岁时,男方家要给姨妈与傻子男人完婚,我姨妈坚决不同意,连夜越山逃婚,可男方家村里人,全村出动,连夜打着火把满山追寻姨妈,可怜的姨妈被抓回来了,吊在屋梁上被打,三天三夜。半年后,姨妈再一次出逃,终于成功摆脱了傻子男人。在外地打工,打工三年后,由我爸爸妈妈作主,把姨妈嫁给了一个大12岁的男人。从此姨妈过上生儿育女的日子,共生了9个孩子,但养大的只有3个,一儿二女,其余的都中途死了。在姨妈50岁时,多病大12岁的老公因病去世了。一家人生活困难,苦难的寡居姨妈经受不起打击,出现疯疯癫癫、自言自语,说自己心里有多个佛等等的癔病,病情持续了三年。随着时间推移,寡居姨妈病情好转,她心中有一个坚强的意念:就是尽管生活很苦,总认为会好起来的。有时候苦的大哭,哭完,眼泪一擦,就说以后会好起来的。70多岁时,还靠自己养长毛兔,养活自己,还要支持困难的儿子一家。不幸的寡居姨妈,在72岁时,还患上了直肠癌,软弱无能的儿子,不想给妈妈治病了,说什么会人财二空的。最后寡居姨妈坚持要求治疗,二女儿和我的支持,成功的进行直肠手术。最终,我寡居的姨妈活到了91岁去世。寡居姨妈整整守寡41年,一生很苦,却长寿。"以后会好起来的",坚强信念,我认为这是寡居姨妈长寿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对寡居长寿女人我认识几个,最了解的是我婆婆。

我婆婆40多岁守寡,活到97岁离世,不是因为摔跤造成盆腔骨折,她完全可以活过1OO岁。因为,95岁没有摔伤时,她还是个耳聪目明、生活能完全自理看上去最多七十多岁的老人,她手指甲粉红,掌纹又长又清晰,摔伤后做全身检查,她的内脏都很好。

她长的面容姣好,肌肤洁自,身姿苗条挺拔,小时家境也不错,算得上是个旧时代的漂亮小姐。27岁才嫁给我那个比她大10多岁的公公,出嫁前她不知道婆家是怎样的,一顶轿子落地,走进屋子,才看到丈夫已有二儿二女四个孩子,她是续弦的。

她想反抗,但抗不过命运。

结婚后,她陆续生了一女六男七个孩子。从此过上那种服侍丈夫、拖儿带女的日子。

我婆婆心肠比较硬,有主张。经济困难时期,家中有吃饭时,一般地做成一大碗,中间一点米粮先由公公和她二个大儿子吃,剩下的主要素菜由她和其他孩子吃,全家人都饥肠咕罗。在这种情况下,她把女儿送给了自己的妹妹抚养。我丈夫是双胞胎,她也决定送人,他的胞弟送给了一个农民,后来得病夭折。我丈夫也要送给一对军官夫妻,但公公说,要死也死一起,不肯送,没有送掉。还有一个儿子在困难期得了病,看不起病,放在阁上,饭点时送口吃的,不多久就死了。

公公也没熬过那阶段,离世时60岁。

4O多岁的婆婆守寡了。

她一个人扶养4个儿子。

公公前妻的大儿子在17岁时因为与这后妈有矛盾,离家出走后参军,在部队的教育下,懂得了革命道理。为了把这个后妈及4个同父异母弟弟抚养长大,把工资一大半都给了婆婆,让婆婆不要外出谋生,一心在家育儿,他则近40岁才娶妻。

长兄为父。身教在前,兄弟6个一辈子都很亲切。

婆婆个性较强,也有脾气,但她坚韧,是遇事有主张的人。

她不象一般女人那样柔肠百结,可能贫病交加的命运迫使她这样刚硬吧。

有一次,她最小的儿子把她视为珍宝的麝香偷去换了小朋友的一个滚铁环,因为要不回来,她抓起一只小木凳就砸;

我丈夫7岁时跌倒,大腿折断压在背心下,送去医院,因为医院要300元押金,她拿不出这笔钱,抱起儿子就走;

一个儿子病了,扔阁上,时不时上去看看,活着就给口吃的,直到死去;

孩子幼小的时候,由她护着,也没人帮她,虽孤儿寡母,但别人都说这个妈妈厉害,连街道主任都让着她。

80高龄时,儿子在厂里被人欺侮打伤,她一个人拿着儿子的血衣天天坐厂门口哭,谁见了都同情,使事情得以善了。

这些事,一般的女人遇到能这样么?

我生了女儿,她要我拿岀去跟别人家换个儿子养,平常总让我对孩子不要去过问,当个猫狗养着。

可见她心肠有多刚硬。谁都疼自己骨肉,且还是独生女。

有了4个孙女儿后,她一个都不闻不问。

自己天天叠金元宝,要带到下世去用。

几个儿子不抽烟,她每天都抽烟,一直抽到80岁,劝也不听。

年龄大了,儿媳要她住家里来,她一个都不去,一直自己独立生活。

……………

那婆婆为什么会长寿呢?

1,我认为她其实是一个聪明人,虽然没有文化,但遇事有主张。

2,女体柔弱,为母则刚。面对困难,她只能忍痛选择,虽然困难时期失去二个儿子,在没有食物没有钱钞情况下,她只能先护住不病的儿子,有病的儿子当他猫狗,自生自灭;不想一家人困死在家,为儿子找一条活路;

3、她个性刚硬,会发脾气,谁欺侮她,她敢碰硬,

4,命运教会她学会放弃,她不想管的就不管,她想做的才去做;

5,她生活简淡,不爱折腾,心态常常平静,除了以叠金元宝为乐,不去串门家长里短,

6、她前半辈子虽苦,后半辈子有福,40多岁守寡没有在改嫁,一个人熬过育儿阶段后,一直是份清心寡欲的清静日子,4个儿子成家立业她都不用去操心,也不用她去帮带孩子;

7、饮食简单干净,主食米粮,少量以蔬为主的素菜,基本不吃荤腥,

8、有信念。信佛,叠元宝为下辈子好日子积钱不受穷,是她牢固坚定的信念,元宝叠了十几个纸箱,堆到屋顶。多次嘱我待她离世后要烧给她。

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以前看过一个关于百姓生活调解的节目,夫妻两感情不好,妻子身体不好,长期卧床,脸色蜡黄,像得了绝症一样,丈夫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斤斤计较,天天嫌她这嫌她那,女人就一个心愿,不要财产就是要离婚,而丈夫不和她离发誓要拖垮了她,无奈之下女人联系节目组帮忙让他们离婚,多方调节终于说服了无赖丈夫高低还是离婚了,隔了几个月节目组例行回访的时候,女人没来去度假了,观众看到了几张女人在海边度假的照片,照片上的她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像获得了新生和上期节目中状态截然不同。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的婚姻能消耗女人,女人离开了婚姻就是否极泰来的幸福新生活的开始,哪怕余生没有男人的陪伴,自己也能幸福一生,百病由气生,不生气就是最好的养生,所以,珍爱生命,远离渣男,离开三观不和的人,不生气,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自足自饮,能不长寿吗?

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寡居”女人长寿?不一定。

先搞清楚概念,“寡居”是什么意思?

中国自古就有“鳏寡孤独“一说,意思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鰥,死了妻子的男人。寡:死了丈夫的妇女。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所以,“寡居”,应该指死了丈夫而独自生活的女人。

“寡居”女人其中有一些长寿的人。她们在遭遇了丧夫之痛后,能够逐渐调整自己,让自己从伤痛中走出来,把精力放到工作或子女身上,坚强独立,平和稳定,有积极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这样的“寡居”女人,可以长寿。

我的外婆就是这样的“寡居”女人。她45岁丈夫逝世,寡居了几年,比较难过。后来才跟我父母一家生活在一起,照顾我们几个外孙。当我们都十几岁了,她还从事了居委会的工作,后来当了主任,一直努力工作到75岁,到培养的接班人来交班。她活了80多岁。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有一些“寡居”女人不一长寿,即使长寿,也可能是没有质量的生活。

长寿的第一要素是:好的人际关系。

她们没有配偶了,可能少操一点心,特别是夫妻长期不合的婚姻,互相是一种折磨,肯定对长寿不利。但没有了吵架的对象,老年缺少了交流沟通,结果未必“长寿”。

有的寡居女人,由于没有子女,或子女在外地,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了避免是非,她们小心翼翼,少言寡语,较少参与社会活动。由于不合群,她们的语言行动能力会退化,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症。

见过一位“寡居”女人,60岁丈夫去世,她没有再找伴侣。他以前丈夫在世,她强势得很,可以说天天骂老公。四个子女,两个女儿在外地,两个儿子虽同城,但各自有家,也都很忙,没时间经常回来看她。她平时看书看报种花,自己料理生活。她们每周都去两个儿子那里,周六周日各一天。似乎不错。

时间长了,大概十年,儿子那里也不想去了,不看书不看报,也不种花了。没有了讲话的对象,一个人孤独的地到处转转,买买东西。很可怜。

得了病,医生一问家庭情况,知道她丈夫去世十年,独居,再了解症状和检查,发现她已经是老年痴呆症了。医生还说,丧偶独居老人最容易患老年痴呆症,她缺少了人际交流,缺少了语言交流,得这病常见。

由上两个例子可知,“寡居”女人长寿这句话,缺少科学根据,也不能反映真实生活,不适宜当成女人生活的目标。

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外婆91岁,已经寡居30多年了。

除了双腿有风湿,走起路来有点拐外,身体各方面都很好。

每年暑假我去看她,她都会准确的说出我上次来的时间、也准确的看出我又长胖了还是瘦了。


外婆几十年前就一个人住在老家村里的独门小院里。她的子女们再三让她去城里同住,她总是住不了三天就要回乡下。


她的小院永远生机勃勃。

每年夏天,指甲花、芍药花、麻杆花、月季花开的姹紫嫣红。葡萄树、石榴树、核桃树,结的果子挂在枝头青涩可人。

外婆脾气好、心大、不轻易动怒、不怨天由人、也不跟人攀比。另外,她早睡早起,爱动,一闲就在小院里拔拔草、摘摘菜。一日三餐吃的很少、很简单。

我想,这些可能是外婆长寿的原因吧。

为什么“寡居”的女人长寿?

你这个问题我已在头脑里想过几十年了,我的工作会接触很多平民百姓,总是会问问他们的家庭情况,一般55岁以上始寡的人,长寿很多,那时候我总结了几点,凡事清静习惯了孤独顺其自然,少操了一份老头子的心,如果家庭子女稍有孝心本人脾气好的话更比有老头子的女人长寿,另外,独宿而清气,所以,白天少操心,夜里又清气,这一日一夜过好每一天,寡妇占了优势必会长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