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怎么理解?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出现新的疾病。

“春捂秋冻”怎么理解?

春捂秋冻,到底该怎么捂怎么冻?

穿衣法则:三暖一凉。

手暖

抚摸宝宝手心或者后劲,如果是温热而无汗,证明穿衣是得当的。

肚暖

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就会肚子疼,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到正常的消化吸收。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如果头部捂得严严实实,反而不利于体热蒸发。

不要给孩子添加过多衣服

睡觉时也不要盖得过厚

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穿一样厚薄的衣服,家长静坐时不感到冷,小孩子就不会冷。孩子虽然没有大人耐寒,但他们始终是在运动状态,即使是睡着了也不会安静。

合理盖被

每天为孩子准备

长短、厚两套衣服到幼儿园

带两套衣服,就可以让老师根据天气变化给孩子增减衣服,当孩子已经出汗时,不要马上脱掉衣服,应该让孩子先静下来,擦干汗水,等到孩子不再是汗流浃背时,脱掉一件衣服,再让孩子出去玩。

“春捂秋冻”怎么理解?

“春捂秋冻”是我国一条人人熟知的养生保健谚语,元代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讲到: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简单的讲就是春天要慢一点脱棉衣,秋天则不要过早穿棉衣。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春捂秋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黄帝内经》中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春季冰河解冻,万物复苏,但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人体肌表对应气候转暖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和气温变化,必须注意保暖,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这就是“春捂”的道理。“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到了秋季气温转凉,阳气潜藏,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人体阳气跟随自然界的变化开始慢慢收敛,若一下添衣过多,会妨碍阳气的收敛。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而且对人体的应激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这就是为什么要“秋冻”。

但是,“春捂”和“秋冻”都要适度。

春捂,千万别捂过头。“春捂”是为了更容易适应季节的变化,但是不能过汗。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如果升温了还里三层外三层的话,出汗多也会引起病理变化。“春捂”一定要掌握一条原则,就是不能出汗但又暖和。

秋冻,千万别冻得瑟瑟发抖。一般情况下,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仲秋天气变凉,却不甚寒,可以 “秋冻”;而晚秋及秋冬交接时(通常白天气温低于15℃),常有强冷空气侵袭,则不适合“秋冻”,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秋天适当“冻一冻”有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合的。平素容易有手脚冰凉、腹泻便溏、胸闷气喘等症状,属于的气虚、阳虚体质的人都不适合“秋冻”;老人和孩子御寒能力弱,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也不太适合;此外,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进行“秋冻”,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等。另外,“秋冻”需要注意一些部位:脖子“秋冻”易感冒,肚脐“秋冻”易腹泻,关节“秋冻”易炎症,双脚“秋冻”易导致邪气深入。

“春捂秋冻”的道理其实和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相似。中国古人强调自身的阴阳与天地相应,养生要遵守天地阴阳之道,所以提出了“春捂秋冻”的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根据自身体质灵活应用!

文:中日友好医院男科 王浩浩硕士研究生 王传航教授

“春捂秋冻”怎么理解?

最近的天气,让市民感受到了一丝“夏天”的气息。

大街上,爱美的女性已经脱掉厚衣服,开始露胳膊露脚踝了,各种破洞牛仔裤、小裙子和露背装“纷纷出动”。

我们在看得眼花缭乱的时候,不禁想到:说好的春捂秋冻呢?

医生可是说了,迈进春天,人体对于外界气温的下降或者是升涨可能没有那么适应。

而且春天的温度变化很快,早晚温差大,穿着提前入夏并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春不捂,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因为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已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春天里乍寒乍热,气温变化大。

如果初春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

容易引发发热、咳嗽、咽痛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腹泻、腹痛等胃肠道流行病、传染病和颈肩腰腿疼痛等。

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 结肠炎、 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和风湿病以及体寒、体弱的人群,应注意多捂一些。

春捂,你捂对了吗?

春天,早晚的温差可以相差8-10度,晴天中午室内外的温差也可以相差3-5度。

所以第一,要捂对时间。即早晚捂、 室内捂。

第二,是要捂对部位。

穿着要上薄下厚 。因为我们身体的下半身离心脏远一点 ,血液循环相对来说比上半身差一点,便容易受寒,也就是俗话说的“寒从脚起”。

所以穿裤、鞋袜相对要多一点、厚一点。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要多捂前胸和后背;老人要多捂颈、腰和膝关节;脾胃虚寒者腹部要多捂一点。

春捂,应因人而异

春季温度变化快,俗话说“春天脸孩儿面,说变就变”。

老人、小孩和患者相对来说抵抗力弱一点,比较难适应天气变化,所以相对要多捂一些。

但也不能过度的捂,应及时增减衣物,以不出汗为宜。

捂太多、出汗多,皮肤毛孔疏松,细菌病毒也会趁虚而入。

尤其是儿童,玩耍时活动大,出汗以后又得不到及时换干衣,更容易感冒。

相关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的高发病时间,都是与冷空气的南下有很大关系的。

春天气温总归是在慢慢回升的,衣物总是要减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太快脱去厚衣服,防止“倒春寒”。

“春捂秋冻”是古人流传的一条预防保健的谚语。

人们出行一定要注意查看天气预报,及时携带和添减衣服,确保轻松愉快的生活、工作,又避免感冒受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汪建红

“春捂秋冻”怎么理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说《周易》《奇门遁甲》之类,单单是唐诗宋词就让国人传诵千年。除此之外,藏匿其间的“民间俗语”“俚语”,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想必每个人都听说过,但是其中的很多道理和细节,却不一定人人皆知。接下来,作者为大家一一解读。

“春捂秋冻”,因为现在是初春天气,正好和春捂有关系,所以我们暂不谈“秋冻”的事。

所谓“春捂”,就是说在初春天气,气温刚刚转暖的时候,不要过早的脱掉棉衣。

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1、春寒料峭,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很难适应,就会引起感冒;2、春捂,保持了人体体温的恒定,使身体散热功能和冬天的环境气温,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3、天气转暖,人体“冬眠”的皮肤细胞也开始活跃,毛孔张开,如果不春捂,冷风来袭,身体就会感到寒冷,更有甚者寒气会进入身体。

那么,说到“春捂”,也不是盲目的捂,也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对于春捂来说,最主要防护的是“头”和“脚”两个部位。另外还有几个环节需要注意:

一、“捂”多久

一般以立春来计算,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半个月。立春虽然代表着春天来临,但是气温回升却是缓慢的。对于北方寒冷的地方来说,捂的时间还会更长。

二、“捂”多厚

捂的厚了,身体温度太高,浑身燥热、压抑;薄了,就达不到捂的效果。一般来说,春捂的临界温度是15°,保持在15°左右都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关于“春捂”,还有几个小技巧,也一定要注意。

一、上薄下厚,逐步递减

“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则。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就是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二、穿衣别太紧

春捂不仅不要过早脱衣,同时穿衣也不要太紧。春天来临,宽松些的衣服会让血管血流充分,身体舒坦。穿紧身的衣物,会阻碍气血的流动,容易把阳气郁住,身体会更冷。

三、不要过度,因人而异

春捂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太盲目,太过度。我们常常讲,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捂得太过度,身体就会捂出火来。所以“春捂”,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温度变化来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句俗语,俚语都蕴含着一定的智慧,我们一定要活学活用。另外可能很多俗语,随着时间推移,其传达的含义会有偏差,这个也一定要注意。

读者们,关于“春捂秋冻”说法,还有什么见解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记得转发收藏哦~

“春捂秋冻”怎么理解?

春天气温虽然有所提高,但气温波动大,最好迟一点去除棉衣棉裤,捂一下。秋季虽然气温下降,但加衣服要慢一点。宁愿人冻一点,也不能加太多的衣服。春捂秋冻是中国人从长期实践中总结的养生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