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程防空系统为什么很少采用垂直方式发射?

近程防空导弹的特点是轻便灵活,专用于应对近距离的低空目标,有的还会与高炮搭配形成火网。

这些近程防空导弹相对小巧,它们伴随火控雷达锁定目标攻击,本身指向性就很强,所以不一定需要安装垂发。

同时为了规避火焰尾流,方便装弹和载具安装,大多数近防导弹也只能使用倾斜发射的方式。

导弹垂直发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确保发射质量。导弹发射之后马上可以从圆心方向变向,边爬高边向目标移动,节省机动时间和燃料。巨大的发射能量也可以通过地面更好的支持住。

其次则是节省空间,如舰艇发射单元,垂发可以节省掉大量的空间,避免像苏联“光荣级”巡洋舰那样挂一身的斜管子。

同时舰艇上的发射单元还是一坑多用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多功能性,提升舰艇的战术表现。

如美军的MK41传家宝,从战斧导弹到鱼叉导弹到阿斯洛特鱼雷,再到标准导弹都能打,兼容性极强。

但近程防空导弹就不需要这么照顾了,它们体积比较小巧,作战距离近而紧凑,通过发射具或载具的旋转即可完成灵活的指向,结构上也往往更照顾装弹和折叠。

如以色列“铁穹”使用的塔米尔拦截导弹,它们的战术方向很明确,就是面对城市的外围的火箭弹、导弹。

在有布置的铁穹防空网面前,以色列人更在意的是近程拦截的快速与高效性。而且这种多联发射架竖起来其实与垂发也没什么区别了。

实际上也有一些近防导弹采用了垂直发射,比如俄罗斯的“道尔”,它使用了冷发射的方式,将导弹射到半空再点火飞出,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指向目标方向,反应速度更快。

近程防空系统为什么很少采用垂直方式发射?

垂直发射的近程防空导弹?有啊。

海麻雀(虽然说现在海麻雀都是塞Mk-41里的),:

SA-N-9:

海狼:

还有以色列的巴拉克-1,懒得找图了……

陆基防空系统,道尔-M1:

可见近程防空系统采用垂发不是什么少见的事。

不过,采用倾斜发射架的近程防空导弹当然也有,最典型的如同“海拉姆”。那么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垂直发射的优势呢?

来一张全景图:

很明显,采用垂直发射方式的导弹,会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向着预定方向转弯。这就带来两个问题:1.射程近界扩大,通俗点说,你上去绕一圈再下来,打距离太近的肯定有困难;2.转弯段燃料损失。

这点损失,对中远程导弹来说,不必在意。近程导弹就得好好掂量孰得孰失了。

另外,海拉姆这类的近防导弹,还有一个好处,不用穿透甲板,安装起来灵活性比较大。

你要往这个位置塞一个八单元垂发,那就不太方便了……

(杨超越镇楼)

近程防空系统为什么很少采用垂直方式发射?

现在,近程防空导弹,在许多情况下,是与小口径高炮,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形成弹炮结合模式,用来共同对付来袭的各类导弹,一些国家的军队不仅舰载而且陆地上,也服役了“弹炮合一系统”。

之所以近程防空导弹,在许多状态下,仍然采用倾斜发射方式,而不是当下在舰上流行的垂直发射方式,原因就是近程防空导弹在倾型状态发射时的指向性最好。

发射装置都是能旋转的,具备指哪打哪的能力,在对付突如其来的导弹攻击时,倾斜方式发射的防空导弹动作最为迅速和可靠。

而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在导弹发射出管以后,需要时间爬高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利用导弹的动能来转向,才能飞向来袭的目标。

因此,在对付超低空来袭且距离已经非常近的的导弹时,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其拦截性能远非倾斜发射的防空导弹可比。

防空导弹无论如何发射,最终,都得指向来袭的目标,调整到与来袭目标水平飞行的状态,防空导弹越早调整到这种状态,则反应时间就越短,摧毁来袭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

倾斜发射防空导弹,这个反应速度和优点,是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需要时间垂直爬高,再调整飞行方向和飞行速度所不具备的。

射程10公里范围左右,8/18/24联装的“海旗”-10、21联装的“海拉姆”等全球著名的近程防空导弹,都具备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甚至空中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的能力,均采用多管发射箱倾斜发射方式,而不是采用舰载垂直发射装置。

当然,近程防空导弹倾斜发射方式,也存在发射管数量相对较少,在防空导弹打光以后,才能进行再次装填,且耗时会比较长,可能会影响高强度军事冲突中近程防空作战效率的提高。

因此,舰上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基本上都采用了舰载垂直发射装置,垂直发射系统最适合于舰船甲板面积的充分利用,因此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容纳尽可能多的发射管以及待发射的中远程防空导弹。

有些舰载垂直发射装置,比如非常有名的MK-41对于北约“海麻雀”这般射程50公里的中程防空导弹,具备了“1坑4弹”的布置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战舰的防空导弹的携带数量,如此突出的优点是倾斜发射方式所不具备的。

近程防空系统为什么很少采用垂直方式发射?

垂直发射飞行包线性能较好,但是临界情况要求较高

倾斜发射飞行包线较差,但是反应程度较好,灵敏度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