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政治家治理天下如治烹,稍不注意就会火势太猛后院起火。商鞅为大秦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得罪了多少保守派丶既得利益者。凡是有作为的帝王将相,总要面临时代和后人的考验。只不过商鞅被贵族出卖了,强了秦国而毁了自己。商鞅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好了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秦孝公是想到了的,但是改变不了。比如拿影视作品来说,在《大秦帝国》中商鞅是过度美化的,历史上没有出现那种情况。每一个君王到了晚年权力都会被逐步架空,虽然大体上维持着君王的权限,但是各种缝隙里都已经是新君的人,这在历史上很常见。秦孝公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比如说给了商鞅土地和给了他带私兵的权限,但是这些注定抵挡不住一个更加有实权的新朝的攻击。虽然历史上有说法是公子虔的报复,实际上也有新君的顺水推舟。很多君王的锅,最后多是大臣背,即便是这个大臣是亲族。在那个年代,国君都很多朝不保夕,更不用说一个封君。人死了,身后事就说不准了。

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商鞅死于己,无人可救】

作者:史无眠,精彩绝伦的故事,永不休眠的历史。欢迎关注【史无眠】

商鞅之死是历史必然结果,不是秦孝公想不到,反而是很清楚商鞅的下场。秦孝公也不是不救商鞅,而是一直在保全商鞅。当然,只是秦孝公自己活着的时候保护商鞅,死了就无能为力了。

为什么说商鞅必须死,这需要知道商鞅到底干了些什么事情,进而惹来杀身之祸。

商鞅,又称公孙鞅,原是卫国宗族后裔,喜好法家学说。公元前360年,商鞅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来到秦国。商鞅向秦孝公阐述自己富国强兵的谋略,秦孝公很是欣赏商鞅才能,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订立变法政令。

公元前359年,商鞅第一次变法。大体内容为:①作战立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及财物;即便是贵族,没有军功,也不得享有宗亲待遇。②禁止民间私斗,并将百姓实行连坐制,彼此相互监督,隐瞒不报者处以极刑。③鼓励生产,辛勤耕耘与生产粮食多者可免除赋税。

商鞅的这一法令损害了全国权贵的利益,因而,贵族们视商鞅为眼中钉、肉中刺,为后来商鞅被杀埋下了伏笔。

若说商鞅得罪贵族势力其危险还小点,但接下来商鞅的行为就是很作死了。

商鞅变法实施一年后,成千的百姓前往秦国都城陈述新法的弊端。正好这个时候,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的尊严,也为了让大家都自觉的遵守新法,虽不能处罚太子,却对太子的老师下手。商鞅在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墨字,第二天,人们听说此事都自觉守法。商鞅的行为得罪了太子,无疑是给自己挖坑。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施第二次变法。主要就是改革旧的赋税法,把全国分为三十一个县,废除井田制,重新确立田产,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为了使新法得以实施,实行非常严酷的法令。他曾经亲自在渭水边惩处罪犯,渭水河都被血染红。他做宰相十年间,百姓都怨恨他。但商鞅的变法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早在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就封秦国为诸侯中地位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秦孝公一直支持商鞅的原因。

时过境迁,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驾崩,由太子继位。太子变成了秦惠文王,商鞅死期到来。秦国将商鞅杀死,车裂示众。

史无眠评:商鞅只是帝国的工具,一个注定的牺牲品。秦国君用他来平衡国内旧贵族势力,打造新贵族,进而加强中央控制力。商鞅不遗余力的变法动了旧贵族的“奶酪”,国君为了统筹各方势力,只能拿他下刀了。

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商君在秦孝公时期是平衡新老秦人压石柱,杀与保,留给后世秦公根据实时作为判断! 为什么说秦国五百年没有昏君(二世除外,大权旁落)

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中国历史上这个相似的案例很多了,这个其实不是秦孝公该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商鞅考虑的问题。

商鞅变法中学历史书上都讲过,就不一一说了,就说这个事情本身。

秦孝公考虑的是秦国强大,秦国的长治久安。其他的能保得住商鞅就保,保不住就让商鞅最后为变法再付出点吧。这就是帝王术,帝王家必须要学的技术。

而商鞅是个打工的,已经帮秦国强大了起来,变法得罪了很多人,是帮秦孝公得罪的,矛头肯定指向商鞅,秦孝公是没有对商鞅有戒心,但那些个贵族恨不得把商鞅给吃了,这个时候应该准备撤了,再呆那就麻烦了。这一点帮越国翻身的范蠡做的就很好,及时抽身,不然非得做炮灰不可。

为什么秦孝公没有想到商鞅最后会被杀,而提前保商鞅呢?

他不可能未卜先知啊。千人千面,他喜欢的他儿子不一定喜欢。制度是制度人是人。制度齐全了人也不那么重要了。再就是自古功高盖主的有几个好下场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