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绍打了八年,为何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动静?
你说的曹操和袁绍打了八年,应该是指从公元200年初,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开始,直到公元207年底,曹操消灭袁尚和袁熙,从易水返回邺城为止,前后加起来确实有八年之久。那么作为三国后来的主角刘备和孙权此时在忙些什么呢?难道两人在袖手旁观,无所事事吗?其实此刻的刘备和孙权一刻也没有闲着,正在忙着各自的事情,为将来做准备,那么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具体在忙些什么吧。
跌宕起伏的刘备在和命运作抗争。从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在这长达八年时间里,刘备的命运可谓谓跌宕起伏,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化的变化,而他一直都在努力的为将来奋斗,从未懈怠过,这八年的时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第一阶段:公元200年1月-6月。刘备在趁曹操派他去堵截袁术北上的机会,在徐州诛杀刺史车胄,夺取了徐州统治权。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东海贼昌豨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州许多郡县见刘备再次归来,纷纷背叛曹操投靠刘备,刘备实力大涨,拥有数万兵马。刘备立即派人联络袁绍共同对付曹操,然后袁绍以小儿有病不愿意出兵袭击曹操背后,导致刘备孤掌难鸣,无力抵御曹操的进攻,最终失败不得不投靠北方的袁绍。
袁绍对于刘备的到来甚是欢喜,离开邺城两百里,盛情款待刘备,此时已是公元200年正月。
此时的袁绍和曹操已经是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在随后的半年中,刘备跟随袁绍从邺城到黎阳,再到白马、延津,见证了袁绍大将颜良和文丑被杀,战局处于僵持状态。
第二阶段,公元200年7月到200年8月。这个阶段大约有1个月的时间,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联络黄巾义军。
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处于僵持阶段后,汝南的黄巾义军刘辟在袁绍的劝说之下再次起兵反叛曹操。为了南北夹击曹操,威胁许都,袁绍派刘备去汝南联络刘辟。
刘备在豫州曾经做过刺史,有一定的名望,况且黄巾义军在当地一直比较活跃。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绍遣刘备将兵助辟,郡县多应之。当刘备来汝南之后,汝南一带的许多郡县纷纷响应刘备,起兵反叛曹操。
刘备协同刘辟的黄巾义军活跃于汝颖一带,给曹操的后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消除后患,曹操派曹仁从官渡出发,率领精锐骑兵击败刘备,收复了叛乱的郡县,暂时解除了许都的威胁。
此战中黄巾义军首领刘辟阵亡,刘备在汝南损兵折将无法立足,不得不再次折回袁绍军中。此战刘备虽惨遭失败,但由此联系上了荆州刘表。
第三阶段,公元200年9月到201年8月。这个阶段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刘备基本脱离了袁绍,游离在外。
在汝南失败后,刘备不得不折回袁绍在官渡的大营,此时的刘备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打算离开袁绍去投奔荆州刘表。
刘备建议袁绍联合刘表共同对付曹操,袁绍同意了他的建议,派他统领本部人马再次去汝南和黄巾义军的余部龚都汇合,活跃在汝南一带,以牵制曹操。
此时的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处于关键阶段,没有更多兵力来对付刘备,只是派部将蔡阳来对付刘备,结果蔡阳不是刘备的对手,蔡阳战败被杀。至此刘备在汝南一带基本占住了脚,而曹操因为官渡紧张的局势无力再次派兵,然而刘备实力过于弱小,对曹操没能产生更大的威胁。
等到官渡之战取得胜利后,曹操亲自统兵去汝南击败刘备,而龚都则战死,刘备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
第四阶段,公元201年9月到207年8月。这个阶段的刘备一直呆在荆州刘表处,受刘表的庇护。
刘表自迎接刘备到荆州后,就将他安置在新野以防备北方的曹操,而刘备兵力单薄,更是受到刘表的限制无法壮大,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在北方和袁绍的三个儿子打来打去的,却无力北上争雄。即使如此,刘备也曾两次寻找机会,但是最后无疾而终。
第一次机会,公元202年8月,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叶县,而曹操则派夏侯惇、于禁等人狙战刘备。刘备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设置陷阱,火烧叶县击败夏侯惇。刘备虽然击败夏侯惇,但是由于兵力过少,无法扩大战果以致不得不退回新野驻守。
第二次机会,公元207年11月,曹操率兵远赴易水讨伐袁尚、袁熙,许都空虚。刘备游说刘表突袭许都,而刘表拒绝刘备的意见。至此在曹操和袁绍余部的争斗中,刘备失去了最后袭击曹操的机会,不得不龟缩于荆州以待天时。
从这八年的活动轨迹来看,刘备一直都在努力的寻找机会,试图在北方纷争的环境中取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惜经过数年的努力,均是一无所获,不得不退到荆州,寻找其他的机会。
刘备最终在曹操无暇顾及的荆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创下了属于自己的基业。
那么在这八年中,孙权又在干什么呢?
初步掌权的孙权已经展露峥嵘。公元200年4月,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所伤,最终伤重不治而亡。此时的孙权刚好虚岁19,在张昭、周瑜等人拥立下,统领江东六郡。在这八年中,孙权在以下两个阶段做了两件事情,展露峥嵘。
第一阶段,公元200年4月到203年,孙权招贤纳士,巩固孙策留下的基业。孙权虽然顺利的接收了哥哥孙策留下的基业,但是并不意味着江东就是一个稳固的地方。此时的江东依然如同一个火药桶,各地宗族占山为王,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甚至孙权自家兄弟也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庐陵太守孙辅唯恐孙权无法保全江东,暗地派人联络曹操,意图在适当的时候投靠曹操。孙辅不轨的行为被人告发,而孙权出于维护江东稳定的需要,只是诛杀孙辅的亲随,将他的部属分遣到其他地方,并将他异地安置,没有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由此可见,初掌握权力的孙权摄于内部稳定,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对付北方的曹操,这点和时常觊觎许都的孙策还是有区别的。
第二阶段,孙权讨伐世仇黄祖。孙权继承孙策的基业后,将消灭黄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行动。
孙权在内部基本稳定后,开始筹划讨伐黄祖的战役。从公元203年到公元208年初,在孙权发动了三次讨伐黄祖的行动,最终在公元208年初才得以消灭黄祖,以报哥哥孙策之仇。此战为孙权地位的确立以及日后赤壁之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而在公元207年底到208年初,曹操已经消灭袁尚、袁熙的残余势力回到邺城,开始着手准备南下荆州。
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阶段中,孙权把主要的目的放在巩固内部稳定,以及消除基本的外部威胁上,没有其他的计划来对付曹操,对于北方曹操采取了守势,也没有挑战曹操的意图和计划,从而为巩固江东赢得了时间。
综上所述,在曹操和北方袁绍以及余部纠缠的这八年时间里,刘备和孙权在为各自的命运而奋斗,正是他们充分的利用了这有限的八年时间,为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曹操和袁绍打了八年,为何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动静?
当时孙权还小,十几岁的少年接班,东吴刚刚被孙策打下来,很多地方还不太稳定,所以孙权只能安稳平定巩固东吴六郡。孙权也没有哪个能力开疆扩土,如果是孙坚孙策早打到许都了!……刘备呢;志大才疏,虽然敢作敢为,可是没有诸葛亮,徐庶这样有韬略有大才的高人辅佐注定一事无成。况且刘备确实手下当时能人太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