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多多少少与原作有差异,所以今天只能读读前人的欣赏评论,况且这种文字多少不易理解,抽象理论,要真正理解欣赏只有自己不断提高,达到了一定高度方可读帖言语。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乐毅论》,系法帖名(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此帖乃魏.夏侯玄(公元209~254年。三国谯人,字太初。)作,由晋.王羲之书。全文四十四行,六百字。另,五代.梁有摹本,收于《清斋帖》。
唐.褚遂良谓王羲之此作:“笔势精妙,备近楷则”,被称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宋.黄庭坚《豫章集》二八.〈题乐毅论后〉著有:“予尝戏为人评书云,小字莫作癡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论述。
东晋王氏书法源于钟、卫,但王羲之为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画、书意等方面加以变革,使真书变得蕴蓄多姿。他在变革真书的同时,又变革“行书”,并在真书中融入“草书”,皆创造出一种“从意适变”的“行草”。而“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也是汉书字体之一。“正书”,既楷书。虽相传始于汉.建初王次仲,至三国.魏钟繇书写法度已较完备,为正书之祖。但王義之遂意继承发展,工正书亦为楷新。
论王羲之《乐毅论》的书法,也是减省隶书之波磔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谓“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亁。”
书圣王羲之的“楷书”杰作《乐毅论》,亦是“变古制今”的开创,也是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潮。
唐.张颜远《法书要录》七.张怀瓘〈书断〉上.〈八分〉释:“(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这可能就是对书圣王羲之优秀作品能从哲理到艺术醇化,升华为书法“楷模”的最好总结吧!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王羲之的《乐毅论》,好处很多,精彩绝伦。它既古朴又流美。既雄强又柔和。被后人誉为"千年楷书之祖"。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既可以作为小字临摹。放大书写也有大字的气势。
王羲之《乐毅论》的艺术成,超过了钟繇《宣示表》,开创了小楷书法的主流意识。它最具优势的地方。在于结体 笔意变化上。王羲之在钟繇之后,对魏晋书法作出重要的贡献,将楷书的笔意结体,推入到形巧体纵的新境界,使笔法写法清晰简便,结体欹侧跌宕。这是《乐毅论》最大贡献和特征。
据记载,古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赵孟頫都临摹过《乐毅论》。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创立出各自的风格。绝代风华。
其优势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笔画收敛自如。这也是王羲之创立小楷书的一个基本原则。如"亲"字;"城"字,左收敛右舒放。
"顾"字上开下合。而使字体形体活泼有一种含蓄美。
二 字态空灵和谐。由于《乐毅论》的笔画伸缩自然,结体宽舒,所以字势显得空灵和谐。"小"字"求"字,左右拉开看似松散,实则是左右呼应。
"其"字内部笔画缩小,空白加大也是自显得空灵。"欲"字撇点缩小使字体宽舒,整体笔画空灵,稳重。
三 结体变化多姿。王羲之的小楷虽主流为方形。但又多方变化。如"观",下部外伸。左下部外甥。"生"上部伸长。"斯"字下部呈左右开张。结构精彩别致呈现出多面型的外形。玲珑多端。体感很强。
四《乐毅论》基本剔除了钟繇楷体书法的隶书意味。横向笔画缩短。纵向笔画加长。字形也改革前人的横扁为纵长。字势变前人的横宽为纵敛。笔画之间的结构简洁,中宫收紧。整体看得端庄精致之美,成为了楷体的创始字体。颇具古意。从而完成了小楷书法体态流美,端庄优雅的体势。正如唐.李嗣真在《书后品》所言——"右军正体如阴阳四射,寒暑和畅,飘渺而已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圣也"。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谢邀请:
王羲之《乐毅论》是经过精研体势,损益古法,遂臻神妙的组合而形成并合纵横,柔中寓刚,章法蔬朗行气贯通,以纵行为列,横排无序,给人以潇潇洒洒,自然而然的感觉。字形结构平和端庄,收放自如,雍容坦然,节奏明快。是一篇极佳的楷书。给学书人好处多多。受益千古。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
从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的这段话可知《乐毅论》是老王给小王写的学书范本。
虽然《笔势论》真伪存疑,但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的智永对于《乐毅论》的书法价值是推崇备至的:
“《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乐毅论》具体好在哪里,我觉得唐代褚遂良的评论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笔势精妙,备尽楷则。”也就是说有讲究,多变化。我们从布局、结体、笔画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看布局,《乐毅论》有行无列,参差错落,行气自然:
中心线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欹侧对比变化:
收放对比变化(蓝色放,红色收):
有了这些对比变化,虽然是小楷,但也很生动。
其次看结体,欹侧对比,“行”的两横角度的变化,“疆”左右两边的倾斜角度
更妙的是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处理,以“兼”为例,第一个是 / 第二个是/ :
还有粗细的变化,“疆”右边的9条横,从上到下有粗细变化:
“无”中间的4条竖,则长短角度各不相同:
同一个字的结体变化真的是穷尽想象:
最后看笔画,以横为例,虽然是小楷,仍然有很多逆峰入笔,然后中段的粗细提按,以及最后的收笔都各不相同。
笔画的差异也是为了结体差异而服务的,八个“之”各不相同,第一笔的点就贡献了丰富的变化。
所以说《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变化非常丰富却又自然不突兀,到了“无法而法“的”至法“阶段!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智永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褚遂良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将其列为第一。
《乐毅论》是三国吋期魏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名将乐毅及其征伐各国的事情。传这篇文章由王羲之抄,是书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是王献之。
此帖用笔粗细相间,笔笔精到,结构有隶意,行草意。章法上纵有行而横无列,端庄华美,清雅绝俗,空灵清幽,意境深远。是学习小楷的经典极品范本。
《乐毅论》字帖也可作硬笔字帖,一是经典范本,二是字体大小和硬笔字大小接近,在运笔方面要比毛笔书写简略些。临此帖利于硬笔书法水平的提高。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