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争执武松能不能打虎?
这个问题,实在没有争执的必要。
《水浒传》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既然是虚构的,就说明里面的故事不是真实发生。
不难设想,一个正常人,面对一只吊睛斑斓猛虎,赤手空拳又怎么可能把它打死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文学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由现实生活提炼加工改造凝成的结晶。它所表达的精神和提倡的道理,却是人们所希望达到的。所以它才能在读者心里扎下根,并且生根开花结果。
比如古典名著《西游记》,分明是一部神话故事,之所以仍被津津乐道,是其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感染人,吸引人,启发人。
还有经典作品《聊斋》,分明是鬼狐魔仙的故事,但由于是讽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歌颂真善美,所以就能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水浒传》同样是这个道理。里面的故事未必都是真实发生,甚至有夸大的成分,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甚至有洪太尉误走妖魔,九天玄女下凡等等,都是一种影射和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
但文学作品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共同特征,即:在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还必须有一个趣味性紧随其后。没有了趣味性,就会沦入枯燥乏味的巢臼,沦为单纯的说教,难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失去文学作品的功能。
因此,但凡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趣味性伴随其中。武松打虎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
所以《水浒传》才成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必将千古流传。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争执武松能不能打虎?
这个问题怕是连武松自己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还会有人为他当年的打虎一事而争论不休……
如果说今天有谁把老虎打死了,这肯定是一个极具轰动效应的大事儿。为嘛呢?打死了重点保护动物,无疑会遭到天下正义之士的指责和抨击。尽管不用他去偿命,几年的牢狱之灾绝对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如果有谁敢站出来说老虎该打,我保证他瞬间就能被大家的唾沫星子秒淹致死。但是,武松是宋朝人,在那会儿,甭说他打死了一只老虎,他就是打死了十只八只的,县太爷除了多给奖赏,把他视为大英雄,万万是不会把他投入到大牢的!
因此,找一个古时候非原则性的话题来讨论,既轻松、又愉快,或许还能吸引眼球,最可贵的是,还不会被视为敏感话题或不适合发布的内容。于是,他武松能够打死一只老虎也好,不能打死一只老虎也罢,你便尽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了。
你说武松的的确确就是打死了一只老虎,也是符合《水浒传》里所说的情节。即使老虎的子孙后代可能不爱听,但它们骂的也是施耐庵而绝不会是你。相反,如果你质疑武松打虎的情节乃是虚构,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赤手空拳的打死一只老虎,谁又会说你三观不正、无事生非呢?更何况他的哥哥武大郎也没有留下后代,他自己到死又都是个孤家寡人,即便今天也还有姓武的,也不会有人站出来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武松鸣不平,唾你口水、跟你玩命吧?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为此问题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呢?我以为就是因为它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争来争去的也不过就是争个热闹、图个乐呵罢了。您说这人他吃饱了没事儿干,再不在这些个事情上发挥一下自己的才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您让他干嘛去呢?所以,武松到底能不能打死老虎?无非就是茶余饭后给自己找个扯淡的话题而已,实在是较不得真儿的。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争执武松能不能打虎?
也有可能是只幼虎[呲牙]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争执武松能不能打虎?
武松打虎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他违被了常理常规,别说现在的人觉得不可能,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里也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几十个猎户都打不死一个老虎,却被武松一个人给打死了,这也太违反人们平时所认为的常规了。所以县官才一高兴请武松做了个都头。反过来,要是大多数人都能轻而易举的就把一只老虎打死武松也不会那么的出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