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看看现在的新一辈!

这是我认识的一位老哥哥说的话,老哥哥今年也70多了,以前插过队。用他的话说:咱是吃过苦的人!

这位老哥以前生活在北京,后来去了内蒙古草原,荒滩牧场,流沙苦寒,老哥就在这种环境里足足待了八年,期间吃过很多苦。

比如说,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还得出去找牲口。

还比如说,开荒种地的时候,他怎么干的头犁?

反正就是一大堆的农村艰苦故事,他逢人就讲,以佐证自己这辈子是吃过苦,受过累的人。

至于后来到了回城的时候,又开始准备高考,之后上了大学,到了单位也没享着福,上学的时候学习紧张,工作的时候加班加点,他还得了个什么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呢,这位是劳模出身呀!

老劳模经常拍着胸脯,忆往昔峥嵘岁月。可最近不知咋的,他居然闭嘴了。我见他都不习惯了,忆苦思甜,模范故事呢,怎么不说了?

老哥,听了我的话,苦笑一番:咳!我吃的那些苦,与现在这些娃吃的苦,还真比不了。

这让我觉得纳闷呀,老哥怎么突然有这么大的思想转换了呢?

原来老哥有个侄孙,最近住到他家来了,是他大哥的孙子,反正因为家庭变故吧,在他家住下了。

这位老哥对这个侄孙非常疼爱,但是疼归疼,爱归爱,看着孩子受罪,他也替不了!

用他的话说,人家吃的那是文苦,我吃的是武苦。唉,文武不相替啊!

老哥说起侄孙的每天生活作息,让同为昔日大学生的大妈我,听了都感到非常压抑,这日子可咋过呀?

每天早上起来五点半,闹钟会把侄孙,这个刚上初三的小男孩儿,叫起来。

之后呢,穿衣洗脸,喝水拉撒,这些时间都是可丁可卯的,一系列动作做下来,5:50,准时拿着课本到阳台开始晨读。

人家孩子挺争气。特别用功,考上了天津一所很不错的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大家都是这么生活的。

晨读之后,就开始了一天的战斗了,吃完早饭,巴拉巴拉行李。老哥开车送他去上学。

到了学校,孩子就掉进了知识的海洋,孩子得在这个汪洋大海里,扑腾到晚上六点半,然后被家长拉回家来。吃饱喝足之后,在屋里走不上100步,又得回到书房里,坐在那儿继续学习,这一念可能就是直奔十一点了。

面对这样的作息时间,老哥实在是不忍心,但是人家孩子还安慰他呢:我们班同学都这么念,马上要到高中了,能不能升本校,这还是个未知数呢?最近疫情上网课,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我都搞不清了,可别把我落在后面呀,所以我要加紧努力!

老哥还以为自家出了个特别励志的少年,在院里逢人就说,没想到邻居一位大妈的话,把他打倒在地。

这位大妈撇了撇嘴,说:我孙子现在天天都这么念。今年高二。老哥赶紧问:那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用功的?

人家大妈说:出了小学,就应当进入这种状态了。

此话已出,一向叫苦连天的插队老哥听得哑口无言。

原来从孩子12岁开始就进入了这种苦行僧式的学习状态,那他的童年哪还有功夫干别的呀?

什么玩乐呀?游戏呀?交友啊?

时间都在哪儿啊?

老哥哀叹了一阵子之后,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他问另外一位大妈:那这种受罪的地狱模式,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呢?

那位大妈非常肯定的告诉他:考上研可能就好了,我儿子今年已经胜利考研了,今年考研的难度特别大,但是他还是成功了,靠的就是这股拼劲儿。

旁边有位大姐听得这样的论调,她插问:你们儿子学什么专业?

大妈说我儿子学的是传媒,大姐听了之后点点头说:嗯,我弟弟是学医的,他是直博,他现在还是这个状态呢!

人家的清风细雨,我的天打雷劈啊!都直博了,还这么拼呢,博士得多大岁数啊?

老哥扒拉着手指算来算去,最后绝望的感叹道:娃儿们真苦,娃儿们真苦,我之前的日子就算是享福了!

好多人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发出的论调根本就不接地气。

比如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喝,怎么还会抑郁呢?

虽然不愁吃喝,但是你看看现在孩子学习的压力与竞争,其实,看看现在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你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抑郁了。

知识的海洋是用来游泳的,不是用来溺水的。如今很多小娃都在知识的海洋里呛得咳嗽连天,喘不过气了。

繁重的学习负担,让孩子们的脸上都麻木了,真的!

我在北京一所名校的门口,看见很多高中的孩子,面目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喜色,说他们`行将朽木’都不为过。

孩子们满脸凝重的走入学校,开始了一天的苦心修练。

这是一所在北京非常优秀的中学。上`北清复交人‘的概率很高,也是许多家长引以为傲的鸡娃重地。但是这些所谓的优质教学条件,作用在孩子身上,能让他们开心,能让他们快乐吗?

用老师的话说,我们也知道孩子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在繁重的学业面前,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就是要选拔出那些,心理非常强大,同时也非常抗压的孩子来!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细思极恐,心理坚强的孩子,固然应当被选拔出来,但是不坚强的呢?

他们怎么办?

说实话,如果把我放到现在的这种学习环境里,还别说上著名中学,就是看看门口这帮苦大仇深的孩子,我也转身就跑了。

要说我的童年,那真可谓是开心快乐,一玩到底!

小学没作业,初中有作业也不写,到了高中才开始收心,因为傻淘的人越来越少了,什么追打嬉戏,这种无脑游戏,愿意参与的孩子也少了。

所以我被动的收心了,坐在课堂里,认真的听着,听到了高三的时候,看着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我也不好意思的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至于晚上熬夜,好像熬过,我记得除了过年之外,我高三那年,也看到过12点半的钟表,听说考大学都得熬夜,考不考放一边,咱也先熬着,体验体验吧,我这人对什么都好奇!

至于上大学,我是擦着本科线考上了大学,爱分配学啥,咱就学啥。最后让我学商业,我也挺高兴。

除了学医,我觉得干什么都行?因为我这人马虎,学不了医。把人家腿给锯错了,咋办?

不过后来一打听,以我的分,医学院也不要我,这样很好,两不相欠!

这种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在现在的孩子中很难复制的。

首先,家长们的心气特别高。

最近,关于中考分流的消息,又让小学家长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孩子的命运,将会在他15岁的时候就发生改变,那还等什么呢?赶紧鸡娃吧!

再有一个,随着少子女,独生子女的出现,父母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了。

我们小的时候,我的同学家里三个四个孩子的情况很多。

我记得我继母费了半天劲,才给我生出一个小弟弟,把我乐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弟弟妹妹这个配置,很多同学都有了。这让我很羡慕!

多子女的家庭,直接导致的就是父母注意力的分散。

就像我弟弟家有两娃。老大是学霸,勤学苦练,父母自然鼓励,而老二是学渣,调皮捣蛋,父母就算是想打娃,精力也是1/2。

不过看了看努力的老大,自己心里也平衡了一下,你看,这就是多撒种的好处。

"这瓜不熟,那瓜熟。这藤不接,那滕结,咱们老滕家早晚能接出个丰硕的果实来。’这是我弟弟的原话。

但是独生子女就没这个优势了,成不成就是他。开盲盒似的。

那家长们就在这一个盲盒上下了死功夫,出了大力气!就算是开出个芭比娃娃来,我也得给你整成变形金刚。

为了以后的社会竞争激烈,要没有个变形金刚的本事,你怎么在社会立足啊?

有的孩子,我看着就难受!

父母,特别是妈妈,整天贴身抢逼围,孩子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从一睁眼,就进入了父母给他制定好的流程。

起床洗脸,吃饭穿衣,接下来就是读书。读书。还是读书。放学回来之后洗手吃饭,接着读书,直到孩子两只眼,再也睁不开为止!

大脑管思维记忆的前回,过于兴奋,负责体育运动的部分,又过于闲置,这造成了孩子大脑发育的极为不平衡。

就像两条腿,一条腿越长越长,一条腿越来越短。

作用在身上这是小儿麻癖的症状,

在大脑这就是抑郁症的症状。

小儿麻癖现在基本已经绝迹了,因为有疫苗。

抑郁症,没有疫苗,在如今在这个压力极大的社会里泛滥成灾!

唉,怎么办呢?

插队大哥看着自己的侄孙一愁莫展。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大家好,我是医疗工作者张,是一名执业医师,可以为大家普及一下健康知识,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得了抑郁症?根源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

  1. 拿青少年来说吧,现在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龙化凤,不停的逼着孩子学习,也不管孩子究竟能不能接受这些知识,就不要命的硬塞,孩子平时的生活状态关心的少,一到学习的事极度上心,导致孩子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一当承受的极限崩坏,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都会爆发。
  2. 拿孕妇来说,以前网络不发达,知识传输的途径只有书本,各个职业都学自己的专业知识,许多孕妇只清楚生孩子是件很痛的过程。现在,知识的普及,孕妇孕期不仅要做保孕,还要担心身材的变形,以及妊娠纹,是否能生个大胖小子让公公婆婆满意,老公会不会出轨等等,怀孕之后的母体本身就很虚弱,这个时候需要身边人的关爱,如果关爱缺乏…也有可能导致产后的抑郁。
  3. 拿老年人来说,子女没有好的工作父母是最担心的,老年人还要为孩子的生活奔波劳碌;子女忙于工作,缺乏对父母的关心,一年几次的电话都聊不来,父母也会很失落,尤其是另一个老伴不在的老人,缺乏子女的关心,去医院看病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痛苦,久而久之…也会有些精神疾病,其中不乏抑郁症。
总之抑郁症不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导致的,更多的是周围环境的影响;给身边的人多点关心、多点爱,他会发现世界是美好的!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觉得写得不错的话,记得点个赞哦!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健康知识,关注我,私信为你解答!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如果仅仅从发病率而言,抑郁症在精神类疾病中确实像病毒感染的感冒一样常见、易发。有统计数据显示,相比于精神分裂症不超过1%的发病率,抑郁症发病率超过7%;而且,大约1/4的人在一生中至少一次陷入抑郁的泥潭。

但需要甄别清楚的是,抑郁情绪(境遇性的心境低落)与抑郁症(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并非一回事,抑郁情绪与悲伤一样,是长期进化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性体验;而抑郁症则是抑郁情绪的极端化。

抑郁情绪是人们遭遇消极事件之后体验到的一种心境低落的感受,常常表现为无助感、低活动性,抑郁或悲伤的情绪有助于人们回避某些令人不悦的压力情境,它是身体应对压力性事件的一种方式,因此抑郁情绪是功能性的。而抑郁症则是纯粹破坏性的,它损害患者的意义感和部分社交功能,导致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

如果仅仅是境遇性的心境低落导致的抑郁情绪,它可能更像是感冒,对大多数人而言,稍微调理下生活方式,无须专门的治疗就能自行康复痊愈。

但抑郁症绝非普通感冒,它更像是杀伤力巨大的禽流感,不加以重视和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争论,因为这种病因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所以,一时还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有遗传性因素,有自身性格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还有意外事件所导致等。

因此,只有对于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家族、个人性格、生活环境、职业特征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能追根溯源找到其患病的真正原因。因为,有的人患病的诱因是内部的,而有的人诱因则来自自身。比如一位20岁左右的人和一位30岁左右的人,他们同时患有抑郁症了,但是,他们患病的根源却是有区别的。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同时患上了抑郁症,他们患病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

从外部表现来看,主观意识,言行举止,价值判断,内容泛化等指标均能反映出这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但是,这个人是如何患上了抑郁症却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事情。

除了家族和性格的先天因素外,后天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说工作节奏、劳动强度、家庭负担、行业竞争、社会舆论、经济收入、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会导致某些人出现抑郁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那么,就难免出现情绪恶化,最终患上抑郁症。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自身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如果能够进行有效地情绪宣泄,缓解和释放压力。那么,抑郁情绪是能够得到遏制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在患有抑郁情绪以后,仍然一无所知,任其发展。有的人甚至害怕被别人发现,却极力掩盖自己的情绪倾向。假装生活得很愉快,假装自己很满足。而真正的隐患就在这个看似阳光明媚的背后。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因为我爱人患了重度抑郁症,我开始在书籍和网上查看有关抑郁症发病的原因。我发现在体力劳动者居多的人群里,患抑郁症的人较少,反而是在脑力劳动者人群多的地方,患病的人更多。我发现患抑郁症,除了遗传和突发事件有关外,还与外界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记得姥爷曾经说过,在他们那个年代,每天扛麻袋出苦大力,累个半死,晚上回到家就是睡觉,根本没有时间再琢磨其他的事情了。那个时候除了干活比较累以外,没有其他的工作精神压力。生活条件不好,但是大家那个时候都很苦,所以没有太多的比较,也就没有太多的苦恼了。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所承受的压力就多了,小时候同学之间要比家庭学条件、比父母的权位。参加工作以后要比学历、比能力,比经济条件,还要比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生活和工作中,多种比较之下,难免就会有失落压抑的情绪。

两个同班同学,一个研究生毕业,一个大专毕业,大专毕业的嫁给了官二代,住上了别墅,生活衣食无忧。研究生每个月都在为还住房贷款而奔波着。同学聚会的时候,研究生心里难免失落,再加上爱人都不理解,逐渐出现抑郁情绪。其实如果没有比较,大家过着自己的日子,即使苦一点,也是能接受的。但比较心是人性的本质特点,很难做到平衡心理。

生活中如果能够善待自己,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么也许生活中还有这个压力,至少就不会自己给自己制造压力,生活也会变得轻松些。

风光背后不是肮脏就是沧桑,我们不用羡慕的生活,只要把日子过得平和开心就是最好的。

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愿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有光。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为什么抑郁的越来越多?

越因并不复杂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每一个追梦的人都不敢放松自已。稍有松懈你就面临失业,面临淘汰!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生活,每一个人的神经都 紧张到快要崩溃。几百万的房价,孩子高昂的教育投入,生活食品的高物价,有病你也生不起,养老问题等等。面对诸多的现实生活,怎么能让人心理承受的起。

抑郁症,焦虑、恐慌、自卑、不自信,产生这些原因的因素与实际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很多人的梦想被现实所打败,心理的压力,心灵上的脆弱,让许多的人抑郁而不能自拔。

无论生活给予你什么,都要选择乐观面对,即使有千百个解释的理由,也要乐观对待。生活就是这样残苦,你不努力,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你。只有你自已才是生活中的主人。努力自已才是正确的人生心态。

解决抑郁的有效方法,就是摆正心态,拥有乐观阳光心态,努力自已,让自已用实力产生自信,一切顺其自然,把快乐奉献给生活,善待自已,热爱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