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我现在一提起我的童年,脑海里就冒出四个字:无忧无虑!
唯一的烦恼,就是学龄前在老家物质条件太差,白米白面吃不上,一年到头有一半的时间,农村的家长和孩子们要为食物操心,想起来有点发愁,但绝不是抑郁!
发愁是什么呢?
发愁是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娘娘那时给我派活:你去摘一点 榆钱,你去挖一点野菜吧。她把小黄筐给我们背上,我们就出发了。这一天的收获多不多,收获的食物好不好吃。这得看运气。这就是我们的具体问题。
这叫发愁。
………………………
后来我上小学了,时光也进入了80年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日子都好了。尤其是我在北京的家里,条件不错,生活更是无忧无虑了。
成天除了上学干什么呢?玩!自由自在的玩。
就是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从推铁环到跳房子,从翻绳到皮筋,从看电视到听小喇叭广播。
跳舞唱歌带打牌,人手不够我就来。
匣子里边儿听评书,骑车养鸟放风筝。
反正用丰富多彩,自由自在,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首先是课业压力小。
经过一二三年级的选拔和洗礼,我被老师证明了,没有什么特殊天赋。于是就是大波轰。我记得我小学好像没怎么写过作业。能把一天六节课顶下来,老师觉得我们就已经很累了。每天学校一放学,就像是十一国庆节天安门广场放鸽子一样。笼门一开,哗啦哗啦的学生往外跑。
一瞬间,孩子们充斥在大街小巷,胡同大院里,自由奔跑,自由玩耍,自得其乐,自我陶醉!
素质教育那会儿是少数孩子的任务。比如说,被重点培养精细照顾的我弟弟。他在下学后会被拉回家,坐在钢琴边弹奏一个小时。不过他自己很快就爱上了这项活动,假如他不喜欢的活动,比如下围棋,那么在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也就不强迫了!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日子真不错!各种物资也丰富了,孩子们吃穿也不愁了,课业压力也没有现在这么大,八零后这一波青年的成长还是比较顺遂的!
大家在学校里谈论的就是评书岳飞,三国演义,机器猫,花仙子这些和功课不着边的东西。家境差点的爱拍个洋画。条件好点的看个日本进口小人书,都是挺轻松愉快的。
那个时代的孩子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我每天就是在姥姥家,那个“老年俱乐部里”乐此不疲地伺候牌局。照顾来串门的老头老太太。在茶馆像个茶房似的的进进出出。给大爷大妈们斟茶递水,点烟推牌。
我喜欢干这个工作,好像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而我弟弟下了学之后,洗干净手弹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再吃一点点心,看会儿动画片儿。如果有作业写一会儿,没有作业就和妈妈腻在一起。他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织毛衣。给芭比娃娃做衣服梳头发。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他可以成为一个时装设计师。
“自由”,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所拥有的最大的财富
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尽管那时大学已经开始恢复了。“高考”这条大老虎,据说在路上等着我们呢!但是在小学期间离“老虎”还远着呢。虎山都看不见。这段时间孩子们还是自由自在的成长。真正到了“虎山”得是高中阶段。
我和弟弟都是从高二开始紧张忙碌起来的。那时候的孩子也大一些了,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未来了。面对紧张功课这只“大老虎”,也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了。而且那些不适合“打虎”的同学会早早的被分流出去,进入技校职高厂矿企业,大家各司其职,各有道路。心平气和,乐观向上!
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在百货公司里卖衣服了。天天给顾客挑选各种服装,和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们在一起聊天卖货。我有一次去看她,很是羡慕。这个工作太适合我了,我甚至有了想退学,重回商业技校的想法。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压力不大!
老师给我们的压力不大,家长给我们的压力不大,社会给我们的压力也不大!
……………………………………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切都在层层加压,层层加码!
首先要倒推。一切从进入社会的工作分配开始。
考不考公。上不上岸。每年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指标在那摆着呢!各种条件在那摆着呢!家长们自行了解,对号入座吧!
剩下的就是进外企,进大厂,进五百强企业,或是事业单位而这些岗位招聘人员的要求,也在那里摆着呢!
前几年看见我弟弟他们集团在上海的招聘要求。非985211一律不考虑。要知道985211院校加起来也就占全部大学的7%。那为什么非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不考虑呢?原因是竞争在那里摆着呢?入职后三年可以达到年薪二十万的岗位,在大城市里基本上都青睐于名校毕业生。
再往下压就是大学本科入学率了。目前来说是对半切的量。入学的那一半可以得到更好的竞争机会,而被切下来的那一半就要流向蓝领就业的行列!
高考这只拦路虎,现在已经出笼了。它并不是盘踞在高中这个“虎山”里,而是咆哮下山,直奔小娃儿来!
想想就怕人!
那天听我一个朋友抱怨,她儿媳妇实在不争气,给孩子功课抓得不紧。成天就知道吃吃喝喝。他们家倒是和别人不同,奶奶对学习非常上心,而妈妈却觉得孩子太可怜了!
比如说英文。“因为所以”句。“因为猫咪很可爱,所以我爱它”“因为冬天很冷,所以树叶都落了。”这样的句子是幼儿园大班的英语水平?他们家孩子总是理解不好这个句式,一再被老师批评,孩子真不会呀。娘俩在一起抱头痛哭!
而单词没有达到500个,怎么上小学。小学的同学们都已经有这个水平了。你就是进了重点小学,也是在边上爱“呲的”料。老师会早早的放弃你的。要知道在学校老师只面对大多数学生啊。奶奶的谆谆教导让孩子和妈妈都不寒而栗。
还有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每天写作业要写到9:00多。妈妈在群里问,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吗?好几位家长回答她:如果只是写学校留的作业,那你们家孩子算是手慢的。我们一般学习到10:00,因为还有课外的辅导作业呀!
妈妈听了瞬间崩溃了,这位母子俩也抱头痛哭起来。
这可咋好!
现在的课业真的很重。那天听弟弟说他孩子三年级的功课被另一个在美国的小学教师看见了,直摇头。说我儿子上六年级也没学这么难,你们的小学功课给的太多了!
“海淀一周,美国一年”!一位经常往返中美的女士感慨道。她带孩子在海淀补习一个假期的数学,在美国学校慢慢腾腾的得讲一年时间。
课业重压之下,是极少的孩子自由玩耍,自由发挥的时间。
比如从一睁眼开始,爸妈就开始贴身“紧逼围”!起床穿衣吃饭上厕所,每一刻的时间表都把控的非常严格。在孩子的生活中,“自由”成了稀罕物。发呆成了奢饰品。
有一个奶奶擅自让小孙子在楼下玩了一下午。就这件事被爸爸狠批一顿。“有这半天的时间学学钢琴,学学英语不好吗?那些班都白报了吗?回家不复课,下次怎么见老师。”
奶奶和孙子面面相觑,低头不语。这自由的半天时间,是他们偷出来的。他们两个人都很累了。但是时间表在那里摆着呢,耽误的这段时间所造成课业流失,会被一一补回来,而补课时间会从睡眠里扣除出去!
我们总是强调给了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穿很好的衣服,吃进口的食品,坐着汽车去上学。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一件东西那就是:自由!
让他自由自在的玩一会儿。让他和小朋友们轻松的交流一会儿。让他和小动物嬉戏一会儿。或者干脆就是坐在那里,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就像我弟弟在二年级的时候,曾认真的对我说:“我长大了要娶花仙子,然后成为一名国王,行不行?”
这个“自由”在当代的孩子身上,越来越少见了!
所以,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不是发愁。而是抑郁。
这样没有自由的,充满了时间表的成长岁月,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如果要读到博士的话,那是不是从生下来到二十六七岁都没有自由啊?一位老警察爷爷伤心的说:“有期徒刑最高才25年呀!我孙子给判了个26年。”
因为他儿媳妇立志要培养孩子,成为一名医学博士!
………………………………
没办法“小囚犯们”就是这样生活着。想想这个状态,连我这个大人都替他们抑郁呀!
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量太大,每天接收的比我们小时候一年知道的都多。竞争也很激烈,压力大,没有玩的时间,不光孩子,成年人焦虑抑郁的数量也在增加。
现在的孩子吃饱穿暖,想买啥就买啥,看似很幸福,其实不如我们小时候快乐!
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围的水泄不通。听到的都是大道理正能量,遇到的满满灰色和妥协,最叛逆的年纪无法得到心中的想要的答案,现实和理想巨大的差异,身体的满满能量无处宣泄。就是因为这。想想20年前,青春期前,孩子们自成世界,早早认知现实世界,家长老师社会除了高考时段基本不过问,多多自由时间,年轻的能量可以得到宣泄,朋友都在周围,心绪可以倾诉。反观当下。唉:-(,只能一声叹息,找不到破解之法,日韩的教育 有落实的社团活动保证,有些作用,仅供参考。
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这个问题说实话,现在困扰了挺多人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觉得很烦?生活没有意思呢?
这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和单一的价值体系有关,无论你孩子玩的有多开心,自己觉得自己有多好,但成绩上你达不到家长的要求,那么在他们眼里你就是没有优点的,那这个时候打击信任嘲讽都会让孩子觉得没意思。
现在的孩子幸福感往往比较少,其实不是因为物质不够好,而是因为物质生活很好,所以孩子们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的追求但智商好满足精神需求
第3点也是很重要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往往朋友的比较少,过去的时候是一堆孩子一起玩,现在想找一个孩子一起玩都很难,出去玩的时候家长要跟着也不怕有什么意外情况。孩子之间缺少同龄人的理解支持互动,所以找不到乐趣。
有些时候不是孩子很烦,是因为他发现生活中没有快乐不一定生活中有多糟糕,但没有快乐就是一件挺糟糕的事儿。
当大人觉得工作和生活分不开的时候,孩子也往往会在这种混乱当中当然自己能够调节,但对于孩子来讲太难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如果真的能够把上学放学上学,放假这些事情分开来,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就是可以挺简单的,但往往在假期里面也要每天去打卡学习,所以只是量多少的问题,没有本质的改变。
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从他可以专心的去享受一件事情,开始学习的时候专心的学习,玩的时候那就认真的去玩儿。
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孩子们想的太多,有一天,我家三年级的小胖说在学校没写完作业,他在思考人生。其实他在发呆,或者走神。孩子们看到的负面新闻太多,他们不能区分善恶,心智不成熟。80年代,电视剧都是奋斗,好好学习,认真工作。现在的电视,手机里,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管出来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