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挖耗子洞的人吗?挖出的粮食会有细菌吗?

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我挖耗子洞掏花生果,破坏了地堰被护秋人员找上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集体秋收接近尾声,山上的花生大部分都搬运到了集体场园上,所有的家庭妇女都集中到场园忙活着摘花生。

我和同学放学后约定去地里捡花生,放学后,我俩回家拿着一把小板撅和一个筐子手里拿着一个地瓜边吃边来到了场园。

母亲问:“放学了,你俩要去干什么?”

我说:“去山上捡花生。”

母亲说:“生产队长说今晚拉夜摘花生,我回去得晚,秋天黑得快,天气有点凉,早点回来,等着看猪的回来,早早开门把猪赶回家经管起来,千万别忘了啊!”

我说:“好吧!”回头看看保管员正在给汽灯加油做准备,我知道了晚上母亲她们又要干到半夜。

七十年代收花生图片

我和同学来到南山坡花生地里捡花生,刨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捡到几个花生。

这时护秋老头来到我们身边说:“你们不要到西面地里去捡花生,那块地生产队没有进行最后清理。”

我俩异口同声道:“大爷知道了!”

同学说:“我俩这样刨地,地里面挺干净的,很少有花生,去地堰挖老鼠洞吧,也许能挖出好多花生。”

我俩来到地堰,低头寻找被霜打枯的草丛的底下耗子洞。

找到了一个耗子洞,我俩撅着屁股使劲地挖,不一会,这块地堰翻了个底朝天。

挖着挖着出来了两个洞口,我正在犹豫那个洞口是耗子的粮仓。

同学说:“我看看哪个洞有拖花生的现象,就开挖那个洞。”

他撅着屁股脸紧贴着洞口往里瞅,嘴里说:“这个好像不是,我看看那个。”

他歪头看看听听那个洞口,忽然一只大耗子紧贴着他的脸部窜出来,他“妈呀!”一声来了个仰外蹬,倒在地堰下边。

被洞穴里窜出来的耗子带出来的泥土灌了个满嘴。

耗子洞粮仓图片

我“噗呲”一声笑了说:“这个洞不是,那个才是耗子的粮仓。”

于是我俩瞄着那个洞口使劲地挖,不知挖了多久,见到耗子的粮仓,这是天已经黑了,我俩挖出来的花生果,个个都是双仁儿的。

我俩喜出望外,这意想不到的收获满满滴,二一添着五分了大半框,足足有十五六斤之多。

这时又累又饿,肚子咕噜噜叫,我俩盘腿大坐,各自拨着筐里的花生吃,边吃边笑着指着对方的脸说:“你头上有草,脸上有泥。”

不知啥时候,护秋老头站在我们身后说:“看看你挖耗子洞,把地堰捉弄得不像个样子,我回村告诉大队,罚你们家的工分!”

说完背着双手“哼”的一声走了,我俩你看看,我瞅瞅你,那种收获的喜悦瞬间魂飞云散。

我俩知道今天惹祸了,赶紧拿上筐子工具灰溜溜地回到了家里。

捡花生图片

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深秋的月色给大地蒙上了一层银霜,空气里透着一丝丝的凉气。

我回到了家里,父母也刚刚把猪找回来,看到我筐子里的花生,又是惊喜,又是有话说不出的滋味。

母亲一边端饭一边说:“你没回来开门,猪都进不了家,你爹把猪找回来了,饿了吧,快吃饭吧,以后不要这么晚回来。”

父亲说:“刚才我在大队,护秋老头找我说你儿子挖耗子洞找花生,把地堰翻了个底朝天,看在我是大队长的份上,只是说说罢了,你以后再不要去干这事了。”

第二天我来到学校,老师召开学生大会不点名地说:“昨晚放学有两位同学去捡花生,挖耗子洞,把地堰破坏了,护秋大爷反映到了学校,下不为例,从今往后谁再去挖耗子洞破坏地堰,罚他家工分。”

我俩低着头红着脸,默默地庆幸这次没有罚工分。

历史上有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挖耗子洞的人吗?挖出的粮食会有细菌吗?

这个是存在的,而且被挖了粮食的老鼠还会拖家带口的上吊自杀。

小的时候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个老鼠上吊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爷爷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有几年年景不好,人们每年储存的用来过冬的粮食总也不够吃,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有饿死人的事发生。

有一年秋天,一个猪倌在田边的一个鼠洞里发现了宝藏——他放的一头老母猪拱开了田边的一个老鼠洞,里面竟然储藏了好几十斤的粮食、草籽之类的食物。想必那老鼠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积攒下这么多的食物。猪倌大喜,赶跑了老母猪,脱下了唯一的裤子来当口袋,整整装了两裤管子的粮食。

第二天猪倌再放猪的时候,便扛了一把铁锹,拿了一条破布口袋,看周围无人,便挖起了老鼠洞。很快他的破口袋便鼓了起来。不久,人们就知道了猪倌从老鼠洞里挖出了好几口袋粮食的事。于是人们纷纷拿起铁锹、口袋到田里、山上寻鼠洞挖鼠窝。一时间好不热闹!这下老鼠们算是遭殃了,在洞里没来得及跑出去的,免不了被铁锹拍成了肉饼,在外面的看着自己的老窝被挖,和辛苦了大半年积攒的过冬的粮食被挖去,也是急得在不远处“吱吱吱”尖叫着。

但是人们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几天过去整个山坡和田里的老鼠洞,几乎无一幸免,全被翻了一个遍。村里二十几户人家,每户收入都不少。甚至比自己那几亩薄地的产量还要多一些。同时,人们每天都会听到老鼠那凄厉的叫声。特别是到了晚上,无家可归,无粮可食的老鼠们的叫声,更是凄惨悲凉! 再也无洞可挖的人们在一两天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野外的蒿子叉上挂着许多死老鼠,一开始人们以为是淘气的孩子们挂上去的,但事实不是这样,老鼠们根本就不是被打死的,而是类似于人的上吊一样,被蒿子的叉儿卡住了脖子,最终窒息而死,眼珠突出眶外,舌头伸出口外,简直跟人上吊的死状一模一样,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看到这番景象连说:造孽呀,造孽!老鼠们是因为被人们挖了洞穴抢走了辛苦大半年的积攒,用来过冬的粮食。他们无处安身又无以为食,饥寒交迫,自认没有温暖的巢穴和足够的粮食,是无法挨过这漫长的冬天的,与其冻饿而死,还不如早点结束这比死还难挨的痛苦。写到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图画,无数只老鼠挂在枯黄的蒿草枝叉上,随着秋风晃动着僵直的身体,眼望苍天,像在诉说着世间的无奈与不公!!!

历史上有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挖耗子洞的人吗?挖出的粮食会有细菌吗?

有些人专门去地里挖耗子洞!

一到秋收过后,就有人去地里挖耗子洞,挖耗子洞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这耗子洞里的粮食,是又大又饱满,耗子也比较聪明,就挑饱满的粮食粒,往洞里拿。

这些挖耗子洞的人,拿耗子洞里的粮食,洞里的耗子,会气得呜呜叫,还会用牙咬那铁锹,把耗子洞里的粮食拿走了,其实就等于致耗子于死地,秋收过后,地里也没粮食了,耗子储备粮食,是过冬吃的。

我听我妈,给我讲起一件她小时候的事,我妈小时候,正赶上挨饿的年代,家里没有粮食吃了,我妈和我奶奶,就出去找野菜,准备熬野菜汤喝。

我妈和我奶走了很远,也没有挖到野菜,因为挨饿的年代,树皮和野菜,都被饥恶的人,吃干净了。

我妈和我奶奶饿了一天,也没找到吃的,只能往家走,毕竟走了一天,还饿着肚子,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坐着歇了会。

有时候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妈坐着休息的时候,看见远处一只耗子,嘴里叼着象草籽一样的东西,跑进了耗子洞里

我妈赶紧拿着小铁锹,挖开这耗子洞,在耗子洞里,发现了草籽,还有点豆子,我妈和我奶奶,拿出来了口袋,把耗子洞里的粮食,装回了家。

我妈和我奶奶回家后,把这些粮食,洗洗就煮着吃了,我妈说当时她很久,都没吃过一顿饱饭了,就是这耗子洞里的粮食,也舍不得一下子全吃了,就是熬了点粥喝了。

耗子洞里的粮食,是耗子用嘴拖到洞里的,肯定是有细菌,但在挨饿的年代,也顾不上了,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

但是现在还有人挖耗子洞,要耗子洞里的粮食,就挺让人不理解,难道现在挖耗子洞的人,把耗子洞里的粮食,拿回家吃吗?其实最好还是不要吃耗子洞里的粮食,身体健康最重要。

这也有个奇怪的地方,在挨饿的年代,人找不到粮食吃,耗子却可以找到粮食吃,这耗子在找食物方面,却是很有天赋。

历史上有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挖耗子洞的人吗?挖出的粮食会有细菌吗?

有哇!过去农村人都挖呀!挖鼠洞不算偷,也没人干涉。那些年缺粮食,人们都巴不得找到一个老鼠洞。挖到的粮食用水洗一下,晒干磨碎都吃了。就现在人们见了老鼠洞仍然会挖。不过现在不会吃了。但喂鸡鸭猪羊没问题。

历史上有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挖耗子洞的人吗?挖出的粮食会有细菌吗?

挖过,不用说什么“历史”上,七十年代初期,我十多岁,到了秋后,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下午放学后,带上家什,就往坡里(野外)跑,到田边地沿处,搜寻耗子洞,一旦找到,就大挖特挖,直到把洞里的“东西”挖到手。

我们去花生地边,也去大豆地边,当然最喜欢去的,还是花生地边。花生地边的耗子洞里,挖出来的都是花生,弄回家洗干净了,再用锅子炒熟,吃起来那个香是没法说的。

要是放在现在,那肯定是不吃的。有没有细菌先不说,终归是老鼠叼过的,印象里就不会是多干净。

但是,那时候,总体是缺吃少穿,人们日子过得穷,好吃的东西少,哪还管它是耗子叼过还是什么叼过呀!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说坡里的耗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脏,它不同“家耗子”,它们只生活在坡里,接触的都是自然界里的东西,据大人们说,还是挺干净的。

下面这些事儿,可能叫人不大舒服,但却是真事儿。

就是,我们挖耗子洞的时候,有时会拿住耗子,当然是把它们砸死,并且会带回家,用火烧熟,吃肉的。

别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事儿,兴许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当时,是真这么做的,并且,当时,我们就感觉这是天底下顶好吃的美味。

实不相瞒,五六个小伙伴儿,一块挖耗子洞,只弄住了两只耗子,或三只耗子,还争呢,还争得翻脸呢!

想想那个时候,只能一声“唉……”了。

历史上有为了要耗子洞里的粮食,挖耗子洞的人吗?挖出的粮食会有细菌吗?

其实问题中说的耗子叫仓鼠,我们这里土语叫“仓管儿”。仓鼠的洞别具一格,与普通老鼠的洞大不一样,普通老鼠的洞一般的就是一出一入,而仓鼠的洞设施齐全,主要有粮仓、天窗、卧室、厕所、出入口等,挖仓鼠的洞,取得仓鼠囤积的粮食要从天窗开始挖,挖出来的粮食用水洗一下晒干人仍可以食用,缺粮的时候就不管那么多了,饥不择食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