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过去的人把酒温热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过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酒精度低必须要加热之后才能喝,要是凉酒喝完了,人的身体不舒服,第二点就是酿造工艺不行,喝完酒之后极易上头。所以也必须烫热一下,让里面的有害物质挥发之后,喝了不会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点,因为贫穷。

很多人在看电视剧或者是历史书的时候都会发现,过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欢把酒温热了再喝。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里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训斥的场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去吃饭,大都是让店里伙计烫一壶热酒,那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烫热了再喝呢?是不是热酒更好喝呢?

其实是在古代,三国时期,水浒时期,人们当时饮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为主,度数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没有蒸馏烈酒的出现。而米酒,黄酒以米类谷物原料酿造,本身就性凉,必须要温热之后才可以饮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内的脾胃器官造成伤害,而且喝下去也会觉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饮酒的时候才佐以下酒凉菜, 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温热后喝,就很容易积寒成病。

当时的米酒和黄酒,颜色并不是像现在白酒那样是无色透明状,而是比较浑浊,色如米汤,也因此古人常将所饮的酒称为“浊酒”。而且,那时候的酿造工艺不好。并没有产生如现代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因此酒中的杂质比较多。把酒温热了再喝,将酒的温度加热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质就会挥发掉, 因此喝温热的酒也有利于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喝白酒的时候还都喜欢喝热的,即使在现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人们喝家庭式小酒坊酿造的散白酒,在饮用之前依然会用热水把小酒壶放到里边烫热了再喝。

那是因为小酒坊酿造提纯工艺不高,在酿造的白酒里会产生很多的杂质。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还含有一定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对人的视力造成伤害。甲醇在人体内有积储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甲醇会被挥发掉。

但是乙醇也挥发了,乙醇如果挥发的太多,就会影响酒的整体口感。水味儿加重变得寡淡无味。乙醛的沸点只有21度,用热水加温就能使它蒸发掉,乙醛是引发醉酒的首要因素,它的存在会增加酒的辛辣味儿。摄取量高的话,喝酒就容易上头头疼,加热之后,乙醛浓度降低,并且辛辣味也降低了,比较好入喉。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贫穷。过去的人生活条件不好,日子过的很穷困。尤其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而过去的年代里,冬天又极为寒冷。所以就用喝酒来御寒,虽说酒喝下肚能够暖身体,但没喝之前是冰凉的,凉酒喝下肚会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烫热了再喝, 无论身体暖和了,肠胃也很舒服。所以这种方法也就流传开来了。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很少再看见有人把白酒热了再喝

可以说过去的米酒,黄酒都是发酵酒,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 现代随着酿酒工艺不断的提升,已经可以将白酒中的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热酒再去除酒中的有害物质。

如果再沿用古人那样用温酒喝酒的方式,则不但可能将酒中的酒精挥发掉,还会将白酒中那些含有的风味物质也一定挥发掉,从而影响酒体的口感,再好的酒也就喝不到原有的味道了。

当然,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冬季,把酒热一热再喝也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太高,达到30度左右就可以了。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冷酒伤肝,热酒伤肺,不喝伤心,喝了伤胃

我是伯爵lwh。一个热爱美食美酒,喜欢制作美食的烹饪届的小学生。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收藏!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过去的人之所以把酒温热才喝,一是因为过去的人喝的酒大多为黄酒和米酒,乙醇含量低,而且一般是冬天喝酒的多,冬天天气寒冷,喝温酒可以暖身;二是加热后可以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提高酒精浓度,改善口感。加热后的黄酒和米酒口感确实比未加热前好喝,这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因为我冬天喜欢吃甜酒冲鸡蛋,喝下去口感好,胃也感觉很舒服;三是可以蒸发掉沸点较乙醇低的有害物质甲醛和乙醛。乙醇的沸点为摄氏78度,甲醛沸点为摄氏64.7度,乙醛的沸点只有摄氏21度。甲醛是导致失明的有害物质。现代酒的加工技术高,已去掉有害物质,没必要再加热;冬天室内取暖设备也很完善,没必要用热酒暖身。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以前酒以烧酒为主,蒸溜酒很少。

由于加工工艺的差异,所以使酒的内在性质有所不一样。所以在饮用的时候,必须要加热,这样便于吸收和排泄,否则,酒精排不岀,淤积在肚子里,很容易使人生病。

古人云:凉茶,冷酒,断肠丸,这句话在以前,是很对的。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我记得我跟我大伯住的那几年,(1975-1980年代),我大伯有一个爱喝酒的战友(解放战争),经常来看他,他们喝酒就都是用酒壶烫热了喝,那时的酒都是高度酒,我记得是60度还是62度,具体记不清了,一直到1990年以前,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人喜欢喝热酒,特别是红白喜事,会安排专人给客人烫酒。

其实那时人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和热酒,但知道给客人烫酒是一种尊敬和热情,都知道喝热酒更舒服。其真正原因是过去的酿酒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那时的就里含有少量的甲醇和乙醛,由于量少,并不影响很大的身体健康,

但是,甲醇会引起头疼,也就是人们说的上头,人们都把这种酒叫有劲或叫劲大。乙醛容易使人醉的更快,但是甲醇,乙醛,和酒精乙醇的沸点温度不同,甲醇是64度,乙醛是21度,酒精是70度,通过烫酒加温,会蒸发掉大部分乙醛,同时甲醇也会减少许多,而酒精却损失的很少,这样就能更好的增加酒的纯度,温酒喝起来胃也会更舒服,减少凉酒的温度刺激,虽然现在说起来没多大的差距感觉,但那时喝酒的感觉绝对大不相同,我亲自体验过。

这种烫酒的习惯,是一种延续了上千年的酒文化和传统,古代的人们不懂得甲醇和乙醛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凭经验能知道怎对人体更健康更舒服更有益。

到了2000年以后,我国的酿酒工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先进,酒中几乎不含有甲醇和乙醛,或者说含量极低,已经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近20多年,绝大部分成品酒都是低度酒,都在32-48度之间,少数的高度酒也不过52-55度,3-4年前的那些年,更是满市场的低度酒,也大量减少了人们醉酒的几率,喜欢酗酒的另当别论。

就算现在的今天,也是温酒比凉酒喝起来更舒服,主要是胃的适应性更好。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说起国人温酒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了。为了衬托出初露头角的关羽形象,罗贯中先生的寥寥几笔,立马就起到了“点睛”的效果。请看: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书中表现的,是关羽斩华雄之快。可我总觉得:那酒烫的也够温度!

在《三国演义》中,酒,除了烫,还有煮。否则,哪里还会有刘备与曹操“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即: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那一精彩片段呢?

三国已逝,步入大唐,烫酒的习惯依然如故。白居易白老师,在大雪将至的晚上,把新酿的美酒置放在红泥的小火炉上,盼望着能有人来陪他同桌共饮。其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到了宋朝,烫酒的习俗在《水浒传》中更是无处不在。皇帝赐的御酒要烫,阎婆让宋江喝酒也要烫,就连光着膀子都嫌热的伏天,武松还让十字坡的孙二娘烫酒来喝呢!

那么是不是说,只有过去的人才烫酒呢?非也!因为到了今天,依然还有人烫酒。比如:我!

我烫酒,是跟前辈们学的。记得小时候,到别人家里串门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老人们在喝酒前,把酒倒在烫酒壶里热一下再喝。

回农村老家呢,则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是喝酒,基本上都要烫。有时候,酒倒的多,怕暖壶里的水烫不热,索性拿个碗扣在炕桌上,碗底儿圈足里倒上点儿酒,点着了,用手端着装了大半缸子酒的搪瓷缸子在火上热。

他们为什么都要把酒烫热了再喝呢?因为他们那会儿喝的酒,大多是地方小厂做的,设备原始、工艺落后。生产出来的酒,里面会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所以,在把酒烫热甚至烧开的过程中,好让这些个有害杂质挥发掉。

那么,我们现在喝的酒,大多都是由大酒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出来的,我为什么还要烫了喝呢?

今天,我们喝的酒,是由两种方法酿制而成,一个固态酿造法,另一个是液态酿制法。固态酿造法,就是由传统的酿制方法酿造,说白了就是“粮食酒”。而所谓的液态酿造法,就是用食用酒精和香料勾兑而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勾兑酒”。尽管这两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酒都符合国家标准,但我还是愿意喝“粮食酒”。所以,在出去玩儿的时候,便会在一些个偏远地区的小酒厂或者酒作坊里买些散装酒回来。这种酒虽说都是粮食酿造,但受到设备和工艺的局限,酒在提纯方面很难达标,仍会留些有害杂质在酒里。比如:甲醇。因此,我喝这些酒时,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也都是要烫一烫的。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问:近现代的烫酒,烫的都是白酒,是蒸馏酒。可远古的时候,人们喝的都是酿造酒,是黄酒,为什么也要烫呢?我的说法是:为了养生!

这个说法儿的依据在哪儿呢?看完《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这段话您就明白了: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飐:zhǎn,即打颤、发抖)。”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看清楚了吧?

黄酒的度数较低,所以喝的酒也就多。像 《水浒传》里所说的:大碗喝酒。这如果是夏天,还好点儿。但要是三九天,咕咚咕咚的喝上几大碗,您说这胃里能舒服吗?谁若不信,今儿晚上就从冰箱里拿出两瓶冰镇啤酒出来,站马路上把它干了,然后您就知道什么是喝凉酒的滋味儿了……

过去喝酒为什么要烫,我说清楚了吗?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问: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我六三年时见到过,我爷爷,我爷爷的同辈人们,还有我父亲,我伯父叔叔他们那辈人们,他们每春夏秋上半年天气热时喝酒都不热酒,到烧锅或小卖部打来酒倒那三钱一盅的小酒里,或是拍个黄瓜或煮个豆角,就那么常温饮了,如果是几个人凑一起,还是那三钱一盅的小酒盅几人对饮,最多就是黄瓜炒上个鸡蛋或者就是五香果仁与兰花豆,他们并不热酒。

到了秋冬春这半年的冷时侯,爷爷他们和后来的父亲他们喝酒时,就多了烫酒的酒壶,那酒壶我爷爷留下来的是个大肚细脖口如酒盅的瓷壶,我二爷则是一个同模样的锡酒壶,他们喝酒前就是倒一碗热水把酒壶烫在里面,等把酒烫热斟进酒盅慢慢的吱慢慢的吧,我在旁边就是张嘴接过爷爷夾过来的花生米吃起来。

等七零年父亲也像爷爷一样盘腿喝酒的时候,他那个烫酒的壶换了一个瓷猫式的,猫头是酒壶盖,猫扬起的左前腿就是斟酒的壶嘴,每次烫酒就用这个酒壶了。

等以后我喝酒,也不用烫洒的壶了,就是酒瓶口直倒三两的口杯。有一回冬天去吃酒席,那天太冷,我们倒了一口杯就温在了热水碗里,等酒热后再喝才感觉到了烫酒喝酒的惬意,那口暖酒就跟火炭一样暖烘烘的送进肚里,特别舒服,一点也不上头,就跟玉液琼浆,醍醐灌顶一样,真有香醪不待沽的神仙感觉,本来要饮口杯一杯半,就一烫酒竞喝了三杯,而且并没有醉的感觉。

我认为,烫酒是热度祛除了有害物质,稀释了酒精度而且还暖肠的原因,才让人对烫酒这么喜欢,自那,我到冬天喝酒都要烫一下的,总有那暖烘烘的香醪不待沽的舒适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