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最近看了《精忠岳飞》,上网查了查赵构的资料,好像还有人说他是明君?赵构到底是不是昏君?有点迷惑,话说岳飞到底哪得罪他了非杀他不可?岳飞后人有得到宋朝重用的吗?

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朝廷的建立者,宋朝能够不被灭国,赵构还是有功劳的。

政治上,赵构因为诛杀岳飞,极力和金国议和,所以在后世的传记被戴上昏君的帽子。

其实,赵构能当皇帝,是因为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俘到北方,赵构才被众臣扶上皇帝宝座。

当时的环境就是金强宋弱,宋朝在金国长期的征伐下,本来就凋敝的经济和民生,更加苦不堪言。所以赵构采用的是边打边和的方略,确保宋朝统治能够延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和岳飞的抗战到底的主张相左,却也可以说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当时缺粮缺饷,而且因为战争,朝廷向百姓加征捐税,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内忧外患之下,主和不失为明智之选。

经济上,赵构于民生息,恢复生产,发展贸易,促进手工业发展,使得国家经济与百姓生活得以恢复发展。

文化上,赵构自身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整理保存大量艺术作品,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一说起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很多人就会骂他没骨气、不爱国了!那么,恕我在此问上一句:大宋朝时所谓的国是谁的?是不是人家姓赵的呢?

对于古代的封建皇帝,如果公正的说上一句,那就是:绝大部分皇帝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土越大越好、都是希望自己的国祚越长越佳的吧?那么,他宋高宗难道就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辽阔?不喜欢自己的国运长久了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那么今天,我是否也能够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一下宋高宗呢?

北宋灭亡后,大宋国上下都应该是一片混乱的。年纪轻轻的赵构,虽说在江南又当上了皇帝,可这个皇帝的龙椅是否坐得稳?能否坐的长?谁心里怕也没个准谱。况且,不仅大金国还在继续攻打、侵入。地域中的内乱也在不断发生。面对这个局面,您说是攘外还是安内?或者是攘外必先安内呢?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即位,史称南宋。直至1138年,方才定都临安府。(今杭州市)在1127至1138年的11年中,不仅要抵抗大金国企图一举灭掉大宋而接连不断发动的战争。还要面对南宋内部出现的此起彼伏的乱象。

如:1129年春,宋高宗逃到了杭州,手下的几位重臣都在江淮一带防御金兵,苗傅、刘正彦借机发动了兵变,逼高宗退位,传位于其子。最后虽然叛乱被平息,但却在高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对掌握兵权的将领不得不更加忌惮!惊魂未定之际,1129年冬,金兵的大举进攻又开始了,当金兵攻克建康(今南京)、逼近杭州时,宋高宗只好慌忙乘船出海,四处逃跑了。待金兵进攻受到了抵抗刚刚返回,1130年2月,南宋规模最大的钟相杨幺起义爆发了。起义军不仅拥有数十万之众,还攻占了洞庭湖周围的十九个县。除此之外,在金兵南侵的过程中,从前线败退下来的散兵游勇也都纷纷各自组织起来,成为了一个个叛乱武装势力,到处杀人掠夺,残害百姓。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您说是抗金重要还是稳定国本重要呢?更何况打仗也并非都是只赢不输的吧?从当时的情况上看,仅就大金国而言,他的实力无疑要比初建的南宋要强大的多。即使它打输了,顶多再退回到原来大金国的边界也就是了。而南宋呢?它输的起吗?万一要是兵败如山倒的话,岂不是连国家都要亡了么?所以,看问题不仅要全面,还要分析一下各自所站的角度。岳飞,只是个将领,站在他的角度上,凭借着一腔热血,当然想打败大金国。如此的话,不仅可以收复失地,自己也可以通过为国家建功立业而获得应有的功名。这一心愿,他在自己的词中已经写出了“白首为功名”的句子。可赵构呢?做为一国之君,他是不是要考虑到仗打起来后的各种可能、各种费用以及这些费用的来源问题呢?

因为打仗需要钱,而筹钱便要加税,加税的结果不仅会加重国民的负担,在人们不堪重负的时候还会激起民变。钟相杨幺的起义不能说与此毫无关联吧?!如此的话,初立在襁褓中的南宋政权,岂不在外有金兵、内有扰乱,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更加被动吗?!

更何况大宋朝要想在重创后重新得以恢复的话,除了需要大量资金做为基础,更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局面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一旦国家经济崩溃了,政局还能稳定吗?

所以,在赵构的心中对和谈应该远远比战争重要。这,也就是他主张低下头来向金求和的主要原因吧!

衡量赵构好与坏的标准上,说到家还是在该不该杀岳飞这个事情上。假如他当年没杀死岳飞,而只是把他削去兵权后像蒋介石对待张学良一样给软禁起来了,那么赵构在历史上的地位很有可能就被重新改写了!

南宋的一味求和,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软弱无能的表现。可是不是正是由于这种软弱无能,才避免了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在战争中丧命。才保住了若干个家庭得以完整。才换取了南宋一百多年的稳定和繁荣呢?!

南宋,纵然有众多不是,但是它在经济领域、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啥意思呢?这就是说:宋朝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巅峰!

纵观中国历史,打秦朝开始,到大清覆灭,有多少个朝代都是毁于起义,自我灭亡的呢?而南宋不是……

最后,我弱弱的问一句:假如没有赵构,还会有南宋吗?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谢邀。

我个人评论,赵构还算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理由是:

一,赵构于危难之中,扶将倾之大厦,守半壁江山,延赵氏国祚。靖康之变后,朝局混乱不堪,赴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凭康王之冠,统领大宋子民,据长江之险,重建宋室宗庙,于社稷还是有功的。

二,定都绍兴后,赵构曾组织过几次颇有规模的北伐,胜负均分。后因忌惮“迎回二圣”,遂有绍兴和议,偏安江南一隅,不再提直捣黄龙了。于罢免李纲、韩世忠等主战泒,杀岳飞父子,彻底断绝了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念想。

三,构在位的几十年间,江南一带经济、文化等得到快速提升,虽处于战时,赵构也主张轻徭薄赋,不想加重百姓负担,使得百姓休养生息,生活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并劝课农桑,倡导学而致仕,由于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书法家,也就带动了当地的文学、书法等有所提升。

四,由于赵构靖康之变时南逃受到惊吓,再无生育能力,而亲生子早夭,于是他在赵氏宗嗣中挑选几位幼童,斟选皇储。最后选中了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人赵昚,即宋孝宗。也应了民间俗称“风水轮流转”这句话吧,大宋自第二位皇帝赵光义起,至赵构共九位皇帝全是光义一脉,而到了南宋,自第二位帝王孝宗赵眘至末帝,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后来赵构因故退居太上皇,让位于赵眘。事实证明,他选择的接班人是最好的选择,孝宗皇帝励精图志,殚精竭虑为江山社稷而尽责。

至于说赵构备受争议之处,莫过于枉杀岳飞,不亲率大军北伐,以至于父兄客死异乡,魂飘金国了。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谈到宋高宗赵构,史学界对他评价普遍不高,说他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顾父兄死活,另外他指使秦桧害死岳飞,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大飞哥在综合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发现赵构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有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地方。都说赵构怕死,其实,在1126年,宋金合议时,赵构作为亲王同张邦昌共同前往金营同金人谈判,期间被金将斡离不扣押十余日,毫无惧色。此时赵构才十九岁,可见其绝非贪生怕死之徒。但是后来开封被围时,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没有及时救援,反而移师东平府,避开金军锋芒。后来1127年五月初一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金军看到他称帝后,为了彻底摧毁宋朝军民抵抗的信心,集中力量攻打他,期间,赵构一路难逃,从扬州逃到海上,在海上漂流数月,而后回到建康,还是被追着打,过了三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赵构太想稳定了,长在深宫之中的他何时受过如此痛苦,所以一旦有机会他就跟金人讲和,不打了,咱们都歇歇。在他颠沛流离的三年中,是他看透了世态的炎凉,诺大的宋朝,养兵百万,面对金人的铁骑毫无抵抗力。同时1129年的“苗刘兵变”差点使自己丧命于这些骄兵悍将之手。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使宋高宗认识到没有军队就没有安全感,同时他开始对武将大加防范。1132年,赵构的南宋小朝廷终于在杭州站稳了脚跟,他任命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等人负责江北防务,同时吴阶吴麟兄弟在和尚原一战击败金军,使宋朝有了喘息的机会。虽然宋朝都城南迁,但是此时北方还有大量宋朝军队,东京还在自己手中,此外河北还有大量义军在活动,但是赵构却命令他们放弃,错过了收复北方的大好机会。1140年,由于宋金合议,完颜宗弼率大军再次南下,而南宋为了获得和谈的主动权,命张俊、韩世忠及岳飞北伐,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和颖昌击败完颜宗弼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取得大捷,进军朱仙镇,故都开封尽在咫尺。此时将士感怀,人人用命,正是收复故土的大好时机。而此时,韩世忠、张俊的军队在朝廷的压力下悄然退军了,前线只有岳飞一只军队孤军奋战,最终宋高宗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称合议已成,命岳飞退军。岳飞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其后,为了收回兵权,宋高宗杀死了积极北伐、功高震主的岳飞,“绍兴合议”达成,韩世忠及张俊被解除兵权,岳家军被打乱建制,分散部署。三大军头,都被解决了,苗刘兵变的阴影终于被抹去,至此,兵权始归朝廷,这一幕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何其相似,只是他的手段同太祖皇帝相差甚远,太祖皇帝做到了兵不血刃,而他确是自毁长城。由于宋高宗指使秦桧杀了岳飞,以为给自己找了个替罪羊,但是这件事瞒不过世人的眼睛,就连秦桧都说过杀岳飞是上意也。这件事情千百年来一直受人诟病。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他有可能被后世评价极高,毕竟是中兴之主嘛,挽救国家于危难。但是杀了一个人人都认为是忠臣的大将,也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岳飞的死,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当时连年兵祸战乱,民不聊生,各地流民四起,国家面对着内忧外患,作为一个皇帝必须想办法把国家安定下来才能稳定统治,而岳飞多次带头要求北伐,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其实,当时国家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原都丢了,财赋少了一大半,仗没法打。再就是,你迎回二圣后,现在的皇帝怎么办,可见于公于私,岳飞都得死。

另外,宋高宗还是一名孝子,绍兴合议达成前,就要求金人将他母亲韦贤妃送回来,并对金国人说如果不送回来他的母亲,就继续开战,这也是宋高宗对金国人唯一的一次硬气吧,后来主动退位给宋孝宗,做起了太上皇,默认了宋孝宗对岳飞的平反,也算默默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是后话。

综合分析,宋高宗虽然有污点,但他也算是一个中兴之主,通过绍兴合议,稳定了国家的局势,避免了国家灭亡和大将专权,和平稳定局面的出现,使南宋的国力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为孝宗的隆兴北伐奠定了基础。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宋高宗赵构其实就是个活死人:这厮一生颠沛流离,父兄被擒、母妻被辱、子女死于非命,可以说国破家亡,自己也被金兵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惨得不能再惨了,但就是这样,他还是坚持活了八十一岁,如果稍微有点心肝,早就愁死了羞死了。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赵构的父亲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而跟赵佶赵桓一起被俘虏的,还有赵构的亲生母亲韦贤妃、妻子康王妃邢秉懿和五个女儿,这些人到了金国自然没有好日子过,他别是韦贤妃和邢秉懿,都被放进了洗衣院。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金国的洗衣院就是洗衣服的地方,至于被俘女子为什么要关进洗衣院,请大家自行查阅史料,或者网上搜索一下也行,笔者要是详细介绍的话,就有些不厚道了。最惨的是赵构的五个女儿,三个三岁以下的,都夭折在被押往金国的路上,两个四岁并且起了名字的康大宗姬赵佛佑、康二宗姬赵神祐,也被送进了浣衣院,后来不知去向。

老爹大哥被抓,给赵构腾出了龙椅,孩子死了可以再生,赵构可以不在乎,所以当了皇帝的赵构就又生了一个叫赵旉的儿子,可惜好景不长,赵构刚当了三年皇帝,也就在建炎三年三月,金兵突袭扬州,正在扬州的行宫中行乐的赵构大惊之下,彻底失去了男人的能力,而在此之前,这是赵构最擅长的项目:“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侍婢多死者。”

这边刚被吓出毛病,那边苗傅和刘正彦又利用军队对赵构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不满而发动兵变,赵构被监禁,再之后三岁的儿子赵旉也掉在地上的香炉吓死了。这下子赵构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儿子女儿死光了,再也生不出来了,这才叫被一只香炉断了香烟。

如果仅仅是断了香烟并失去了男人的能力,清心寡欲到也可能长寿。但是金人却不让他消消停停地过几天安生日子,虽然赵构给金人写信乞降,说自己“以中原全大之时,犹不能抗,况方军兵挠败,盗贼侵交,财贿日朘,土疆日蹙。”只要大金国“偏师一来,则束手听命而已。”可怜巴巴地诉苦:“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二年之间,无虑三徙……是某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身彷徨,局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鳃鳃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并且许诺:“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社稷存亡,在阁下一言,某之受赐,有若登天之难,而阁下之垂恩,不啻转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

这求饶乞降信,真称得上是厚颜无耻的典范,简直能把石头人感动落泪,但是金人心如铁石,还只坚持要弄死赵构以绝后患,于是赵构只好跑到海上避难。

这要换做别人,早就憋屈死了,但是人家赵构偏偏不死,等到韩世忠岳飞等人顶住了金人进攻,杭州能够免于兵火,赵小皇帝——他称金国皇帝为大爷(伯),所以只能叫赵小皇帝或者南宋国主赵构,却研究起书画艺术来了,这一点倒是跟他那个俘虏老爹宋徽宗赵佶很是相像。不同的是赵佶是在歌舞升平中搞搞文艺创作,而赵构是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北宋百姓在金兵铁蹄下呼号,“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时候,还不忘了学习书法,吟诗作画。还写出了“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扁舟小缆荻花风。四合青山暮霭中。明细火,倚孤松。但愿尊中酒不空。”“远水无涯山有邻。相看岁晚更情亲。笛里月,酒中身。举头无我一般人”、“暮暮朝朝冬复春。高车驷马趁朝身。金拄屋,粟盈囷。那知江汉独醒人”这样的“千古名句”。

看看人家赵构写的词,多么优雅恬淡清新脱俗,哪管宫外烽火连天,我在宫中优哉游哉,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不长寿?大思想家王船山一语道破赵构的长寿真相:“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没有生人气”,也就是说赵构其实是个“活死人”,“活死人”自然是很难死掉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活死人赵构的长寿秘诀总结为十六个字:薄情寡义、恬不知耻、自私自利、全无心肝!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应该说赵构还是一个有作为皇帝,只少保大宋半壁江山,重建的南宋也不是不堪的王朝,赵构也不是纯粹不堪的昏君,也不是权臣能控制的木偶。赵构没儿子,在太祖后裔中选的接班皇帝也比较好,而且还健在就传了皇位,这作法有几个皇帝办得到。后人指责赵构偏安享乐,不思收回失地。当然没收回失地赵构有责任,但也不是要收回就收回的简单之事,这和当时国家军事力量,和经济对军事战争的支撑能力都是密切相关的。还有赵构皇帝错杀岳飞,这是后人对他评价低的重要原因,但历史上的皇帝能有几个没杀错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